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8)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2.「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問曰:菩薩既得肉眼能見何事?答曰:見可見色,色義色眾中廣說。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淨?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天眼淨

看第三段,薩既得肉眼能見何事?答曰:見可見色,色義色眾中廣說。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淨?剛剛是用肉眼去觀色,所以菩薩說菩薩既得肉眼淨能見何事,祂說能見一切色相,所以包括世界或者世界裡面的物質形象,廣大到三千世界,就是像上面所說的,廣義所說。現在進一步,舍利弗就白佛言,問到天眼。世尊!云何菩薩天眼淨?」天眼怎麼淨?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這就是能見到色究竟天,五淨居天裡面最高的。

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這了解一下,菩薩用天眼,可以看到一切四天王天他們所看的,祂也可以看到,也可以看到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神所見,也可以看到色界天的梵天王所見,甚至於到五淨居天、色究竟天這些天神所見,所以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色究竟天所不知不見,為什麼祂可以有這些天神的能力,但是另外菩薩所能看的,這些天神卻看不到,有這意思在這裡。所以同樣都是天神的能力,但是菩薩的天眼所見能力比這些天神還要大。所以這些天神,你可以想像,祂們的果報到欲界天或色界天,祂們看宇宙的能力不及菩薩摩訶薩,意思是這樣。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好了,見此段天眼有兩個觀念,一個是所看虛空之間世界的廣度,菩薩不是只有看到這些世界的廣大,祂還看到這世界裡面的眾生,死在那裡、生在這裡,生在這裡、死在那裡,等於進一步看到眾生的因果,所以菩薩的天眼和一般天神的天眼不同就在這裡。

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天眼淨。所以這一段簡單在告訴我們說,不管是四天王天,天王或天神,到色究竟天這些天神,祂們所看到的世界,菩薩都可以看到。但是菩薩摩訶薩的天眼淨,更進一步看到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還可以看到這些世界裡面,眾生他們的生死在那裡,生在這裡死在那裡。也只是這樣而已哦!跟佛眼又不一樣,佛眼,就是為什麼會生在這裡?為什麼會死在那裡?這些因果的因緣,具佛眼的如來都要知道。菩薩還不知道,祂知道你這一次死在娑婆世界,也許出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出生極樂世界死滅了,出生到哪一個東方極樂世界,知道你生哪裡,死後又生哪裡?至於為什麼?哪一件事情造成?做了哪一件好事?改變出生的地點,沒有辦法知道,這就是有神通能力的差別,只有佛才可以知道很微細因果的因,而且不可思議的這個因,是在哪一世跟誰造的。那是哪一個時空會出生哪裡?因為祂有這個能力才可以跟你授記!你未來哪一個時候出生在哪裡!然後才成佛,名叫什麼,佛的世界名稱叫什麼,住世幾劫,然後完了要入滅,滅了又怎麼樣?因為懂得細部的因果輪迴的那個道理。這裡才僅能看世界,我們看到肉眼淨,也是看到世界,這個世界那個世界;那天眼淨,這些天神只看到那麼多的世界,看不到你為什麼出生哪裡?看不清楚。比如說你看到娑婆世界,法爾禪修中心現在這麼多人在這裡坐,為什麼會在這裡坐?不知道。哪一個時候,哪一件因緣,造了什麼好業,還是什麼業,能在這裡聽《金剛經》?不知道。這種能力有時候我們看經典多了,才知道為什麼佛那麼偉大,什麼事情都知道,不是只有知道你會在哪裡,會出生哪裡而已,這是天眼淨的開始。再來看論。

【論】釋曰: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果報得,二者修禪得。果報得者,常與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獨用,諸人得果報天眼見四天下,欲界諸天見下不見上,菩薩所得果報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禪定離欲天眼所見,如先十力天眼明中說,菩薩用是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善惡好醜及善惡業因緣,無所障礙一切皆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又能過之,是諸天不能知菩薩天眼所見。何以故?是菩薩出三界得法性生身,得菩薩十力故,如是等因緣菩薩天眼淨,餘菩薩天眼論議如讚菩薩五神通中說。

大智度論說,菩薩天眼有二種,一者果報得,二者修禪得。跟上面所講的有一點相像,果報得者,常與肉眼合用,如果你果報,上一世有修行,這一世出生的話,如果你出生做天神,天眼就俱足了,如果你出生做人,你當生用這個肉眼,就有天眼的能力,一些人有這種特殊的能力。有的不廣,唯夜闇天眼獨用,肉眼,暗的看不到,天眼呢?暗的時候照樣可以用,肉眼呢?晚上就看不到了,雖然合用,晚上看不到。

諸人得果報天眼見四天下,有的人得到果報,可以見四大部洲、四天下,欲界諸天見下不見上,欲界有六天,也許你能看到比較下界天,四天王天或者忉利天,再往上,夜摩天根本沒有光,就看不到,夜摩天以上是離月亮太陽太遠了,所以它雖然自己會發光,個體發光,物質發光,但沒有太陽光照,這距離太遠了。菩薩所得果報的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這不是三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禪定離欲天眼所見,因為祂修禪定,而離開了欲界總總的慾望,就慾讓我們心不清淨,離了種種慾望,天眼現起,就能夠看三千大千世界。

如先十力天眼明中所說,這個論我們沒有全部看,它前面有提到,佛有十力,十種力量,祂俱足天眼明。天眼明,我大略講就是說,不必起心動念,這些十方虛空世界跟眾生,你都可以看到,隨時在你心中;如果天眼通,是起心動念,想到哪裡才現那個境。為什麼有這種差別,一個是心完全清淨的,當然如來藏,如其本來所有的法界,該有什麼東西它都融合在你心中、自性中,所以它就是你,你就是它,你家裡的東西一樣,所以當然你都清清楚楚。

那天眼通,我要看哪一個地方才現,比如說你要看廚房,現在廚房怎麼樣,瓦斯爐有沒有關,瓦斯爐現起來給你看一下,沒有火!沒有火就是關了。如果你有天眼明的話,你這房子的所有角落都在你心中,你不必起心動念你都看得到,都知道,這是如來的境界,如來藏是像這樣子的。你這個心都不清淨,講如來藏,講得天花亂墜也沒有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那種不要去講它。

菩薩用是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菩薩沒有具足天眼明,只有佛才有。那用菩薩的天眼,祂可以看十方如恆河沙,那麼多世界中裡面的眾生,祂可以知道生、死、善、惡、好、醜及善惡業因緣,無所障礙,一切皆見,這些都是大菩薩。

四天王及乃至色究竟天所見,又能過之,就是四天王天,甚至於到色究竟天這些天神。五淨居天最高了,祂們所見的,菩薩都可以比祂們看得多,看得廣,那才知道因緣果報,是諸天不能知菩薩天眼所見,菩薩可以看到這些天神所看到的,這些天神,看不到菩薩所看到的,為什麼呢?是菩薩已經出三界,得法性身的身體,法性身等於是法身,法身無形無性,無形無性才可以含容十方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還概括這裡面的眾生因緣善惡果報,都可以看得到,這就是菩薩十種力量,還不及於佛的十種力量,是菩薩十種力量而已。

如是等因緣,菩薩天眼淨。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才叫做真正菩薩的天眼淨,如果做不到這樣,看的好像就是天神的程度,當然還不是天眼淨,有淨是一點點淨,不夠淨。這個讓我們了解,菩薩摩訶薩祂的境界跟天神當然不一樣,不然天神所看到跟菩薩一樣,那境界一樣嗎?不一樣。就是說看的世界一樣,這些天神還不知道因緣果報、善惡業、生死現象,祂們還搞不清楚。

像有的人說,哪一個師父可以看一世因緣,一世因緣有什麼稀奇,你上一世是什麼,這一世是什麼,當然這一世出生做人你清楚,上一世是天神,有的人說我上一世是天神,天神出生做人,那你是下墜的,那有什麼好高興的,不用高興,你是輪迴又來了,搞不好有時候還會下到三惡道去,所以這個沒有什麼高興的,就是今生既然出生做人,就好好趕快修行,那下一次要出生做什麼,你講的,誰知道?如果你知道,就知道因果了!這種話可以當真嗎?這是大菩薩才知道的,大菩薩才知道你下一世出生在哪裡?是哪一個世界,是什麼因緣,讓你出生在哪一個地方,哪一個世界。所以過去的也不知道,其實你自己大概知道,我是什麼來的,那未來的,未來的,你也許比那會看的還清楚,你起碼種了什麼善因,你腦筋常常在想什麼。

有的師父說會看一世因果,看不準,我想看不準,還沒有死以前,怎麼會知道哪一個因,會造成下一世是出世是什麼。如果死的時候,一個國王一隻蒼蠅在旁邊飛來飛去,惡心一起,本來要生天的就馬上墮到那個蟒蛇了,誰看得到?大菩薩才知道,你哪一個因很成熟很堅定,這個因先受報。這小菩薩看一世因果,那不算什麼!所以你要七世因果、十四世、二十一世。這咒語裡面都有,認真唸,認真唸你要把悉曇學好,悉曇五十一個字很難,背不起來也要背得起來耶!那四十二個字更難耶!這樣的話,後面什麼神通變化,你都不用想了。修了半天,常常在看人家,哦!天眼通,什麼肉眼淨、什麼淨,都是從這裡面來的,所以你學悉曇,到最後借佛菩薩的力量,來得到這些神通,所以要趕快學、趕快背。

我們再看這個,因為菩薩已經出三界了,所以得到清淨法身,得菩薩十種力量,所以如是等因緣,菩薩天眼淨,那其餘的菩薩?餘菩薩天眼論議如讚菩薩五神通中說,這個你要去看整個《大般若經論》,祂就提到天眼,菩薩有五神通怎麼發起,祂裡面怎麼樣、怎麼樣。

 

3.「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淨?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慧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淨?」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為什麼用「淨」,上面已經講過,不是你修來的,是你的心去掉某些因緣的執著,慢慢這種眼睛,特殊的眼睛就會清淨,然後就會現出它的神通來,或者心方面的寧靜,這是慧眼。舍利佛又開始問,慧眼淨是怎麼樣?

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如果你是慧眼淨的人,你心裡都沒有什麼念頭,對有為法,有為就有為,不作無為想,無為,也不作有為想,這你在聽《解深密經》的話你就知道,《解深密經》裡面開宗明義,第二品勝義諦品,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在對有為中,不作有為想,也不作無為想;在無為中,不作無為想,亦不作有為想。禮拜三你有聽《解深密經》就知道這個意義,所以這裡講,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慧眼淨,就是你空解脫知見成立了,你就有慧眼。有慧眼是什麼現象?就是你在有為之中不作有為想,也不作無為想;在無為法中不作無為想,也不作有為想,心中不作是念,法就是法,沒有法就是沒有法,有法中看成無法,要有這種能力,這是慧眼。

若世間、若出世間,世間相你照樣可以接受,出世間相、解脫相你照樣不執著;若有漏、若無漏,用一些造業的法,就是有為法,世間一舉一動都有業,在作有漏業中,不作有漏想,如果作清淨業中,也不作清淨業想;這樣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如果你有修煉到這種境界的話,你心裡就對一切法了了、清清楚楚,不會看不懂,不會不清楚。佛法不是叫你不見,叫你能夠見而不要執著,這是根本的實相觀。講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法,你違背了這種大乘觀念的話,就是謗法。小乘可以講無我,講常、樂、我淨、無常這些觀念,大乘就要學實相觀。所以在下面所講的這幾個現象,能夠不住一法之中,慧眼菩薩無法不見,什麼事情你都看得懂。無法不聞,什麼法你都可以聽得到,你都可以看。

有時候你看經典,因緣不成熟,你看了也不看懂,或者不想看;因緣成熟了,你自然就可以看。慧眼淨的人,什麼法該你學的,你就看得懂,不該你學的話,看了半天還是不懂,有時候會曲解它的意思,尤其是在一些修行的法門,祂不會跟你講。像現在的書都寫得很清楚、很清楚,前面一句、後面一句、中間插一句,這三句就是一個法,那你沒有耐心,看不了一部經,或者沒有智慧,不知道這前、中、後三個裡面,三句話是連在一起的,這是沒有慧眼。

那慧眼怎麼得?上面所講的,不能執一切法、心要淨,所以慧眼淨,就不執有為、無為,不執世間、出世間,不執著有漏、無漏,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沒有法你不認識,如果你還看了不認識,那就是你還沒有得到慧眼。那什麼事能夠無所不知,因緣發生什麼事,你大概都可以了解。

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慧眼淨,所以我們一直說,肉眼、天眼、慧眼,那到底什麼叫慧眼?空啊!什麼叫空?對有為、對無為,對世間相、出世間相,有漏法、無漏法,都不偏於哪一邊,叫做不執著。心裡面不作什麼念,法就是法,起就是起,滅就是滅,所以慧眼菩薩不作是念。

什麼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有法起不要說有為,不要說無為;無為大概就是說,我要解脫了,所以我不想有這個法,甚至於不看清楚,甚至於不要認識它,還不究竟的人,他會有這種心態;究竟的人無所謂了,起就起,滅就滅,隨它。世間相就是人的生活起居,或者人際關係,或者國家大事,什麼事情…,起滅起滅,你也不在意它,或者是你修到心清淨,不執著了、解脫了,也不在意什麼叫解脫、不解脫,反正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有漏業、無漏業所造的都不在意,有這樣的話,你自然就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見聞知識,甚至於可以講見聞覺知,都清清楚楚,所以這是慧眼淨的菩薩,我們起碼要了解一下。

【論】釋曰:肉眼不能見障外事,又不能遠見,是故求天眼。天眼雖復能見,亦是虛誑見一異相,取男女相、取樹木等諸物相,見眾物和合虛誑法,以是故求慧眼,慧眼中無如是過。

再下來《大智度論》的解釋,肉眼不能見障外事,一般我們的肉眼不能看過(穿)外面周圍有障礙你的物件,如果有牆壁、有房屋、有什麼…,你就看不過去,又不能遠見,是故求天眼,這樣你要看遠的話,你就要求天眼,天眼就一定不受障礙物障礙。

天眼雖復能見,亦是虛誑見一異相,天眼可以看得很遠,可以看超宇宙幾個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但是這些能見的,都是虛誑,見一個相,你會起變其他的相,所以說見一異相,一個相是不動,另外還可以變化很多相。也可以見男、見女相,取樹木等等諸物相,見這些物、這些人,見眾物和合產生虛誑的法。誑這裡帶言字邊,等於是說,話語、心念,你看是看了,但是你心不清淨,所以會產生亂象,產生自以為是的看法,沒有辦法住一性。

所以你要修忍波羅蜜,到色界、無色界忍的時候,你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你不虛誑,那很難,一般都會。這樣見物會著物、會起胡思亂想,自以為是的看法,所以要用慧眼來觀它。修行都有次第,你現在看到三千世界,跟世界裡眾生的因果,所以這樣的話,你心裡面一定有你的看法,看到好的也許為人高興,看到不好的,為人家傷感,這是心不淨,這是虛誑諸法,虛誑諸法,要求慧眼,上面講的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住什麼…,都無所謂,這是空的概念,實相觀的概念。

能夠這樣得到的話,慧眼中無如是過,得到慧眼的人就不會見相著相、見法著法,這個是解釋上面這一段。為什麼慧眼淨的人不作是念?心沒有有為、沒有無為,沒有世間相、沒有出世間相,沒有有漏法、沒有無漏法,那怎麼做到?是在你有天眼,看得廣、看得多,你會起心想,執著男女之相、樹木、種種什麼物件,你會和合,心一定會和合那個境,和合那個境後,你自己看進去了,有了念頭、想法,所以這樣你要求慧眼淨。

問曰:若爾者何等是慧眼相?答曰:有人言,八聖道中正見是慧眼相,能見五受眾實相,破諸顛倒故。有人言,能緣涅槃慧名為慧眼,所緣不可破壞故,是智慧非虛妄。有人言,三解脫門相應慧是名慧眼,何以故,是慧能開涅槃門故。有人言,智慧現前能觀實際,了了深入通達悉知,是名慧眼。有人言,能通達法性直過無礙。有人言,定心知諸法相,如是名慧眼。有人言,法空是名慧眼。有人言,不可得空中亦無法空,是名慧眼。有人言,十八空皆是慧眼。有人言,癡慧非一非異,世間法不異出世間,出世間法不異世間,世間法即是出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世間,所以者何,異不可得故,諸觀滅諸心行轉還無所去,滅一切語言世間法相,如涅槃不異,如是智慧是名慧眼。

再來,菩薩自問自答:若爾者何等是慧眼相?如果這樣的話,那什麼叫做慧眼的相呢?答曰:有人言,八聖道中正見是慧眼相,正確的看法,對一切相,見就是見,起了正確的觀念,這是慧眼。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句經典,看法,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不一樣的見解,如果你有慧眼的人,你看的都是正確的,這是正見,知道佛陀在講什麼意思,不會曲解祂的意思,這是八正道裡面的正見(正知見)

正知見再進一步講,能見五受眾實相,就是感情領納作用這五受,憂、喜、苦、樂、捨,你都有實相觀。實相觀講到現在已經知道,就是對一件事,沒有喜怒哀樂想,抱持一個平常心,這就是實相觀。所以這實相觀就符合上面所講的,慧眼的菩薩,不作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法,都沒有,這樣的話沒有感情的作用。你喜歡的話,就產生喜愛,你不喜歡、不順你的意,就產生厭惡,大家都有這種觀念,這個是人、凡夫。所以你要突破這些,以實相觀,來觀你內心的感情作用,這樣可以破掉你的顛倒想。什麼叫做顛倒?執著一切法就是顛倒。什麼是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就是一切法,那怎麼不執著?不執著就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就是實相觀,破諸顛倒故。

有人說,能緣涅槃慧名為慧眼,換一句話講,如果你心能夠篤定、如如不動,對一切緣都不會攀緣,不會執著好壞,像這樣的話,就會產生慧眼,也可以說得到慧眼。如果緣外境產生很多的智慧,變成一種執著,那就不是慧眼。像現在研究咒語也一樣,你要虛心的去研究,不要主觀意念很強說,我這一定對、我這一定怎麼樣,這樣都不好,這語言還是有時間代溝,還有,字典如果收納的詞少,不是沒有這個字,是你查不到,不是沒字,是我們無知,沒有佛菩薩的智慧所以看不到。這些有心的人、因緣深的,一直鑽進去是很好,但是不要執著,因為我們的智慧有限,工具更是有限。

我昨天也講,不要想當然爾,一定這樣,一定那樣,如果你有這種心態:很自在,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樣的話,也是一種慧眼,對一切事都不執著。像小組研究,有的人強調,這個字一定對,我想一定是這樣,其他的人覺得,可能不是這樣,兩邊就這麼吵,這樣是沒有慧眼。要虛心,你說這個字絕對是這樣,哪一個人可以講?很難!所以我們研究這個,要很虛心,不執著就是慧眼。也不要說這樣,也不要說那樣,如果真的是因緣成熟,也許就冒出來。像我以前所做的這些,我倒很想你們再去做一次。講這句話意思就是不要執著,心平等平等,這麼不執一切法的話,就是慧眼。對應上面所講的,有為、無為不執,世間、出世間不執,有漏、無漏法不執,辦事就辦事,研究就研究。

所緣不可破壞故,因為你用這種慧眼空觀,涅槃這種心清淨的狀態,去面對一切因緣的話,這個緣不會被人家破壞。就像一個空無的念、不執著的念,很多障礙慢慢就會化解。像這個事情要發生都有因緣的,隨緣發作、造作,但原則是,心還是很平靜,心要安祥。但罵人,你說罵人,你罵人當然很安祥,被罵的不安祥,你被罵的要安祥,這是所緣不可破壞。事情、過程,你有抱著這種涅槃心的話,就不會被轉,所以修的好不好,就在這個境界才能判斷,如果還有一點動、還有一點亂,都不對,這是還沒到涅槃的境界,有涅槃一定有慧眼,經典講到這裡很深,但是都要實證的功夫去印證。

是智慧非虛妄,因為這是你不黏一切境的智慧,你所黏的境,因緣就是因緣,不會變成虛幻法,你說因緣也是虛幻,你要看成虛幻也可以,但是這裡講的虛幻,因緣的法,第一時間那是因緣法,就怕你第二時間、第三時間的時候,變成你的妄想,那就是虛妄法。所以人都是像這樣,譬如說發生事情當下,都覺得無所謂,回去的時候就鑽牛角尖,每個人都會,那個鑽牛角尖的時間多長,就看你修證的好不好?有沒有慧眼?這是很現實的。像今天有人說他不想幹了,心好苦,不想當菩薩,也不拜師了,也不怎麼樣,這是因緣來了,不會去應對,然後還要電話跟他談一談:「你放下、你不要執著。」你過兩天再來看看。

你有學《金剛經》的話,三心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已經背得很熟了,就是來的時候就沒有智慧,所以變虛妄法;不是面對這個因緣,是面對因緣之後,心裡面好苦好苦,這是虛妄法。我常常講,我們學佛法很真實的,面對因緣也要智慧眼觀它,因緣過了就不要去想它,不想最好,想的話變成虛妄、不實在的法,這樣就沒有慧眼。所以這些聖人所講的都很切實,而且到這個五眼六神通的時候,不是一般人能夠聽到、能夠學習的,你要從多方面下手去做。

又有人說,三解脫門相應慧是名慧眼,還沒有解脫前叫做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大小乘都要經過這一關卡,你要當菩薩也要經過這一關卡,就是你菩薩再來,還是要經過這一個關卡,凡聖都在這裡修,路都一樣。過去你走過,今生來還是要走一次;過去沒走過,今生更要走得很辛苦,但還是要走過。如果你空三昧證得了,所謂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上面所講的正見,對什麼事情有正知見,正知見是用慧眼觀它如如不動,你什麼法都好。

「無相三昧」就是實相觀,有為也好,無為也好,有為相、無為相、世間相,什麼相都好,你都不執著它,這是無相三昧。再來「無願」,心不起願求,不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祈求怎麼樣,有祈求就有煩惱,這是心的問題,你心動念就不對了,你說要這樣、不那樣,都是祈求,不那樣不是祈求嗎?不那樣,就是祈求不要這樣,也是祈求,所以這種就是沒有定力,所以正定沒有,哪裡有解脫?所以三三昧得到了,才有三解脫門,三解脫門證得了,才正式進入陀羅尼門。

為什麼要進入陀羅尼門?因為這三解脫門,已經搞得腦筋空空蕩蕩、不執一法,有空慧沒有智慧,有定,沒有滔滔不絕,可以降伏外道這種辯才,所以你要學菩薩,菩薩就是要有智慧,要降伏外道。外道就喜歡講,或者他有神通有變化,他執著那個境,所以變成一種斷見而已,當然修得很好,那你要度這些人,你要有超然的智慧。你學密法學到現在,從悉曇開始,悉曇字門進入的話,智慧就開顯。所以你看很多部經,提到字母的,不管是三十七個字,四十二個字、五十個字等等的,一直都跟你講,這是智慧門,你一定要進去懂,你懂的話,自然智慧就開顯,辯才就無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時候才開始慢慢用你的心,在用心之間,你已經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種修證,所以你不會執著,懂了很多又不執著。

過去是專修無為,現在在修有為,有為修了半天也不會執著,不會被黏,不會學這個黏這個,學那個黏那個,學世間法黏世間法,學到醫學黏到醫學,學到中藥黏到中藥,菩薩不會這樣。因為菩薩智慧越來越開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懂就放下,懂就放下,這樣才能智慧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增長,不會說哪一個事情對,哪一個事情絕對不對,這種話菩薩不會講,空才對、不空不對,不會講這種話。是因為教導眾生才會講,跟你講這樣,跟他又講另外一套,你說為什麼?因為兩個病不一樣,一個病貪嗔癡慢疑,每個人病的不一樣,當然藥方不同,你那個心很膽怯的,看到我就跑得好遠的,你再罵他,你不逼死他嗎?這種人就不能罵,你要安,要跟他講好話,跟他噓寒問暖,菩薩就是這樣,善導善誘;然後你覺得說我很行,我很了不起,這種人就是要修理,我執太突出,我慢就會起來。

四十二個字,第四十一個字是什麼?我慢,你說為什麼我慢放在第四十一?還沒有結束以前,因為你學了四十個字,智慧有了。有一天,有人跟我complain說:「有些人學到悉曇字,走起路來有風。」我說有這種人嗎?我怎麼沒有覺得他懂得很多,我都還搞不懂,你們能夠懂多少,不要這樣子,佛法浩瀚無邊。

你學四十個字,你還觀不到裡面,五十個字,你都還沒有全部弄出來,像阿羅漢,還沒有得道以前的阿那含,祂也有五神通,祂為什麼有慢心?五通,有啊!我要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他也以為佛大概也是這樣而已,所以他不把佛看在眼中,他不知道,佛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祂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世界眾生,有情、無情都知道,因為祂沒有那種智慧,所以祂覺得五神通就了不起了,我慢心就起來了。

所以第四十一個字是a,就是我慢,最後告訴你7ha(執中有a),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是什麼?就是慧眼。慧眼觀盡一切有為、無為相,你在四十二字之間,可以觀起來,依法能夠去學ākanā三個法,遍學四十二個字,最後還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不是慧眼嗎?不要執著是不起作念,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跟我沒有關係,這是真菩薩。所以三解脫門是很重要的,你不管學什麼法,顯教、密教,你這關一定要通過,所以得了,祂說你就是有慧眼。

何以故,是慧能開涅槃門故,這種慧眼,因為不執著有、不執著沒有,不執著世間相、非世間相,什麼相都不執著,才能讓心住涅槃的境界,涅槃就寂靜不動,寂靜不動不是像石頭,因緣還是在周圍之間攪和攪和,你心永遠都是寂靜不動,知道很多事,知道種種法,但是心都不動,這是開涅槃門,這是慧眼初步,阿羅漢也是這樣證到慧眼,像須菩提尊者是慧眼第一,心永遠是安祥的,不跟人家爭辯。

有人言,智慧現前能觀實際,如果你有慧眼的話,不會有虛妄之法,都觀一切因緣實際的法。沒有因、緣不會起緣,不會起法,如果沒有因緣起法、起緣,那就是你心有妄想,虛誑不實在。有因有緣來了,你感覺了,你用你的智慧,可以實觀一切實際境界,可以了了深入,「了了」是清清楚楚的,這句話不簡單,如果以四句偈來講,這已經在性空階段(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性空的階段,就是你對世間一切相的因緣法,你都清清楚楚,比如說發生一件事,這個事從哪裡來?是誰?是什麼因造成的?然後你面對這個境的時候,怎麼用慧眼去觀它,當然不用觀,有觀沒觀還不是一樣,懂了就好不必觀,這是了了分明。所以我們一般人,能夠修證到說,有事情來了,能夠知道,但是為什麼?不知道,常常處在這種,眼睛是有,但看不清楚,我知道很多同學有這種能力,就是看不清楚,知道有,但是有什麼?不知道!這是心還不淨。

我們講五眼講到現在,都是因緣淨,如果肉眼的因緣淨,你就有肉眼淨;如果天眼的因緣淨,你就有天眼。天眼為什麼因緣淨?你看了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廣大的宇宙,世界裡面,眾生那麼多,你都不執著它,這才是因緣淨。那因緣淨再上去就是慧眼,慧眼對一切法都不執著,世間法、出世間法、什麼法對我來講都一樣的,平等平等觀它,這就是慧眼淨,都是在講因緣。所以因緣講起來,就是你不要去執著它,反過來講,就是你心裡面不清淨,你心清淨對著實際的法,你不會去執著它好、壞,這個是相對的,你要得天眼也好、法眼也好,就是你對外在因緣的執著性,放下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什麼都是蜻蜓點水一樣,境界來了,然後放下,兩秒鐘過去,你都不執著,這就是你有天眼、慧眼的基本能力。

我們學佛法之間,靈性高了,懂了很多事的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叫做了了,還要深入。通達悉知,這就不得了,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你說一件事的發生,這個因,你知道有因,然後這個緣發生了,知道事情是這樣,但是過去幾千萬億年之間,造的這個因是怎麼樣?不知道!只有大菩薩、佛才知道,這經典講得很清楚,有的說你有宿命通,你下一世會出生做天神,對,沒有錯,給你講對了,但是,哪一件事情讓你升天?不知道!因為你這一生造了很多業,像你今天聽《金剛經》,是哪一天?哪一次?你聽得特別用心,特別有感受,特別有成就?也許那一天就讓你升天了。一般人知道你會升天,不知道為什麼。如果你是佛,當然可以講出來,因為你365天,來了54次,天天都打妄想,只有一天,那一天特別認真,也許那一天感召升天去,這個誰知道?那麼細的因果,只有佛、大菩薩才有能力知道。

所以你也知道佛的心多清淨,大菩薩的心多清淨,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個,因緣,如果知道,當然很好!不知道,也好!反正事情發生就發生,但是你心越放下、越放下,就能夠有更高的神通力,探討到過去的哪一世,造成現在這個因,跟這個果的發生,這個都有因緣的。像你們這個打死不退的,被罵,罵死不退的,這都是過去因緣很深,緣很深,所以你就是被罵了,也不會想說要走,如果因緣不深的,不要講罵,稍微講重一點,他就再見了,反正此處不留我,自有留爺處,台灣道場太多了,我在你這裡被罵,我到別的道場,(台語)人家恭恭敬敬的,這是緣份,你要連這些都要搞得很清楚。

所以了了深入通達悉知,這慧眼這麼簡單嗎?聖人所講的每一句話,都代表一個現象、一個境界。所以三解脫門,用解脫的能力觀,也是慧眼,你對一切事,都有涅槃的心態,你也是慧眼。這裡所講的比較更深一層,就是你對什麼因緣,現前的時候,還要了了清清楚楚,是什麼因緣造成這樣,是過去的哪一件雞毛蒜皮事情,造成這樣的,這種慧眼就不簡單,這也叫做慧眼。

又有人講,能通達法性直過無礙,其實這一句話講起來,就比較淺顯一點,境界沒有前面那個高,這是空性的階段,就是你的自性,面對因緣直直的,不會有煩惱,也不會犯過錯,也沒有罣礙,這個在性空的階段,修空觀的人應該有了,這還是被動的一種解脫能力,還沒有到主動的這種神通變化,知道很多事情的能力,知道很多,而且又沒有罣礙,這種慧眼,前面那一句就境界更高一點。菩薩就是要這樣,哪個人用什麼法,譬如說,昨天還是前天有人來,這個人是很敏感,他這種敏感體質的人,他會感應到氣不一樣,然後招來身體不舒服,心又不定,心慌慌的,這個你要有智慧,心直,對一切無垢無礙,這是學習慧眼。

也有人講,定心知諸法相,你心定不動,沒有種種自己的看法的話,你就知道種種的法相。當然法相是包括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主要是有為法,有為法裡面的什麼法?有定的人就可以知道。怎麼知道呢?早期我常常講,像兩條軌道這麼,從台北到高雄,不管怎麼彎,這兩條軌道都一定是距離差不了一公分,差多了就翻車了,這種軌道間距的永恆平行,就是你心的定,所以心定之間,稍微哪一個地方出差錯了,你就知道。你心很定的話,比如說你貪嗔癡沒有,哪一個人講一句話,你就知道他還有貪心,哪一個人講一句話,他還有嗔心,為什麼?因為你心很定,你都沒有這種觀念,這個洞知每個人的毛病在哪裡,知各種法相。當然,你知道以後當不知道,不會去講,不必講,需要罵的才要罵,不過天天罵也不行,天天罵很傷感情,所以有定心的人,才知道各種法相。

如果是修自己解脫的,知道種種法相,當不知道,那很自在。我常常說菩薩比較困難,你知道,又要他好,要他好,你要對症,該講就要講,該罵就罵,有時候,罵不能罵得太過火,有時候,三百六十五次,三百六十五次壞的,你只能罵一次,也不能天天罵,天天罵也皮,這個,你說我要怎麼拿捏?不要煩惱這個,該發就發,不該發,ㄟ!今天這一件事,比上一次做的還要離譜,怎麼老師今天沒有罵?因為那一天不該罵,罵的話可能不對,你的自性有這個能力,你要了解你這個自性,度眾生之間,你這個心自然會拿捏,哪一個時候該、不該,都回歸到你的自性,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定心知諸法相,如果能夠這樣,就叫做也有慧眼。

又有人講,法空是名慧眼,那當然了,你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話,有為空、無為空,都是空,你不執著,這當然是慧眼。這裡的慧眼,不是只有不理不睬是慧眼,你還可以知道裡面很多的事情,智慧之眼,或者是你對一件事情,不知道怎麼樣,你放空,就會突然間靈光一閃,就會現一個念頭出來,這個念頭就是你要去做的事情,這是從智慧裡面產生的念頭,所以不必去(問神)擲杯、不必去幹甚麼…,你要相信你的自性。當然不是每一次都相信,那個不該做的你也相信,叫你去哪裡打坐,你也去那裡打坐,打坐,跟去哪裡打坐有什麼關係?這種不是真正的法,如果連這些都分別不清楚,是魔境還是佛境,都搞不清楚的話,這個差的太遠了,所以空觀一定要有的。

又有人說,不可得空中亦無法空,剛剛講法空,現在一切法不可得裡面的空,也不要去執著,其實這個是實相觀。所以就是說,有法、沒法,都好啦,都不去講空、不空,而且坦蕩蕩的心,去面對這個境,這叫不可得空。真不可得空是沒有錯,連這種真不可得的空,無法的空,也不要執著,這就是密教裡面悉曇裡的(ka)ka是造一切業,後面的aa空無不可得,連個a也不要執著,所以ka不執著,a也不執著,那該kaka,造業就造業,造業之中,沒有造業想,就是a;那a之中,不要太強調a,你太強調a心不動,菩薩道就行不動,不想動,不想動就像小乘的涅槃一樣,心靜、逍遙、自在,這樣不是學菩薩道人的心態,所以不可得空中亦無法空,有這種概念,也就是慧眼。

又有人講,十八空皆是慧眼,般若經裡面講到,小乘修行有十八空,這十八空不是直接去證三三昧那種空,都是用思惟的。內空,裡面有一個我,我執著外境,外境是有相,我先控制我內心的執著,把內心的空開發出來,這就是內空。內空有了,慢慢看外境人事物,不受它影響,慢慢修,就有外空。後來內也有空、外也有空,那不在內,也不在外,佛性不在兩邊,在中間,內外這樣認知的空,他是這麼思惟,去證到空的。這跟禪宗不一樣,禪宗就觀這個起心動念都虛幻的,不執著它,這樣觀它空,這是直接了當。

為什麼要有十八個空?有時候要學到二十個空,這是階段性,讓你去體會,除非你這一生要成佛,才有需要這樣去修,如果你是再來菩薩的話,過去修過了,不必再從十八空修。經典看了,我懂了這回事情,你可以從三三昧修,這很重要,要成佛那一世,你要從幼稚園開始修,一直修,修到博士班、超博士班,每一個法都要懂,都要去證。因為你證,才能講、才能懂、才能有真正、實際的神通變化。那再來的菩薩,祂從中間接下去,接下去就是,你上一世修到哪裡,今生好像很熟,你也很喜歡這個法,接著下去,這個是累劫修菩薩道,所以每一個法相,都是哪一些人在做的?你要搞清楚,哪一些人在修的?這樣你看到經典,才能夠馬上聯想到,這句話在講什麼,所以在菩薩境界都是名相,你對每個名相,要很瞭解它的背景,這是在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的時候,基礎課程在培養、在用的,《金剛經》已經是大學課程了。

也有人講,癡慧非一非異。智慧是解脫,愚癡就是隨緣造作,癡不是笨,癡就是假裝迷糊,裝聾作啞,隨緣造作,就是愚癡。愚癡之中有慧,為什麼?因為你跟眾生之間,這麼攪和攪和,好像隨緣在造作,其實就是你智慧之間,有意無意在化導他們一樣。菩薩不能夠分的太清楚,對、不對、有智慧、沒智慧、有因果、沒因果,天天在講這些的話,我們動不了了。有的還搞得不很清楚的話,講錯一句話五百世狐狸身,這還得了,都不敢開金口,嘴巴都不敢講。你如果有智慧的話,有機會當五百世狐狸身,那也不錯啊!

有一個人問說:「證到念佛三昧的人,是不是一定能往生?」當然證到念佛三昧,那有不往生,當然往生。第二個問題說:「我的朋友證到念佛三昧,為什麼老來顛倒又生病?或者是開葷,或者是…,」反正就沒有繼續修行。我說,他這個不是真正得到念佛三昧,打坐、打坐一下子入空了,念佛、念佛念到入空了,他以為這個就是念佛三昧,我就引經典上講的,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唸到佛現在你的面前,那是般舟三昧、念佛三昧,不然就是你心中不念,它也在念佛,那也是念佛三昧,到這種境界的人,老來還會迷糊嗎?它這句話沒有看懂,所以他說我要下地獄,下地獄,那不曉得要下幾次了!連世尊的第一個外道師父,修到那麼高的無想天、無所有處天,還要下地獄,那我們下地獄,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什麼了不起,家常便飯,六道來來去去,我們都是在學佛法,又不是佛,對不對!所以這個癡慧,也是一樣,好像一樣,又好像不一樣,這裡面味道你自己去思維。

世間法不異出世間,如果你已經了解,諸法就是這麼樣子的話,世間相裡面,你就不會很罣礙,在世間相裡面,你有出世間相的心態,菩薩就是這樣子。如果你還一直抱著出世間相,那你跟世間人就格格不入,你度的人就很侷限,在那一撮人,就是比較高水準,善根比較好的,一定是這樣子。所以有智慧就裝聾作啞,裝瘋賣傻,這樣看起來好像笨笨的,愚癡愚癡。

出世間法不異世間,有出世間的解脫智慧,但不逃避世間一切相,跟眾生不離,一起修行,所以不離世間相。所以世間法就是出世間,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沒有什麼叫做世間、不世間,你心自在的話,你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你要練到這個境界,這樣就是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也就是有慧眼的人。

總結,祂說:所以者何,異不可得故,愚癡跟智慧兩個都一樣的,說不同,不同不可得,說同,也不必說一定同,不要執著這些相。所以諸觀滅諸心行轉還無所去,你自己要反觀自心,我有什麼心起?行是很深、微細的這種因緣現象,或者,也可以講是你表面上的行為,都可以!所以心跟行為上,轉到說,要去哪裡?都化空了,無所去。不必言說,離一切語言,自性離言說,滅一切語言世間法相,這就是在面對一切境,你造了業以後,就不要再去執著它,你話講了,講了就講了,不要再去執著講這話好、不好,你罵人,罵了,不要想罵得好、罵得不好,罵都罵完了,以後的果報,你去承受就對了,這樣不就自在了嗎!罵人不是很高興,罵人很傷神,那要看反彈的力道,反彈力道很大的話,遍虛空都是嗔心,你要心空空的面對這種境界好幾天,有時候要好幾個月,這個回歸到無,眾生就是這樣子,你要練這個心也是這樣子,隨緣造作。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做愚癡?愚癡所做出來的結果,ㄝ!不錯,這是智慧,那智慧有時候不敢動,不敢動就度不了眾生,你也不能隨便亂動,看因緣。

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初所造的業,觀滅諸心行轉還無所去,滅一切語言世間法相,過了以後,就不要再去看這些,讓你的心,離開這些過去的事情,這樣就是涅槃,跟涅槃沒有兩樣。當下也是一樣,過後也是一樣,所以跟你證到涅槃的人,有什麼不一樣?菩薩是要學這種,有事、沒事都能夠自在,讓心安住在涅槃之中,如是智慧才是慧眼,有這種的智慧才是真慧眼。

復次,此中佛自說慧眼,菩薩一切法中,不念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等,是名慧眼。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是有無二見捨以不戲論,慧行於中道,是名慧眼,得是慧眼,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諸法無明諸法總相別相各皆如是。

復次,此中佛自說慧眼,菩薩一切法中,不念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等,是名慧眼。這上面也提過了,若菩薩見有為、世間、有漏,即墮有見中;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即墮無見中,這還是不究竟的菩薩才有這樣。在有為世間相、有漏法之中,你還執著有見,有見就是執著。「見」只是一個見聞覺知的代表,你面對世間一切相,有所執著,這是不好的。後面會講,若見無為、出世間、無漏,如果你的心很定,什麼事情都不受影響,有這種出世間的解脫能力的話,也不要執著這個,如果執著這個,就墮入無見。所以,有見不好,有執著,不好!無見、無執著,也不好!

是有無二見捨以不戲論,如果你有見、無見都沒有,都捨掉的話,你就沒有什麼戲論,戲論就是談事情,辯論事情,討論事情,如果要教化眾生你講可以,如果要找一個人來打擂台、辯論,這倒不必。所以對一般網友來講,他沒有誠心來問問題的,就是他提了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這種不必去談,他不是誠心來求教的,因為你講東,他有他西的看法,你講西,他有他東的看法,這樣有完有了嗎?所以所有的筆戰,都是無窮盡的打下去,這是電視台最賺錢,正反兩邊打,修佛法的不必這樣,不要執著世間相,不要執著解脫相,兩邊都不執著,那有什麼話講呢?就不落戲論,佛法都講這個道理。

慧行於中道,一切的智慧,用在空有不二的中道觀,是名慧眼。這也叫做慧眼。所以你要學,我們學到這不退轉菩薩,不退轉菩薩對一切法,若有為,不作有為想,也不作無為想(解深密經講的),若無為,不作無為想,亦不作有為想,隨他的因緣這麼去轉,有什麼自己的主觀意念?沒有!這樣就是你具足慧眼。得是慧眼,無法不見,如果你有這種能力的話,空有兩邊所發生的事情,你沒有看不見的,你沒有不清楚的。

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者何?得是慧眼破邪曲。如果有不正當的邪見,如果有歪曲的,你很清楚,就我剛剛講的,兩條軌道一樣,如果你遵循兩條軌道走的話,哪一個人開車開到稍微偏離了,你就知道,那你要提醒他,這是用你的慧眼破解邪曲。如果你自己都愛辯論,都偏向哪一邊,那你要破什麼?你自己都亂七八糟,你要破什麼?自己本身不正,怎麼看得到別人到底正不正?這個觀念很重要,慧眼。有一些外道或者邪道的,他根本行為都不對,然後罵人家不對。如果做的很對的人,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他很清楚,所以對的當然不必去講他,邪的、走歪掉的,你就會破解他,提醒他。

諸法無明諸法總相別相各皆如是,佛法在解釋的時候,先講一個總相,然後再講別相,然後再各論,這個講起來,總共可以講十種的法,菩薩的智慧要講到這樣才是真的。以前我們看到這種書,每一次都講那麼繁雜的事情,我覺得很煩,為什麼煩?因為你不是菩薩,有時我動腦筋,一下子想到三點,再第四點就想不出來了,受限制,為什麼佛祂講每件事都會講十個?華嚴經不是這樣嗎,提到一個名相,然後這名相有十種解釋,那這十種裡面又有一種名相又十種解釋,所以十、十、十、…這麼一直演變下去無量無邊的智慧,菩薩就在學這種智慧。

所以有一天你覺得可以不厭其煩的一講再講,從第一點講到十點,然後裡面一點再拿出來講十點,這就是大菩薩。講這句是鼓勵大家,有的人說這麼一坐什麼都不管了,好像定力很好,定力好但沒智慧啊!這不行。要學!學開展你的智慧,要能講。那現在悉曇的字母是最基本的,開展智慧最基本的法,這經典講的,你要開展你的智慧要從悉曇字母進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子的,你才知道,悉曇這五十個字那麼重要。因為你要跨入菩薩之門,那是宇宙之間的語言,不是我們這邊台灣或者中國或者什麼地區的語言。「聲」虛空之間都一致的,聲明,五明裡面的聲明,這很重要。以前沒有談到悉曇就不會太在意聲明是什麼?昨天告訴你六合釋,六合釋再下來就演變成八轉聲,八轉聲再下去二十四聲、四十八聲、七十二聲…,過去覺得很煩,過去只要超過三或者十,你就覺得很煩,現在不行,現在三千大千你都要覺得很小,你這智慧才夠,這是你在長進,每個人在長進,智慧增長。

當然你有這種慧眼你對諸法的無明或者有明或者一切法的總相、別相、各別相、什麼相…你都要能懂,這裡一切相裡面當然包括正的、邪的,你也要能夠分辨。正是正的教材,反面是反面的教材,都是教材,就像我們看人家的咒語一樣,我們買他的書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信他都是真的,你要去考證,考證過才知道對錯,如果考證過的來唸就很容易記、容易念,用梵音來唸更好,這個神力不可思議就是這樣。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何以不說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答曰:慧眼有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辟支佛見諸法總相,所謂無常、苦、空等。佛以總相、別相慧觀諸法,聲聞、辟支佛雖有慧眼,有量有限。復次,聲聞、辟支佛慧眼,雖見諸法實相,因緣少故,慧眼亦少,不能遍照法性,譬如燈油炷雖淨,小故不能廣照。諸佛慧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明無不照。復次,若聲聞、辟支佛慧眼無法不知者,與一切智人有何等異。菩薩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

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須菩提尊者是阿羅漢,而且是第一阿羅漢,辟支佛,祂是多一點點智慧、七菩提分,那是學一點點智慧,沒有像菩薩那麼多的波羅蜜。何以不說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阿羅漢有慧眼,那為什麼你上面所講的應該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那是在講菩薩的境界,阿羅漢的慧眼他是執著在空一邊。

看祂怎麼回答,慧眼有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你看到這裡就知道阿羅漢是執著總相,一口氣否定總相,不去那麼一件一件去討論,好煩喔!缺這種心。所以聲聞、辟支佛見諸法總相,諸法總相只有三句概括,所謂無常、苦、空,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他就很討厭無常、苦、空,所以修行走這條路全部把它空掉,他是空掉一切法的總相,不會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祂知見就受限制住。

佛以總相、別相慧觀諸法,一個覺悟的人,應該總相也要觀,一切法無常、苦、空。對,但是你繼續修下去,無常,無常就要有無常的心態去對它,有什麼不好?我常常在講無常不是不好,如果你天天生病,無常盡的話,那不是很好嗎?病就好了。那反面的不好的無常,天天被老闆罵,低氣壓很重,你希望說無常無常,趕快過去,明天天氣好一點,老闆歡喜、笑笑、情緒好一點,菩薩是這麼練的。阿羅漢不是這樣,他認為一切法反正都是苦、不好、無常,所以不必去花精神在這方面。所以總相、別相,一個覺悟的人都希望能夠用你的智慧之眼去觀它,能夠用空慧去觀一切無常、苦、空、無我等等的法的話,你還有什麼法受不了,都可以承受。

所以聲聞、辟支佛祂侷限在總相,而且是否定的雖有慧眼,能夠量知祂的能力量知祂解脫的限制來講有定量不會空隨緣這麼變化無量無邊,祂還是有一個定量受限制。所以我們說阿羅漢法執空沒有修證到,因為祂採用全盤否定的;那菩薩是接納一切的法,用不住一切法的觀念去接受它,這樣你看,是不是無量?有什麼法照單全收,然後不去執著它,這可以度眾生,也可以增強你的智慧,也可以增強你用智慧來得到解脫的能力,菩薩是學這個。

復次,聲聞、辟支佛慧眼,雖見諸法實相,祂是很容易看這個法在那裡,我不受它影響,這解脫知見阿羅漢都有的,辟支佛也有,但是因緣比較少,為什麼?因為他不主動進入人群,有人來問他,度一個、兩個。祂不會像大菩薩,到處去找因緣來度眾生,大菩薩是這樣,像佛一樣,佛一入禪觀,今天要度誰,入定,觀十方虛空,哪一個因緣成熟?哪一個事情在發生?哪一個事情可度?剛好事情發展到該現身的時候,祂化身出去也好,本尊出現也好,就去了,這就說是佛。那阿羅漢不是啊!阿羅漢知道很多,他也有定力,也有觀,但是他不想參與,不想…,那是人家的事情,跟我沒關係。

我們有一些同學,當然他不是從頭這麼學上來的,他中間來學,但是他很有菩薩精神,看到這個人痛苦,趕快去幫他,看到那個人落難了,趕快幫他,幫來幫去,自己本身定力、金剛身還不具足,常常身心受傷害,受傷害,如果你有打不退轉的心,那還無所謂,碰一次、兩次就會退轉,所以你說,不退轉菩薩是很難!修到八地菩薩,才真的心不退轉。那阿羅漢呢?搞不好,入滅啦!走啦!說走就走,為什麼?眾生難度,就走了,菩薩不能這樣。因為阿羅漢,因緣比較少,所以他慧眼也相對的少,像你接觸的人多了,case多了,醫生病人看多了,為什麼成名醫?不是他學得比較多,是他看的人、病看得多,就像我為麼懂那麼多?有一些是你們教我的,你這個有病,我就動腦筋想,看這個怎麼樣可以化解,化解完了,這個就是我的智慧,是你教我的。你不提這個問題,我不會去想這個問題,菩薩接觸很多的case,所以他會變為大菩薩。阿羅漢祂是不想去管事情,所以他天天入定,因緣少,慧眼當然也少,看的法也少,這有道理吧!不能遍照法性,可以現起法性,沒有錯!也知道法性之用,但不能遍,「遍」就是無所不到才叫遍,因為他有受限制。

譬如燈油炷雖淨,早期點油燈,燈油柱雖然可以光明,可以照破黑暗,這個淨是照破的意思,但是小故不能廣照。大菩薩為什麼可以廣照?因為祂心清淨,所發的光大,所以照的範圍就廣,你這麼去思惟,阿羅漢跟菩薩的智慧,到底為什麼會差別?就在這裡,一個是管閒事管太多,所以祂知道的很多,菩薩,如果你沒有放開心胸的話,雜七雜八的事情都知道,那你會不會煩啊?知道就知道了,有這麼一回事情就好了,不要去寫文章,看得順的,讚揚他!看不順的,罵他!那就不是菩薩了。懂了就好,菩薩要接納的多,懂得多,然後要放下,就像佛一樣。

我們這一品在講,佛祂對眾生心悉知悉見,你悉知悉見如果放不開的話,那多煩惱啊!是很煩惱,還好,因為你心不清淨,所以不會懂得那麼多,不然你煩惱死了。剛開始的菩薩,心眼開的時候,祂會懂得很多,雖然很多,還是周圍之間,跟你有關的事情,還不至於遍及到他星球,如果你知道他星球的事情,那你會搞得天翻地覆。所以這是相對的因果,你有修到哪一點能力,可以通到哪一點境界,這是相對的。因為佛是最清淨覺,所以他可以遍知世間一切世界的眾生,悉知悉見,阿羅漢不行,因為因緣少,慧眼就少,不能遍照法性,更不能廣照。

諸佛慧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諸佛或者大菩薩,祂們的慧眼無所不照,因為祂徹底知道,自己佛性的實性,所以當然可以所有的都看到,眾生也看到,世界也看到,所以看到邊,看到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所以你要知道,經典裡面,為什麼一個人問一句話,佛都可以講那麼清楚的因果。你說現在台灣到底有幾顆樹?祂講得出來。所有的樹林,葉子有幾個?祂也知道。不可思議的!所以連這個也知道。你不要像一些愛抬槓的說我知道了!什麼知道?不是雙,就是單啦!愛抬槓的人,開玩笑!不是!這經典裡面有記載,所以像這種智慧,就是你空到法性完全顯露的時候,它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明無不照,如果這個火,我們在劫末的時候,會現起三災,有一災,是用火燒的。一般是我們虛空之間,風大,風大再來是水大,水大再來火大,火大再來地大,它是這麼形成一個,一個虛空的世界,我們所謂的銀河系。成立的時候,虛空裡面風大先成立,然後再來是水大,火大,地大;毀滅的時候,水先淹七次,火燒七次,風吹,四禪天以下的,都會被燒掉、吹掉。所以祂在講,劫盡火燒三千(世界),是三災之一,這光明無所不照。因為要燒三千界,所以無所不照,當然佛光不是只有三千,遍虛空一切世界,祂是講劫火已經是這麼大了。

復次,若聲聞、辟支佛慧眼無法不知者,與一切智人有何等異,如果祂什麼都知道的話,那跟佛有什麼不一樣呢?,佛才是一切智人。表示說,佛祂神通變化能力,跟菩薩、辟支佛、聲聞、阿羅漢是不一樣的,這從因果來講,本來就這樣子。所以你心清淨多少,你的智慧就開顯多少,你執著多少,你的智慧就減多少,這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執著,你的智慧才會越來越開顯。

菩薩世世集福德智慧苦行何所施用,如果聲聞、辟支佛,祂的慧眼跟佛一樣的話,那菩薩何必這麼每一世,累劫去修智慧、修福德,想未來會成佛,修這些苦幹麼?像有些道場說,不必吃素、不必打坐,就能成佛,不修行可以成佛,那我們那麼辛苦幹麼?我們打坐兩小時、四小時,或者結手印,還要聽課,還要出坡,那麼辛苦幹麼?有辛苦有代價,好,就停在這裡。

2008.06.15 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