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5)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百六十心(續)

《大日經》云:建立淨不建立無<lb n="0601a22"/>
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乃至長爪先尼諸<lb n="0601a23"/>
大論師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圖度此十二因緣義,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經廣明言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lb n="0601a26"/>
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為<lb n="0601a27"/>
湛者是甚深義

《大日經》云:「然彼行者有法執<lb n="0601a16"/>
當心,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雖不於中<lb n="0601a17"/>
起諸我倒,而心住於禪慧等法稽留淹滯,不<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實巧度故,名淹留修行<lb n="0601a19"/>
然亦稍離下地三執,能拔業煩惱根本無<lb n="0601a20"/>
明種子,生十二因緣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lb n="0601a21"/>
無佛性相常爾如前所說,建立淨不建立無<lb n="0601a22"/>
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乃至長爪先尼諸<lb n="0601a23"/>
大論師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圖度,此十二因緣義,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經廣明

上次講到「建立淨不建立無<lb n="0601a22"/>
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修行修到最後得解脫知見時,能對於一切法平等觀。所以要先建立淨,不建立不淨,最後即淨也好、不淨也好,能隨緣而做,不刻意執著一定要修清淨法,或一定不怎麼樣。在隨緣造作後,能以「阿a」字觀,觀一切法本無生,不執著一切相,便能不退轉,如此不執著、不退轉就是圓滿。種種宗計皆不相應哪一宗,哪一種義理都不去推敲,不去鑽牛尖角,簡單講就能這樣與一切法都「不相應」。

「乃至長爪先尼諸<lb n="0601a23"/>
大論師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圖度,此十二因緣義,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經廣明

 

乃至長爪先尼諸<lb n="0601a23"/>
大論師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諸法實<lb n="0601a24"/>
這個長爪(Kausthila俱絺羅、拘絺羅)就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先是學外道法,後來皈依了佛陀修學佛法。而先尼外道,梵語 senika。意譯有軍、勝軍。先尼senika,很強盛的力量,此處先尼senika(sen ni)ka不發音。此等外道篤信神我,崇奉「心常相滅」之外道。另一個人的外道論師如長爪梵志,是舍利弗尊者舅舅,他們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起先是外道後入佛弟子中得阿羅漢果。不管如何,我們學佛法,不要像這些外道,太執著一切的不實理念,理念是要,但教化眾生可以用,用完就放下。

    修行修到最後,對於一切法要能平等觀,所以建立淨,不建立不淨,淨也好,不淨也好,到最後隨緣而做,不刻意執著一定要修清淨法,或一定要怎麼樣,隨緣造作後能作阿字觀,觀一切法本無生,如此不執著就是圓滿菩提,不執著一切相,便能不退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哪一宗,哪一種義理都不要去推敲,不去鑽牛尖角,簡單講就這樣,不讓相應,乃至長爪先尼諸<lb n="0601a23"/>
大論師等有很強盛的力量,先尼sena是個外道師,而這個長爪就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

這些人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如《景德傳燈錄》云:「與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辯。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我此間佛性全不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如何區別?師曰:此則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和尚色身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曰:汝那得入邪道?曰:學人早晚入邪道。曰:汝不見金剛經云: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再像學「因明論」、「百法明門論」等等的人,是專門在辯論的,辯論是找人家的漏洞語病,然後一針見血的提出來,讓對方無法反駁就認輸了。除了這樣以外,學佛法本來就不必太執著一切相,所以推求諸法實<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圖度。就是不執著一切相,讓一切法如實的存在,不加以說好、不好,是、不是,這種概念要學習。不要再用人世間智慧,在那裡咬文嚼字,如此便無法自在。所以不要用心去圖度,圖度者是揣摩、忖度、暗地估量,求真如來法這是不能妄思量。十二因緣,

此十二因緣義,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經廣明佛講很多經,裡面有提到《阿含經》<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芉譬喻,《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芉經》中舍利弗尊者問彌勒菩薩云:「今日世尊見稻而作是說:汝等比丘!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爾時世尊作是說已默然而住。彌勒!世尊何故說是修多羅?復以何義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皆以何義作如是說。云何是十二因緣云何見因緣即是見法?云何見法即是見佛?

《稻稈經》梵名Śālistamba<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係彌勒應舍利弗之請,宣說因緣生法有內因緣與外因緣二種,並以稻芊之由種生芽、由芽生葉,乃至由華生實,比喻十二因緣之次第生起。三國吳之支謙大德所譯之《了本生死經》,唐代不空大師所譯之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北宋施護大德所譯之《大乘舍黎娑擔摩經》,皆為本經之別譯。

此經談到十二因緣論,這十二因緣論在修行還不究竟時,當然還是要思維,何謂無明?為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處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等等的,這麼十二轉,你搞懂也能慢慢這麼去修證,然後倒回去,每一關慢慢倒著思惟,不是從中間倒轉,後面都還沒有成就,就想要從中間倒回去思惟姐脫,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你的心常常執著一切有相,一切有就造有漏業,有漏業就是做善事,做惡事、、、等等煩惱事,都放不下。有漏業沒有斷,怎麼去除愛心,執著的心,從後面慢慢這麼往上推,道理搞不懂就慢慢去思維。十二因緣搞懂了,就印證到自己的習氣,我為什麼這個毛病看不開,為什麼要鑽牛角尖,如果做不到不起心動念,實相觀一切法,推求諸法實相,實相即無相,無相即不執著它為相,很簡單一句話做不到,做不到就自己去觀內心執著什麼,這麼一直推回去,喜愛的心沒有,想做什麼的心沒有,放下了,這樣才能慢慢往前推,推到六根對六塵不動心,或住六根不進入六塵境,眼不見為淨,這樣才不會有種種喜愛心、厭惡心、煩惱心升起,這已經到六入階段,這些在《阿含經》裡講很多,大乘裡面只提名相,不提細部。

 

「言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lb n="0601a26"/>
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

言湛寂者,寂是不生義不生義是阿,是本不生義,阿長音是寂靜義、不動義,有這兩種意思。一是根本涅槃境界不生,那是絶對不生;另一是因緣法,而當起法時不執著,以實相觀其境,這種寂靜是圓滿,菩薩的心就是這樣的,小乘人的心是永遠不動的。

謂五根本煩<lb n="0601a26"/>
惱,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毛病,及百六十隨煩惱等或者演變成一百六十個隨煩惱,就是這裡講的六十個心或一百六十個心,這些都是煩惱。上面經文言,此五根本煩惱,初再數為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再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一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心也。以眾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為二。此二法可分為色、心,或分為染、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等,是說為二。

謂五根本煩<lb n="0601a26"/>
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為「<lb n="0601a27"/>
寂」湛者是甚深義,譬如清潭萬仞澄恬鏡徹,<lb n="0601a28"/>
臨視之者不測淺深故說云三獸渡河各隨<lb n="0601a29"/>
<gaiji cb='CB00528' des='[-+]' uni='8FF9' nor='' mojikyo='M038827' mofont='Mojikyo M107' mochar='8151'></gaiji>之所至處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進<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lb n="0601b02"/>
說道得諸法實相

五根本煩<lb n="0601a26"/>
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為<lb n="0601a27"/>
。如果你能安住六十個心不犯,一百六十個心亦不起,甚至於無量無邊的心都不動,或動了可以用覺知觀照它,畢竟不生還是為寂;寂也有不同層次,阿羅漢可以讓心不動,菩薩是心動但不執著,以實相觀它,這種是寂之不同境界。像佛祂是凡所有心悉知悉見,我們講到這裡是在講如來一切世界裡的所有眾生,他們的心如來悉知悉見。何以故?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這段經文在講這樣,所以一直講到現在是從六十個心,再來是百六十心;講到這裡如來是更上一級,言湛者是甚深義。世尊祂知道所有眾生的心,但祂都能無礙,這是最高深的,是謂湛然。此湛然譬如清潭萬仞澄恬鏡徹,如果一個清又深的水潭,雖都沒有污穢東西,沒有污濁混濁泥沙,本應可以看的很透徹見底,因清水見底,明鏡照心,但當深邃不能見底,入臨視之者不測淺深。旁邊看的人,不知潭有多深,因為看起來好像很淺,但因為透明其實很深,若是無量地深,雖是萬仞亦不能知其深。妄念能知是淺,若是妄念不起,即是湛然,湛然呢?就有三不等,你修心養性就是要學習湛然、寂靜,心止不動。

故說云三獸渡河,各隨<lb n="0601a29"/>
<gaiji cb='CB00528' des='[-+]' uni='8FF9' nor='' mojikyo='M038827' mofont='Mojikyo M107' mochar='8151'></gaiji>之所至處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進<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三獸渡河,是以兔、馬、象三獸之渡河比喻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蓋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因為聽聞教法之人根機深淺不同,乃以方便宣說三乘法;教法雖有三乘之別,然皆同屬一味法性,聲聞、緣覺、菩薩以所證有深淺,猶如兔、馬、象三獸之渡河,兔渡則浮,馬渡及半,象乃澈底截流。《法華經玄義》云:「三獸渡河,同入於水,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濟彼岸,浮淺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強,俱得底岸。三獸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馬。菩薩智深,喻如大象,水軟喻空,同見於空,不見不空。底喻實相,菩薩獨到,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即知聲聞悟道最淺,緣覺悟道稍深,菩薩悟道最深。法性之空理,猶如河水,三乘之人雖證同一法性,渡同一生死之流,然因其根機深淺不同而生差別。

能漸次深進<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lb n="0601b02"/>
說道,得諸法實相象渡河,比喻菩薩之人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除見思惑,習氣盡淨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至其底。馬渡河,比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斷除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淨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兔渡河,比喻聲聞之人修四諦法,斷除見思惑,未能除斷習氣,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入。於《法華經玄義》更分象為大小二種,而以小象比喻別接通之菩薩,以大象比喻圓接通之菩薩。

大象是最重,其他不管是豬狗,還是兔子,體材大小不一樣,兔子是最淺,個子小嘛!你要讓牠沈到海底構不到,牠只能淺嚐到初級佛法,不可能學到高深的佛法。獨有大香象王,這個大香象粗重,腳踩下去一定會到底,因為祂太重,踩到底鼻子再提起來,不怕淹身體,這樣牠是可以一直走到佛法裡的最深處。如果中等的動物,像這些中等身材的動物,要高不高,要低不低,所以就在中間。像小動物浮在水面,學一學佛法,表皮功夫學一學,永遠學不到深的佛法。只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進<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

學佛法,從小乘到大乘,顯教到密教,看你有沒有能一路趕得上來,趕得上來就是像大象一樣,佛法從世尊轉法輪開始講,到快入涅槃時,所說的密法都能夠懂得,那是全部學到了,五藏全懂─律、經、論、般若、陀羅尼門等,這就是大象的根機。如果是中等的,在中間學一些小乘法,學一些般若經,就覺得很滿意了。哦!這就是佛法,還沒進到《涅槃經》、《法華經》、密教裡面去,這個中等的。淺機的也許學一學《阿含經》,學一學皮毛的,誦誦大乘經典等,甚至有的做做善事,以為這樣就是在學佛法了,這種是更淺機的。

但你學佛是何根機是勉強不來的,不適合學深法時,你一直積福德、積福德,這樣智慧跟著慢慢改進,智慧的改進是你捨棄多少毛病,不是你學多少東西。開始學大乘佛法都在講般若觀,般若觀智有什麼可以學,是沒有可學的,都是在捨、拋棄心病、執著,不要強記憶,不要求強懂,習氣當然要拋棄,同時所有的能力也要拋棄,心還不淨時自性、天性的能力─能觀心、觀外相、觀世界,有這種能力都沒有用,因為這是我們自性天性的能力,不拋棄怎麼學佛法,真佛法學不來,空觀做不到,斷習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學陀羅尼門,咒語學不來。每一種根機的人,當然開始也是小乘根機,後來變學大乘,大乘根機成熟變學絶對大乘,絶對大乘就要進入密教裡,這才是真的大乘法。

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lb n="0601b02"/>
說道,得諸法實相聲聞、緣覺、菩薩乘,都屬方便乘,要入實相觀中,都是不用說的,依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而修,口不說、心不打妄想,如是才能修得實相觀。一得實相觀能力後,皆是能不說而說,在講經說法時才說,要度某一眾生時才說,說後不管好壞、順逆,你自己都不要執著。真學佛法是很簡單,看懂佛法,懂後就放下,以後要講經說法,看到文字相就會講,不是依引經據典,這個很像做世間學問,除非很有記憶力,且很有研究的人,才可能這樣,一般人可不是這樣。

你看密教行者開始修陀羅尼門時,可以讓你強記,百咒、千咒、千萬億咒都能記起來,記起來其他的理念也就開顯,其他的智慧也開顯。例說要你講阿字觀,阿字義理可以講數句義或一百句;佛可以講一千句,也可以講千萬句,或講一劫,十劫,千萬劫都講不完的道理。那你怎麼有這種智慧,你對世間名相都要懂,起心動念都是一個名相,名相可以用阿字觀化解,自性本空,一切法無所執,一切法本清淨,一切法怎麼、怎麼樣,這麼一直想到什麼就破解它,可以講到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名相。然後又化空它,這種智慧是佛、大菩薩的智慧,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般人講完過了就放下,不要一直執著講好講壞,得諸法實相,實相者無相,實相者非相,實相者有法但不執取它,如此便是實相。

 

然聲聞入法性最淺,故厭<lb n="0601b03"/>
怖生死,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辟支佛所<lb n="0601b04"/>
入差深,故於生死不甚<gaiji cb='CB00784' des='[/]' uni='5FE9' mojikyo='M010366' mofont='Mojikyo M102' mochar='7BCB'></gaiji>遽,然不能以方便<lb n="0601b05"/>
力發起大悲菩薩悟如是法時,即知是心垢<lb n="0601b06"/>
漸除,所以淨心漸現爾時便得菩提心務力,<lb n="0601b07"/>
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故同前共一法中

然聲聞入法性最淺。佛所說道理是都一樣,但聲聞乘、阿羅漢、辟支佛,祂們所學到的法性最淺,為什麼呢?因為祂們喜歡心安靜,喜歡心不動,那只是學到法性的一半,這樣在真佛法來講是比較淺,不究竟,這種是學一半的,就會討厭生死,因為怕生死就喜歡入涅槃,讓心不動,自謂已得涅槃。涅槃就是心能面對一切境而不動,保持永恆空性,生滅度想。乾脆進入寂滅狀態,這是小乘人心思,祂對於法性真實只學一半,沒有學到完整佛性,辟支佛所<lb n="0601b04"/>
入差深。辟支佛是好一點,辟支佛比阿羅漢好一點,因為一佛字安在後面,祂有學七菩提分,有一點智慧,但不多,但比阿羅漢好一點,所以差深就是比較深一點。故於生死不甚<gaiji cb='CB00784' des='[/]' uni='5FE9' mojikyo='M010366' mofont='Mojikyo M102' mochar='7BCB'></gaiji>遽,因此對於生死就較不急遽、匆促</gaiji>遽者是急速也,是恐懼也,對於生死不是很在意,但生死不在意,涅槃也是好的,就是不能方便發起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只有菩薩才能發起悲心,如果是聲聞乘祂沒有這種悲心,祂直接要入涅槃比較好,而辟支佛雖然不是絶對要馬上入涅槃,但祂是發不起慈悲心,自己解脫就很不錯了。

菩薩悟如是法時,即知是心垢<lb n="0601b06"/>
漸除。若是菩薩的料子,學真佛法學到時,知道他心習氣毛病已漸漸去除,污垢心滅,清淨心漸漸抬頭。爾時便得菩提心務力很確切能夠發起菩提心,從事學習發菩提心工作,這就叫做務力。菩薩發菩提心做什麼?《金剛經》都在講菩提、菩提,常常在講菩提心是何義?回顧一下,第一個就是要誓度一切眾生,第二要修自己習氣毛病斷,這二個一修自己,一修利益眾生,這樣務力於自修利他,這種利他力道越來越強,這就是菩薩精神的提昇,就<lb n="0601b07"/>
能夠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以不住聲聞道而學盡種種度彼岸法門。不住阿含道,不住於涅槃道,不進入生死涅槃境界,可以在六道裡輪迴,是為不住道,不住聲聞道,也不住辟支佛道,而是學菩薩道。

菩薩於六道裡生生世世學智慧,學種種度門,度自己和度別人,學圓滿般若智慧。為什麼同樣一個東西,你看了就懂,能提綱契領,能講給別人聽,因為你有智慧;有的人就不行,自己看也看不懂,別人講也一樣聽不懂,就是學佛法的智慧不開顯。你越放得下,越有菩薩的根機,智慧就越來越高,人家講一句你懂十句。像上了兩期的悉曇梵文課,沒有上悉曇梵文,搞不清楚咒語在幹什麼,上了以後你對於咒語體會就不一樣,觸類旁通。

理法師講的以前沒有上過課,不知道這樣,也不知道那樣,現在再拿同樣東西來,看的深度和了解程度就不一樣,廣度更大,更能去說法。基礎沒有建好,學密法好像只會唸咒,「嗡、嘛、呢、叭、彌、吽」,這就是學密法?是太粗淺點,學了悉曇梵文後,學了每個字的意義,意義不是只有一個,每一部經都提到四十二字,五十個字,四十七個字,當然解釋不是絶對一樣的。因為世尊在這裡這樣講,在那邊又那樣講,大略義理是一樣,但不是絶對都一樣,這如果把它全部搜集在一個地方,阿a 是在講什麼意思,講很多,這樣你看到悉曇梵文時便能觸類旁通。如發音怎麼發,轉音怎麼轉,正紐怎麼紐,旁紐怎麼紐。一般字母的紐還好,如果字和字之間,變成一個長長的名詞,這中間怎麼轉,這些都有規則的,是很繁瑣沒有錯,末法時期能搞懂不可能,但就是要學習。以前說梵天傳下來時,有幾十萬偈,後來改成十萬偈,再改成千偈,現在不曉得剩幾偈?人的智慧越來越淺薄,無法細細把規則全建立起來,末法時期的悲哀,眾生福薄,無法學到全部密法。菩薩是看什麼要懂什麼,小乘法當然比較容易懂要去實證,般若法就是在學空觀、實相觀,都要能做到,然後進入密教,密教悉曇梵文的學習,學什麼要懂什麼,這種懂了就能教人,依眾生根機去授教。

故同前共一法中,而昇沈有異也,佛法是對大眾講,有的學比較淺機,有的學深層的法都不同,所以獸渡河才有淺深不同的學習,上面講六十個心,總共三個妄執,上一次有稍微提了,內容大同小異,再唸一下。

妄執又作三劫妄執、三劫惑。略稱三妄、三執、三劫。為密教所立,從生起出離世間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間,所須超越之世間粗、細、極細等三種煩惱。據大日經疏卷二之說,若以淨菩提心為出離世間之心,則超越世間三妄執係指超越三劫的瑜祇之行;若依一般之解釋,則指歷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覺。然依密教之說,超越一劫的瑜祇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執),稱為一阿僧祇劫;超越二劫的瑜祇之行(即復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細妄執),稱為二阿僧祇劫;真言行者復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極細妄執),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說。然若於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執,即得一生成佛。

從生起出離世間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間,所須超越之世間粗、細、極細等三種煩惱。這三種不同煩惱,可以花掉你三阿僧祇劫來修,就是修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你要花不可數的時間,去修一個妄執心,把粗心修成細妄執心,把細妄執心修成極細的妄執心,這麼三阿僧祇劫完才能完全清淨。《大日經疏》裡卷二講,若以淨菩提心為出離世間之心,間三妄執係指超越三劫的瑜祇之行;菩提是面對一切境,一切相,一切心都不執著它,這是有菩提心,若做不到即是沒有菩提,沒有般若智慧。那淨菩提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空為主,剛開始發淨菩提心,出離世間的心生起,則超越世間三妄。

若依一般之解釋,則指歷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覺。正覺就是善惡平等,好壞平等,合理不合理都平等,痛苦不痛苦也平等,心亂不亂都平等,這是正等正覺,如果你還執著好的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有這種心態都是沒有進入佛法的境界,修行的人要有平等觀,平等觀就有正覺念,三個無數劫的時間,一劫16,800年,又無數阿僧祇asajkhya,以數學來講,1051次方,五十一位那麼長的數學時間,後面還要加一個劫。如果菩薩已能不在意劫有多長,因為祂沒有分別心了,千萬劫和一秒沒有差別,祂不會去罣礙時間,所以就沒有分別。一般人哦!一看阿僧祇那麼長,再加個劫,那不得了,時間一定是很長,成佛好像沒有希望了。菩薩悟得平等法,每秒和千萬劫相當,不會在意時間怎麼樣子,就是天天、世世,都是要行菩薩道。

然依密教之說,超越一劫的瑜祇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執),稱為一阿僧祇劫;依密教言,就是超越一百六十個心,修好160個不正常心態,上面已經講過,一百六十個心怎麼算出來,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貪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這五轉就是2的五次方,就成32個心。然後瞋呢!毛病有二個,一個好,一個不好,瞋心又分二個,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等五轉(25次方)。痴呢?愚痴,不懂因果,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五轉變三十二。慢與疑,傲慢心、懷疑心,還是各三十二。所以五個根本煩惱乘三十二,一百六十個心。第一個阿僧祇劫才超越粗重妄執性,對於貪瞋痴慢疑,很粗的毛病,你才超越地一部份,這算是一阿僧祇劫。

那什麼細的呢?細就是還有細妄執念,但不影響到你會去做任何行動。我常這麼簡單解釋,你比較能聽得懂。粗的習氣就是想了又去做,細的習氣就是我還在煩惱,貪瞋痴慢疑五項根本煩惱,但它們起來時我不在意它,這就比較細妄執了。再進去更微細了,念一閃,你有覺好,無覺也好,根本都不在意了,這麼去分粗、細、極細。如此除細妄執,就超越第二劫的瑜祇之行(即復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細妄執),稱為二阿僧祇劫;此時是用瑜珈禪定超越第二層次一百六十個心的重細妄執性。

真言行者復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極細妄執),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說。然若於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執,即得一生成佛。最後你要斷極細妄執性,一定要用真言,學咒語。為什麼證到空、無相、無願三昧的人,一定要進入陀羅尼真言門,是要依諸佛真言、手印、觀想等身口意三密來加持你,讓你斷極細妄執性。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入滅前,才在講密法,因為你修了三、四十年到最後了,要把你導入真言門。你如果今生修不到密教範疇,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事。

再如果今生連顯教的什麼空啊!無相啊!無願啊!無作呀!等等三昧都做不到,更不要想進入真言門了,因自心還是太散亂了,心不定,只能修一些顯教的雜密法來斷業障。你現在已經知道什麼是純密,純密是虫字旁的蜜?還是山字旁的密?虫字旁的蜜是真的龍眼蜜,不加糖的,從蜜蜂去採龍眼花或一些什麼野花,製造出來的蜜,這是純蜜。如果是山字旁的密,那是很有境界的行者,證到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的人,才可以進入純密的修習境界,純密就一定要有壇場,八葉九尊佛、菩薩在裡面,總共有三、四百尊佛在壇場裡,你能進去裡面,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進去,這是最高修行境界。

你能修到純密境界,就要依《金剛頂經》、《大日經》的儀軌去修,這個要擺在後面階段,因要懂得悉曇梵文咒語怎麼如法唸,手印怎麼如法結,觀想意念怎麼觀起、…。這些要有上師教也要花12年學習,若不能得個上師傳授,那就根本進不了壇場去修學的。你說我修不到純密,那就先修修雜密。雜密就是一部經典裡有講到顯教的經文,也有一段咒語,這個咒語要讓你斷業障、除病痛用的,或是斷犯戒的惡行障,等於是在幫你清淨業障。像佛頂尊勝陀羅尼,是斷三惡道的因,延長你的壽命。一切如來心秘密寶篋印陀羅尼,讓你要德福報,沒有飯吃得有飯吃,沒有錢得要有錢。當持此咒有錢的時候,不要捨不得花錢幫助別人,要能這邊得到錢,那邊丟出去佈施給別人,這樣錢才會源源不斷的進來。如果你要智慧,唸唸唸此等咒語,就可以開顯你的智慧,像這種都是屬於雜密的經教密咒。

大部份列在《金剛頂經》、《大日經》裡頭的法都是純密的法,列在一般密教經典裡,一部經裡有經文與咒語,你看經典是在說什麼義理,持此咒有什麼好處,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後,就能依法修持得利。有一部經是在滅小孩之障,得保住性命,稱為《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若有小孩要夭折了,唸這個經,不管在肚子裡,或出生以後,他就不會夭折,唸唸唸,裡面除了一些佛號外就是含有兩個咒。

你唸唸唸就可以讓小孩不夭折,像這種就是屬於雜密,雜密隨時都可以修,但也要有比較嚴謹儀軌,不要拿了就唸,打妄想心在唸,為什麼你修不好,誦一部經妄想心無量無邊,你說我修了幾十年,誦了幾百部經,講起來就是你連一部都沒誦,為什麼?你一誦經就胡思亂想,妄想一大堆,那叫什麼誦經,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誦經沒有功德,不清心修行,誦經都沒有好處,所以你還是要修禪定,有禪定的基本心再去誦,在誦之間看裡面的義理,不要打妄想,這樣才有功德。為什麼你自己不行,不行就共修,大家共修的能力互相分攤一下,業障相互支援擺平,拉別人的衣尾往上爬,自己不行又悶在家裡,那更是會東倒西歪,定力不夠障礙很重。

連基督教每個禮拜都要望彌撒一次,去教堂清淨地方,連這種神教都這樣,何況你要學佛法,脫離三界就沒那麼簡單,還是要有佛在的地方,才是正式道場;有《金剛經》在的地方就有佛在,有佛在當然你能來這裡學習,才能得到好處。所以說你今生修行,最後一定要進入真言門,如果一路走來都趕得上,那就很好。不要學什麼新的咒語,你就說哎呀!我不行!不行就要更用功,五十個字母基本背起來,背了後就開顯智慧,人家教你就可以背,長的咒背不來,先背短嘛!都可以的,慢慢增加。

真言行者復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極細妄執),始得至佛慧之初心,極細毛病都斷了,只有沾到一點點佛的智慧才入門,你的妄執心沒有怎麼進入佛的智慧,這三種粗、細、極細的妄執性滅了,你才初步開顯佛心,這個時候再來學佛的一切法,比較能接受,能學得進去。後面《大般若經》的這些名相,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恆住捨性、無忘失法、一切波羅蜜、一切陀羅尼、一切三摩地、一切智,什麼跟什麼,你都能懂,這才是真正具有佛的智慧。我們對於這些名相的內涵都還搞得不清不楚,還沒進入佛心之初步,學了半天還沒進入佛門。

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說。修行本來就是要具有這麼三階段過程,但是後面有講,如果你今生一下子能進入真言門,也許可以把三阿僧祇劫變一劫就好了,起碼你要有點基本的工夫,不是你會唸「嗡、嘛、呢、叭、彌、吽」,這個四臂觀音咒就進入真言門,真言門就是你可以懂千萬,無量無邊的咒,不能光學一個六字大明咒就是入真言門,那麼簡單的事情,那學佛有何難?然若於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執,即是一生成佛,這句話大家最喜歡看的,尤其密教的修行人,但不是這回事,自己不懂什麼是一生成佛,一看就很嚮往,唸一個什麼咒就想要成佛,真是一廂情願,成佛就是覺了,覺要有菩提心、智慧,擺脫三大妄執性。此三階段修入斷三忘執,有如《地持論》所言,要經三淨,熾燃為一,不動為二,快淨為三。入菩薩十地是淨中之勝,一生窮極名曰後身。末法時期那有此種一世成佛的,依密法言,依陀羅尼門修習後,還要經十六世才能成就,這十六世的菩薩行也就很遙遠了。所以今生之學佛者能一生成佛,此佛非彼佛,不要一廂情願,胡亂肯定自己,迷頭認影,不免淪落。

依《地持論義記》言:三淨,熾燃為一,不動為二,快淨為三。總結能入淨心地者熾燃不動,是名熾燃者。初地菩薩已上,修心勤無暫間闕,故名不動。以修不動/故名熾燃。又言:淨心菩薩一切善法不思起者,修心純熟,離於動搖,故名不動。以修熟故,不假思惟,任運能起。所攝善法,則不退下,行成堅固,名為不動。又能於未來不退,勝進不動。地三快淨階段,即住究竟地,就寬通舉一生相續。快淨之中經生得果,名為一生。若最後身快淨之極,即生成佛未成已前,名為後身。所得善根名快淨者,通而論之,十地皆是淨中之勝。一生窮極,名曰後身。此顯淨處,於上更無釋快淨義。

《祕藏記》於三妄執之外別立微細妄執,謂三妄執乃十地所斷,微細妄執則佛地所斷,此說異於《大日經疏》。

祕藏記係日僧空海大師由其唐師惠果阿闍梨之口說而筆記者,其著作年代不詳。內容為有關密教口訣(口傳書),約有一百條目,係解說密教事相(行法)、教相(教理)之雜錄。收於大正藏第八十六冊。

祕藏記於三妄執之外,別立微細妄執,謂三妄執乃十地所斷,十地菩薩才能講三妄執要斷,微細妄執性是在佛地才能斷,你如果沒有菩提心,沾不到佛的智慧邊邊,而微細妄執性無法斷,不管你有什麼通,有什麼心力,可以知道過去,知道未來都沒有用,因為你斷不了妄執性,凡夫、外道、世間禪,都不能修斷一切妄執性。學佛法都是在去掉、捨掉你的這些能力,過程之間不捨這些能力,把這些感知當真,會死在那裡,連佛法的邊邊都踫不到,所以捨一切法,捨一切能力,捨一切神通,那都不是真的神通的神通,再往下就講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那要去修啊!你不修光一些小小神通,那都是你的妄執性,不是真實的,是實性裡的妄執性。

好!六十心,凡所有心,如來悉知悉見,把它大略解釋了。

 

12.非心

非心者是指與心不相應,是為非心,不住色生心,不住法生心,即是非心,故非心有如唯識所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應法。又《小乘阿毘達磨》將一切有為法分為三聚,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其中,既非四大所造成(非色),亦非與心相應(非心)之法,稱為非色非心法。於俱舍宗所立七十五法中,不相應行之十四法即為非色非心法。又成實論以無作色(俱舍宗稱為無表色)為非色非心。

眾生之心是為非心,第十二個非心講不是心,不是心是什麼意思?非心者是指於心不相應,不是一個心,心就是心,怎麼不是心,有用空智來觀這個心,這個念,那就不是心,實相者非相,是為實相,不是說相不是相,那個相就是一個法相,一個法相觀它只是一個法相,不受它影響,就是非相。

若是你變成鑽牛尖角說:真的啦!我感覺是這樣,絶對沒有錯啦!那就死掉了,心就是心,相就是相,你的感覺都要推翻,你如果修行過程之間,不會推翻你的感覺,那是很笨的,愚痴啦!所以就無法修實相觀,感覺真的、假的,不要去管它,過幾天以後再去看是真的、假的,或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要在意,因為一切法無常,會好就會壞,會壞就會好,都是這麼轉來轉去,不要太在意,如果你沒有這種學正法的觀念,永遠在兜圈子,沒有做到非心。非心者是指與心不相應,是為非心,不住色生心,一切色法,五根六塵所面對的一切外境人事物,不要在人事物上生心,不住法生心,這樣就是所謂非心。

故非心有如唯識所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應法。不相應法不學佛法,很難真正修入,尤其是真正禪觀。佛法有一階段要修四尋思,乃以萬法唯識之觀點,來唯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是為假有實無之觀法。即未生印可決定智之前,猶在尋求思察。印可指印證認可,修道成就時,有智者加以印證過後,承認、許可其所悟境界。因此也就是說,己智於離相智還沒證得時,是不被印可的,是不能用一切法,而要觀一切法為空、無著,離一切相。所以在四尋思修證過程中,唯知其「名」,唯見其「義」,唯觀其「體性」,唯知其「性用」假立,待已得決定智後才能來使用自性或善用自性。尋思者是遍滿加上企求,pari是遍滿、各處、…。e=a52是期求,此詞連音後成paryesanā,即謂尋思或遍尋思,尋中所知之境都要諳個「唯」字,不能執取一切相。

據《瑜伽師地論》所舉四尋思,即:

(1)名尋思,又作名求、隨名求。名,能詮之義;指色、受等諸法之名。謂菩薩於名唯見名,故稱名尋思。

(2)義尋思,又作事尋思、事求、隨事求。義,指依名而詮,為所詮之體事。謂菩薩於事唯見事,故稱事尋思。

(3)自性假立尋思,又作自性施設求。自性,指色、受等各自之體性。謂菩薩於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故有此稱。

(4)差別假立尋思,又作差別施設求。差別,指色、受等諸法之相用。謂菩薩於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故有此稱。

依唯識宗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應法。講色法本不是,色法是看到一個人,我起了一個念說這個人,我看到這個人就是色法,我起了這個念說:他叫某某,這就是心法。這個兩個層次不同,如果看到這個人,有看到卻沒有進,管他阿貓、阿狗,不去起心動念,不在意的話,沒有色沒有心,修行就要這麼安住你的心,如果不學不相應法是外道,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為你沒有修到解脫,佛法沒有學到,都學些神準的法,感覺這樣是真的,感覺那樣是真的,就永遠走不出來,死在那裡。

又《小乘阿毘達磨》將一切有為法分為三聚,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色法和五根有關係,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色法,如果五根面對六塵所產生的念,那就是心法,不屬於色法,也不屬於心法,是非色非心法。其中,既非四大所造成(非色),亦非與心相應(非心)之法,稱為非色非心法。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成的本是色法,括弧內說(非色),要您未得決定智前要觀成非色,非色就是心法啊!心法才非地水火風四大,其實只言不和心相應就是非心,非色非心法,是不執著地水火風這色蘊法,也不執著受想行識這四種心法的功用,這就住非色非心法。

《心經》裡很簡潔將此理以二百六十個字告訴你,不執著色法,不執著一切法,不執著順法,不執著世間法,什麼法都不執著,然後沒有恐怖心,便能成就一切道,把佛法濃縮在二百六十個字裡,這就是無上解脫佛法,證得決定智的法,所以您要天天背。不要背了半天,也搞不懂經文是在講什麼道理;叫你不要恐怖,你偏偏要恐怖;叫你無色受想行識,你又執著色受想行識,和你說沒有四聖諦,你就執著四聖諦可證,說沒有十二因緣觀,你又執著十二因緣觀可修,沒有老病死,你又執著有老、有病、有死,難怪修行中遇到狀況,就要心慌意亂。所以就要學觀一切法都是非心法,有心法不當是心法,有念不當是念,不要理它,當它放屁一樣,念頭閃一下不理它,念頭晃一下也不理它,好的也不理它,壞的也不理它,這就是學習非心境界。

於俱舍宗所立七十五法中,不相應行之十四法即為非色非心法。又成實論以無作色(俱舍宗稱為無表色)為非色非心。剛剛提到的五位百法後面的七十五法中不相應行,小乘俱舍家舉出─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種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本來是和你沒關係,自然的會不相應,但煩惱的人什麼都要相應,時間和你有什麼關係,滴答滴答一秒一秒過去,你是說一秒過去答答答,實在是很恐怖,滴答了六十下就一分鐘,六十分鐘就一小時,二十四小時一天過去,一天過了三百六十五天過去,又老了一歲,天天在煩惱這些,這就是你放不開時間,其實時間和你沒關係,你去抓時間來煩惱,就入無明心的相應。其他十三法也都如此,譬如說方位,方位和你也沒關係,你說哦!這個頭睡一邊比較好,睡那邊氣機就不通,睡那邊心就慌亂,一年到頭轉來轉去,也沒有一次轉對的,這時方位和你就很有關係,因您執著而成為有關係,是相應法。其實方位─東南、西北和你有什麼關係,有些人就很有關係,喜歡去算命,喜歡搞風水,受這種不相應法執著,不相應法裡面有十四法,其實總共有二十四。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又《成實論》以無作色(俱舍宗稱為無表色)為非色非心。無作色就是無表色,沒有色相,也沒有宇宙之間很奇妙顏色,顏色也是色法,有相可見。像五十個梵字都有它自己各屬的顏色,如果沒有執著,修到空不會看出這些顏色,有的人尚有五根毛病時,他會看到這個色彩,隨時都會看到種種顏色,沒有五根就看不到色,要看色彩要自己去幻化。怎麼從四個譬喻,產生一切幻相化一切相,菩薩心中本沒有色法,所謂菩薩就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沒有色身,沒有色身就看不到什麼,所以要去幻化,化它就會現宇宙間一些色法,一些顏色,一些事項。

我和你講阿字本無形無相的空字,你要在裡面化一個人在心地上,祂就會化出,你要去想啊!不想祂化不起一切。可以看到外相的人,事實宇宙之間現象在那裡,菩薩是沒有色根,祂是看不到,看不到祂要無中生有,就要用心去化,如果要忉利天宮,一直想想無中生有,忉利天宮啪一下就現在你心中,那時我才來看,不然這個相在我心中是沒有的,菩薩和地前菩薩差就差在這裡,什麼相都沒有,不會隨時看到阿貓阿狗在旁邊,這是非人啊!都看得到嗎?不會!有些時候氣脈通一點是會看到,但很少看到,如果可以看到,你心還是有色法,色身還是有在,五根還是有功用。什麼叫做沒有色,色受想行識都沒有,這是你講沒有五蘊,所以能入無餘依涅槃,祂心可以遍虛空盡法界,沒有一個色相,所以可以無所不在;你要現一切境,就要用一切心法去化,這個時候是要學心法的,等您得「決定智」後才可以去做。

 

若能有所心,視為非心,是名為心,此心當能超越一切境。譬如說經云一境四心,以一水為例,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於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四者即:(1)天見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殊勝,其所見水,悉成琉璃眾寶莊嚴之地。(2)人見是水,謂世間之人所見之水,清濁雖異,而皆是水。(3)餓鬼見是膿血,謂由宿世慳貪,罪障深重,墮餓鬼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速趨岸傍,皆是膿血。(4)魚見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故能觀是心非心,即名為心。

若能有所心,視為非心,是名為心,如果你心有感覺一些外緣,所產生的念頭影像,你要看它沒有這個念,沒有這個影像,不要當真,把它看成非心,這就是名為心,這才是真正的所謂「心」。如果你很執著看到的是真的,真的以外,還有第二念、第三念,又進入鑽牛角尖的狀況,這不是只有非心,真心之心,是有更大的妄想心、妄執心,和修佛法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你能觀所有心是為非心,是名為心,此心當能超越一切境,最後才能得到究竟智、決定智。

有時一些比較敏感的文章上網,一些無聊的人就會作怪,覺得這個干擾來源是從哪裡來,想歸想不要太當真,太當真就會變成所有心,是為心,不理它是名非心,這不是真的心感應,因為你執著是真,就所謂心。但不執著真時,身體會不舒服啊!不舒服時就化解,不要說這個來源從哪裡來,有這樣的賓態,才是正確的心,才能得決定智。然後只要面對困擾去化解就好,至於真的從哪來就不要去管它,這才是正確學佛法的一種解脫道理,不要去鑽牛角尖。就是你知道是誰又有什麼關係,您又不能害它,不能修理他,一有這種心態,您的瞋心永不能斷,怎能奢談解脫此心病?當然不是說不去探討它,你就不會知道,你也可以知道,這種人心有連結上線,也會現他的境,會現他的樣子,不是一個人的整體樣子,反正這個人也不曾見過,所以不會認識,那和知道不知道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所以太愛鑽牛角尖的人,可能說這個是真的嗎?這個人就是這樣嗎?看清楚一點,看清楚又如何?人的影像差不多都是這樣,無聊的人都一樣,觀空無即能無礙。

譬如說經云一境四心,同樣是一個境,四種不同果報的人看就不一樣現象發生,一水為例,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所見就不同。譬如說:經典上講一個水為例,我們天天在喝的水,但會因果報不同的天、人、惡鬼、畜生,這四種眾生看水的樣子,所看的境界就不一樣,故於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

(1)天見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殊勝,第一種天神見了這個水,就說:哦!看起來好像寶貝莊嚴琉璃珠寶,金剛寶石樣,金剛是無色,琉璃透明,非常莊嚴,因為天所感召的果報,看這些水就是這樣子的,其所見水,悉成琉璃眾寶莊嚴之地。

(2)那人來看水呢,水就是水,頂多看是清淨或污濁的,還是水啊!

(3)餓鬼來看水,一看到的水不是水,會看成是溶血,看後又很害怕,看到紅的就害怕,因為祂業力的關係,不會看到白白、透明色,我們看的水,祂看成是紅紅的濃血,那怎麼喝啊!害怕啊!因世世慳貪,一毛不拔,不知佈施,罪障深重,所以堕餓鬼道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一看到水就看到膿血,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一靠近它就變膿血,怎麼喝啊!其實他如果有學佛法,就把它喝下去,膿血就膿血嘛!那不是喝到水了嗎?就是沒有這種智慧,如果有這種智慧,學佛法怎麼會堕到餓鬼道,第一個佈施波羅蜜就沒有學。

(4)魚見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對於魚來講,把水看成是它居住的地方,就和我居住的房子一樣,牠在水中不是說我在水中,是認為我是住在我的家裡,所以魚看成是窟宅,魚把水看成是住處,能沈下去,跳躍出來,能游泳,但牠沒有看到水的樣子,以為在家裡蹦蹦跳跳,住在家裡一樣,處水中不知是水,不見水相。

故能觀是心非心,即名為心。所以一個人的心,依你的心境有不同,面對境界會化這四種相。煩惱心很重的人,看到普通的一念,本是沒什麼事情,你說今天,天上比較暗,哦!要下雨了,明天搞不好下大雨,搞不好颱風來了,看到什麼煩惱什麼,沒看到什麼還是要煩惱什麼,不必煩惱。你要煩惱,自己家人都讓您煩惱亂想,一看到他更煩惱,要問:你有沒有吃飯?飯吃得多不多?連這些也要管一管。那不看到更是煩惱,到底現在好不好,有沒有怎麼樣,蓋被被了沒有,東西有沒有吃,也是要煩惱啊!

到底什麼才能不煩惱,你常常把這個心,看成是你的心,無法讓心不相應,起了念就相應,怎麼不會死在那裡,學了佛法二十年,一輩子也學不好,就是這樣子,捨不得把它打死,把念頭打死。

 

13.三世心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心是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心,剎那生滅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任何一世,皆不可得,稱為三世心不可得。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講的很簡單,天天你就過去心好可得,現在心更可得,未來心想一想也可得,三心真的可得,煩惱就無量,三世心是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心,剎那生滅於,過去的拿來回鍋就過去心,現在面對境,眼睛看到什麼就起念,耳朵聽到什麼就起念,這是現在心,未來心還沒到的,先想到未來,還沒有來的你就想會來,本來就不會來,你也想會來,在那裡胡思亂想,有一些心通的,觀過去的宿命通,觀現在的人,觀未來的果報,都能搞清楚,這種人也要觀他不可得,才能安住這個心,有宿命通,有天眼通知道未來,放不下,不是死掉了,更心慌意亂,三世心很簡單,過去、現在、未來的心,三心了不可得,所以比較簡單,因為心已經從六十心,講到一百六十個心,講到無量無邊的心,總歸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14.三世心不可得

德山三世心不可得,禪宗公案名,又作婆子點心。此係唐代德山宣鑑禪師與一賣油餅婆子間之機緣語句。德山雖精通金剛經,然局囿於文字義理之研究,經婆子點破,方知自己執迷之過。

此係唐代德山宣鑑禪師與一賣油餅婆子間之機緣語句。此段是禪宗公案的名稱,三世心不可得,有時叫婆子點心,婆子是賣點心的,婆子問宣鑑禪師要點哪個心,她問他你要點哪個心?德山雖精通了《金剛經》,義理搞通了,修證還沒到那個境界,或修證也夠了,但還執著有相,然局囿於文字義理之研究,喜歡經文不是說不好,要真正懂它的義理,金剛經經文即是講空無那一面,不要執著表面的,光理解沒有用,經典會背,背了要知道其真實用處,這樣喜歡研究文字義理,但又沒把整個《金剛經》重點搞清楚,所以被人家一考就考倒,經婆子點破,方知自己執迷之過。

 

據《碧巖錄》第四則所載,德山精究律藏,通達金剛經,聞知南方盛行禪風,倡言「即心是佛」,遂擔《金剛經疏鈔》欲往破之。途中,遇一婆子賣油糍(餅),德山放下疏鈔欲食點心。婆子卻問持何經典,德山答言《金剛經疏鈔》。婆子聞言,意欲考量德山,遂謂若能回答所問,即布施油糍;若未能答,則另請前往他處覓食。隨即問德山:「《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上座欲點那箇心?」德山為之語塞。於《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等語之上文有「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之語,婆子略去上文而截取下文以問,德山未及究竟,卻為文字所縛,故作答不得。

 公案是這麼說的,據《碧巖錄》第四則所載,德山精究律藏,後來研究完律藏再進去時,當然還是要研究《般若經》,通達《金剛經》。出家人開始是要學律宗,去受具足戒的人,會很嚴謹的守戒,一板一眼,不能去犯戒,當然小乘是這麼修的,所以很容易成就阿羅漢道,產生五神通,甚至於得到六神通,漏盡通。若是要轉入菩薩道,學金剛經看法又不一樣,既然三心了不可得,你守戒的心在哪裡,所以少欲知足後,一到境界時就要轉。

聞知南方盛行禪風,倡言「即心是佛」,遂擔《金剛經疏鈔》欲往破之。《金剛經》作註解,拿去大概可以破解什麼說「即心是佛」。途中,剛好肚子餓了,遇一婆子賣油糍(餅),德山放下疏鈔欲食點心。婆子卻問持何經典,德山答言《金剛經疏鈔》。婆子聞言,意欲考量德山,遂謂若能回答所問,即布施油糍;若未能答,則另請前往他處覓食。隨即問德山:「《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上座欲點那箇心?」

上座你要點哪個心?這有兩個意義,你要吃點心,你要點哪個心?你註解《金剛經》有三心了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心是不可得,你是點哪個心?或是你要註解《金剛經》是哪個心在註解?這下考倒他,這麼簡單問題,實不知道怎麼答,如果要強說辯論,就把經典背一下,三心了不可得,上面那一句講什麼,也可以回答她:「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你這樣問我也不對啊!是用哪個心問呀?或者回問:「本是無心可賣,您是賣哪個()心?」但他腦筋轉不過來,大概修得空掉了,把《金剛經》學得太透徹,所以都空掉了,一下子不曉得要講什麼。菩薩就是入空再回有,回有後能用你講的話,破解你提的問題,這是菩薩的智慧,不是學空就好了,學空後要學智慧,菩薩這麼累劫修智慧,學辯才無礙。但是他被她問住了,德山為之語塞。最後點心也沒吃到,後來可能一懊惱呢!就把《金剛經疏》給燒了!?這裡是沒講這段,但古德解釋是有這麼一說。

於《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等語之上文有「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不要去執著那個心就好,一執著就有心,有心就不是心,你對一切心不執著,不執著就是非心,非心就是原來之真心。婆子略去上文而截取下文以問,德山未及究竟,卻為文字所縛,故作答不得。一直鑽牛角尖去註解,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是怎麼、怎麼,然遇到問題卻答不出來。

《金剛經》講要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事相要破就是破你的執心,你的心常常於過去、未來、現在中在打轉,或對自己妄想念執著,或對緣起法執著,真緣起是真的有法的因緣,就是如此的緣起還得實相觀之。我看你們有的修了一、二十年都有了,民國七十二、三年(19834)就認識了,快二十五年了,四分之一的百年,光就自己一個心都搞不定,這樣就是太執著你的自性能力,感覺是對的,我所有的感覺都不和你們講,如果一講就死掉了,因要守住空寂。最近來建國北路法爾這邊,我才和你們講一點點,以前你曾聽過我講什麼?我知道什麼都不會講,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會去和人講。現在和你講一下,有時還是懶得講。前幾天有人失心了,失心就失心,我不會去問你:你到底是怎麼樣?你這個心怎麼不見了?你踫到什麼障礙?你不講我也不會問。

有人就說了去掃墓,去干預人家的事情,所以卡到什麼東西,卡到什麼,自己又不知道,不知道就病了、心亂了,當然心都不見了。有時你在問,什麼事情會怎麼樣,有時是隨心講一講,講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有時都是隨興而說而已,這種心不要太在意,你要修解脫道的人更不能在意這些心念,弘揚佛法度眾生也一樣,不能太在意。若你太在意,雞毛蒜皮的一件事也在攪和,你便無法心空法了,無法處在虛空之間,虛空眾生無量啊!虛空的心無量啊!你都安不住的話,不是很熱鬧嗎?和你沒關的也來,和你有關的更是來,那怎麼解脫,自己都解脫不了,還要管很多事情就很麻煩。

好不容易將六十心講完,下一次回過來講五眼如何修,先講大意,大意講完了就講如何用這一段來修行,一般人不會講那麼深,菩薩的五眼境界是如何?我們會探討一下。今天講到這裡,下一次是母親節停課。

(2008.05.0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