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11)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三、解釋名詞(續)

11.諸法如義

契經云,諸法妙體離言,超越法相,稱為勝義,諸法亦即如義相。諸法如義有聖凡意境,聖境即說:「如來者,諸法如義」,此處如義有虛空性、自性義、不動義、平等義、…。虛空無相能包容一切。自性能生萬法。不動是真如自體常住而不變不動。平等義是顯諸法實相,真如體性平等,於一切法皆平等而無有差別。

何謂諸法如義,經文講如來者,諸法如義。何謂諸法如義?一證到如來境界,就有平常心面對一切境界的能力,簡單講即是諸法如義。為什麼呢?因為心已經清淨,世間相因緣果報安住的一切法,都能坦蕩蕩的承受它,所以它可以盡虛空,遍法界,懂一切事卻能無罣礙,我們也就是要這麼學習,盡量學習每天接觸的人、事、物,都能讓心慢慢的不執著它,好壞照單全收。我們光一生之間所接觸到的有限的人、事、物,就需要很費力的來擺平我們不平之心,佛的知見擴散到虛空無量世界,祂都可以安住,所以我們說實相、實相,到底實相的境相有多大,這是值得思維的,把佛的境界和我們的境界,分別講清楚,我們修不到那個境界,但要如何做,學習如來者,諸法如義。

契經云,諸法妙體離言,一切法它的體性清淨微妙,但要能夠讓它諸法如義,就不要用嘴巴講。有部經為《佛說無言童子經》,無言童子生來就不愛講話,要修行也就是要少講話、離言。《佛說無言童子經》是講一個菩薩來出生,出生時佛透過神通和他說,你去出生時要示現道義,不要用嘴巴,嘴巴講不是真正佛法,嘴巴所講是方便法,真正佛法不能講,讓自己心淨離體,離語言文字,才能悟到佛法。結果他去投胎出生,一生出來不愛講話,一句話都不講,表現佛法之道義,如果懂這樣就悟道了。少講話,看這個不舒服不要講,聽這句話不舒服不要講,安住你的心,為什麼會不舒服,就是心不清淨才會不舒服,如果你聽到、看到都無所謂,心柔軟,當然就會成佛。他一直到八歲都不講一句話,但是長得非常莊嚴,每個人都很喜歡他,很多人由各處來看他,這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子,長得那麼好看莊嚴,衆人都很喜歡。他八歲時就和父母去見釋迦牟尼佛,有些人就說哎呀!這個小孩都不會講話。世尊才告訴大衆,他是不講話,不是不會講話,這菩薩是要示現佛的道義,不用嘴巴道佛法,嘴巴講不了真佛法,我們在這裡講是多餘的,不講才是真佛法,講就是心不平、不痛快,才要講。佛講他不是啞巴,是示現道義不講話,接著請這八歲的孩童來開示,無言童子就開始講偈語,内容是不執著一切相。

我們的自性清淨妙體,它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超越一切法相,示現於世間一切法相,它都可以不執著、不在意,就是勝義諦,勝義就是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講空性。如來者,諸法如義,有諸法如義相,也就是這個人要出生為啞巴,他就不講話,要出生富有,還是要出生貧賤,因緣果報之關係,不管世間什麼相,現在那裡,就讓它存在那裡,不去罣礙,不去分別,不必怎麼樣,這就是諸法如其義。看到一個人做了什麼事,好也好,壞也罷,不必去講他,初步學習諸法如其義,承認有這件因緣事情,但不要加入感情、習氣毛病進去煩惱,就是諸法如義。

法住法位,一個法住在法位上,它就是有這個相,有這個事情,不要在意它,一個人修到最後就是這樣子,不是學空觀否定世界一切相,都沒有,什麽都沒有,不是學空觀是要清淨內心,得到解脫,沒有錯,但是你清淨內心已經得到微妙體,可以面對一切境界時,外面的境界就是因緣,每個法安住在法位上,就像你們每個人佔了課室一個位置坐在這裡一樣,因緣撮合讓你們每個坐在這裡,你看了這樣就好。為什麼佛可以做到這樣,因為祂的內心沒有執著,才能讓一切法如其義的存在。諸法如義有聖凡意境,聖人、凡夫境界當然不同,就像我們現在學諸法如義,我教你們看到這個人做什麼事,無論痛快、不痛快,都不要講話,這只是表面的離言如其義,但心裡還有不痛快,你要練到真正好、壞,對、錯都無所謂,這樣才是住在諸法如義,凡夫只能學這樣,但佛就不一樣。

聖境即說:「如來者,諸法如義」,祂的心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這裡的如義有虛空性、自性、不動義、平等義、...,一切名稱都可以解釋諸法如義。佛的諸法如義是什麼樣子,虛空無相能包容一切相,沒有執著,心如虛空,如果你帶了個布袋,這個布袋很大,裡面是空的,那就可以裝很多東西,和你的肚子一樣,肚子如果空空的,就可以吃很多東西,心裡習氣毛病都沒有,空空的,別人做什麼事講什麼話,都可以照單全收,不會反彈回去,內心有東西才會反彈,學佛就是在學這個。像佛的境界就不一樣,祂是虛空無相,包容一切相。自性能生萬法,什麼因緣來現什麼相,祂清淨的法身,想祂祂就化一個化身給你,千萬億人想祂,祂同時化千萬億身出去,這是祂自性無量神通。你煩惱來,執著煩惱,為什麼不把煩惱擺一邊,然後自性接收佛心,清淨的心。祂給你智慧、佛光,佛的神通變化無量,要學習去接觸祂,增長我們的智慧與定力。

再來什麼都不動,不動是真如自體常住而不動,自體是應緣起法,但無內在習氣毛病相應,這種是利益眾生的法,本身是不變不動,學佛法是要練這個不動。一切法平等,諸法實相都平等,好的一樣、不好的也一樣,順的一樣、不順也一樣,順逆只有人在分別,法有什麼順逆可言?對事情的看法,不要主觀意念太強,就是平等。生病不好,如果平常心生病,也沒有什麼不好。真正生病,你對生病現象,不執著、不厭煩、不氣餒、不灰色,吃藥就吃藥,看病就看病,不會很在意,就是心平了,心平的話,生病和不生病不是一樣嗎?好好生病,心甘情願生病,王驤陸上師講,生病時不要一直想生病,改變生活,放下,不要一直想病,這樣就不覺得生病。

所以平等義非常重要,對事情看法有沒有平等,對順逆境界現象有沒有看成一如,不要欣善懼惡,沒有人一年到頭都好,福禍相倚,運勢都有好壞輪番來,世間相就是這樣。強要分別就沒有平等義,佛證到這個境界,諸法如義,生病就是不好的因緣來,諸法如義,你讓它生病就生病,好的境界來,沒有什麼好高興,無常啦!過幾天就沒有,這樣也就不會有得失心,沒有得失心就自在。真如體性本來平等,善因緣來它也反應,惡因緣來也反應,沒有什麼選擇,自性本來就這樣,只有你在分別好壞,一切法皆平等沒有差別。你說這個好,那個不好,依你的脾氣、習氣、想法在分別,這樣做不到平等性,所以要讓諸法如義,現起這個時間點,這個時間發生這個事情都有其必然性,不要問為什麼,或者分好、不好,發生就是有它的必然性,要如其義的讓它發生就發生,不要陷進心裡迷糊境界。

 

妙法蓮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華經》講的這一句很好,常常被人引用,諸佛兩足尊,福德已經圓滿,知法常無性,知一切法,它起法無自性,《解深密經》講遍計所執性無自性,依他起性無自性,圓成實性無自性,只是因緣空,所起一切法都無自性,無自性會起法,但是無常,所以看成不是真的,就可以學習諸法讓它起滅起滅,這樣就是諸法如義。佛種從緣起,悟到佛的境界,一切因緣,都有因有緣才會起法,你現在要成佛了,種很多善因,修很多德行,因緣有了法就會起,以後你會成就佛道,世尊慢慢的把你從幼稚園帶到研究所,最後《法華經》講一乘佛乘,沒有權乘,沒有方便,沒有聲聞、緣覺乘,直接帶入佛乘,佛乘是講讓一切法如義的存在那個地方。

是法住法位,因緣要成立這個娑婆世界,大家的共業,讓世界一下,出現一個地球,地球裡的人,每個人都是個有因緣果報的個體,今生佔了一個位置,讓是法住法位,以道場來講,管講經的,你就做講經的工作,當家的,管東西南北,這些雜的事情,管聽法的,每天時間到就來聽法,如此各安其位,就是法住法位,這樣思考就能懂經典在講什麼,這個人這個時間點講這句話,你就讓他講,不要惱怒他,這也是讓他住那個法位上,如果他心不平要發洩,就讓他發洩,聽一聽嘛!不要說哎呀!你現在怎麼吃錯藥啦!反而駡他,不讓他發洩,也就是說修到最後承認世間相每個人擺在那個位置,都有它的必然性,不喜歡也要承認接受

 世間相常住,世間一切現象,就是這麼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就是這麽現在那裏,隨時都在改變,今天改這樣,明天改那樣的住在那裡,要想改變什麼,要去改變因緣,不要改變世間相所現的境,就像你現在要修行,家裡不,身體也不好,抱怨沒有用,要去修行、懺悔、做好事、種新善因,來改變目前不好的現象,這樣才對。所以要懂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必然如此,修到最後回過來要承認這事實,放開你的心胸,習氣毛病、好惡,接受世間一切相。

然世尊對於世間相常住的理解,就不像我們這樣粗淺的認知此世界事物,祂是能洞悉過去、未來與現在諸法,這就是神通與智慧。因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祂的智慧就能觀照到過去、未來與現在諸法,因此法是世間相,因其常住相,所以世尊祂能悟知,不經意的就能說明過去、未來事,這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如來境界,也是如來藏證得者,才能有的神通與智慧。我們也要認知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滅,那我們更要小心地做些好事,讓留存於世間相者,都是完美的記錄。

此句經文更明白闡述「諸法如義」說,修行可以證空、無願、無相觀,悟得解脫知見,而後承認諸法如義,一切都是從緣起,法住法位,世間相此生彼滅,常住其法位上。

修行可以證空、無願、無相觀,悟得解脫知見,而後承認諸法如義,要先修到解脫,才有能力承認是法住法位,沒有想要改變衆生各各安住在哪個法位的現象,這樣就很自在,處在眾生因緣果報之間,也不會很煩惱,修到最後要承認世間相都是這樣。一切都是從緣起,法住法位,每一件事、每個人,要發生哪一件事,哪個時間點發生,都有它的自然性,不管過去或未來。有的人搞不清楚,抱怨為什麼我會發生這個不好的事情?讓我說,是你種福德太多,所以要考一下,福德如果種不夠,還輪不到你來被考,考通過就是菩薩,考不通過就淪墮,看你要過還是不過,都在你的一念之間。考時,是法住法位,在考試的法位,在考場裡佔一席之地。很多人還在考場外面,都沒有進去,考場外的這些人也是─是法住法位,所以要趕快積福德,才會被考。事情發生了面對它,讓它諸法如義的現,不要抓那個境,不要煩惱,世間相此生彼滅,世間相永遠都是因緣起起滅滅,常住其法位上。

為什麼佛心空法了可以面對一切世間眾生都無所謂,因為祂有諸法如義之心量,可以尊重世間一切相,因果就是如此,你現在因果不好,但是去種了很多善因,祂幫你轉業,如果祂想幫你,你不理祂,天天為非作歹,佛也沒辦法,你福德不夠,天天想的是如何殺人放火,佛光照你,你也不知道,佛要救你也救不了,因為你從來就不認識佛。能夠聽到佛法是有福報,如果你聽到什麼事情都能放下,佛光就照你,腦筋清楚一點,不會起煩惱,世間相有何好煩惱每個人每一天都要發生些事情,你要改變命運,只有種善因,多行布施,多懺悔。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唯有如來事實證得此實相義,三身遍佈一切世界,卻無世間相之執。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經文講的,也唯有如來事實上證到此實相義,我常常比喻實相之不同層次,如來的實相觀是最高段的,它才可以讓一切法大小事情,如其義安住在法位上,我們還不行,小事情看得開,大事情看不開,大事情沒有做到諸法如義,所以還要修啊!

世尊的實相義是最究竟的,佛的法報化三身遍佈一切世界,而且它又能讓諸法如義安住在一切世界上,相安無事,知道很多事,也不會罣礙,我常常講這很難。如果宿命通知道三天以後,誰要發生不好的事情,那你還能安心嗎?你一定很煩惱,要怎麼救他,怎麼幫他。佛知道哪個時候發生什麼事情,祂也不會煩惱,等到事情發生了,祂才佛光普照,讓他心安詳,祂不會馬上寫企劃書,哎呀!趕快要通知他,趕快叫他準備什麼,趕快叫他哪一天不要出去,哪一天待在家裡,不必這樣子,諸如法義,該發生就發生,發生再來處理,所以你看到很多奇怪的事情,這個車子被撞的亂七八糟,人都沒有關係,這種事真的不可思議,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的傑作。果報諸法一定會現,法在法位上,怎麼這種果報事情一定會發生,發生時,讓他不會死,甚至於毫髮無傷,這才顯現出佛法的神通變化多大,我們要學習這些,不要未來的事情知道了,就皮皮剉(台語),想對策如何來處理,不必如此,已經知道好,知道過幾天,真的發生了,再來面對事情來處理,這是學佛人的一種心態。

諸法如義是從勝義諦來解,法相宗有四種勝義諦說,勝義諦可分為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此四勝義諦,與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世俗、勝義世俗等四種世俗諦,合稱「四真四俗」。

法相宗對諸法如義,從勝義諦相來解釋,有四種勝義諦的說法,勝義諦可分為

(1)   世間勝義:講世間相

(2)   道理勝義:講佛法的解脫,空、無相

(3)   證得勝義: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觀,這些道理知道,你要去證啊!光說不練沒有用,要證得所得到的心不動,那種勝義

(4)   勝義勝義: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之最高究竟

這四種勝義,與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世俗、勝義世俗合稱為四種世俗諦,「四真四俗」,就是世間相證到真實法時,就有解脫知見,然後再跨出空、無相的境界,進入一切法,還可以自在,佛法是要這麼練的。如果練到空、無相解脫了,還沒有能回到人群裡也可以得自在無礙,後面世俗諦是無法體會。為什麼佛的心空如太虛,可以容納一切眾生相,眾生相裏每個人偷雞摸狗,做一些什麼壞事,祂照單全收因為祂讓它是法住法位,自己的因果自己負,如果種了善因緣,祂救你,但你不受祂救,祂也沒辦法,這就是因果嘛!諸法住於法位上,所以你知道修行都有真俗諦,此二者最後要交融在一起,如果學到空,容納不了別人,還有缺失,佛法學了一半,如果喜歡小乘自我解脫能力,喜歡山林自在,不喜歡進入人群,都是學一半,佛法是在世間覺,在和眾生攪和之間能自在無礙,這才是完全學到佛法。

此係就真俗二諦各分四種,而成四重二諦。世俗,即顯現有相而隱覆空理;勝義,即殊妙智慧之對境。

真俗二諦各分四種,成為四重二諦。世俗,即顯現有相而隱覆空理,如果進入世俗諦,世間相裡須包含解脫的能力,而在顯現進入世俗諦,把空理解脫部份隱覆,但能不失心地解脫相。如果講勝義諦,就是用證到的空、無相、無願之解脫勝義,殊勝微妙之智慧來面對境,不動心就是勝義。俗諦勝義之間,偏於勝義即是入人群,偏於世俗諦,一般人沒有兩樣,但隱藏有定力,和真實修行境界沒有兩樣。

又因世俗、勝義二者之有與無、事與理等法皆如實而非虛謬,故稱為諦,也就是證得諸法如義之境界,唯如來佛究竟,菩薩當學而邁向究竟,聲聞當轉於而學。

世俗諦是成佛要接觸眾生,非避入求內心空、無相解脫,這二者先學到勝義諦,空有解脫能力,回過來進入人群,照樣可以自在無礙的話,這二就圓融,佛法是這麼修的。世俗諦或者事理,事情和理諦空等法,都能自在顯現不虛謬,所以稱為諦,證得諸法如義之境界,也就是如來者,諸法如義的境界就是這樣。如來的諸法如義是究竟,菩薩當學諸法如義,但因不究竟,所以要邁向究竟,而聲聞住於空,理諦、勝義諦,要轉學菩薩道度眾生,轉而發菩提心學習,不同的境界,所悟的諸法如義也不一樣,我們要了解的不只是字面上的解釋。

初學佛者,未得究竟,不解諸法如義相,總要先朝空、無願、無相三三昧邁進,試得空、無願、無相等三解脫門,過程之間總要學習勝義諦。

修行第一階段要悟空,不悟空沒有定力,佛法要學三三昧,空、無願、無相三昧,從理地的體會進入,進一步以實相觀無相就是實相觀)的智慧面對一切境不動,試空、無願、無相三解脫門前進。日常生活、實際修行境界、心的體會,都在做空、無願、無相三昧,雖説我還沒有開悟,但還是得朝這方面來做,沒有開悟起碼可以證得小乘果位,也可以得到定,雖未見到第八意識真心,起碼個性、習氣、毛病,能夠依空、無願、無相三昧修習,也可得初步之定,所以不管進入沒進入,未究竟以前都是要學習勝義諦空,勝義諦空是不管理念、不管什麼法,先觀一切究竟空,這是還沒究竟以前的空義,執著空,偏向勝義諦即是空,如此才能解脫。

 

據《成唯識論》、《大乘法苑義林章》等載:

(1)世間勝義:即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虛妄之法,而說真如勝妙之義。

(2)道理勝義,即指苦集滅道等四諦;亦即觀四諦之理,即為勝妙之義。

(3)證得勝義,謂證得二空真如之理,即為勝妙之義。

(4)勝義勝義,即指一真法界之理,唯有諸佛證知,乃勝義中之最勝義。

 

根據《成唯識論》、《大乘法苑義林章》有提及勝義諦之意,勝義諦是最究竟,前面還有一些方便法,所以分為四種解釋:

(1)世間勝義:未破五蘊,六根面對六塵境──十二處,或者產生六個識心──十八界等等虛法,在修行還未解脫之前,都將之視爲五蘊皆假,十二處虛幻,十八界不實,如此去破解,亦即讓你不執著它;如果已經能不執著,再倒回來看五蘊身、十二處、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之間的關係,就不會排斥它。要求得初步的空解脫,不動心念,不和人交往,不接受一切外境,這樣你才能安心﹔然而真正的佛法可又不僅如此,這樣只做一半,學過空、無相、無願時,五蘊身照樣用它、六根對六塵境照樣看它,心起滅照樣知道,只要不進入煩惱,那就是真如勝妙之義。世間義諦就是還沒有修到一個樣子,面對這些很煩惱,修到三解脫門,再回過來於五蘊身、十二處、十八界之間,看它有實法但不受其影響,世間一切相,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動,承認世間相如此,這個人因緣果報這樣,那個人因緣果報這樣,如果不牽涉到要度化他,不加以干涉,學佛學到圓融時即是如此。

(2)道理勝義:世間勝義是過來之菩薩去面對的,初學的人要求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等等來解脫,心裡的習氣毛病,要學著開解出來啊!道理勝義,理解修行之方法與目標,證得空性、自性清淨。道理勝義是指苦集滅道等四諦;亦即觀四諦之理,理就是觀苦不是苦,因緣果報之集,讓它不成為果,那就是滅,滅了集便得解脫道,觀修行過程之間境界是勝妙之義。

(3)證得勝義:證得空,或由空之間再回有,這種真如性都能懂,自性真如應緣,如實付種種因緣,故證得二空,即是我空、法空,修苦集滅道是在證得我空,法空還沒證得,所以再進一步體會諸法不黏,實相觀做得到就是法空,讓世間法安住其位不動,如此才能證得法空,二空真如之理現起,你便不會罣礙,圓融的修證,徹底的解脫,我法二空證得,是菩薩境界,若證得我空理僅聲聞乘境界。

(4)勝義勝義:即一真法界,能夠體會一真法界,大概只有如來或大菩薩了。一真皆真都沒假,因為無內在妄習,所以祂們所面對之宇宙世界,都是真實的世界,而祂們又一點都不罣礙。懂得越多,認識的世界越大,要不罣礙很難,只有佛、如來、大菩薩,證得種種法,安住其法位上,根本都不會起心動念相應,才做得到真實法界。實相觀之境界,有好幾個層次,如來之實相觀,遍諸十方佛刹土,遍諸一切眾生而無罣礙。神通越大,越沒有罣礙,這種才是真正一真法界,勝義之勝義,我們只是稍微懂它意思,要證得不簡單。唯有諸佛證知,乃勝義中之最勝義,就是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此三者之最勝義,只有佛才有辦法證得的智慧。

 

四者之中,前三者為「依詮談旨」,故屬「境界之義」;勝義勝義諦為「廢詮談旨」,故屬「道理之義」。

前三種層次,用理念、種種說明來告訴我們修行有這些境界,過程之間懂這個是好,但還不究竟,所以屬於詮釋境界之義,過程之間的一種境界,路途上每個化城之間所體會之義理,不是一下子得到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是階段性的悟到,三個都悟到了,也還不究竟,繼續修行證得一真法界,才有達到如來的境界,前面這三個方便說,還不是完全究竟;勝義之勝義諦也就是「廢詮談旨」,不必多方引喻,直接談真正的一真法界的道理,故最後勝義之勝義才是道理之義,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諸法如義之聖境真諦應具三勝義,法相宗將真諦分為義、得、正行等三種勝義。即:

(1)義勝義─義,境界之義理;其體為真如,如實顯相而不黏。於前四種勝義中,攝於第四之勝義勝義。

(2)得勝義─修行中有所得,證得之義理;其體為斷惑所顯之涅槃。於前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三之證得勝義。

(3)正行勝義─修行中所現行相之義理;其體為修行之勝境,屬無漏智。於前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二之道理勝義。

對一個法而言,如義是何現象,為什麼諸法如義都是如來證得,其聖境真諦、真正的義理,應該有三重意思,法相宗將真諦分為義、得、正行等三種勝義,都可以和前面四種勝義互相比較。

(1)義的勝義─有境界、有義理,由義理詮釋境界,故義就是境界之義理,若無相就不必談義理境界,有相就要分別境界、義理是何現象,有為法現起時,其體為真如,因為真如現一切法,其實顯相而不黏,實體即是空體,空體是真如自性,自性如實顯現其境,但又無習氣毛病黏它,清淨之人即是如此,故如實顯相而不黏。於四種勝義中屬於第四個,真勝義,就是勝義之勝義。 

(2)得勝義─修行中有所得,不管是現象、真如能力、真如性用,凡所證得之義理,有所得對佛法而言,是不究竟的,佛法是不得一切法,可以體驗,不能執著,故欲趨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知無一法可得,過程可以體會,但不能執著,如此於法相宗而言,修行過程之間的種種現象似有所得,其體為斷惑所顯之涅槃,所證得之義理,只是斷除內在習氣毛病之根本,之後所得到的真如體,好像有所得,所以修行境界之間,每個人都有體會,分辨自性真如有能力,所映現之一切法相,若能不受其影響,便能繼續走下去,若執著可能跨於小乘或菩薩某個階段,故得勝義是四種勝義裡攝於第三之證得勝義。

(3)正行勝義─正是正知正見,用於修行上,是為正行。修行中所現相之義理,沒有現象又顯現不出修行境界,有了種種現象現起,才可以印證原來我有這個現象。其體為修行之勝境,屬於無漏智。若修行過程之間進入勝境,但不去執著什麼現象,便能慢慢培養無漏智慧。密教最會產生幻化之現象,不管化什麼境都不去執著它,如果太執著有為法,太執著幻相,真假不能拿捏,有時候會出問題。所以我們抱著平常心,過程之間所現之勝境,慢慢練習不要執著它,知道有這個現象就好了,能看與不能看,其實沒有兩樣。就像唸咒語執行法時,你不看,但它產生一些現象,不去在意它,看與不看,不都一樣嗎?看了也等於沒看到,那就是無漏智慧,不執著、不黏著,有為相之間行無漏智,觀法不執著它,正行勝義在上面四種勝義之中屬於第二道理勝義,道理在講苦集滅道種種修行法門得到的好處。

 

諸法如義從本識中證,本識者,指第八識,謂第八識為出生一切善惡諸法之根本,修行都當從本識下手,不入本識修法不真。所以未究竟學者,當認識《瑜伽師地論》第八識之相,依相而修。

諸法如義從本識中證,本識者,指第八識,為什麼從本識證呢?第六意識分別心,第七意識妄想心,這兩個心虛妄當然不能依靠,所以一定要從第八識中證得,沒有開悟的人,你說能證得諸法如義,那說不過去,一定要到八識心田開了,妄想習氣滅盡了,才有辦法體會,哦!原來諸法如義是這樣!因緣和合現一切相,可以自在無礙的讓它如實安住其法位上,不會執著,這很自然做到的。諸法如義從本識中證,謂第八識為出生一切善惡諸法之根本,因為第八識,還未到八地以前之菩薩,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有六根、六塵、六識種種法生起,這裡面難免有善惡分別法,此時把善惡分別心擺平,修到一切法依法位而住,不會執著它,那就是諸法如義。

修行過程之間,用有漏智培養無漏智,所以斷除善惡諸法,內心之種子,我們無始劫來造很多業,有的還是五無間罪,今生能出生做人,那些惡業未來會成熟,若有生之年能進入第八意識,好好調伏它,就是種子不滅,隨緣現起,也都能安住不動,就是諸法如義。我們過去世或今生,犯了一些大重罪,你要練啊!練到起心動念現其境時,都沒有罪惡感,就是這麼練,如果無法做到,心會害怕,怕受惡報,這是沒有諸法如義。現歸它現,有什麼關係若是做不到,有可能未來種子成熟時會受報。沒有進入本識,這些善惡念不會起來,過去造的影像不會冒出來,若進入本識了,妄想念、幻相隨緣出來,坐中出來、睡中出來、清醒時出來、氣旺時冒出來,等等的這種機緣,如果你都能安住自性不動,這也是諸法如義。

還沒有辦法進入到本識裡面的,怎麼知道過去有什麼大大小小的重業不知道所體會的限於今生懂事以來的知見,顯現很不好果報,最常聽到一般人抱怨老天沒眼,我也沒做過什麼壞事,爲什麽讓我遇到這種事生病的、失業的、家庭不和等等惡事,都是依你的因緣演變,能進入第八意識裡修,你轉了,你的共業,家裡的共業,慢慢就會轉,到最後什麼事情都很如意。很多人覺得不修好像沒事,修得越精進,障礙越大,什麼事情都一直來切實去修行最後總是有好處,雖然過程之間是很累,如果你能在不如意之間安住這個心,過十年、二十年以後,整個家運都會改觀。我們要盡量能進入第八意識裡去修,有同學說妄想念很多,妄想念出來才好,若執著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沒完沒了,那你第六意識執著、分別心、罣礙心還很重。昨天我也講這個心對過去事不動搖,對未來事也不動搖,對現在事也不動搖,如此才能面對一切境,讓它諸法如義,若第六意識不破,無法進步,身體氣機不發,沒有辦法進入第七意識,就看不到法塵現起,如絲絲浮雲飄啊飄的。

法塵是從八識種子現起,現起你還看不到它,第七意識去抓它,它映現在心中,你這才看得到,才知道我在打妄想,在想些什麽。沒有辦法開發第八意識,那些妄想你根本壓不住。這種法塵隨時都在起現行,倒也不必在意它,只要生活不障礙生活,思維不障礙思維,河水不犯井水,倒也相安無事,要這種法塵完全安定,時間要很長,十年不為多,有時修行沒有進入那個境界,不能體會其境,一旦進入了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讓根本習氣不起,一切妄想習氣不來。像剛剛講的一真法界,能讓它真正現起因緣法,感知虛空一切因緣,它起滅起滅都是真的,稱之為一真法界,但在第八意識還未清淨以前,有時心念起滅起滅,都是虛幻不實,那是過去的因緣法,緣還未來有時它會冒起來,是有因沒有錯,但那不是果,只是虛晃而已,不執著它就沒事。真正有冤親債主來,那是真實法要去面對,想辦法讓身體進入第八識好修行,你現在修心中心法也好,或者已經修一千座了,有點好處,有點境界,但不是究竟,還要繼續用功。那些不想打坐、沒進入第八意識的,不打坐無所謂,用攤屍、寶瓶氣,天天1小時、2小時練攤屍,閉氣、寶瓶氣,也可能會誘發你的氣機。

不入本識修法不真,為什麼呢?因為不入本識,過去世的法塵,我執、法執等等習氣無法究竟斷,好像有修但不究竟,何謂究竟?即是根本的斷除我、法執,面對一切諸法,諸法住法位不動,此即如實現諸法如義,看了很多事,但和我無關,或我的業力種子現一切法,又不害怕,坦蕩蕩的面對它,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若自性真如應緣,心起滅起滅,這是本識所現之法,當然是真的,懂得心清淨時,真實法就是真實法,虛幻法就是虛幻法。不入本識自性無法映現一切境,修來修去都不真實,也許自己之妄想習氣,認識不清,被它擺弄著的瞎跑瞎忙。自性清淨時才能應付外境真正有因緣來的狀況,所以說不入本識修法不真,那如何讓它進入本識修行?身體一定要突破,想辦法天天用功。所以未究竟學者,當認識《瑜伽師地論》第八識之相,依相而修:

第八識是什麼?要如何依相而修?唯識學裡有講,我們再複習一下。八識有八種不同名稱,每一種名稱,是它的一種相,一種相代表一種毛病,所以要將之調理。心不清淨之人,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成佛之人便無阿賴耶識,稱為如來藏識,還沒成佛以前,心又清淨的,稱為阿陀那識,它會執著空之修證,阿陀那識還有個執著在,執著空、無為之毛病。如來不怕有為,以無為相,現有為用,產生度化一切眾生的功夫,這是如來的境界。祂看的多、廣,能力又夠,在空、有不二之間,充分發揮祂救度眾生的能力。阿賴耶識還不清淨時有八種相,如下述。

 

(1)  依止執受,指此識能為染淨諸法之所依止,執持不失。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染淨諸法所依止,做善事就儲存善,修行就執著好的法,比如戒律、無為啦!這些就變成一種淨法,那些還不清淨的,修得還不夠究竟,難免有染法,尤其菩薩,菩薩是心有病,身也有病,因為祂是以度眾生為第一要務,修行是有,但不是絶對必要,累積無量智慧,比修行重要。所以在大乘裡,失菩提心比犯戒還重要的多,犯戒去懺悔再能不犯就好,若失去不度眾生之心─失菩提心,就犯了嚴重的戒。大乘戒和小乘戒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菩薩有病?菩薩的心還未完全清靜,所以心還是有病;菩薩有身病,感染眾生之業也會生病,所以身心都是病,但祂度眾生之心從不放棄,所以不失菩提心,也不失菩提心戒。修行過程之間,難免犯幾樣小錯誤,或學一些不清淨法,很多世間法裡大家都做的事,那些其實也是染法,這是修行修一半的現象多了一些淨法,染法比較少,但還有,染法看成隨緣,隨遇而安那麽也不那麽

修行,第八識要認識它,染淨諸法都依於八識,執持不失,不會忘掉,這是第八識的功用;八識功用若失去的話,過去的業力無法現,所以不可能失掉,它的能力是如此。它接受好的、不好的法,照單全收,它沒有分別心,個法好?個法不好?是人在分別染淨,對法來講裡有什麼染淨?法就是法。你和人結怨,怨無所謂好不好,只是會有個果。你和他結怨,他恨你,下一世踫到你,果報來討回去,對阿賴耶識來講此業緣沒有什麼好不好,就是忠實客觀的記憶這件事情。

修行有一些好的現象,一些乾淨守戒的種子,它也依止,它是未來果報要發生種子之根本。第八意識執取這些,都是果報之根本,不管染法、淨法,乃果報之根本。若無般若智慧、諸法如義看它,它會發生果報。一般尚未究竟的人,不能脫離輪迴,即是如此。染法有染法的果報,淨法有淨法的果報,淨法就是感召善行生天,染法,和這個結惡緣,和那個結情緣,就是這麼攪和不清,隨緣受生、受報。第八意識的根本是染淨諸法所依止,依止後還有執受,還少一個能藏的名相,能藏就是所有善惡做過的事情,都被儲存起來,然後依止就是變成種子。第二個作用,所儲存之種子,稱為所藏,所以儲存起來變種子,所藏後又很執著,變成執藏,淵深七浪境為風,第八識有三種特性,能藏、所藏、執藏,第一個講它的特性。

 

(2)  最初生起,指此識最初於母腹託胎之時,如磁石吸鐵(磁石喻識,鐵喻父精母血)。

第八意識先來後去作主公,要去受胎第八意識先去,死的時候,最後離開。氣絕時第六意識已經沒有分別心,失去知覺,五根都不起作用,第七意識還在打妄想,第七意識慢慢滅了,選擇要去那裡受胎、輪迴,第八意識最後才離開,所以先來後去作主公。要受生時先來,死的時候最後去,它是我們的主人翁。最初生起,要托母胎時這個意識先來,此識最初於母腹托胎,好像磁石一樣吸鐵塊。為什麼和未來父母親兩相吸?過去的業緣。一個是鐵,一個是磁石,兩個碰一下就吸上。如果沒有業緣,不會像磁石和鐵一樣相吸,你和未來父母有緣,才會有一條道路,過去的因緣,父母交合時,你在中陰身之際會看到光,你看到光,也感受到淫慾心,像磁石一樣,馬上把你吸過去,那怕幾千萬里,照樣一下子就到了,所以要出生到哪裡,不一定,美國、蘇俄,好像很遠,中陰身一下子就到了,都是第八意識首先去受胎,這在講第八意識投胎的情形。

 

(3)  有明了性,指此識於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

所有法,都有善、惡、無記三性,三性是我們分別,法就是法,有什麼善惡?都是我們自己分別,若你不修行,不會分辨善、惡、無記法。開始修行才會去思維,哪個好,哪個不好,你看那些流氓的所作所為,他會說自己不對嗎?不會,我喜歡這樣做,喜歡那樣做,隨其個性發展。修行以後才知道這樣不對,不惱怒諸眾生,惱怒眾生不好,不修行的人沒有這種概念,也不知道法之善惡,開始覺悟要修行了,這一念之間,第八意識才有分別善惡觀念,不然法就是法,沒有分別。若過去世有修行,這個觀念越明顯。我們看一個人嫉惡如仇的心很重,像武俠小說裏的大俠,以世間法來説這個人也許是個好人,但這樣不適學佛法,學佛法不能太有正義感、分別心,去說善,道惡。學佛法是從因果的道理來分別,這樣會比較容易原諒、接受人家,如果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一板一眼的話,自修可以,要行菩薩道障礙會很大。

第八意識到某一個覺醒時,有時說本覺,自性清淨,覺悟一切法之根本,始覺,法的開始是它開始覺知,修行開始要覺悟,剛剛講能分辨善惡,也是這個始覺,開始要修,這個法是好,是不好,開始接觸法是一回事,能分辨善惡法又是一回事。有的人為什麼這個明顯是不好,沒有人和他講,他搞不清楚這是不好嗎?他們沒有這種槪念。所以慢慢真正開始修行的話,第八意識有種選擇性,那個好,那個不好,會有分別。此識於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若不修行,第八意識善惡分別很暗昧,不清楚。

我們最根本起心動念都不對,這是修菩薩道的人,要去感覺的,起心動念沒有牽涉到善惡法,也没有說要害人,也没有升起不好的心,只是一般的起念起念,這樣就已經不好,修行要控制這個心,不要起妄想,你那顆心晃來晃去的總是不能定,這樣自性無法顯露,所以連這個也要控制。修大乘佛法,就是要管這個心,那裡有什麼善惡分別?初學的人才會這樣,了解第八意識開始修行,有善有惡,開始分別,比方你開始感覺我不喜歡受這種業,這種業不好我不喜歡,一種心裡對善惡的分別對待。

 

(4)  有種子性,指此識能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令不散失。

所造的業,第八意識接收後成為種子,種子以後會發芽,所以指此識能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令不散失,它永遠不會忘記,若忘記宿命通便起不來,第八識永遠不會忘,上面所講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既然能依止、執受,所造的一切業變成種子,這第一項所講的。

 

(5)  業用差別,指此識隨染緣而造惡業,隨淨緣而造善業,差別不同。 

沒有修行的人,業緣無法轉,好的果報就現好的,不好的果報就現不好的,這是業用差別,一般人是這樣。指此識隨染緣而造惡業,隨淨緣而造善業,如果心裡的壞胚子很多,出生後到某個時間,因緣成熟開始變壞,業緣裡惡的就開始發作,我們有時很無奈的說,這個小孩到初中、高中就變了,惡緣發作時,他就不規矩,沒有善因緣來控制它的惡緣發作,善緣有善報,惡緣有惡報,差別業用是這樣,淨緣隨善緣受善報,惡緣隨惡緣受惡報,一般人都是這樣。我們修行在做什麼?就是面對惡緣來時,能管制因和緣,不讓它和合發作,惡緣也可以轉,修行的好處就在這裡。

上面講善惡能分別,到修行面對惡業時,控制習氣不要發作,或者少發作一點,只要能錯開時空點,業緣就不成為真正業緣,減低它的傷害度。我們世間常講發生一件事情,商業行為、買賣股票也是一樣,哦!趕快設一個停損點,損失多少,我能忍受的底限在哪裡?做生意沒有包賺的,虧的時候,我能忍受多少?斷然把它切斷,就虧這麽多,這就是有心能控制業緣受報時減損最小,減損最小依什麼來做到?依內心習氣毛病還留存多少,若習氣很多,停損點低會付出很大代價,若已經清淨到剩下一、二分,停損點會提的很高,損失一點點而己,為什麼?因為比方惡業來,要失去理智大發脾氣,甚至摔盤子、打架,如果能夠控制惡習氣,一念之間,不要失去理智的發作,不去做這些動作,果報減低下來,過一段時間風平浪靜,惡業現不起來,所以有修行、沒修行,就在差別業用時如何轉,佛法就在學這個。有的人不學心裡面的清淨,一直求菩薩我家裡有事情,要幫我擺平,拜託!拜託!一直拜,有香燒到沒香,這樣還是不究竟,哪裏每件事情都要求菩薩幫忙?自己要用功啊!面對惡緣時要如何控制心念,善緣當然盡量隨緣受報,如果你說哎呀!我升天也不錯,去休息一下子,那也好,總比墮落到三惡道要好,每個人的因緣不同。

 

(6)身受差別,身以積聚為義。指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故稱為身。由能領受第七末那識染淨之緣所熏,而於善惡諸法不相混濫,故稱身受差別。

第八意識還有身受差別,你到底是要出到哪裡,哪一個身,都依你的業力在改變,所以身以積聚為義,你的業只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心念而已,業力上體顯現,就是你的身,比如說,你出生做人就是人身,出生做動物就動物身,出生做鬼神就鬼神身,天神就是天神身,天神的身都很高,由旬幾百由旬,地獄就是地獄身,這誰來決定?就是阿賴耶識的業緣。業緣只是個念,過去的種子,顯現在果報上就是這些身,所以身受差別。

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故稱為身,它可以從一個心念,化成一個身,果報的根本也是一個身,由能領受第七末那識染淨之緣所熏,第八意識的果報身,由第七意識,末那識領受,染法或淨法諸緣所熏習而成,而於善惡諸法不相混。法就是法,對第八意識來講,沒有什麼善惡,但一般人修行,常常會將善惡強加分別,所以就有善惡諸法,分的很清楚,所以身受差別,善法受善報,去受善的身,惡法受惡報,去受惡的身,這裡的惡,就是下三道,畜生、餓鬼、地獄。所以要講第八識當作身受差別,非一成不變,它本識身受差別沒有錯,但它感受善惡緣往生投胎的地方不一樣,這也是有差別相,這裡對第八識在講而已。

 

(7)  處無心定,指入無想定或滅盡定,雖滅受想心,斷出入息,而此識不滅。

你有修行,沒修行,就在這裡分別,有修行的人,為什麼可以處在心不動的境界,惡緣善緣對他都感召不了?就是已經修到有定力,定力是什麼意思?就是內在習氣毛病已經淡薄,甚至於沒有了,才有的定,所以第八意識處在無心定。第八意識清淨,自體顯相時,一切習氣毛病,委靡衰落,它就現有這個定,進入無想定、滅盡定時,七情六慾沒有了,憂喜苦樂的覺受沒有了,沒有的話,那些種子善惡有何關係,起不了作用,所以會入感受滅盡,胡思亂想的心沒有了,得到想受滅盡,想是念頭,受是憂喜苦樂覺受,這些個都沒有了,會進入想受滅盡定。

雖滅受想心,斷出入息,而此識不滅,斷出入息已經到四禪境界,超過無色界境界的人,沒有斷出入息,在人世間也在修行,修行到心死了,沒有感情,覺得空空的,對周圍之間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好壞,有點像行屍走肉,有的人很害怕這種感覺,什麼都沒味道,什麼都無所謂,有一點覺受失去,證到空就是這樣子,解脫也像這樣子,一般親人有什麽三長兩短,傷心的痛哭流涕,證到這個境界的人,好像沒有感覺,死就死有什麼好傷心?原來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只是我們熏習的情愛、親情,把我們那種心,定力攪和沒有了。第八識為什麼可以去掉這些?種子還是在,善惡種子還是沒有滅盡,為什麼它可以定住心不動?因爲它的憂喜苦樂的覺受沒有了。好棒!是不是?練啊!練到習氣毛病沒有,就會現出它的本來面貌,既然這個樣子現出來,第八意識沒有滅,如果有滅便沒有輪迴,這個是不會滅,過去所種的種子也不會滅,如果種子會滅,那這個也會滅,大家很自在,為非作歹沒有果報,還怕什麼?它永遠都在,所以永遠會去輪迴,不輪迴者如聖人住於涅槃中,菩薩在六道之間出生度眾生,如來比較有成就,住法身清淨之間,化無量身度眾生,如來這時的第八識是為如來藏識,因爲境界不同,第八識的名稱就不同。

 

(8)  命終時識,指命將終時,冷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捨,則四大分散。

我們命終時還是它在作用,看它是什麼作用,指命將終時,冷觸漸起,覺得發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捨,則四大分散,阿賴耶識不執取肉體,這個肉體完蛋了,慢慢冷卻了,過一天開始流血水,慢慢淤青,細菌產生,肉體慢慢腐爛。第八識,不執取肉體,人就會死亡,要學習死亡,如果有一天肉體不能用要死亡時,知道要怎麼出離,希望有修行能從頭頂出離最好,修佛法者都希望從頭頂出去,就怕有的人臨終時迷糊了,不能安住,所以要有人助念,才不會迷糊,所以助念有好處。今生有修行,往生時又有人助念,你一定不會迷失,若今生能體會一下死亡,那就更有把握,死亡已經體會過,抓住一句佛號不放,周圍之間幻化什麼現象都不去在意,最好什麼幻相都不要起來,專心持一句佛號,讓阿賴耶識沒有時間起其他的幻相,受生的種種因緣就不大容易現起。

當然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果打坐能把身體突破,阿賴耶識也會一直要脫離,面臨死亡境界,如果真的離開,那就是羽化,修行到一個境界,靈體脫離你,一直要往天上飛去,第八意識離開本體,肉體就死了,以前道家講羽化,就是這樣子。靈體是沒有重量,打坐到身體打開,靈體就開始脫離,脫離出去不回來,肉體在那裡打坐,其實已經沒有靈,等於死了,就是坐化。若打開了它一直要走,有個分別心說不能走,不要走不要走,還要留下來繼續修行度衆生,一直抓住它,阿賴耶識它是隨分別心在控制的,要有能力抓住它,它要走用意念把它拉住,提醒自己去哪裡也一樣,升天也一樣,若自在的話,在台灣、地球上也很好,有成就去度人家的心,增長人家的慧命,讓一個人成為菩薩,功德不是比較大嗎?

(2007.10.2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