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6)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名詞解釋

3.當生如是心

 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眾生實滅度者。之後即起修行八心乃指善心次第醇熟之八階段。

(1)  種子心─凡夫生節食持齋之念而修行者,始起善業種子之位。

(2)  芽種心─對父母親戚等之布施心,即從善業種子發芽之位。

(3)  疱種心─指布施更廣大及非親人之位,如芽疱脹大。

(4)  葉種心─指特別選擇有德者供養之位,如從芽生葉。

(5)  敷華心─布施心達於特選之伎樂人或世間尊宿之位,如華開。

(6)  成果心─具慈愛心行布施之位,猶如果實成熟。

(7)  受用種子心─守戒得利益,死後生天之位,猶如受用果實。

(8)  嬰童心─雖在迷惑之世界,然心無怖畏,為世間最上之位。

此八心更加殊勝心,決定心二階段,稱為十心。

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上回講到心到底是什麼樣子,這裡又講發菩提心以後,要生起什麼心?要生起我應滅度一切眾生的心,這是一個目標,你發菩提心,就是未來要成如來,成如來的主要工作就是度一切眾生,因為衪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當然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眾生實滅度者。講到這裡我常在想,眾生那麼多,全部度盡了,那還有眾生嗎?眾生度不完!上回也討論到度盡了,等於是讓他成佛,成佛怎麼還會再輪墜?覺,剛覺時,不是究竟,還會再退轉、再輪轉,到位不退,菩薩行也會退,菩薩行不退,心還會退,要心不退了,才真正到八地菩薩,那就不會再迷糊掉;之前的有覺,覺了以後,哪一世可能又再迷糊了,所以說眾生度不完。這裡主要強調的是:你在度眾生時不要有一個心,這個沒度、那個沒度,不要這麼去罣礙,因為菩薩的煩惱來自於度眾生,如果你罣礙,這個不受度、那個不能度,因緣不成熟,就會自己心煩惱。能度就度,不能度也就這樣子,不然又如何?

眾生,要能夠真正讓他滅度,這是很難。光聽一聽也不見得就能夠自己悟,我們說有悟沒悟,要境界來考,境界來時能夠不迷糊,那才是真的。境界沒來時你心很平靜,什麼事情都看得開,境界一來就迷糊掉,這是內在的習氣沒有辦法斷盡,理智時,很容易化解一切事情,迷糊時,功夫都忘記了,我常常跟你們講,不要動心,不要動心不是很簡單嗎?你知道自己要開始鑽牛角尖了,就不要看外面的人事物,發生了什麼都不要去想,就安住你的心就好了,這樣還不容易嗎?你不去安你的心,一直反復思想這個人講什麼話,難怪沒有辦法解脫!自修容易,菩薩還沒有開始度眾生以前自修很簡單,五根控制好,自己管自己,不去惱怒眾生就好,只要自己心清淨了,什麼都無所謂。你要度眾生,這個有這個的習氣、那個有那個的毛病,每個都要為他調伏調伏,就是連釋迦牟尼佛要度一個人,衪也不是來者就度,沒有,衪要入定觀察,哪一個人可以度、因緣成熟就示現,因緣還未成熟也是沒辦法,度眾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是你就要有這個心,你發菩提心,就是要證這個心,至於怎麼救度,以後看著辦。

你要度盡一切眾生的這個心,這心量愈來愈大,你經典看得愈多、懂得愈多,就學得快一點。道理懂了,馬上要做,就說大慈大悲吧!大慈大悲,對每個人都好,對親家、冤家都要一視同仁包容他,有緣、無緣都救度,這個不簡單。要學很多咒語、很多神通,才有辦法凡得遇皆可救度,你在學咒語就有這些好處,普通一般人、天界的或者開悟的人,他還沒有究竟,當然這個心是可以化導一切境、一切不好之事,這是有為的性用。你自己沒有完全清淨,一邊要清淨自己,一邊又要度眾生時怎麼辦?就要進入陀羅尼門,到空、無相、無願三昧時,就要學咒語,用咒語救度。要度眾生,用如來法身、咒語、手印比較快,當然練我們的忍辱心、安忍心是可以,度眾生之間,也承受他們那種苦難,修心、修身都可以。我常講一個醫生,一天掛幾個號看幾個病人就很不錯,到了你心清淨要廣度眾生時,一天要掛幾十個上百個號,怎麼辦?這時要學一些密法,才有辦法應付。

咒語,學起來是蠻不錯的,如果咒語全部能懂、能背,以後你的神通變化也在裡面。當然,現在不去想神通是沒有錯,後面那些神通,佛的十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五眼六神通、恆住捨性、無忘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種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陀羅尼門,從三三昧以後,都是菩薩快成佛的階段,所要證這些法。當然不見得你這一生全部可以得到,但這已經走到後面的階段了。你在學《金剛經》也是一樣,唸完大學再來就是研究所,剛剛講的都是研究所的程度,《金剛經》是大學程度,在學空有不二的道理、中道、實相觀。《金剛經》這部經,把每個階段要學的融通了,因緣成熟,要積極一點,要轉內心一個念、一個習氣,應該很快,叫你不要生氣就不要生氣、叫你不要看進去就不要看進去,為什麼會那麼難?內心能夠轉了,再來就心空法了,就學很多如來的法,剛剛講的那些都是如來的法,這些都是神通變化,佛法是學不完的,我們知道過程,知道路要怎麼走以後,要積極一點。

之後即起修行八心,發了應滅度一切眾生的心以後,開始修行,下面所提到的八種心,這八種心,乃指善心次第醇熟之八階段。修行就是讓心一直不斷地成熟,以這八種階段、八種名詞來代表你修行的次第。我們說發了菩提心,就是要進入伏心菩提,就是讓你的心成熟,心成熟了、調伏了.就是明心菩提,明心以後,就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就是阿羅漢的解脫境界,有解脫法身,進去菩薩位就有解脫知見法身,這些都是讓你的心進步、成熟。

(1)種子心─八識所儲存的一切法,變成一個種子,這些種子,做什麼它就照實的記錄起來,以後起現行時就讓你受報,這叫做業種;業,我們不喜歡是惡業,修行剛開始要培養善業,到最後連善業也要放下、不要執著;布施波羅蜜,做了善事,忘記它。凡夫生節食持齋之念而修行者,一個階段開始想修行,修行是要少吃一點,過午不食,這是修行的第一步,節食持齋,就是讓你身體的丹田氣機發起,身體才會起變化,這樣始起善業種子之位,這是你要種菩提的種子進去,所以造善業;不造善業,你行菩薩道,像小乘只有修自己,修自己比較簡單,戒律守好就好,不去管別人怎麼樣,他成就道業比較快,菩薩就不一定了,當生能得到多少就不知道。

(2)芽種心─要怎麼發芽?要對父母親戚生布施心,為什麼只對父母親戚?你要度眾生,先從周圍之間最親近的人開始,親近的人都度不了,怎麼度別人?自己父母親要孝順、恭敬,能夠讓他們修佛法是最大的孝順。父母親還沒學佛的,要盡量想辦法有生之年讓他們學佛。讓他們學佛就是跟他們接種善緣,跟他多接引,他不肯去就用他的名字去參加法會,或者誦經、持咒迴向給他,這麼間接幫他結善緣,他有一天就會成熟,有一天你講他們就聽得進去了。另外也可以找別人,你度不了他,就找別人跟他開示,有時候別人講的他反而願意聽。他看你長大的,你跟他講道理,他心想他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他不聽你的,別人跟他講他反倒願意聽,這個人,有時候很奇怪,你自己度不了,由別人來度。你的親戚,無論因緣好壞,也一樣,平等心、布施心,布施,你有錢就布施錢,讓他高興,你有法就布施法,你修到無畏施,有空性顯現,可以影響到別人的心,那當然就盡量給他們。當然,這個無畏施,是沒有辦法給,是對方感受到,你心不動,他就感受到你的安祥,自然就不心慌意亂,自然就消去煩惱,這無為法很奇妙的,不必用一法。即從善業種子發芽之位,善業種子要讓它發芽,剛剛發了菩提心,開始持齋節食,你種了菩提種子下去,現在要讓它發芽,從周圍的父母親戚開始,讓它發芽。

(3)疱種心─指布施更廣大及非親人之位,把你的布施心再擴大不是你的父母親戚以外的人,你的心量,種子開始發芽、膨脹了,這是第三個菩提心,如芽疱脹大。

(4)葉種心─指特別選擇有德者供養之位,如從芽生葉。菩提種子發芽以後,要開始長葉了,要怎麼做?指特別選擇有德者供養之位,你要選一個修得不錯的人來供養。這種選擇性的供養不會有些勢利嗎?沒辦法!因為你錢有限的話,所以要選擇性供養有德者。如果你是台灣首富,捐個多少億,個個都供養到,那倒無所謂,錢不多就要選擇。為什麼呢?經典講得很清楚,你供養一須陀洹,勝過你供養其他的天神、修行人,你供養一百位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斯陀含,你供養一百位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阿那含,你供養一百位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阿羅漢,這是他修行的果位,你供養他。如此類推的話,你供養佛最好,對佛要虔誠供養,福德是最好的。當然,這裡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聖人,你們認為哪個人修得好,你去供養他,這就是第四階段,菩提心發芽長出葉子出來,如從芽生葉。

(5)敷華心─布施心達於特選之伎樂人或世間尊宿之位,如華開。布施心達於伎樂人或世間尊宿之位,世間所謂世尊,婆羅門教也稱世尊,他們也叫他們的師父叫世尊,婆羅門教也有修得很好的,也有德,只是還是世間禪定裡的境界,當然是還差一點,如果是有果位更好,像花開一樣,如華開。

(6)成果心─具慈愛心行布施之位,猶如果實成熟。這個心大概到三三昧有一點樣子時,你這種慈悲喜捨心自然就會發起,你還修不到空觀,叫你去度眾生,叫你去行菩薩道,你有想沒有行動,或有時候連想都沒有,你慈悲心發不起來,因為你在做法會,天天想的都是我、我的家人、我所愛的親人,你沒有想不認識的這些人,你做法時不會想,每個眾生都是苦難無量,然後悲心起,痛哭流涕,為別人哭,而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家人,這菩提心的成就是很自然的,當然過去有具足這種種子的話,今生也比較容易發起,你說我還沒到空、無相、無願三昧,但是,我也很積極的在度眾生,這是過去留下來的種子,今生還用功不到什麼空、無相、無願,都做得不是很究竟。

這是菩提心的每個階段,說你發了菩提心以後,有八個階段的心要走,有的人走得很快,有的走得慢,你從後面走也可以,不一定要從前頭走過來,或者幾個階段一起來,就像五波羅蜜、六波羅蜜,大都是幾個一起共修,修布施要用般若波羅蜜觀它,不住相布施;持戒,持了,也要用般若波羅蜜觀它,不要持死戒,不要被戒控制你的心,被戒纏縛;精進,是可以,但要用般若心觀它,才不至于過度精進,造成負作用。講到這個精進,什麼叫精進?守住這個心不犯戒,就是精進,你隨時隨地可以觀照這個心、控制這個心,這是最精進的,這是修小乘的或是初階菩薩在修的;等到你開始要度父母親友,接觸人時,困難就來了,這個有這個毛病,那個有那個毛病,尤其是菩薩有病行,這個有病你要跟他一起生病,那個有病你也要跟他生一場病。菩薩實在是發大心,發大心的人才能當菩薩,你若不去做,如來菩提遙遙無期,不知哪時才能得到?今生不管還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該做就快一點去做,有擔當一點,具慈愛心,猶如果實成熟,這第六階段,果實差不多成熟。

(7)受用種子心─守戒得利益,死後生天之位,猶如受用果實。守戒得利益,死後生天之位,猶如受用果實。有時候我們說升天並不好,因為會再來輪迴,有一條捷徑可以避免,《佛說出家功德經》裡講到,修十念法。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出去托缽,衪看到一位王子跟眾妃子在玩樂,衪以神通力一觀,這人現在在玩樂,七天以後要死掉,這個人只能活七天。阿難一聽,起了大悲心,就問世尊要怎麼辦?世尊告訴阿難,只有叫他趕快出家。阿難就去告訴王子,釋迦牟尼佛鐵口直斷,衪講話是如實法、如實語,你七天以後會過世。王子問要如何化解,阿難告訴他唯有出家,別無他途。王子想了想回答阿難,好,我出家,你先回去,我隨後便來!阿難就回去等王子,怎知王子心想,還有七天,保握時間玩樂,拖拖拉拉不去找阿難。阿難等了數天不見王子,只好又回去找他,王子一見阿難就說要去了,馬上來,阿難相信王子又回去,結果還是等不到王子。這麼反反復復多次,到了第六天,阿難覺得不行了,只剩下一天,不能再受他騙,你不跟我走我就不回去,我就在這裡等你,這個王子只好乖乖跟阿難回去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他剃度出家,在最後一天教他修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息(止息妄心)、念安般(出入息)、念非常、念死,一直思惟這十念想,就一天而已。隔天王子死掉了,阿難希望知道他死了之後去哪裡?就問釋迦牟尼佛這位僧伽死了之後到哪裡去了?世尊回答,他去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壽盡之後,再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壽盡之後再往上到夜摩天,夜摩天這天神壽命很長,都幾千萬億年的,這麼一直在往上翻,再到兜率天,兜率天壽盡再到化樂天,化樂天後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壽盡又再倒回來,到化樂天、兜率天這來回七次,最後才回來出生做人,得悟阿羅漢。有時候不是說出家就立刻得阿羅漢,沒錯,出家有出家的功德,如果你是光修十善,升天,可能會再輪迴,出家就有這好處,出家他馬上可在欲界天裡這麼翻幾翻,這是講出家的功德。守戒得利益,死後升天,猶如受用的果實。

(8)嬰童心─雖在迷惑之世界,然心無怖畏,為世間最上之位。這有點菩薩心,對生死、涅槃沒有什麼害怕,成就初步的菩提心,你就會度眾生,如果人家問你要去哪裡?你說我哪裡都不去,我再來出生做人,度眾生,這樣你大概已經悟道了,這就是不懼生死,不愛涅槃,不想升天去享樂,當然這個心要經過很大的磨練。

此八心再加殊勝心,決定心二階段,稱為十心,如果到了更殊勝的心、或到那個心決定不移的心,這表示說不會再變化。了解發菩提心以後,生起度一切眾生的心。度一切眾生的心,再來你的心會有八個演變,這八個過程,如果你還沒有經歷到這些,趕快去想想要怎麼做。

 

4.我相

我相因執有我,故說是我執,梵語atma-graha,又作人執、生執,執著實我之意。蓋眾生之體,原為五蘊之假和合,若妄執具有主宰作用之實體個我之存在,而產生「我」與「我所」等之妄想分別,即稱我執。《俱舍論》謂我執有五種之失,即:(1)起我見及有情見,墮於惡見趣。(2)同於諸外道。(3)猶如越路而行。(4)於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淨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脫。(5)聖法於彼不能清淨。小乘將我執視為萬惡之本,為一切謬誤與煩惱之根源。《成唯識論述記》記載,煩惱障之品類眾多,以我執為根,生起諸煩惱;若不執我,則無煩惱。

這個名相前面出現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階段我們要取比較不一樣的內容來講,我相因執有我,故說是我執,我執,包括執這個肉體、心念為我,這個肉體不是你,那個心念也不是你,你要慢慢去觀,你還沒有開悟以前,很難了解這個,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哪一個不是我?如果有到初禪就比較容易了解,不一定要開悟,初禪有覺有觀的念出現時,你知道我有一個覺知的心,可以觀你那個妄想習氣的心,那不是很清楚了嗎?那個心又在胡思亂想,那個心又在罣礙,但這個覺知心能夠隨時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兩個心同時在對照,你就可以認識我執是什麼樣、法執是什麼樣。如果沒有身體的變化,不能到初禪的境界,佛法聽了半天,我還是我,這個肉體五蘊是我,起心動念是我,我高興那個高興的心是我,生氣那個生氣的心是我,我感覺不爽我要發脾氣,其實那些都不是你,是你的業心,要慢慢擺脫這個我。

梵語atma-graha執持,意為執取我的身體、我的肉體、或什麼的,這個肉體等於是我的房子,也是色身、也是房子,為什麼叫做房子?就是讓我們識神來住的,這個肉體不是你,你要先看破它,但是,你說不是我,所以不要理它,也不行,你要用它,就不能讓它故障,用到要走了它還好好的,那最好,不要是因為迫不得已,房子破漏了五處,五個內臟都壞掉了,你不得不走,那是很痛苦,還是要保養好,維他命要吃,才不會傷害五臟。

又作人執、生執,執著實我之意,執著有一個人、執著有一個生命、執著好像實際有一個我,這在婆羅門教,他們都是認為這樣子,尤其是道教也是一樣,仙道,更是把這身體練到氣充滿了,能出陽神,不會死(活的久)。這仙道,把這肉體當做我,這是錯誤的,不要光練這個肉體,肉體可以打坐、練氣,但是,你要修心。《金剛經》有很多境界都在講心,目的是假藉肉體的氣機來修你的心,如果本身沒有氣,你初步的定也沒有,你會慌亂失去理智,但要是練功夫練到心熟時,無論有氣沒氣,照樣心平氣和,那就對了!你看有的師父已經七老八十,不能走路,用椅子推,他心還是很安祥,他已經練過了,在有生之年練得心解脫了,但是,這個肉體不懂得照顧,很可惜。身心都要懂,修,是修心,要保養的是肉體,肉體還是要照顧它,你才能夠充分利用它,以後你要行菩薩道,才能夠奔波勞頓,否則你天天這裡病、那裡痛,也沒辦法出去度眾生。

蓋眾生之體,原為五蘊之假和合,色受想行識五蘊,心跟色這兩個法來合成你這假的肉體,若妄執具有主宰作用之實體為我之存在,你認為你這個腦筋會想,這腦筋就是你嗎?不是!或者你的心力可以這樣、可以那樣,你說那個心力就是你?也不對!我常講真如性用,真如有好幾個階段,凡夫也有真如,六根有六根真如,六塵也有六塵真如,你認識六塵境,產生六識真如,凡夫具有這十八界真如,他不用學佛他也會用,我們學佛是用前面這第一階段,我眼睛可以看,但不起分別,或者起了分別,不起習氣毛病相應,到此為止,只能取第一念,最多第二念,不可再取第三念了。凡夫就是起了第一念以後,千念萬念沒完沒了;你思惟一個問題,可以,但不要用凡夫的心去想,打坐修法到狀況好時,這個事情要怎麼處理,自然產生體會,不要用你凡夫的思惟心來想,沒有用!最上策是不要用心,空無的心,不管事情如何,空掉、空掉、空掉,你會發現怎麼最後事情結果很完美?佛法很奇妙,你自己去體會,你愈放下,事情愈能夠有個圓滿的結局,你愈擔心、愈放不下,愈補洞愈大。

放空,放空事情就慢慢轉化,不要有個人的喜怒哀樂進去,個人喜怒哀樂進去,就不是佛法,你就放空,空性真如性現起。剛剛講真如,有很多真如,天性也是真如,化樂天的天神他會變化,到識陰魔相,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是真如,凡夫也有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凡夫身,他也有真如,但我們知道我們的用跟他的用不一樣,我們只能覺、只能分別,但不能有第三念,一般凡夫他是有無數的念頭相隨。現在,看有個實體我存在,但不要執著它,你一執著實體個我存在就產生「我」與「我所」,我所只能用最前面兩個心,一個是覺知,一個是分別,如果第三、第四念以後的心就不行。第一個覺知心這個人我看到了,第二個起分別知道某甲、某乙,再來第三個就不要取,這個人是好、不好都不要再加進去,加進去就是你的「我所」,那是所太多了。「我所」就是你心活動的範圍,這個所就是你心起作用的處所,書上不是這樣講,我是簡單化,用事實的講法,讓你容易懂。如果你心很多,就是心活動空間很大,第一個覺知大家都會覺知,你覺知有這個人,你覺知這個人是男、是女,是姓什麼,到這裡就好了!這個人是好、不好?這個人我喜歡、我不喜歡?以前他曾經對我怎麼樣,一大堆沒完沒了的心思,這就是太多我所。

主觀意念太強,你的所就很多,如果你把這個我看成沒有,那就是我可以認知,我可以分別以後,其它就沒有了,妄想分別就沒有了,你如果有就是我執,講到這樣佛法還很難修嗎?佛法不是很簡單嗎?就是叫你不要執著!再告訴你怎麼把我執去掉,就是隨緣,別人要這樣,你就讓他這樣,別人要那樣,你就讓他那樣,那這樣豈不是無法無天?就是讓他無法無天你才能夠回復到清淨自性。無論他怎麼做,我還沒有究竟以前,我先修自己,先把自己修好,以後要管他、度他、救他,以後再來,現在先修自己。我執能夠放下,你才能夠修法執,還有一關法執,法執更多,內心交戰。你們很少碰到內心交戰,作法會就有,可惜你們都不痛不癢、不知道,隨它去發作。心開始失去平衡的話就是,作法會做得有效,心就開始失去平衡要發作,這個架找哪個吵?看某人不順眼,你那個心就是我執,還有法執。

《俱舍論》,俱舍就是包含、攝持之義,包含、攝持善的這種修行道路,這是大乘佛法裡面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謂我執有五種之失,你如果我執太多,會犯那些毛病?即:(1)起我見。很執著這個我,天天想的都是我,我家那一半、我家的兒子、我家的小貓,總是我掛在前面;我從來都沒想這些,我從來都想別家的,想要度的這些人,不會想自己。你如果很執著這個我的話,你就沒辦法轉到別人身上去。要先放下,有我見就有情見,這個我出現就有情見出現,就有感情作用出來,譬如我喜歡、我討厭,我掛在前面,憂喜苦樂種種覺受、情見就跟我綁在一起,如果沒有我的話,這個憂喜苦樂怎麼起?生病就生病,看醫生就看醫生,不要太在意,與其天天擔心自己的病況,你何不來想自己沒病,沒病沒病唸它個一千聲也好。沒病,身體哪裡有病?發光發光發光,健康得很,你這個識神可以轉你執著病的那種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這情見原本執著我、執著自己的病,你現在騙它,執著沒有病、執著發光,你堅定的去騙它,過幾個月,也許身體的症狀都化掉,真好,真的沒有病了,我們的業力就是這樣,你愈執著,它就愈跟著業力走。

佛法裡面也有很多治病續命的密法,但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你活下來要幹什麼?如果你活下來,只為吃飯、睡覺,那早死跟晚死有什麼不一樣?活下來是要趕快用功,哪個毛病沒有斷趕快要斷,唸幾百萬遍的佛號還沒有唸完,要趕快唸,這樣活下來才有意義。其實你這麼發心用功的話,佛菩薩看你還蠻可愛,好,給你再多活幾年,你那麼用功,還沒到究竟,讓你多用功幾年。如果你沒這種自己用功的心,你還可以發菩提心,我這個肉體,它哪一個時候死沒關係,我就盡量多去幫助別人,你有這種利益眾生心的話,菩薩受你感動,你要死,也死不了。每一個法其實都很有效,為什麼你修了沒有用?因為你不專心。我已經告訴你們很多次了,特別是有目的的修法,你要恭敬、誠心,沐浴清淨、穿新衣上佛堂,專心,不要胡思亂想,專心用功,不然誦經、唸經怎麼會有效?心不清淨,怎麼會有效果?你要跟佛心相應,心要很虔誠、很清淨,才能跟佛心相應。佛心相應,你跟衪的法身相應,你要吸收衪的光,這樣怎麼會沒有效?你看《解深密經》講的,佛的功德、威德力有多大,是你沒有辦法去接收過來,你如果放下、夠清淨、夠虔誠,就可以接收過來。

在自己行為上,有目的要消災解難改命的話,要多用心一點,如果像阿羅漢修自己,倒無所謂,他靠自己,觀心,控制這個念,不要出差錯,不犯戒,慢慢修心清淨了,誰也不靠,自我解脫;你有這些情見,就會墮於惡趣,不好的這種執著,見,是見聞嗅味觸覺的一種代表,你已經看進去了,眼睛看進去了,會起惡念,耳朵聽到了,會起惡念,趣向惡見,不好的見解,如果沒有根深蒂固的我執的話,你還可能會想得好一點、想得正面一點,有我見、就有情見,就會墮入惡見,修行人最忌諱這一點。我們佩服釋迦牟尼佛對天魔還是這麼慈愛,被你打,隨便你,不用一法跟你對抗,看你要怎麼辦?隨便你,你高興就好,被打不倒,學這種忍辱,無為忍辱。我上回告訴你們四句八字慈悲,對哪件事情對所面對的人,慈悲先掛在前面,慈悲心,再安忍,心平氣和去忍那個境,自己的清淨心讓它現起來,自己清淨心現出來,無為法就現了,「慈悲、安忍、清淨、無為」如果你面對事情解決不了、按捺不下,唸一唸,在開始要對眼前的情境產生厭心時,趕快唸一唸,管住自己慈悲對別人,這樣你就不會有惡見了。

(2)同於諸外道,第二種我執的毛病犯在哪裡?外道,修練身體、氣功,修練真如性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種種真如的功用,執著它,功夫愈練愈真,這就是外道,執著有一個我可練,執著有一個我可以成仙,可以成什麼,就是外道法,九十六種外道法。

(3)猶如越路而行,你正規的路不走、解脫道的路不走,偏偏要去走那種墮落三惡趣的路,越路而行;我們說正知正見,《般若經》那幾個名相,都要熟悉了解,不要執著,但是自己大概在哪個階段,也要稍微了解一下,知道要怎麼修?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那個心,每個法要修的那幾個心病,要做到,做不到,有生之年要趕快去做,你斷了疑心病、去掉身見,這裡講的我見就是身見,還有法執,還有一個禁戒取見,反正你把菩薩戒守好,菩薩戒之外的不要去執著,不是真正可以夠解脫你心的戒律不須守,這樣你做到了就有須陀洹。這疑心病,很難,沒事時,你可以放得開,你心有病時,事情發生了,你就會鑽牛角尖。心空,心空是萬靈丹,沒有我見,這些毛病都會沒有,有我見、有我執就會被考倒。佛法是很微妙的,魔考也好、佛考也好、菩薩考也好,衪不會現身自己來考,都是讓這些冤家來考,你去惱怒眾生,表示你還有毛病,人家講你,你不痛快,不痛快表示你心還不清淨,也是有我見、有情見,也有惡見,講很惡毒的話,邪惡的見解,違背佛教真理之見解,就是惡見,讓人家煩惱。

(4)於空性中,心不悟入,我們的體性是空,講了半天大家都知道,但是心就不想悟入空,你執著一個我,怎麼去悟入空?違反你的習氣,不能淨信佛法的空理,不能安住空,不能淨信空、不能安住空,當然不能解脫。有人說我要賺二千萬才要退休,哪個時候賺到二千萬?這二千萬要幹什麼?我要養老,因為我見,身邊有二千萬比較安全一點。一個我擺在那裡,要退休、要享受、保障生活無慮,這樣沒辦法悟入空性,空性要去悟、要去懂、要去證。為什麼聖人可以不受世間的一切業緣影響?他空性現,我們的佛性跟空,應緣,這兩個法,應緣的法也等於是空,因為它是不積極的、被動的,應緣起念,如果你不跟它迷糊的話,這個念沒有用。譬如發生一件事情,你不去講什麼、嘴巴不講不造業,你心念起,不加進去分別好、壞、不加以評論,這樣這業也沒有用。

空性就是這個樣子,或者你還有點心會感應起念起念,你也不動,你會說原來不動的是空性,原來會動的是應緣,應緣,但你又沒有支持它的力量,那個緣到最後也起不了作用,你要從心去體驗真心、妄心之間是怎麼在攪和,你要悟入,心不悟入怎麼解脫?你有到這個境界,你就會信,你沒有到那個境界,你當然體會不了。佛法,常講要三轉法輪,跟你講第一次你意思懂了,第二次你要去證,就是去做,證知心病、法真實性,第三個要斷,證得習氣以後,就是已斷,既然已斷諸習、或某種息,年即得果。原來佛所講的都是沒有虛言,這樣你當然會堅信,你自己心所經歷過的戰鬥過程,清清楚楚,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如實如虛,一切法如實如虛,你就知道原來修解脫是這麼修的。

這裡講情見的觀念跟你能不能悟入,這還是在講,沒有進入的情況,進入的話你自己就能去體會、去印證佛法所講的過程,之後就變成你的智慧,以後你再面對考試,就很有經驗。下次考題來時,你就能很輕鬆的考一百分,心在亂,知道它又來了,安得住、不迷糊,不迷糊,就不會有情見,沒有情見就能夠安住你的心,空性顯,讓它去面對,不用你自心去應對,你的妄想習氣保留,讓空性掛帥走最前面,這樣什麼事情都能圓滿,修行就是要這麼練,實際戰鬥,真正去演習一下。不管大小事情、順逆境界,如果你都能夠一概不理它的話,你的空性怎麼會不顯?你怎麼不能解脫?你就太喜歡鑽牛角尖、太喜歡去分析推理,便不得解脫。

 (5)聖法於彼不能清淨,修一切法都是在求清淨,釋迦牟尼佛是得最清淨覺,我們是朝清淨的路上在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為什麼還要清淨?沒有辦法,要讓你們了解,清淨的自性本來清淨,你不清淨的妄想習氣毛病一大堆,那是過去薰習的,你要清淨的是這一部份,你這部份清淨了,屬於你自己本來的,自性清淨的那個自己就起來,自然就顯現,解脫正法就是這個樣子。慈悲、安忍、清淨、無為四句八字,得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不是就完了,再來就你清淨自性的神通變化、智慧,就從那裡出來。我們學佛就這樣,我們希望像佛這樣,有一天你也能夠成佛,也可以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你如果有我執,就有這五種毛病,清淨自性現不起來

小乘將我執視為萬惡之本,修阿含道的小乘聖人,他對我執很厭惡,做一切壞事的,都由它來,有我就會起一切壞事,萬惡之本,為一切謬誤與煩惱之根源。我執比法執還要嚴重,法執是心識裡面的某一種執著,比較微細的深一層的執,現在你表面的這一層都還沒有化,當然修不到內心法的執著,去斷我執,為先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法執,這四個是修行人要次第去斷的,但是,你要先斷分別我執,分別我執是今生薰習的我、我、我,然後,無數劫以來薰習的俱生我執,這兩個要先斷,你有這兩個,就是一切謬誤與煩惱的根源。

《成唯識論述記》記載,煩惱障之品類眾多,以我執為根,我們說修行要斷兩個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煩惱是我們腦筋裡面過去的薰習的種種業力,放不下的、讓心煩的煩惱障,它有九品,大小很多,都是以我為根本,我執,會生起諸煩惱;若不執我,則無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五蓋心貪瞋癡慢疑、二十種隨煩惱、八大煩惱、二中煩惱,這些都是煩惱,你要講微細的名相來表示煩惱的話,它品類非常多,光一個慢就可以分成七、八種,不同的慢,煩惱很多,都是以我執為根本。

而法執的煩惱,就是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個都破了,你就可以超越了我法二執,可以悟到空,可以去學習咒語,得到一切三摩地門,和諸佛菩薩的神通變化,到時你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想去藥師佛的東方瑠璃世界一下子就到了,遊樂十方國土,你看有多自在。你說有可能嗎?有,你今生趕快把這些煩惱障、所知障斷掉,脫掉這個肉體以後,你要去哪裡都自在,有可能,不要懷疑自己。你說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認真用功,就怕你光說不練,我們說功不唐捐,經歷的考驗不是白發生沒有目的,是很多的教育,你要實際的去了解,有時候,經典的名相,你不懂,你不妨去看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那個也是佛法。

 

離我相即得大我,大我梵語 parm2tmam,或 mah2tman,即遠離我執、我見,而達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大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為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中之「我」。吾人所執著自我之身心,無自在性、常一性;佛陀所證得之涅槃,則為真實且常住不變者,故稱為大我,義同真我。凡上所說,勝鬘經等諸經典,有詳細之說明。

離我相即得大我,離我相以後,你就把你的我跟別人連在一起,這就成大我,你就不會只想到自己,離開我相,你想的都是團體、想的都是佛教、想的都是眾生,這個更大,眾生沒有親疏之分別,有緣、無緣之分別。大我梵語 parm2tmam,或 mah2tman,即遠離我執、我見,就可以得到大我,而達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你自我自在等於虛空之間都是你,到最後我就不見了嗎?不是,你最高的空我就是包容十方虛空,那是如來清淨法身就是這樣,那是如來法身、應身、報身這三身,我們說法身無相遍虛空,報身也可以遍入一切虛空,也可以化無量眾生在虛空各世界,應身是隨眾生因緣而化,當然十方虛空哪一個世界,譬如說在遙遠無量的恆河沙微塵數外的一個世界,有一個眾生在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照樣化一個身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給他,這有空間的區別嗎?沒有,一下子就到,在佛心之中是咫尺之近,舉手之勞,是對我們來說才那麼遙遠,幾個恆河沙、微塵數,還得了,在佛的世界裡面,說大是無量大,說小是小如芥子,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不能化大變小,希望你們慢慢修空以後,能了解神通變化。

大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空,才能有恆、才能常,為涅槃四德,寂靜不二就是涅槃,四德就是常常小乘在講的「常樂我淨」,大乘菩薩不能講常樂我淨,什麼叫樂?你連樂都不能樂,不能高興、也不能煩惱,煩惱當然不會犯,高興也不能高興,為什麼保持常?住空性就是常,但不行!眾生有需要就要化,化應化身救他,大乘菩薩不能用「常樂我淨」,這是小乘的涅槃四德,因為他們修自我解脫,這「常樂我淨」中之「我」。吾人所執著自我之身心,無自在性,你學《解深密經》一切性無自性,三性無自性。常一性,常是永恆,一是只有一個相,沒有兩個相,僅一個空性,沒有兩個性,都是同一個空體,你的空性也是如此;佛陀所證得之涅槃,則為真實且常住不變者,常住不變就是空,常住哪裡?常住虛空、遍一切虛空,盡法界、盡入一切法界裡面,這不是空性才有它,實質的這種現象界裡面還是有它,這才是真實的,當然你學佛法學到這裡,大小乘的心量跟境界都要懂,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我。

義同真我,這個真我跟毘盧遮那佛的真我一樣,跟阿彌陀佛的真我一樣。有一個網友來問,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你要答一樣,怎麼會一樣?名相上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一個是阿彌陀佛;不一樣嗎?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無相,阿彌陀佛也法身無相,所以同樣一個真我,這樣到底一樣不一樣?從凡夫眼睛看是不一樣,從我們修行人、聖人的眼睛看,沒有什麼不一樣。前陣子我在想這個問題,那釋迦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嗎!我突然悟了,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其實佛佛相等,佛都一樣,我們人才有分別。凡上所說,勝鬘經等諸經典,有詳細之說明。經典裡講大我的性向如何,我相破掉以後,就有大我,這個大我,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有,就是遍十方虛空法界都是有我,你跟眾生就合一、跟一切萬相就合一,這才是大我,心量已經放大了,這才是真正的大我。

(2007.09.0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