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9-3)
               --
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名詞解釋(續)

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3bodhi之音譯,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一般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發菩提心之後需經五菩提階段修行:(1)發心菩提,在無量生死之中,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發心者。(2)伏心菩提,行諸波羅蜜而折伏煩惱者。(3)明心菩提,行般若波羅蜜來觀察三世諸法者。(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著於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而到一切智(聲聞智)者。(5)無上菩提,乃坐於道場,斷盡諸煩惱,證得道相智(菩薩行智)、一切種智(佛智),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anuttara-samyak-sa3bodhi之音譯,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正等覺就是正功用正等正覺、無上正真道。什麼叫真道?無道可得即真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教之《道德經》也這麼講,《道德經》只是在講空,不像佛法講空有不二。法法相通,差別只是在解釋哪一部份而已。你學得愈多,就愈不會有分別心,你有能力去鑑定這個人是在哪個程度,是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碩士,還是博士班?懂了就好,不會在那裡諍辯不休,讓別人起煩惱,你自己也造業。 

無上正遍知,三是正,三藐是正等,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簡單三個字來解釋就是正遍知,正的遍的,所有都知道,知道什麼?平等,觀空有兩頭都包了,你有這個智慧的話,就有點正遍知的樣子。然而正遍知不只如此,正遍知是要能知道世間、宇宙所有的人事物、所有的因果報應,無所不知、無所不偏,有也知道、空也知道,什麼都要知道。我們拜佛,第一拜下去,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如來是如來的總稱,衪下面有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世、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號具足的才是如來,如果光佛,衪覺悟了,覺悟是等覺,等覺是十分之一而已,而應供是阿羅漢,離煩惱、有解脫,那也是十分之一,要十個名字的功德相都具足,才是如來,所以我們這樣全部拜的,應該是十號具足的如來。 

「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別人沒有辦法全部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陀才能夠證得。在這其間,證一部份或證幾分之幾的,有,所以才有十地如來、十地菩薩、地前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等等之別。覺悟,大家都覺了,到底覺多少、悟多少,還有差別,只要證到如來境界,就平等平等,沒有你這個如來高、那個如來低,阿彌陀佛可以講一切咒,釋迦牟尼佛也可以講一切咒,衪懂衪也就懂,因為衪們的智慧跟神通都是一樣的,沒有這個佛比較大,那個佛比較小的分別,我們不要分別心太重。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具有正知正見,哪個人願意邪見?但是沒有進入經藏的因緣。所以我告訴你們修行要謙卑,要心中有佛菩薩,護法菩薩才會為你製造好因緣,讓你今天能夠看到這部經,明天看另一部經,十年後可以看到更多的經典,不然你永遠看的都是那部經,沒有辦法擴展知見視野。你要謙卑,無論修到哪個境界,也還沒有到阿羅漢境界,就是菩薩也是很低淺的菩薩,沒有開悟以前都是地前菩薩,即使有一點光怪陸離的現象,也都還沒有跨入門檻,要到沒有感情覺受了,才算是跨入佛教的門檻。什麼感情?憂喜苦樂沒有,善惡沒有,人家拍你馬屁不會高興,人家罵你,你也不會生氣,受陰盡了,才是十信位的第一位階,六十四位的門檻這麼高,到此才真正的進入佛教之門。 

到十信位時,憂喜苦樂會沒有,看電視上播報一碗麵的新聞,好可憐噢!你還有覺得可憐的心,就還有天性的毛病,有天界的種子。你要練到看到什麼可憐的現象,若是正巧有能力幫就幫一把,過了就不放在心上,而不是天天把心記掛這些,或以此為志業,那你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解脫道,你是在修天性,天性的愛沒有什麼不對,但佛法是在求解脫,你要了解這關鍵的區別。然而人家在行善事,你也不必去講什麼,因為他們的根機因緣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階段,依因緣做當時該做的事,無所謂好壞,世間相就是因緣的現象。到色受二陰盡了,才是十信位的初位,繼之、阿羅漢之境界,是十信位滿,於華嚴宗、大乘佛法宗門眼中,小乘的不算菩薩,到十住才算菩薩,菩薩是地前菩薩。所以,你們要愈謙卑,才能夠接觸更多經典,智慧才也才有辦法進去。怎麼謙卑呢?控制你的習氣毛病不要發作,你觀一部經才有辦法深入了解。 

佛陀所覺悟的的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平等就是法法平等,方法也是一樣平等,世間相平等,不是善的就是對、惡的就是不對,都是世間的一種現象,祂不會去分別好壞,都是因緣果報的現象;圓滿,什麼事情到最後,眾生都能夠歡歡喜喜,不會在有惡道、惡業、罪業發生,衪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在利益眾生,所說的一切法都能夠讓他們歡喜,還有能力化導他們往好的地方去。所以平等、圓滿這種智慧,不是幾地菩薩可以具足的,都是到佛這個境界才有辦法圓滿。你們來聽《解深密經》就知道平等、圓滿,到底在講什麼。 

有個某道的問我,他們要找回佛性,要回天上去,那你們佛教呢?您們認為佛性是什麼?你們有什麼看法?真要懂得佛性,要對他講如來的境界,那恐怕是「鴨子聽打雷」。《解深密經》講的地前菩薩、阿羅漢,他們有七種真如,如來的真正十二種真如相,十二真如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1)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2)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3)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4)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5)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6)平等性,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7)離生性,離生滅。(8)法定,法性常住。(9)法住,住於真如之法位。(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11)虛空界,理體周遍。(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有此十二真如性,那才是如來真正平等、圓滿的境界,怎麼平等?虛空一切都平等,沒有就是平等;圓滿,什麼都沒有了,就圓滿。身多大?有身就不大,無身就最大,身再大,有一個身,就有極限,就不大。無身就是最大,法身無相,就是最大。以此思惟去類推,平等圓滿,什麼都沒有,就是最平等、最圓滿。你化成世間相,你看成沒有,沒有什麼男女、好壞,什麼現象都是平等平等,《解深密經》裡面都是講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我們可以去思維。 

一般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菩薩發菩提心之後需經五菩提階段修行: 

(1)發心菩提在無量生死之中,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發心者,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金剛經》第三品都在講這個,發菩提心要幹什麼?第三品裡講的,發菩提心就是我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個目標,你要得到這個目標,你一定要做一個工作,什麼工作?就是要發大慈大悲的心,發大慈大悲的心,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如果你沒有度一切眾生的心,你這個發菩提心是假的。每個地方都在講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上求成佛、下化眾生?不只這樣,菩提心要度盡一切眾生,度盡眾生是有情、無情都要度,這個智慧要有多大?六道眾生都要度。你光看到人,人以外的鬼神、非人等都看不見,這六道眾生怎麼度?功夫不夠!功夫不夠就要學,但是,我有這個心,我發菩提心,要度盡一切眾生、要求成佛,這是目標,目標明確了,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經過五個階段,這是第一階段。 

(2)伏心菩提好了!要安住你的心、調伏你的心,第二品須菩提尊者問的,你發菩提心了,善男子、善女人或者菩薩,他發了菩提心,要如何調伏其心?心如何安住?《金剛經》就在講這兩件事而已,一個是發菩提心的目標,再來就要手段方法,講怎麼修?先調伏你的心,不調伏你的心,你的般若智慧不具足,後面也都不必講了;你的心調伏好的話,你的般若智慧就愈來愈靈光,五根對六塵就能夠自在,看什麼也不會真看進去、聽什麼也不真聽進去,因為你的心調伏了,別人怎麼講、怎麼做都無所謂。 

調伏自心最重要,人家批評你、指正你,不要心裡犯嘀咕,你也沒有修的多好,有資格講我?不能這樣想。別人沒修好,你看了等於沒有看進去,你自己修自己的,莫管他人修得如何,就如印光大師所開示,「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別人修得好不好,對我沒有差別法,我修我自己。那麼要怎麼調伏你的煩惱?行諸波羅蜜而折伏煩惱,用六大波羅蜜來折伏你的煩惱,《金剛經》講的是三大波羅蜜,布施、忍辱,然後用般若智慧觀一切法,這是第一步要做的,如果這一步都不去做,就算你唸了幾千部的《金剛經》也是一樣,有一點福德,但是智慧不靈光。 

(3)明心菩提所有你的煩惱根都沒有了,你的心自然發明,發明就有智慧,你便是會行般若波羅蜜來觀察三世諸法者,如果心不明,叫你不要看進去,你一看,偏偏看進去,一聽,還是沒辦法不在意,這就是心不明。心要明的話,般若,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一切世間現象無所有不可得。明心,心明了,般若智慧愈來愈明顯,用般若智慧度到彼岸,看一切、聽一切,什麼世間現象都可以自在,如果不是為了因緣要度人的話,你可以自在,心裡從來沒有罣礙。唯要講清楚一點的,若以阿含道來講,能真正明心者已是斯陀含了,已能淡薄三毒了,當然身見、戒禁取見、疑病、瞋心亦沒有了。 

(4)出到菩提從煩惱的這一邊走出到無礙的那邊去,這是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方便是第七地菩薩的方法,第七地菩薩才有真方便力。方便力,就是你一時做不到,用方便,慢慢分期付款去達到,所以如果你給眾生方便,那目標絕對不能錯。我要度你學佛法,這是目標,但你現在還沒興趣,欲心還很重,那我只好先以欲鉤之,像釣大魚要放魚餌,你喜歡發財我就讓你發財,你要事業順利我就讓你事業順利,最終是要你得償所願衣食無虞後,提昇轉向形而上的追求,來學佛法;如果你幫了這個人半天,他就是不學佛法,放不下貪欲心,錢永遠不夠多,生意大了還要更大,而忘記要修心養性學佛法,這樣就不是方便。方便不是給你好處,然後隨便你要做不做、學不學佛,不是!時間可以推遲,方法可以變通,唯獨目標不能變。譬如要你吃素,你現在做不到,沒有關係,目標定在這裡,你暫時做不到沒關係,你打坐,坐到氣脈通了,你自然吃不了葷,看你吃不吃素?你吃到葷的會吐掉,自然就會吃素。 

這裡方便力,於修佛法而言,一下子沒辦法斷掉我的習氣毛病,但是我不能讓它永遠都是這樣,我要方便的去斷,只要有在做,清楚目標是什麼,這叫方便。如果你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話,那就不需要方便力了,就像一個開悟的人,觀照這個妄想習氣的心,不讓它起作用,般若智慧一用就做到了,這不必用到方便,是當下就已經解決了。有的智慧比較弱的人,觀照是觀照了,但是一些比較重的習氣毛病,譬如瞋心,他還是忍不住要發作,這是沒有般若智慧,也沒有方便力,亦不著於般若波羅蜜。 

其實不必用般若波羅蜜,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去滅一切煩惱,般若波羅蜜,為什麼我們要用它?因為不行,才要多這一道手續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觀無所有不可得能力,如果你已經具足了、心清淨,出到菩薩得到了,哪還要用什麼般若波羅蜜?不必了,一法都不必用,滅掉一切煩惱,得無生法忍,住在無生法忍位,出離三界,而到一切智(聲聞智)者,這就是出到菩提的意思。 

(5)如來無上菩提即使出到菩提、走出煩惱了,我們也不能得少為足,一定要往如來無上菩提前進,是以,乃坐於心地道場,斷盡諸煩惱。斷盡諸煩惱,這裡的煩惱有粗的、細的、微細、極微細、極極微細的,要一層一層斷進去,如釋迦牟尼佛般,最終一丁點兒的污染法都沒有,這樣才是真正得到無上菩提。修無上菩提要多久?還要兩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開悟的境界,還要花兩大阿僧祇劫那麼久,不是那麼好得的。佛法的境界、過程、時程都要懂,才不會得大妄語,證得道相智(菩薩行智)、一切種智(佛智),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得,就是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而相對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證得佛果菩提。據《菩薩地持經》種性品載,即:(1)無善友,謂修行者雖有精進之心,然無善知識說法開導,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2)謬受學,謂修行者雖遇善知識之開示,然稟性愚鈍,於所受之法錯謬領解,則亦無法證得佛果菩提。(3)不精進,謂修行者雖未錯謬領解所受之法,然以懈怠成性而未能勇猛精進,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4)不調伏,謂修行者雖聞正法且精進勤修,然善根未熟,長久未能調伏其心,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
 

《金剛經》目標就是要修無上正等正覺、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怎麼得?整部《金剛經》都在講要怎麼得?修忍辱法、修布施波羅蜜、去四相等等,你如實的去受持這些法,就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上回講到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要經過五個階段,現在要講,你有法可以得到,但是,有四種法會障礙你不能得到菩提,即謂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證得佛果菩提。據《菩薩地持經》種性品載,即:

(1)無善友,善,就是善知識,能夠指導你正知正見等善知識的善友,他對無上正等正覺的修持有經驗,你不去親近他聽他講經說法,自己土法煉鋼,也沒辦法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另外無善友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你有所接觸,但是接觸的不是善友,是惡友。

《大般若經》裡講,善友是要告訴你修學無上正等正覺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比如告訴你不要執著一切相,如果你在修行過程之間,現出佛像、菩薩像、甚至於師長、父母、親友等幻像時,不要執著為真,因為這些有的是魔化的,不要以色相見如來,不要以所見的為真,這個要特別注意。如果是善友,經文說會告訴後學有這些現象,你不接觸善友的話,修行者雖有精進之心,然無善知識說法開導,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我們以前在講基礎篇時曾談到,善知識有二種,一種是一般的,他比你懂一點,可以教導你,另外一種是真正的大善知識,是人天眼目、是真正能夠契入如來心的、是代佛宣說的大善知識,他所言一定都是真正無上的佛法,你有因緣,能夠接觸到這種善知識,受其指導,你才有辦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2)謬受學,錯誤的學習,瞎修盲練,你不懂真正學佛的意義、方法,或者把過程當做結果,像《金剛經》剛開始是學空、破四相,到最後它告訴你,發菩提心的人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不應該有斷滅相,要回到有相無執,這麼分階段去修習,你就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的觀念不對,把前面的認為是究竟,說金剛經講空,一路空到底,這樣就走錯了,用功是用功,沒有走對路。謂修行者雖遇善知識之開示,然稟性愚鈍,於所受之法錯謬領解,則亦無法證得佛果菩提,這個不是說你沒有接觸善知識,有,但是你誤會了他所講的意思,或者只聽懂一半,錯誤的認知會導引你走錯路,這是第二種障礙你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3)不精進,道理懂了,不去做,或者身體沒有突破就想修心,苦集滅道,苦諦都沒有得到,你沒有去體會大苦苦、中苦、小苦,你就想我要證得無上菩提,這不可能的。你沒有經過大苦,你怎麼能體會集諦?意思雖然懂了,但是做不到,沒有用!譬如死亡時,四大分離很痛苦,你說你能解脫,把道理搞懂就解脫嗎?沒有,要實際去磨練,在承受痛苦時,你如何安住在一句佛號或一個咒語上而不會慌亂?盤腿打坐,二小時、四小時、六小時,好痛苦,要忍,磨腿功的同時,心如果還能夠安住不動,你才有可能全身而退、安然的逝去,所以精進心很重要。

什麼叫不精進?謂修行者雖未錯謬領解所受之法,道理懂了,你智慧也夠,你就不去做,然以懈怠成性而未能勇猛精進,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上回有位法師現身說法,他可以綁著綁帶六小時正規的打坐坐姿,大家都很讚嘆,有幾個發心想要學的,學不來,因為我們精進心不夠,環境不允許,又不是專業修行的,還要上班,都是兼差的,這種勇猛精進心發不起來,這跟智慧跟因緣成熟不成熟都有關係。也有的菩薩他沒有這麼痛苦也可以成就,因為他過去世有修,現在再繼續前程,他不一定從小乘的苦集滅道開始,他的身體不知怎麼樣就通了,他就可以去學明心、去學習見性,所以,不是每個人的起跑線都是從今生開始,但一定都是這麼一步一步修的,從發心到成佛路上,你過去修到哪裡,今生再來繼續,每個人背景不一樣,今生再接續過去世所修的繼續走,你過去如果有打破色身,今生很快,突然一個因緣時節到來,它就自己通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要從色身一步一步的成就,也就是要發勇猛心,才有辦法邁入無上正等正覺的路上。

(4)不調伏,當然調伏有二種,一個是還沒有進入修心境界、粗習氣的調伏,一種是開悟了,大翻種子,你不調伏也自然就調伏,這裡講的不調伏,大概都是還沒有進入門的,謂修行者雖聞正法且精進勤修,然善根未熟,長久未能調伏其心,你沒真正開悟自心,要調伏這個心,很難!就像隔靴搔癢,掻不到癢處,因為你的黑漆桶沒有打開,有修沒有到,修了十幾、二十年,個性習氣沒有辦法大轉變;另外有一種邪悟,也就是碰到邪因緣,碰到鬼神、魔類之輩,他也可以改變你色身,他也加持你,讓你悟進去了,因為他要障礙你,會把你導向神通變化、怪力亂神那一邊去,不會讓你修真正的佛法,修內心清淨自性法,那樣你走錯路了,不去調伏你自己的心,反而去玩弄這些神通變化,玩這些都是假的,對於修行沒有實際幫助的。因為不是你修來的,是鬼神弄成的,所以是假的,無知的人認為這樣很好,我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能力,其實這些跟你成就果位、心清淨度都沒有半點關係。

一個真開悟的人,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修行把心調伏,要長久做調伏的工作。執杖牧牛修這個心,斷五根對外塵境的執著,斷內心妄想習氣,有靈知靈覺感召十方一切因緣的心,卻要能夠如如不動,這些都要調伏。如果你沒開悟自心,沒有那種靈通心,雖有所調伏,並不算真正的調伏,是粗的、表面的調伏,石壓草似的調伏。沒有辦法!心眼不打開,要悟得如來菩提,難啊!身很重要,身不成就,就沒有辦法修心,你雖然做調伏的工作,事倍功半,七折八扣下來,也沒辦法究竟,要知道修行的次第離不開身跟心。這是四種障礙你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現象,你自己要避免,盡量不要去犯這四個毛病,犯了,則無法證得佛果菩提。因緣不具足,要自己製造因緣,不精進要提醒自己多精進,歲月不待人,十幾、二、三、四十年,一下子就過了,趕快用功。

 

4. 八萬四千

八萬四千乃數量極多之形容詞。又作八萬。煩惱種類極多,喻稱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塵勞。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意義至為繁複,故亦總稱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八萬四千法藏(八萬法藏)、八萬四千法蘊(八萬法蘊)。據觀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皆悉莊嚴美好,可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此外,無間地獄縱廣約為八萬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萬四千種,故亦稱八萬地獄。
 

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乃數量極多之形容詞。又作八萬,是一個概括的數字。煩惱種類極多,喻稱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塵勞,八萬四千煩惱絲,這都是在講一個概括的數字。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意義至為繁複,故亦總稱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八萬四千法藏(八萬法藏)、八萬四千法蘊(八萬法蘊),有這些形容詞。據《觀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我們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當然每一相都要細部的去分,每一個相都有衪的功德相,你要成佛,有時候你要思惟,光一個好相要修好久,要修好多的污染心讓它清淨,要有成就好多的功德,才有那個好相,不是把佛理懂了,就成佛了,像懂《金剛經》了,原來無上正等正覺是這麼修,要用這些方法修,是懂了,而在修的過程之間,都在成就你的每一項功德相,那要成就八萬四千相需要多久?這個都是值得你去思惟的。 

一一相皆悉莊嚴美好,有形有相的莊嚴,是非常美麗,每個都喜歡看,無形無相的莊嚴,就是心地清淨、法身清淨。我們以前講到莊嚴時曾經講過,有形有相的莊嚴跟無形無相的莊嚴有什麼不同?「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為莊嚴佛土」,真正從空理地,法身清淨處來講,莊嚴是沒有一個什麼可以現的相,但是,在有形有相成就莊嚴時,你要修種種的功德,所以,從這八萬四千相之間,阿彌陀佛可以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此外,無間地獄縱廣約為八萬由旬,其生苦之器具亦有八萬四千種,故亦稱八萬地獄、八萬四千塵勞。我們沒有那個智慧去了解八萬的每個細節,經典也沒有很仔細的談論到,或許講出來我們也沒辦法一一的去了解,所以都是以八萬四千這麼帶過。 

謂眾生之八萬四千煩惱。塵勞,煩惱之異名。摩訶止觀卷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以煩惱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煩勞,故稱塵勞。亦即眾生被邪見煩惱勞役不息,輪轉生死,無有盡時。論塵勞之根本,不出十使,隨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遂成一百。約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現在世一百時促,不論相助,於過去未來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共成二千,合前現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約多貪、多瞋、多癡、等分(謂貪瞋癡三心,一齊而起)四種眾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約四大、六衰(謂色聲香味觸法能衰損善法),各有八千四百,總成八萬四千塵勞。 

塵勞,煩惱之異名,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會讓你神精衰弱的塵勞、煩惱?《摩訶止觀》卷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每一個微塵裡面,有八萬四千這種讓我們起煩惱的戶所,以煩惱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煩勞,故稱塵勞。你要修到心清淨、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你心自性可以感招種種因緣,但是,起滅起滅之間,你沒有煩惱。沒有煩惱誰不願意啊?可就是做不到,叫你不要煩孩子,兒孫自有兒孫福,可你就是看不開、放不下。十方來、十方去,你要學習把心裡面的塵勞都放下,親人的冤親債主盡量放開,不要太在意他,你說不行啊!我有責任,你沒有責任他也不會壞到哪裡去,他本體就是這個樣子,守住基本盤就好了。供他吃住,該補習讓他補,一般該做的都做到了,其他就看著辦,不要煩惱。 

自己要去思維,你最煩惱的是什麼?從八萬四千塵勞門裡找出你最煩惱的那一扇門,放下、放下,把它慢慢關起來。這裡講煩惱,前面都在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你總是做不到,所以這裡來檢討原因,做不到是為什麼?什麼是你的弱點病腳?要怎麼把你這個塵勞、煩惱放下?我們打坐是打坐,痛是痛,磨這肉體是要去除身見,難得有個禪四的機會,聽到開始有人報名了,起心動念想參加,但是家裡的冤家要去玩,四天連休要去玩,很煩惱!冤家就是阻礙你修行,知道是冤家還要跳下去?沒辦法,太晚了,我們是已經跳下去以後才學佛法。那些沒有家累的,父母是要孝順沒有錯,但是,過與不及都不好,不要變成一種煩惱,盡量做、盡孝道,但是不要變成看不開。我在煩惱什麼?問自己,好好思惟一下。 

塵勞,亦即眾生被邪見煩惱勞役不息,周圍親朋好友之間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其實都有因果關係,你沒有正知見的人,就會被這些人際關係攪和得很煩惱,所以,心跟心纏縛而輪轉生死,六道輪迴,無有盡時,永遠沒有辦法脫出。論塵勞之根本,把它用世尊所講的名詞來解釋不出十使,架馭就是使,有十種煩惱障礙你,隨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另所謂十使,一個是領頭的,九個是助紂為虐的,再加上上面那個十使,遂成一百。而煩惱如何被細分為八萬四千?要知道衪是怎麼算出來八萬四千。約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現在世一百時,不論相助,於過去未來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為頭,九使為助,共成二千,合前現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二千一百基本數,再加多貪、多瞋、多癡等分(謂貪瞋癡三心,一齊而起)四種眾生病,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約四大(地水火風)、六衰(謂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能衰損善法即謂衰),各有八千四百,總成八萬四千塵勞,各個塵勞都是你心裡面的煩惱。
 

八萬四千法藏

指佛所說之全部教法。又作八萬四千度門、八萬四千法聚、八萬四千法蘊。舉其大數,又稱八萬法藏、八萬藏。藏者,包藏之義。就能詮之教謂法藏,就所詮之義謂法門,故又稱為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對治其病而說八萬四千法門。所謂八萬四千諸度門,據慧遠之維摩義記卷七所載,乃佛之三百五十功德門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門。於諸貪婬瞋恚愚癡等分四種眾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門教化而開覺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門,一變為十,總成八萬四千度門。 

有八萬四千個煩惱,釋迦牟尼佛就講八萬四千法藏,來對治八萬四千個煩惱。如果以《金剛經》來講,簡單的破四相,破四相就破八萬四千個煩惱,也具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再縮小範圍,般若波羅蜜一個法門就好了,就是觀一切法不住相,觀所有煩惱任何境界都無所謂。所以,法門對於比較愚癡、笨拙的人,就化成很多的法門,如果是智慧比較銳利的人,八萬四千就化成一個法,最後一法化成空,什麼都沒有了,用空無對一切境,管你是什麼法,這倒也簡單乾脆。禪宗講智慧銳利的行者,就是具有這種智慧,如果沒有這種智慧,你一定要以一法斷一門的,那就只好講出各個法門去研究。 

這裡提出,佛所說之全部教法,不管是顯教、密教,五藏經、律、論、般若、陀羅尼,總共有五個法門,由這五個法門就演變成八萬四千個法門。佛所說之全部教法,又作八萬四千度門,因為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都可以度到彼岸,即便祂隨口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你依這故事的內容悟道,只要可以解脫,那也是一個法門。大、小法門都可以成就。或者稱為八萬四千法聚、八萬四千法蘊。舉其大數,又稱八萬法藏、八萬藏。藏者,包藏之義,藏,就是能詮譯解脫法的,釋迦牟尼佛所教的法門謂法藏,就所詮之義謂法門,釋迦牟尼佛在詮釋這個義理時,就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離不開是斷你的煩惱,讓你從煩惱漩渦裡脫離出來,故又稱為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對治其病而說八萬四千法門。所謂八萬四千諸度門,據慧遠大師之《維摩頡義記》卷七所載,乃佛之三百五十功德門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門。於諸貪婬瞋恚愚癡等分四種眾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門教化而開覺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門,一變為十,總成八萬四千度門,剛好可度八萬四千煩惱。這是第一次解釋八萬四千的煩惱跟法藏。八萬四千的解釋名詞,我們沒有辦法找到八萬四千每一項內容是什麼,大概也沒有經典在講,因太細了,講不完。

 

5. 那由他

那由他、那由多梵語 nayutaniyuta。印度數量名稱,十進位之第12位,那庾多(nayuta千億)。又作那庾多、那由他、尼由多、那術、那述。意譯兆、溝。依《俱舍論》卷十二所載,阿庾多(ayuta十億),十阿庾多(又作阿由多)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一那由多,故一那由多為一阿庾多之百倍;一阿庾多為十億,故一那由多為千億,通常以此為佛教所說那由多之數量。此外,就印度一般數法而言,阿庾多為一萬,那由多則為百萬。
 

那由他,天天在看無量阿僧祇那由他諸佛,到底那由他是什麼?那由他、那由多梵語 nayutaniyuta。印度數量名稱,十進位之第12位,那庾多(nayuta千億-中國的數字)。又作那庾多、那由他、尼由多、那術、那述。意譯兆、溝(中國的數字),這種數字,依時代的不同,國情的不同也會變化。我們常常看到億,在印度以千萬為億,近代中國以萬萬為億,這個很難去弄清楚,但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就是了。依《俱舍論》卷十二所載,阿庾多(ayuta十億),十阿庾多(又作阿由多)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一那由多,故一那由多為一阿庾多之百倍;一阿庾多為十億,故一那由多為千億,通常以此為佛教所說那由多之數量,千億也是很大的數字,但是,前面還有一個無量阿僧祇,那個數字才是大,阿僧祇是在52位,再加一個無量,無量又是第 5354的位數,在這就是在表示一個無量、無邊。 

講到這裡,你應該有一個概念了,無量、無邊、不可數、不可思議,有時候是在講數目,有時候不是在講數字,而是比較籠統概括的觀念。不可說、不可思議並非在講數字,是在講很多、很複雜。在《金剛經》裡出現很多這些數字,你懂經文,印度的文化也要懂些,要了解他們是怎樣去算這些數目。此外,就印度一般數法而言,阿庾多為一萬,那由多則為百萬,剛剛千億,現在卻變百萬,時代在改變,詞彙不斷是很厭倦,那到底是多少?不要在名相上吹毛求疵,八萬四千、四萬八千都一樣的,你要學佛法,就是這麼隨便你怎麼講,講了就算了,不要太在意。

 (2007.06.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