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8-10)
               --
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三)名詞解釋 ()

15.壽者見()

《佛名經》有關於佛壽量之記載,妙聲分聲佛壽命六十百歲,智自在如來十一千歲,威德自在佛七十六千歲,大眾自在佛六十千歲,勝聲佛滿億歲,月面佛僅一日一夜,日面佛滿千八百歲,迦葉佛二十小劫,釋迦佛壽命一百年。又新華嚴經壽量品之說,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之一劫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之一日夜;極樂世界之一劫為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之一日夜;袈裟幢世界之一劫為不退轉音聲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之一日夜;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之一劫,為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之一日夜。

《佛名經》有關於佛壽量之記載,妙聲分聲佛壽命六十百歲(六千歲),智自在如來十一千歲(一萬一千歲),威德自在佛七十六千歲(七萬六千歲),大眾自在佛六十千歲(六萬歲),釋迦牟尼佛只有八十歲,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佛壽的長短,決定於衪出在增劫或減劫的哪一段時期,壽命愈高的就是衪出生在道德水準比較好時,壽命短的就是出生在道德水準差的時間。勝聲佛滿億歲,超過增劫、減劫的時間。世尊在時,我們人壽平均百歲,衪八十歲入滅,二千五百年過去,現在我們平均人壽七十五歲,月面佛很好命,僅一日一夜,成佛一日夜就入滅,不用那麼辛苦的度眾生。

表面看是如此,佛示現在人間,其壽量長短不等,最長有幾億歲,最短一日一夜就入滅了,但是,無論衪滅、不滅,證如來藏法身佛的如來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衪一樣在化度眾生,以清淨法身化無量億、千萬億化身眾生,也可以等流身化入各道眾生中度眾生。所以,不要說佛化度人只一日一夜,如果與衪有因緣的眾生,衪一日一夜講一部經,講完就入滅了,這是衪的因緣。無論衪有出生,示現做人的樣子,來修行成佛、來度眾生,或是衪沒有來出生,衪都照樣在度眾生。所以大乘經典中一直提醒你,不要有佛已入滅、已經不在的這種念頭,佛永遠都是不生不滅的,隨時都在你身邊,就怕你的心不夠清淨,不能跟衪相應,如果你放下一切,心清淨了,你就能感覺安祥,你安祥就能跟衪的心相應;如果你煩惱,你就背離衪,你覺得佛不在,其實是你背離衪,衪永遠都存在虛空中。像經典裡講,你唸地藏菩薩,衪一定現身在你周圍,你說我怎麼沒有看到?看不到是你業力太重、妄想心太大,所以沒能力看到,也沒能力感覺到。

你說放光放光,才是在加持,這是對我們這凡夫相來講,其實佛隨時都在放光,佛光隨時都在普照十方界,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隨時都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哪位佛在哪個世界裡放光,釋迦牟尼佛都看得到。《佛地經》或其他講佛境界的經典裡提到,佛光隨時都在普照大地,是眾生不受照,不是衪不照,衪都照得到,只是被照的人,若為非作歹心向黑暗,照歸照,沒有辦法讓他受益,這是人的問題,不是佛的問題。菩薩也是這樣,你要度這個人,這個人就是不讓你度,你不要煩惱,你不要覺得你菩薩心不夠,是他不讓你度,是他業障重,他心術不正,天天想的都是為非作歹,不是你的過錯,你不用過意不去。度得起來,是他的福德;不讓你度,也是他的業力,菩薩只是講經說法,讓他了解道理,讓他能走到正道,這樣就是隨緣度化。

就是佛也不可能度盡一切眾生,為什麼?佛有三不能。第一不能化導無緣,無緣者不能受度。無緣是什麼?他天天想壞的事情,天天想怎麼殺人、放火、搶劫,他不想好的事,這樣佛要度也沒有辦法,是他不讓你度;第二個是因緣還沒有到。這一期不行,這一期出生做貧苦人,三餐不濟,生活都成問題,又不識字,福德智慧都差太多了,度不了他。然而度不了他,並不是永遠都度不了,未來哪一世因緣的關係,他出生到一個比較像樣、道德水準比較好的家庭,他雖然業力重,但是客觀條件改善了,他在父母親的教育下,也許會清醒一點,那一世也許可能會被度到,或者在未來某一個時空裡出生,彼時有佛住世,佛有神通力,衪就可以攝受他,可以製造機會,讓他得度。古聖大德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無緣只是一期,也不是永遠。這一生沒有,下一世再出生時,可能就有因緣,這個因緣不是絶對的。以後你當菩薩時,能度就度,如果度不了,由別人去度也未嘗不好,日後哪一個時空,他有因緣,還是有人度。《金剛經》裡面已經講了好幾次「度盡眾生,無一眾生可度想」,不管度成了或度不了,過了就忘了,更不需要起煩惱。

日面佛滿千八百歲,迦葉佛二十小劫,釋迦佛壽命一百年,這是給個參考,不能依哪一位佛住世多久,來決定衪的福德好、不好,是人的福德好不好的問題,跟佛壽沒有絶對的關係,佛依因緣來出生,但有出生等於沒出生,衪出生、出家、修行、證道、度眾、入涅槃,短暫之間現一下,其實衪沒有來、沒有去,如來藏的如來就是如此,這是大乘如來的知見。又《新華嚴經》壽量品說,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佛剎之一劫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剎之一日夜,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日夜,我們凡間一劫。一劫就是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至十歲为减劫之極,此一增一减,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我們人、凡夫有分別相,有同學打妄想:那麼多的佛,有差別相嗎?有沒有可能這些佛都是同一個佛?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化生到這裡,在這裡成佛,又化去那裡,在那裡變一個佛?這要等到哪一天證到那個境界,再去印證。小乘的修行者說,哪裡有阿彌陀佛!也等於不承認有《阿彌陀經》,他們不去談這個佛,他們談自己內心的解脫,他們對這些世間相,沒有辦法去接納。

極樂世界之一劫為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之一日夜;袈裟幢世界之一劫為不退轉音聲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之一日夜,不同淨土的一日夜,壽命還是有差別。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之一劫,那就是無量劫、不可數的為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之一日夜,這個我們更難去理解,只對阿彌陀佛世界比較清楚。前幾天,我花了二天的時間,把《菩提場莊嚴陀羅尼咒》整理出來,這部經裡面,佛的名字很長,就說廣博金口高勇光明幢頂如來(意為廣博金口高能光明幢遍一切如來),因為這個咒最原始是衪講的,一個因緣,釋迦牟尼佛也講過。有一個婆羅門去請問世尊:他沒有兒子,死了以後要去哪裡?他怎麼增加福報?世尊就講這個咒。現在提到的幾個佛名字都很長,這就是每一個名詞就代表佛衪的一種德行,譬如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代表衪證得的一種行相,你說阿彌陀佛,比較簡單,衪的壽量、光明是無量的,另外有的佛的名號,是對應衪修行上的境界。

 

佛子當知的壽量四土,《法華經》壽量品:「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此六句為法界道場偈,以此六句中自具有四土,故又稱壽量四土偈。《法華經文句》釋謂,「常在靈鷲山」是實報土,為三世常住之淨土,故稱為他受用報身所居之實報土,為證實相之理所得之果報,故稱為實報,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住處。又「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土,指實相之理(三諦─空假中之理)。其中,常為常住之義,故為中諦;寂為空之義,故為空諦;光為照三千諸法之義,故為假諦。此常寂光之理,即為自他受用報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處,故「常在」二字得以顯之。其次「餘諸住處」一詞中有方便、同居二土。總為四土,故稱四土偈。

我等佛子當要知道的壽量四土,《法華經》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我們在講,如果娑婆世界有一天盡了,這個世界不就沒有了嗎?我們去的靈鷲山,它是一個淨土,此土(世界)就是被大火燒了、被水湮了,被什麼風滅了,但是,這個靈鷲山永遠都不會滅,我們的眼看的是表相、是一個因緣聚合而成的相,會滅,但在另外一個時空裡,靈鷲山的淨土永遠都在那裡,這是《法華經》壽量品所講的。要了解《法華經》,你的思惟要超時空、超知見,不要侷限在目前的眼耳見聞,才有辦法去了解經義,所以為什麼大家都說《法華經》是一乘佛經,你如果沒有這種知見的話,用凡夫的思維去讀《法華經》,你可能會起懷疑心,會是這樣嗎?世界不是有時限的?為什麼說滅的話,它仍是「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有一部經提到靈鷲山附近王舍城,有一個淨土,有人在那個淨土裡面見到彌勒菩薩。我們講彌勒菩薩不是在兜率天講經說法嗎?靈鷲山附近有五座山,靈鷲山是其中一座,七葉窟的那座又是一座,其它還有三座,把舊的王舍城圍起來,那都是聖地,這裡講壽命,靈鷲山是一個淨土,表面上地球滅了,但它還永遠地存在,你們自己去思惟。

此六句是法界道場偈,法界道場在靈鷲山,聽過有出家師父一入定,觀到佛還在靈鷲山講經說法,有人說怎麼可能?過去時間好像沒有滅,它就是一個法界道場,表相的世間相滅了,它還存在,就像天上天界一樣,天上的天界不依土、不依水,它還是住在虛空裡面,你要有這種知見,才能看懂《法華經》,《法華經》每一句都是神通變化,你不要用你的凡夫知見去推想它。以此六句中自具有四土,故又稱壽量四土偈,靈鷲山及餘之住處,靈鷲山的附近還有其它的地方,大火燒盡,這個地區還是不會滅。

《法華經文句》釋謂,「常在靈鷲山」是實報土,為三世常住之淨土,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都不會滅的淨土,故稱為他受用報身所居之實報土,佛的自受用身在華藏世界裡面,我們講《解深密經》裡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那是佛的自受用土,很多菩薩或阿羅漢,他們的果報還不成熟,住哪裡?佛化一個他受用土給他們住,靈鷲山這裡,就是佛以祂的他受用報身,化給這些有點修行但還未究竟成佛的人所居住的實報土,為證實相之理所得之果報,故稱為實報。你修阿含道、修菩薩道,以後你要去哪裡?也許你會去靈鷲山那裡,去佛的他受用報身所化的淨土。這實報土乃別教初地以上行者所住,圓教初地以上之法身菩薩住處。天台宗立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之一,而藏教即是小乘教,指習經律論三藏之教。通教者可說是三乘互通、大小互通之教法,也就是三乘教法為通教。別者有另外之義,佛特為菩薩所說之法,如宣說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中是不共二乘之旨。此教別為菩薩說恆沙俗諦之理,用道種智斷塵沙及界外之見思、無明三惑,修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立三賢(住、行、迴向)十聖(十地菩薩)之位,以無礙道金剛喻定為因,解脫道涅槃四德(常樂我淨)為果,不利益聲聞緣覺二乘,只利益菩薩,故稱別教。以無礙道金剛喻定為因,解脫道涅槃四德為果,不利益聲聞緣覺二乘,只利益菩薩,故稱別教,而稱究竟圓滿之教為圓教。

依各宗教理義門藏、通、別、圓來論大小、圓滿,則通、別二教為「小中大」,圓教為「大中大」;若就教相之偏圓而言,則藏、通、別三教為「偏中圓」,圓教為「圓中圓」;若就教義之圓滿究竟與否而言,則通、別二教為「半中滿」,圓教為「滿中滿」;若就權實而言,則別教為「權中實」,圓教為「實中實」;若就頓漸而言,則別教為「漸中頓」,圓教為「頓中頓」;若就諦理之真俗而言,藏、通、別三教為「俗中真」,圓教為「真中真」;若就義法之了義與否而言,藏、通二教為「不了義」,別教為「不了中了」,圓教為「了中了」;若就經典之判釋而言,於華嚴、方等、般若之說法中,雖亦皆說圓教,但均屬未開顯之圓,而非純粹之圓教,僅有法華經方屬純圓。

又說「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我們說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有四個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清淨莊嚴土、常寂光土或稱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從佛之清淨法身所示寂之國土,所有證到無餘依涅槃,沒有一個神我身的人,才一片心、有光明、沒有身,十方虛空都是這個常寂光淨土,很難分別有東、西、南、北,就是一個,虛空就是虛空,常寂光淨土入虛空一樣的;清淨莊嚴土,佛的實報土,佛報身所居住的地方,分給地上菩薩所居住;方便有餘土,是已斷見思、未破無明、未證得法身之二乘聖人及菩薩所住之國土,像普陀山、五台山都是大菩薩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凡夫與聖人共同居住之國土,佛示現故,如娑婆世界雖屬穢土,亦有佛菩薩二乘聖人同生住其間。

《淨土五經》講的很清楚,不是每個人唸阿彌陀佛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也許你犯了五逆十重罪,雖然你唸佛,這樣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嗎?不可能的!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還是業太重,怎麼辦?這樣就去方便有餘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就去方便有餘土。而中品上、中、下生者,就去清淨莊嚴土,這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至於開悟了、破無明的人,沒有神我身,就去常極光淨土,所有佛的常極光淨土。聽起來好像有很多的佛淨土,其實也只有一個虛空,你要去哪裡?所以此處即彼處,在這裡就等於在那裡,真正開悟的地上法身菩薩,是沒有所謂的來去。

常寂光土,常在,就是常寂光淨土,指實相之理(三諦─空假中之理),實相就是中道觀,講到這個,就要用天台宗三諦空、假、中的道理來說明這個實相,空中化一切有相是假法、假的法相、假的因緣法,你觀它有這個相,不執著它真假、不執著它有無,有這種解脫心地時就是中道,空、假、中的道理,這是登地菩薩修證到的心地。

其中,常為常住之義,故為中諦,中就是有也好、沒有也好,這是中道觀;寂為空之義,故為空諦;光為照三千諸法之義,是有相,有相是因緣法,因緣法有,觀沒有,所以是假相,故為假諦,這個用常極光淨土,用空假中觀的理念來說明,也可以這麼去理解,此常寂光之理,即為自他受用報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處,你如果證到佛的境界,就有自受用土,自己受用以外,你還可以把你的實報土,分給跟著你學習的這些菩薩、聲聞等聖人居住。從佛的角度來講是他受用土,自己的受用土;分給其他跟你學習還沒有成就的這些菩薩、阿羅漢居住的,叫做他受用土,故「常在」二字得以顯之,常在這兩個字頗能夠彰顯其意。

其次「餘諸住處」一詞中有方便、同居二土,同居,就是有很多聖人修證到的境界、次第不一樣,大家都在一起或者跟佛在一起。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佛本身就是衪的自受用的道場,但是,很多還不究竟的菩薩、阿羅漢或者比丘等都還是到那邊,居住在那裡,共襄盛舉,有一位佛就有其隨眾、法眷,不可能光有一個佛,卻沒有度化的隨眾,因為佛就是要度化眾生,有的根機成熟,有的根機還沒成熟,比較進步的就跟衪在一起。除了很多天龍八部及法眷外,有些是佛所化出的,像阿彌陀佛,衪化很多鳥在那裡唸佛、唸法、唸僧,你說,這些鳥是業報所生?不是!是阿彌陀佛為了要幫助大家修行所化的,上述總為四土,故稱四土偈。

 

(四)經文大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 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此處又提到布施。在第三品時,釋迦牟尼佛說一個善男子、善女子發了菩提心,要如何調伏其心?釋迦牟尼佛說:「要先發度盡一切眾生的心」,這是最根本上求佛果的一個願力,所以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度盡一切眾生。你要上求佛果、成就如來,如來是具大慈大悲的,首要先發心,一時做不到沒關係,慢慢做,能做到就有大喜大捨的心,所以在初發菩提心時,要先建立這種度盡一切眾生的心。有大慈大悲的心,才能求如來菩提、才能求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不發這個大慈大悲的心,就沒有辦法成就如來菩提。

發心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都要度盡以後,世尊又告訴我們,度盡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想,這意義非常深。如來境界,其實衪沒有度眾生的心,衪都是以如來最清淨覺的法身,感招眾生心,眾生憶念祂,祂給每一個眾生一個應化身,其實如來根本沒有動到衪真正的意念,或動到衪自己的心,如此說來,衪自然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想。這是第三品裡先標示出來的目標,跟做到的話是有什麼境界。再來告訴你要如何安住其心,要安住在無住相布施上。

古印度把時間分成三等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我們中國把它分成十二時辰,這些在解釋名詞時講過。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一條恆河之沙無量,恆河的沙非常的微細而且不會下沉,都留在水中,岸邊的沙不講,河水中的沙更是無量無邊。初日分,以猶如恆河沙這麼多的身來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一天,早中晚以那麼多的身來布施,更把時間拉長,拉到無量百千萬億劫都是以身來布施。這樣功德大不大?當然很大!這裡為什麼講要以身來布施?從前講過,所有的布施中,最難的是布施自己的肉體,你可以把你的錢財布施給窮人,王位讓予他人,甚至將家眷布施於人,但講到要戕害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身體佈施出去,還是最難的。

所以這裡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大的時間以身來布施,這是一個功德無量的條件。若復有人,如果有一個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怎樣才能夠聽到《金剛經》而信心不逆?你要是修大乘佛法,就有這個根基,這個信心不逆裡其實包含了因果,並不是你主觀意願要信心不逆就能信心不逆。如果過去修過大乘佛法或是證到過小乘佛法,就能生信不疑。過去你修小乘清淨自己的心,自性讓它開顯,今生如果第一次回小向大,你會對大乘經典有信心,又或者你過去已經發了菩提心修大乘菩薩道,今生再來,如此更是信心不逆,一看到大乘經就歡喜。

歡喜不是光歡喜,要去做,才是信心不逆。有的人一看《阿含經》之四念處,很喜歡,大乘經典看是看了,說懂,不見得很懂,做,更不會去做,因為大乘法跟小乘法是背道而馳的。小乘法是在讓你認識你的真如自性,這叫有性教,讓你的真如性用發揮到極致,變有為法了;大乘佛法,剛好倒過來教你無為法,既然無為法,一切自性的真如你都不能去用,捨一切法。

為什麼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因為你有那個因果,過去有那個善因,不管是過去的因緣或者今生轉,今生繼續過去的因緣,你一看《金剛經》就歡喜,歡喜就要去做,你不要一邊讀《金剛經》,一邊修有為法,搞鬼神通、搞真如性用。自性,它跟我們的心都可以產生很多的能力,你不要去執著它,偶爾一用來度眾生、化導眾生的苦難是可以,但不要過度執著,執著多了,變成有為法,這和《金剛經》所標榜的要追求如來菩提的目標是背道而馳。今生及未來你要學如來無上菩提,唯有一法!什麼法?就是捨一切法,因為無上正等正覺是無一法可得,既無可得,那你要學什麼法?沒有!要捨!懂了什麼就捨掉,心有什麼能力就把它放下、不去用,即便是為了利益眾生用了,用了以後,也要忘記它,因為法不是絶對的,對象不同、因果不同,效用也就不同,不能用一法全部包辦,也因為這樣你能夠產生無量的智慧,然後產生無量利益眾生的心,這些智慧跟心,用完了,就忘記了,放下了,這也就是《金剛經》的精神。

我們很多人,剛開始學佛,很發心、很認真,一進入冤親債主要債或大修行進入魔考時,就產生信心危機,佛菩薩哪裡有在加持我、祂棄我不顧不管我,甚至著魔了,胡思亂想,沒有堅定信心;如果有一個人,他宿世有善因緣,今生聽聞到《金剛經》便產生信心,即使碰到障礙,也不違背自己的初發心,不逆轉,這樣的人,和前面所講的無量百千萬億劫,都以身來布施的人相比較,其福勝彼,前者的福德更勝後者。何況若此人還書寫、受持、讀誦此經,並能為人解說《金剛經》的義理,他所累積的福德,更是大大勝於以身布施者。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須菩提!總而言之,《金剛經》是要產生佛的,而且不是成等覺的佛,是要成就妙覺的佛,也就是成就如來,如來是妙覺的佛,等覺是阿羅漢或者是八地菩薩,這還不夠,你要產生無量的神通變化,無量的智慧,能夠觀照到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這才能夠入妙覺,因為你要證到最大的慈悲,要度盡一切的眾生。這裡講的不可思量、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都是無限的數字,這裡講的,不可思議,第五十九位印度數字,每個數字以十進位來講等於1x1059,不可稱量第五十三位數,無邊是第五十四位數,也可以叫無有邊,這裡都是概括形容一個很大很大的數字,不可思量、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功德是很大。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那更是比大乘還要大乘,大乘裡面最高的,也就是圓教法身菩薩,未來成如來,如來是有果位的,菩薩的位階跟如來成就以後,這境界是不一樣的。無上,就是證到如來的境界,大乘只是菩薩道的境界。如來對發菩提心,要修大乘法的菩薩和要上求如來位者,才講這個《般若經》、《金剛經》。衪一部經裡面說了方法、手段,每一個法,用了,沒有用想,因無住相故,如果用了還執著,那還是功夫不夠。布施,你布施很多,三輪體空,不執著有一個布施的自己、有所施之物,也沒有一個受施的對象,這樣才是以布施度到彼岸。

世尊在《金剛經》裡面講的三法,一個布施波羅蜜、一個忍辱波羅蜜,這兩個波羅蜜要讓人度到彼岸,就是要用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現在用般若波羅蜜,也要觀般若波羅蜜是無所有不可得,你不能執著有一個般若波羅蜜在用,也不能有這個心,到最後心平氣和不用一法,可以做到布施隨緣布施,忍辱不忍而忍,自然般若智慧觀一切相、一切眾生、觀一切法都是不可得,很自在,如此便是《金剛經》要成就如來的法,佛對大乘修行者所講的,佛對要得如來菩提者所講的法。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接觸此經,也能受持、讀誦此經,受持是真的去做,不是誦一誦就完了,如果誦了半天都不去做,脾氣毛病還是一樣,這就沒有受持《金剛經》。廣為人說此人還有能力廣為大乘菩薩眾等有緣者解說此經,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為什麼能夠悉知每一個人、悉見每一個人?知,是用心知,見是用見性遍觀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你要知道如來的神通,妙覺位的如來,如果你看《解深密經》的話,你會了解如來衪的知見,就是虛空有多少世界,衪都能夠看到,因為全部在衪的心中。虛空有多大?你可以去思維,虛空比你想像的極限還要大的大的多,無量、無邊、無盡,這就是虛空。

所有的世界是因緣所化出來的共業而成的世界,不管是淨土,還是我們的娑婆堪忍世界,都不是很完美的世界,都是因緣化成的。虛空有多大?道不盡的所有世界,佛都知道,而且這所有世界裡面的每一個有情、無情眾生,佛也都要能知道,這才是真正如來。要知道如來的神通之大,文殊師利菩薩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這些大菩薩都看不到,看不清楚,不可思議,不能盡佛的知見跟智慧,更惶論我們?好在我們可以看到經典,你看到它,相信它,代表你有無礙智慧;你一看,怎麼可能?月球還要靠衛星去照才看得到,怎麼佛有這個能力?這是你智有障礙,你智慧不夠,而如來者真能悉知悉見。

後幾品裡面還有講到,你在起念,如來的心都知道,過去哪一個時間你起哪一個念,未來哪個時間你要起什麼念,衪也知道。此心皆為非心,這實在是很深的一種實修的境界,暫且先不談。這裡講如來悉知悉見,你已經有這種大乘種性的根機,隨時隨地都有菩薩在化導你,如果你已經進入受如來化導的程度,衪就直接化導你。如來化導有二種情況,一個是被動應化身出去,你憶想衪,衪就應化身出去幫你,衪本身法身、報身不動不覺之間,有千萬億眾生憶想衪,衪千萬億化身出去;另一個是衪主動善觀因緣,這個人因緣時節到了、這個人跟衪過去有因緣,衪會主動的去教導他。主動教導不是衪來,因為所有十方虛空的世界都在衪心中,豈有來去?「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你不要說現在有一個念,好像如來來了,祂也沒有來,衪只是在虛空間無處的地方發一個念給你,你要講有如來,有來有去,那都是製造有相,要小心,不要著魔了,如果有看到的更要小心,真真假假,你看到的是真的嗎?佛不會給你看,佛的法身無相,怎麼看?雖是看不到,可以用心感。

如來悉知悉見這個講經者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裡也是在講數量,因為你又讀誦、又受持,又廣為人說《金剛經》,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種人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你有能力來挑起如來家業,如來要將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法交給你,你才挑得起來,如果你修有為法,是挑不起這個法。所謂挑起,不是只有自利,你還要用這個法去說給眾生聽,去說給這些發菩提心的人聽,去說給這些要想得如來菩提的人聽,如果你自己都弄不通道理要怎麼講?如是人等,即是要荷擔如來家業,學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如來法者,皆能成就不可量(53位數)、不可稱(60位數)、無有邊(54位數)、不可思議(59位數)之功德。讀《金剛經》,你要把目標放在那裡,我就是未來某一世要成佛,你發了菩提心,目標設好了,你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這麼如實去做。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你如果喜歡有性教,就是聲聞、阿羅漢、辟支佛,他是練真如性用的功夫,雖然有解脫的知見,也有神通變化,但是,對無上如來菩提,他還沒有這個心要學這個法。學有性教,性能應緣,性能起法,所以要起性用得先學神通,認為有神通多好;要發菩提心的人不是這樣,發菩提心是要學智慧,是要度眾生。我常講你的心跟眾生同一心,你的身跟眾生同一身,他的身體有難、心不淨,你同樣感同身受,實際體會到他的煩惱就是你的,你要怎麼去克服解決?像如來在第三品為什麼要講,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調伏其心?要先度盡一切眾生。為什麼調伏其心跟度眾生有關係?有,他的心就是你的心,他的身就是你的身,他的煩惱就是你的煩惱,他的病就是你的病,你要度盡他,你要先度盡你自己,不斷地學,學到跟眾生不相應,不相應就雖有度卻也沒有度,這個觀念很重要。

我在度,最後是我的應化身自會去幫他,這樣才能夠入大般涅槃,所謂大般涅槃,不是大涅槃,是周遍圓滿是為大般(mah2 pari),到底大到哪裡?大到無相,大到無相才可以化千萬億應化身出去,不必動你的本尊,本尊還是入空、無相之間。每個名詞都有它的境界,如果光講名詞大般涅槃,很大,大到哪裡?搞不清楚,大到你不必用有為法去度眾生、幫助眾生,只要他想你,只要我想他,就能做到度化眾生之事,這樣不是很簡單化眾嗎?虛空無相,不起一念的、空性永恆的,這才叫大,在空性永恆之間你度眾生,眾生想你,你就化一個應化身出去,本身如如不動,如來的功夫就是這個樣子,你要學的也是這個樣子。現階段還不行,該怎麼辦?現在不行就學空觀,第一個階段先修空觀,無相觀是第二階段,如果是無願,那是不希求一切,好壞這一切法都不必求。

一個喜樂小法者,在修行過程間一定會有四相,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譬如阿羅漢,他雖然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但他還執著一個空,雖然空不是壽者相,執著空也會得到壽,因為他一入涅槃後,就有兩萬劫在涅槃境之間,這兩萬劫就是他涅槃的壽命;天神的壽命更不得了了,兩萬劫算什麼?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有五百三十七兆年,這天壽更大。你只要執著小法、世間法,你都有壽命,難免都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著此等四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對於《金剛經》就沒有辦法聽受讀誦,因為你的根機跟心態都不對了,叫你放下,你捨不得放下這五神通,你聽不進去,這五神通不是你心清淨而得到的,是你訓練真如自性、訓練它發起的,世間禪如此,阿羅漢亦如此。阿羅漢、阿那含有一點菩提智慧,得到自我解脫,比世間禪者高一點,但他用有性教去產生神通變化,這跟世間禪沒有什麼分別,只增個不受輪迴之苦。

小乘樂小法的人,他會有這四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更不用說要為人解說了。說大乘經典的人,是大乘種性,喜歡講小乘經典的,是樂小法的人,誰對、誰錯?沒有對錯,那是因果的關係,不應相互毀謗。你今生喜歡大法,你過去一定也修過小乘,如果你過去從未修過,今生一接觸佛法就喜歡大法,無有是處。如果你口頭講大乘佛法,但是你的所作所為都違背戒律,沒有戒律、威儀,就沒有小乘。樂小法這些功夫,真正阿羅漢他瞋心沒有了,祂色界縛、無色界縛沒有了,祂慢心沒有了,祂掉舉心沒有了,祂的根本無明沒有了,這境界也很高了,說起來,地前菩薩還沒有到這個境界哩。

沒有錯,地前菩薩還沒有開悟,但是,他在學菩薩累積智慧,這還要學多久?地前要一大阿僧祇劫,地上要一大阿僧祇劫,總共二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八地菩薩境界,阿僧祇有多大?不能講,太大了!你說,我現在怎麼能夠讀《金剛經》?我有小乘的這種功夫嗎?沒有啊!我們還是會發脾氣,還是有貪欲心,還是有大堆的毛病,神通也沒有,什麼都沒有。地上低位階菩薩都沒神通了,何況地前菩薩?地前菩薩就是這樣子!到八地菩薩後,才開始會起神通變化,如果以《佛地經》來講,到如來六地六神通自然具足,那是心清淨而現的六神通,那個就挺接近佛的知見、境界了。

須菩提!不管世間何處,東方還是西方,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他們都要來供養此經,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最早期要供養或紀念佛菩薩時就是起塔,廟是後來才有的,我們現在廟裡供養佛像,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這裡是說有《金剛經》在的地方就等同一個塔,這個塔就是世間的天神、人或者阿修羅們都要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當然你在供養此經,就要放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們知道有《金剛經》的地方就是一個塔,作禮圍繞,時時刻刻以香花來供養,散在有經典塔的地方,這樣誠心供養,這供養功德是很大,等於是在供養佛一樣。

今天講了一個概念,長時間大量以身布施的功德,不如你去受持讀誦《金剛經》,或者為別人講解《金剛經》的功德。因為能夠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種人是未來要成佛、成如來的,他是要學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法。過去有這個因,所以《金剛經》的義理他可以受用。你們坐在這裡,能聽得懂多少,能夠做多少,都是有一個因,當然我們希望今生善根具足,進步無量,這跟你能捨掉多少法執有直接的關係。你捨不得丟掉你那些垃圾,說要學佛法,無有是處!真的!捨了以後智慧增加,你這功夫捨不得放,神通捨不得放,心通力捨不得放,天天執著那些,你沒有放下,你就沒有空的心,來學佛法、來學大乘經典的精髓,有捨才有得,一捨一得,關鍵就在這裡。佛法沒有什麼,就在一個捨字,捨一切法,捨到不能再捨,再把不能捨捨去,最後得到什麼?得到智慧。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昩,如果要度眾生,也不能用空去度,太吃力了,要去學咒語,學陀羅尼,用佛如來的咒來利益一切眾生。而後面的神通,那是要到成佛的境界,才可以觀虛空一切世界,觀所有世界裡的有情、無情眾生,這是到如來妙覺位才能有的,這是今天上課內容的概要。

  (2007.05.06.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