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9)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8.歌利王(續)

「佛告之曰:乃往過去,與此眾輩,有大誓願,若我道成,當先度之。諸比丘聞已,復白佛言:久共誓願, 其事云何,唯垂哀愍,願為解說。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佛告之曰:乃往過去,與此眾輩,有大誓願,於是世尊告訴這些比丘,這是因為我在過去世裡,曾經對著憍陳如他們這些人發過大誓願,什麼誓願呢?若我道成,當先度之。我成道了以後,我一定先度你們。諸比丘聞已,復白佛言:久共誓願,其事云何,這些比丘聽了以後懇求世尊,究竟為了什麼事,您和憍陳如他們會在久遠以前共此大誓願呢﹖唯垂哀愍,願為解說。祈求世尊憐憫我們駑鈍,為我們解說。

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比丘們,你們不要光聽故事,你們要聽聽裡面的因緣關係,研究為什麼過去所種下的種子會影響每個人的思想行為甚鉅?就像各位同學你們為什麼會來這裡聽經?有的人一聽就留下來,有的人聽一兩次就消失了,這過去都有因緣、有因有果,勉強不了。我們聽故事的同時要去思惟其中的因果關係,借由世尊與五比丘的故事我們知道,要去跟人廣結善緣,末法時期,尤其是持戒精嚴的大修行人,你若能與之共誓願,央求人家生生世世不忘度你,將來他成佛了,自然就會來度你。

「乃往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當時國王,名為迦梨。爾時國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與五百弟子,處於山林,修行忍辱。于時國王與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遊觀。王時疲懈,因臥休息。諸婇女輩,捨王遊行,觀諸花林。見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內生,即以眾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聽所說法。」

乃往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久到幾不可考以前的一段因緣。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還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閰浮提這個地方,這個地球,並非別的地方,當時有一個叫做波羅奈(Vārānasī)的大國,當時國王,名為迦梨(Kalivgarāja)這個國家的國王是迦梨,也就是歌利王。爾時國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在波羅奈國中有一位叫做羼提波梨(Ksānti-pāle)的忍辱仙人,與五百弟子,處於山林,修行忍辱。他和追隨他的五百名弟子住在山林裡修忍辱。初階的忍辱,是忍外在人事物的負面語言、行為,高階的忍行,則要安忍加諸在你身上的種種傷害你要忍辱,如忍辱仙人、如耶穌基督,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這也是在修忍辱法,耶穌將來也一定會成佛。

于時國王與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遊觀。這一天,這個國王迦梨率領眾臣、嬪妃、宮女,一群人浩浩蕩蕩入山冶遊,王時疲懈,因臥休息。後來這個國王累了,就在臥榻上睡覺、休息起來。諸婇女輩,捨王遊行,觀諸花林,這些宮女看到國王入睡了,一時沒事幹,就走開來到處去觀景賞花。見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內生,結果走著走著,就見到這羼提波梨(忍辱仙人)坐在那兒打坐修行。古代印度人對修行人是很恭敬的,尤其是對佛教出家人更是恭敬,現在的在家人,若要行最敬禮,還會去摸修行人的腳、摸他的心,有的甚至於摸他的嘴,表示我用我的心、我的嘴吻你的腳,這是恭敬對方的肢體語言。宮女們看到忍辱仙人端坐思惟的法相,內心起了恭敬心,即以眾花而散其上,便以香花拋撒其身來恭敬祂。因坐其前,聽所說法。大家圍圍坐,恭請這位修行人開示。

「王覺顧望,不見諸女,與四大臣,行共求之。見諸女輩坐仙人前,尋即問曰:汝於四空定,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復問曰:四無量心,汝復得未?答言:未得。王又問曰:於四禪事,汝為得未?猶答:未得。於爾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獨與諸女,在此屏處,云何可信?又復問曰:汝常在此?為是何人?修設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

王覺顧望,不見諸女,與四大臣,這開釋的當中,國王醒來了,四顧無人,宮女與四大臣都不知所蹤。這四大臣與國王迦梨(就是憍陳如某世)與另外四位比丘,他們五人也是世尊捨身喂虎那一世,七隻小老虎中的五隻小老虎。行共求之。就去找這些人都到哪兒去了?見諸女輩坐仙人前,找著找著,他就見到這些宮女們圍坐在一個仙人面前聽法,王旋及起了妒心。他被人簇擁奉承慣了,突然看到居然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人這麼有群眾魅力,一時就妒忿起來。這人啊,如果做了什麼異常的行為,都是因為瞋心,而細究起來,有時這瞋心是來自於嫉妒心。

尋即問曰:汝於四空定,為悉得未?歌利王很不高興地問這仙人,對於四空定,就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空處定,你得到了沒有?答言:未得。仙人答,還沒有。王又問曰:四無量心,汝為得未?王又問,那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已得否,你有沒有得到呢?猶答:未得。仙人還是回答,還沒得到。王又問曰:於四禪事,汝為得未?猶答:未得。那世間未到地禪、喜俱禪、樂俱禪、一境性等四禪定已得否?猶答:未得。歌利王一聽火大了,又問你四空定未得、四無量心也沒有,那再低點的層次,色界四禪天,這初、二、三、四禪的功夫,你總得到了吧?結果仙人又回答,也還沒有。

王即怒曰:於爾所功德,皆言未有,這國王氣極了,你什麼都未得,汝是凡夫,那你根本就是個凡夫俗子﹗一般我們說修到二禪境界,就有須陀洹果,你連須陀洹果都沒有得到,那你根本是個凡夫。獨與諸女,在此屏處,云何可信?屏處,於室內是指屏風後的內室後堂,這裡則是指僻處一隅,偏離眾人所見之處。既是凡夫,你躲在這裡和我的後宮佳麗攪和,說沒有什麼不良的居心,誰能夠相信呢?歌利王是以色界四禪天的修證作為判斷的依據,因為梵天他心清淨了,即使面對美貌的異性,也不會有男女情愛的念頭。復問曰:汝常在此?為是何人?修設何事?你天天在這裡修行,你到底是什麼人?你在修什麼法?仙人答曰:修行忍辱。仙人回答他,我在修忍辱法。

 

「王即拔劍,而語之言:若當忍辱,我欲試汝,知能忍不!即割其兩手,而問仙人。猶言忍辱。復斷其兩腳,復問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顏色不變,猶稱忍辱。爾時天地,六種震動。時仙人五百弟子,飛於虛空,而問師言: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師答言:心未變易。」

王即拔劍,歌利王一聽,就把劍拔出來,而語之言:若當忍辱,我欲試汝,知能忍不!好,既然你說你在修忍辱法,那我就試試你,看你可以忍到何種境界,還是只是嘴巴說說而已。即割其兩手,就把 祂雙手肉割砍下,而問仙人,問祂,你現在能忍嗎?猶言忍辱。祂說,我還是可忍辱,沒有什麼感覺、沒有動心。復斷其兩腳,又把 祂雙腳也砍了,然後再問祂,祂還是回答,我還是住空,沒有感覺,我還是在修忍辱。次截其耳鼻,接著又把祂的兩個耳朵、鼻子也割掉,顏色不變,這個忍辱仙人,臉色還是不變,猶稱忍辱,仍然堅稱自己住於忍辱地,一個心聞風不動。

要破我相,就要破到這種境界。你說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講半天,人家一句話就把你的諸相都引出來了,這不執著都是假的。瞧瞧人家手腳耳鼻都被割掉了,還是沒有動半點瞋心。爾時天地,六種震動。因為仙人、菩薩在修這種大法,碰到逆境時,天地都會震動,天上這些天神都會被撼動到。時仙人五百弟子,飛於虛空,你們看,連 祂的弟子都可以飛到天上,這忍辱仙人若要一掌把這個歌利王打死,易如反掌。祂為什麼不這麼做呢?不能這麼做,因為祂在捨身修忍,不能動心。

我們看人家修行的過程,自己要推敲,菩薩這些法,我們為什麼學不到?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我們也可以成佛了。而問師言:這五百弟子問祂的師父,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您受了這麼大的污辱、這麼大的痛楚,這忍辱的心,有沒有動搖失本?其師答言:心未變易。仙人回答,這個心未曾有半分更改,如果心一動了,就有我相,人我相一起,瞋心就冒出來了。

 

「王乃驚愕,復更問言:汝云忍辱,以何為證。仙人答曰:我若實忍,至誠不虛,血當為乳,身當還復。其言已訖,血尋成乳,平完如故。王見忍證,倍懷恐怖。咄我無狀,毀辱大仙,唯見垂哀受我懺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後成佛,先以慧刀,斷汝三毒。爾時山中,諸龍鬼神,見迦梨王抂忍辱仙人,各懷懊惱,興大雲霧,雷電霹靂,欲害彼王,及其眷屬。時仙人仰語,若為我者,莫苦傷害。」

王乃驚愕,復更問言,這時歌利王相當驚慌,又問 祂,汝云忍辱,以何為證。你說你修這個忍辱法沒有動心、也沒有起瞋心,要怎麼證明?仙人答曰:我若實忍,至誠不虛,忍辱仙人說道,我說我守住這個心修忍辱法,沒有絲毫瞋恨心起,這是真心誠意、沒有半點造假的心念,要怎麼證明?血當為乳,身當還復。本來血是紅色的,現在會變成乳汁狀的白色,我的身體,被割截的雙手、雙腳、耳朵、鼻子全部會恢復原狀、完好無缺。其言已訖,血尋成乳,平完如故。真的, 祂一講完,血馬上變成乳白色,四肢耳鼻完好如初。識陰魔相境界的這些仙人,心可以變成無量無邊的眾生跟世界,更何況只是自己肉體的幻化?

你們看到忍辱仙人的修持境界,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忍辱仙人既是釋迦牟尼佛的久遠前身,為什麼到了悉達多太子那一世還會與耶輸陀羅有夫妻的因緣?其實釋迦牟尼佛誕生時已是菩薩身,雖然是悉達多太子,但一直都沒有跟太子妃耶輸陀羅行房,很多外道毀謗 祂,既然娶妻,又不理她,讓她獨守空閏,太不人道。自己的母親生你七天後也身亡,真是不祥之人。

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之間是借花獻佛的宿世因緣。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如來出世,欲覓名花供養。值一青衣,密持七枝蓮花而過,這時有一位妙齡女子身上私藏了七蓮花,打他身邊經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這多半是天上的仙人感其誠,故意讓花兒露出瓶口,給祂瞧見。女子大驚,因為當時的國王很霸道自私,把全國的花都壟斷了,不許百姓擁花,要自己一人供養普光如來,因此私藏花朵是有罪的。

善慧正覓花不得,見狀大喜,對這女子言道,我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向妳購取五枝蓮花獻佛。這女子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也不收錢了,免費送你,唯一的條件是﹕願結生死之緣,我要和你結未來世的夫妻之緣。另外她又拜託善慧替她將剩下的兩朵蓮花供養如來,善慧旋至普光佛所供養佛,普光佛為祂受記,當來作佛,號釋迦。

這妙齡女子便是耶輸陀羅的前身,這借花献佛的因緣,是釋迦牟尼佛和耶輸陀羅種下的前因。你們有沒有發現,耶輸陀羅也是和五比丘一樣,善於把握和賢人聖者結緣、共誓願的機會?以此因緣,她後末世身為悉達多太子的太子妃,但與太子從未行房,而她和悉達多太子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為了要父王淨飯王同意他出家,手指其腹而娠,用手指一下耶輸陀羅的肚子就懷孕了。至於母壽七日,聖人投胎,多半親緣淡薄,父母不是雙雙就是至少一人早亡,如此較不為親緣所縛。再者,少嘗人間的悲歡離合,容易看破世情,因為要成佛、要成就阿羅漢、要解脫,一定要離家修行,出離情愛,這是順便講給你們聽,法不孤起,一切都有前因後果。

王見忍證,倍懷恐怖。歌利王見證到 祂的忍辱功夫,真是不得了,驚駭萬狀。自忖﹕以其神力,要置我於死地易如反掌,祂卻在此忍受我的酷刑,愈想愈害怕。咄我無狀,對自己的惡行感到非常懊惱懺悔,毀辱大仙,我侮辱毀損了大仙您的身體,真是罪該萬死,唯見垂哀受我懺悔。希望大仙能夠憐憫我愚鈍,接受我至誠的懺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忍辱仙人對王說,你為了這些後宮嬪妃、這些宮女們,為了你對她們的佔有慾、嫉妒心而肢解我的身體,吾忍如地,然而我的忍心如大地般堅固,一點都不為所動。我後成佛,先以慧刀,斷汝三毒。祂發願了,你今日無心插柳,壞心成就好事,助我印證我的忍行,他日我若成佛,必先以智慧之刀,徹斷你的貪瞋癡三毒,這是菩薩的以德報怨啊﹗

爾時山中,諸龍鬼神,這時山中的龍天護法、鬼神精怪,見迦梨王抂忍辱仙人,看到歌利王屈辱仙人,非常憤怒,極不諒解。興大雲霧,雷電霹靂,頓時風雲變色,雷電交加,欲害彼王,及其眷屬。想要修理歌利王及隨行的眷屬隨從一行人。所以菩薩跟佛都不會有害心,好人、壞人一律平等,慈眼視之,反倒是這些護法神、天龍八部嚥不下這口氣,想要對付歌利王。時仙人仰語,這時仙人仰天言道,若為我者,莫苦傷害。你們若是真為了我好,千萬不要加害歌利王一行人,因為我在修菩薩道、我在修忍辱法。

 

「時迦梨國王,懺悔之後,常請仙人,就宮供養。爾時有異梵志徒眾千人,見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懷妒忌,於其屏處,坐以塵土糞穢,而以坌之。爾時仙人,見其如是,即時立誓,我今修忍,為於群生,積行不休,後會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塵垢,除汝欲穢,永令清淨。佛告比丘:欲知爾時羼提波梨者,則我身是。時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時千梵志塵坌我者,今鬱卑羅等千比丘是。我於爾時,緣彼忍辱誓當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眾,先得度 苦。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歎未曾有,歡喜奉行。」

時迦梨國王,懺悔之後,常請仙人,就宮供養。歌利王是真心懺悔,此事過後,時常請仙人入宮小住,接受供養。爾時有異梵志徒眾千人,梵志是有志離欲的婆羅門教行者,這時有同受王供養的婆羅門教行者及其門徒千人,見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懷妒忌,見到國王器重忍辱仙人,心裡不舒服,嫉妒了,這是修得不好。於其屏處,坐以塵土糞穢,而以坌之。就偷偷把污穢的塵土甚至屎糞等不淨物,塗在 祂的座位上,以污其身,想激怒仙人。這真是挺幼稚的行為,但是,仙人連身體為人肢解都可以安忍了,又怎會在乎計較這個呢?

爾時仙人,見其如是,仙人見到這些人的這種行為,即時立誓,即時發願,雖然這些人心態不正常, 祂還是發願,我今修忍,為於群生,積行不休,後會成佛,我為求佛道,發願修忍,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是以五百世以來,積行不休,努力不間斷的修此無生法忍,若佛道成,如果我以後成佛的話,先以法水,洗汝塵垢,除汝欲穢,永令清淨。你們的心不清,嫉妒心顯現在行為上,將來我成佛了以後,我一定先用我的法水,來清淨你們的污垢,洗淨你們污穢的欲念,讓你們的心永遠清淨離欲。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羼提波梨者,當時這忍辱仙人是誰?則我身是,就是我的前身。時王迦梨及四大臣,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歌利王和四大臣就是現在的憍陳如等五比丘。時千梵志塵坌我者,鬱卑羅等千比丘是。而當時污我衣身的梵志那一票人,就是大迦葉尊者兄弟及其門徒千人。我於爾時,緣彼忍辱誓當先度,我當時修忍辱法與他們結此因緣,曾立誓成道後要先度他們,所以這一千人比憍陳如晚一點點得度。五比丘被度完了以後,就度了耶舍,耶舍的親朋好友共五十一人,五十一個加五比丘就有五十六人,皆證阿羅漢。阿羅漢迦葉尊者是第五十七位得度者,加上他的弟子五百人,迦葉尊者的兄弟二人各有門徒二百五十人,如此四捨五入號稱千人。此等之眾,先得度苦。這千人都有因緣,過去都有因緣,是以讓他們先離苦厄,證阿羅漢,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歎未曾有,歡喜奉行。大家聽了世尊的解說,皆讚嘆因緣不可思議,前所未聞,歡喜奉行。

這部經讓你們了解,歌利王跟世尊之間的關係,為什麼這些人能夠先聞到佛法?這只是其中一世,其實憍陳如與世尊之間有許多世的誓願因緣,除了我們之前講過須闍提太子割肉奉親裡的忉利天主、捨身飯虎的小老虎外,還有施血度生裡的五夜叉,這些都是有關於憍陳如等五比丘與世尊前身的故事。

 

9.忍辱仙人

忍辱仙人K=ānti-vādi-4=i,名為羼提波梨(K=ānti-pāle)、羼提和(K=ānti -vādin),意譯作說忍、忍語,為釋迦佛於因位修菩薩道時之名。《大智度論》問曰:羼提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動。」

忍辱仙人Ksānti-vādi-4=i ,名為羼提波梨(Ksānti-pāle)、羼提和(Ksānti -vādin),意譯作說忍、忍語,4=i意思是仙人,K=ānti忍辱,vādivādin是說、講之意。說什麼?講什麼?說忍,講忍的語言,說我要忍辱或者修忍辱法。為釋迦佛於因位修菩薩道時之名。釋迦牟尼佛因位修菩薩道時,有一世就叫這名字,忍辱仙人。《大智度論》問曰:羼提波羅蜜云何滿?忍辱波羅蜜要怎麼圓滿?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答到: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果有人來打你、罵你、割、剝你的皮、肢解你的身體,甚至於要你的命,你能夠不起瞋恨心,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動,就像這個羼提比丘,忍辱仙人一樣,當祂被迦梨王割截手腳耳鼻時,祂修忍辱的心堅定不移,這才是真正圓滿了忍辱波羅蜜。

這種忍功,不是僅僅忍耐他人的辱罵所能比擬的,忍行真正要圓滿,是要動到你的色身,你還能如如不動,要不能忍而忍。從前有一對年輕男女偷嘗禁果,女方懷孕了,父母親追究起來,那女孩怕她的情人遭殃,就污賴是和一個和尚生的。女方父母待小孩生下後,把嬰兒丟給和尚,這師父被人冤枉也不辯駁,就去想辦法去找東西學習餵養這個小孩,養了數月經年以後,這對年輕男女被雙方父母親接受了,這時才向父母親坦白,小孩其實是我們倆生的,不是和尚的,一行人便去把小孩抱回來。怪道這師父也不生氣,你要丟來我就養,你愛抱走隨你便,這種忍是很不容易了,但也還是小忍。真正圓滿的忍行,是身受古代的酷刑,割、刨、剜、剝、凌遲奪其命,還能夠忍而不忿,這才是真正無生法忍。我們讀經典,要善思惟,為什麼人家有這種心、有這種能力?我們但逢一些小事,便雞飛狗跳蛋打一地,忍耐不住?要多思惟。

 

據賢愚經卷二羼提波梨品載,過去久遠劫時,印度波羅國迦梨王(kali{ga r2ja)在位,有仙人羼提波梨與五百弟子居住山林,修忍辱行。王因嫉妒女色之故,截斷仙人手足、耳鼻等,仙人忍之,並復原身體以證明其真實忍,王遂懺悔,仙人即謂成佛後將以慧刀斷王之貪、瞋、癡三毒,王遂供養之。彼時之仙人即為釋尊之前身,王及其四大臣則為後時之憍陳那等五比丘。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仗那國條載,此事發生於該國,都城瞢揭釐城之東有忍辱仙之塔,乃佛陀於往昔作忍辱仙,為羯利王割截肢體處。

這一段是在解釋經典,講的還是忍辱仙人與迦梨王等人的因緣,這我們才剛詳細講完。在《大唐西域記》卷三裡提到,故事發生的所在地是在烏仗那(Udyāna)國,在忍辱仙人被割截肢體的地方,該地還有一個忍辱仙人塔。《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是唐代高僧玄奘口述,由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講述玄奘或親自遊歷或聽聞到的,由新疆至南印度一帶當時一百多個小國的政經風土民情。

 

此外,《大方便佛報恩經》所載過去印度波羅奈國須闍提太子刮肉奉父母、忍辱太子剜目出髓為父治病之事蹟,亦為釋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忍辱太子為釋尊本生之一。即過去毘婆尸佛入滅後像法之世,印度波羅奈國王之子。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載,昔毘婆尸佛時,有波羅奈國,其王聰叡仁賢,常以正法治國,王有子,性善而不瞋,故名忍辱。

另外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記載了我們曾講過,過去印度波羅奈國須闍提太子刮肉奉父母的故事,以及忍辱太子剜目出髓為父治病的事蹟。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行的本生故事。在毘婆尸佛入滅後的像法時期,當時的印度地區有個波羅奈國,國王賢明叡智,總是以正法教化國民,也就是以戒律、十善來教化他的臣民,因此他的國家國泰民安,沒有殺盜淫的風氣。這位國王有個兒子,名叫忍辱,為什麼稱他是忍辱太子呢?因為這位太子天性樂善好施,打出生以來,從來都沒有發過脾氣。

 

王病篤時,奸臣為除太子而謂唯有不瞋之人眼、入髓方能治病,太子以己性不瞋,遂剜二目,並斷骨出髓,以為妙藥。彼時之太子即釋尊之前身。此為有關釋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

朝中有一位奸臣見太子仁德,非常嫉妒他。當國王病危時,這奸臣想伺機除去太子,便誑稱若能得到一個從不發怒之人的眼睛骨髓,就能治好國王的病。太子仁孝,聽了以後便命人將自己的雙眼挖出,並擊斷自己的脊椎將骨髓取出,研為靈藥,為父治病。當然這麼一來這太子是活不成了,這位忍辱太子便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是世尊累劫修忍辱行,其中一則故事。

你們從這幾段經典就可以知道,要成佛一定要有孝敬父母的心、一定要有修忍辱的心,有那個因,才能夠成就大果,並非你天天打坐修行,就能夠成就什麼。我們讀故事要善思惟其背後的意義,找出自己有什麼做不到的地方?向這些聖者學習。

(2006.09.1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