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4)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7.忍辱波羅蜜()

八忍:

「見道」觀四諦,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故為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為解脫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

八忍,是從四聖諦裏面引申成法智集智兩樣,變成八忍法,這比較簡單,但是理論簡單,做得來、做不來又是另一回事情。這是菩薩之前的忍,在修剛剛講到的六忍之前,你要先學這八忍,我們是依數目大小次序來講,而不是依修行層次之序。

「見道」觀四諦,苦集滅道這四諦,你已經能夠看到苦道、集道、滅道、道道是怎麼樣?你要先瞭解,如果你說苦諦,你連它的道理、要走的道路你都搞不清楚,就是沒有見道。為什麼世間忍,修世間禪定,他沒有辦法觀這些法,所以沒有辦法見道,不能見道,你就修不了聖道,修來修去都是修世間禪定;如果你今生聞到佛法了,世間禪定加上佛法雙管齊下用功,你才可能悟道;如果你光聽佛法,不去打坐、不去用功,光道理懂,你做不到忍法。

忍,不是那麼簡單的,忍要身心兩邊配合成就,才能夠去證到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這些道理。光聽、理上懂是沒有用的,要身心兩用。你現在能見道觀四諦,而生無漏之忍、之智,忍是一種對法不執著的功夫,修到最後你才能夠產生智慧。我們剛剛從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到最後才產生一切智忍,四聖諦也是一樣,先修忍,再產生智,智發起時,對於苦集滅道這四種道諦,你很輕易就可以做到、破解它。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加起來十六種。

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欲界裏面,它可以觀想苦!為什麼苦?因為你過去所造的因,聚集在一起,有果報來時,就顯現在你現在的不如意、痛苦上。這時你要怎麼去修?要修滅。滅你那種內心裏的這種苦,或者過去所聚集的這些因,有的還沒有報,你要怎麼去忍?過去這些聚集的業還沒有現,你要怎麼面對它,如何才能夠產生忍?由於這牽涉到比較高的層次,在欲界,你只能夠去思惟,因為你看不到宿命通,我們淡薄心思,也就是觀眾生的因緣,約略可以知道個大概。

所謂宿命通,是要能觀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因果,我不相信現在有哪個人有宿命通的?有些人所謂的宿命通,大概是可以觀個幾世,或七世、十四世、二十一世?這些還不是宿命通!某某人知道過去二十一世之間,你的因緣是些什麼?這念某一個咒就可以得到,這個孩不是真正的宿命通。在欲界,我們不是佛,沒有一切智,一切智忍,也不是大菩薩,沒有宿命通,但是我們可以從因果的道理來看,由因果的道理來推理。欲界眾生在學佛法時,苦集滅道你雖不懂,但你就這麼聽啊!聽啊!在欲界四聖諦時,你慢慢去思惟苦忍、集忍、滅忍、道忍。

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欲界有欲界的苦,色界有色界的苦、無色界也有無色界的苦。色界的苦在於我們有形有相,諸根發通,能超時空的看,這也會苦,或有通見輪回苦;無色界,心可以回過去、入過去世,往未來、觀未來世,即便是現在、這個當下,起心動念可以知道很多事理,知道了放不下,也是苦,各界各有其苦。欲界有欲界的苦,色界、無色界有色界、無色界的苦。

苦類忍加一個類字,有別於欲界的這些苦集滅道四諦,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我們說四諦有八忍,就是欲界四忍,色界、無色界的類忍。類有像的意思,類忍,像痛苦但不是痛苦的痛苦覺受。欲界是真的痛苦,比方你在色界打坐那種苦,雖然初禪,這個肉體的腳還是會痛,你怎麼克服它?也是一種苦;到二禪、三禪這個肉體不是苦,它會用見性、聞性去產生超時空的認知,這時你放不開,還是覺得苦;你修到四禪境界產生宿命通,你知道過去所造種種惡業,你心不安也是苦,苦的內容就不一樣,這叫做類忍。苦忍、苦類忍,然後集忍、集類忍,滅忍、滅類忍,道忍、道類忍,總共有四諦八忍,忍到最後產生智慧了,叫法忍智、法類忍智、…等等。

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不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忍功,你要去思惟,你用有漏智,修到得無漏智果,斷了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見惑。見惑,就是你去執著所產生的一切法。這一切法不只我們欲界用眼根、耳根在看、在聽的,也包括見性、聞性超時空所看到、聽到的,你都要能夠放得開。見而執著,就是迷惑,見而不住,那是中道。中道一時修不到,就要經過修空觀、假觀、中道觀,天臺宗他們是這麼修的,世間禪定也是這麼修觀的。先修空觀、修假觀、然後修中道觀,過程什麼法都差不多一樣,你聽多了都是差不多。

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故為無間道。無間道,就是說一路走來都沒有間斷的忍功,如果你修了欲界四諦,就往生去欲界,那就斷掉了,就不是無間道。你今生修到欲界,要繼續突破色界、無色界一路上去,往上走種種關卡,就像修到須陀洹不滿足於須陀洹,要繼續往斯陀含走,向斯陀含;證到斯陀含,向阿那含;修到阿那含,有五神通,也要繼續向阿羅漢,這樣不間斷的一直走上去,便是無間道。

世尊在時,大部分的人都這樣修,那時候沒有人要修大乘,多先解決自己再講。雖然那時候《方等經》、《般若經》已經開講了,密教也講了,但很少人去修,正法時期,大家都喜歡自己了斷,先解脫再說;等到五百年以後,龍樹菩薩開始弘揚大乘,大乘才興起,傳到中國、西藏這邊來。你沒有走小乘,沒有當世解脫、證果,沒有關係,你修菩薩道,你自己懂,也讓別人懂,哪一世再成佛都沒關係,看著辦。菩薩要得到一個果位很難,菩薩出生做人、做動物不拘,也許出生到地獄道去都有可能,六道裏面這麼翻滾,反正菩薩有一個心,到哪里去都安住,都無所謂。

見惑既斷,見道的這個道理懂了、斷了,你修惑還沒有修完,接著下來要修惑,修心就是要觀照分明,開始修了,修我們剛剛講的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這些都是在修。修的過程其實都不用一法,但是,不用一法之間,境界是有,也有境界的不同。你怎麼觀?能觀照分明,用一個覺知的心,清清楚楚的觀照你的習氣,如果你連習氣都觀不清楚,如何分明?觀照分明,就產生八種智慧,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這叫八忍八智,共十六心,證得就是得解脫道果。

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如果你沒有修忍功,你就產生不了智慧,你要有智慧,就一定要修忍。要怎麼忍?不只是修人家怎麼罵你,你可以忍,要修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都不要動的忍功,蠢蠢欲動時就用空觀、假觀、空觀、中道觀這麼去觀它。上等智慧的人,連這些都不必了,任它起滅,觀照分明;做不到讓它起滅,就提醒自己,假的、假的,用空來觀它,自己洗腦久了,這個智慧也會出來。

所謂智慧,就是觀一切人事物都不觀進去,它是一個實相,擺在那兒跟我沒關係,這樣修不是很簡單嗎!為什麼你會修得浮浮沉沉?因為你心要是亂了、你沒有智慧了,所以要修忍。忍者智之因,你沒有這個忍因種下去,你沒有忍功,怎麼得到這個忍智?怎麼得到一切智?這還是小乘忍,小乘行者阿羅漢以前的十六心,阿羅漢之前十五心,那都是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在修的,阿羅漢修到最後第十六心得了,就證無生法忍,證解脫,脫離三界輪回。已經證到忍功、證到智慧了,像菩薩、佛,像道濟禪師、濟公一樣,徹底瞭解十六心的道理以後,他才可以自在的跟眾生製造一些順逆因緣,隨眾生的因緣果報嘻謔度眾而不墮落,因為祂得到正法忍智;我們沒有證到忍功以前,行為不要隨便,戒律還是要守。

你修得好不好,就看你有沒有做到這六忍、八忍,並非你可以看到鬼神,你已有色陰魔相,這樣也還沒有挨到十信位,佛門都還沒有沾到邊,至少要到受陰盡,感情覺受都沒有了,這種起碼的忍功才有點樣子了。這時你不祈求什麼、也沒有什麼可執著的,種種修行的善境界都要破掉,破到心裏面真的是無爹無娘、六親不認,沒有感情作用了,人跟石頭一樣,這是修行的過程,沒有關係,修行就是這個樣子,修到所有的感情都覺得是多餘的,回到原始真性點。

這裏沒有講到心通、沒有講到五根六塵的神通,也還沒有講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魔相,其實都在教你用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來破解,修到最後連一忍心也都沒有,五陰滅盡,終歸無所得。為什麼要叫你滅盡一切境界?修法忍、修無生法忍,你才能夠產生最後一切智,道理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為什麼要講這麼多忍?因為眾生根基不同,接下來還有九忍。

 

九忍:

瑜伽師地論》列舉九忍法,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

(1)自性忍:最根本的,自性有邪真如,有正法真如,如果邪真如重的話,這個忍法會修得很辛苦,執著太重了,如果回到清淨自性,是九忍的最後一個清淨忍,那自性應緣不去執一切法,這個忍法自然成就。自性忍,是最根本我們要修的,從自性忍所引發出來的一切法,會產生一切忍法功。

(2)一切忍:順逆都要忍。佛法跟一般的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對於順逆境界,當然是以小乘的解脫為根本,所以要忍一切法,一切心法、有為法。除非是證得空以後,為了利益眾生才能去學這些有為法。這裏是對一切心意識產生的忍,不要去執著它,真正的佛法就是修無為法,才能回到清淨自性,這一點,外道或不知道修行的人,常常會走錯路。

(3)難行忍難行是du=kara-cary2又作苦行,這些如果根基比較淺薄的,要是說難行之法較易成就,只要用苦時,於中行忍功。但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做到心中法忍,所以先行苦行忍。如果是再來的菩薩,他以前哪一世有修過,自然就不愛亂動,心自然無為,這種空、無為的行為,就可以破一切難忍之法,再難忍的境界,你以空無的心對待,也可以做到難行忍。就更深一層意義來說,大菩薩是沒有問題,什麼眾生他都可以度。小菩薩還在學,功夫還不夠,心可以安祥,但這個身在利益眾生之間,難免受到眾生的影響,法忍功有所缺失,有的人可能因此就退轉,沒有很堅固的道心,這是菩薩難行之行、難行之忍。

 

(4)一切門忍一切門是九種大乘禪法、境界,因一切禪定皆由此門出,故稱一切門忍。凡有四種禪定忍法,即:有覺有觀俱禪、喜俱禪、樂俱禪、舍俱禪。此四種禪定相當於色界之初、二、三、四禪,至第四禪定時,已無善、惡、憎、愛之心,故稱舍俱禪,也可說一切門忍。另外,在種種忍功上,都可以說是一法門,大乘從初發心要學佛,有善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切法都是佛法,也不能說外道講的氣功不是佛法,那個心是佛法,只要你知道這是在建立身體的基礎,跟修佛法還沒搭上邊就可以了;也不需要排斥外道法,練氣功練到一個層次,導入修心,也可以走入佛門。因緣有別,轉來轉走還是可以走入佛法這條路,進入修心的境界。

一切境界或法門,剛開始可以體會或可以用,但用後、體會後你要能舍,如果不能舍,這個忍功,沒有辦法做到。所有的法門,都可以用在化解身體的障礙上,但這一次有效,並不代表永遠有效,過一段時間,同樣的毛病,這個法門可能就不管用了,所以不需要執著,都要舍。有一點基礎境界的人,常常會碰到障礙,你可以修一切忍,都不起心動念逆來順受,你要我生病我就生病,但我不煩惱,這根本氣脈有點通的人,不容易被障礙太久,如果真的受不了,你可以用寶瓶氣化解,把丹田誘發起來,讓氣通其他的經絡,不必用咒語、不必用什麼有為法,這就是真正修解脫的人,一切門能夠忍。

 

(5)善士忍:有七善士忍功,不還果之聖者,斷盡欲界煩惱,故無惡業雜行,有生般、中般、上流般等三種涅盤。生般又分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三種,中般又分速般、非速般、經久般三種,此六者與上流般合之,而稱七善士忍。上面涅盤境界名稱於以前說四果時已提及,可往前參閱。善根基礎是每一個修行的第一階段,就是善心發起,幫肋別人、佈施,這些修橋補路發起善心,這些為什麼要忍?多做不好嗎?做是很好,但是,做了你要放下,不要去執著那個功德,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忍功;如果你很斤斤計較,你佈施了多少,還要在寺廟的大柱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人捐了幾百萬,刻在那裏有名為證,你太執著這種功德會受天報,這種天報會讓你迷失。

善事要做,但要忍一切的功德,不要去受報,要觀一切福德性空,不執著,無住相佈施。當善行圓滿後,也許你就有機緣修佛法、解脫道,過程就會入欲界諸過的斷離,就有這七種境界,也要用七忍功法無執度過。

 

(6)一切種忍:每一種根基的,種就是指種姓。一般天道的有天道的種姓、聲聞有聲聞的種姓、緣覺有緣覺、菩薩有菩薩種姓、如來種那是最好的、最高的,未來一定成佛。如果你學小乘法,得到聲聞、緣覺的境界,你沒有忍功,你真的會得到阿羅漢或者辟支佛的果位,這個要忍掉,不要執著;進入菩薩道,那更要很多忍,因為從初地到十地菩薩這些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善境界,還是要忍;如來種姓以外,其他都要忍,即便是如來種姓,還沒有完全證到十地如來時,九地以前的如來地還是要忍。忍的意思是說,你得到的這種善境界,不要去執著它,從初發心行善到你成佛的這條路,不管三大阿僧祇劫,你都要修這種忍功、忍一切法。如果有一法可學、有一法執著,你就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學般若智,般若智就是斷一切所有,你沒有一些體驗,修行就沒有境界;有一些體驗,你執著它,忍法就沒有修到。有的人勢如破竹一直走下去,有的人卻卡在執著一個有為法上,譬如一個小通,執著那個通,永遠不能夠前進,今生浪費掉了。

一切種忍,是不要執著一切境界,《如大乘起信論》曰:「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此一切種智即謂一切種忍也。

 

(7)遂求忍:求者指希求、冀望之意,欲得樂而追求者,稱為得求;欲長命不死者,稱為命求;欲得正果成聖者,稱為聖求;而追求世間欲樂者,則稱為非聖求。佛法應以「無所求」之心,去面對一切人事,如是方能把握自己清淨無執心,即是遂求忍功得。在菩薩六、七地時,還不能有願求,有所求但求的是辦道度眾也不好嗎?有所求,就很容易迷失掉,毘那夜迦有六種順逆境界來障礙修行人,道緣不真的人,想什麼就成就什麼,有可能是毘那夜在滿足你的願望。《瑜伽師地論》裏面菩薩這種境界,這是要清淨內心,不能存一絲一毫的願求,那壞的欲望更不用提了。修行還沒成就以前,你就是隨緣度化眾生,能度一個是一個,能度兩個是一雙,不要去數人頭,教化幾萬個善男信女,都是做做善事,不認真修內心,還不如教化出一個菩薩來,這種願求心,即使動機是好的,也要忍。

 

(8)此世他世樂忍:樂者三不等,約有(1)外樂,為五識(眼、耳、鼻、舌、身)緣五境(色、聲、香、味、觸)所生之樂。(2)內樂,即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之樂。(3)法樂樂,即智慧所生之樂,由愛佛功德而起,亦由遠離我心、無安眾生心、自供養心等三種心而產生。

此等當修行有點樣子了,除此世樂得到外,可能會祈求後世之天樂,這種未得究竟的世間天樂,當然學佛法者當知要忍,任何境界都是要忍。這一生或哪一生,或者這個世界、其他哪個世界,你修行到了有快樂感時,你不要執取它,還是要忍。在初禪有覺有觀、二禪喜俱禪、三禪樂俱禪、四禪一性境,這些有的是身快樂、有的是心的安祥,都不要執著,善境界都不要執著,用忍功把它度過去,這裏講忍,在《大般若經》裏面講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跟忍一樣的意思。

我觀一個善境界、一個法門、一個體會都不執著為我所有,這樣你才能夠一直往前走。至於哪個時候才可以往前走,因緣到了你自然就會往前走,以前你不想做的,到時候你就會想做,要學習忍耐,不要躁進,不要有所遂求,重要的是你隨時都要準備把你的心修清淨,你把妄心打死了、種種的忍功做到了,你的智慧自然會愈來愈高。這種過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執著過程之間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夠得到無上的智慧,到那個時候你才真正體會,佛法為什麼要一直修忍?

 

(9)清淨忍:遠塵離垢是謂清淨,即遠離一切客塵煩惱而得清淨,但連得此清淨自性,亦不能執取,一執取只准清淨,不喜染法,那又是另一種執著。清淨本來是內心無所罣礙,這種無所罣礙的清淨也不行、也要忍。不要常常執著那種清淨無礙,你要再突破,不清淨我也可以跟清淨一樣,也就是說證到空、無相的人,他回過來再進入有為法的境界,照樣可以玩法、起法來利益眾生,這時候你的陀羅尼門神通變化,有沒有障礙到清淨忍?沒有!因為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你心清淨了,不會去執著有為、無為,該有為我就有為,有利益眾生的事我都做,正做時沒有有為想,做完了就放下,忘記了,不會去執著自己做了什麼?

忍清淨說起來其實也不對,忍清淨,等於你又執著那個清淨,你把清淨看成不是永遠的、絕對的,等到有為法要用時,我照樣用,不能像學空的那一切忍、難行忍,那時候的一切法門都忍,前面這幾個都忍,到最後一切都不要忍,我也可以做到,一切不要忍之間,做完的一切法,又不受它左右,這才是真正究竟忍,大菩薩就是這樣。每個過程之間,你要懂,法不是絕對的,可以殺人也可以活人。我要修空,你說一切有為法是造業,我修到空以後,要利益眾生,有為法便是你利益眾生的方法、手段,你不能說那是造業,就是造業我拿來用,用完了我也沒有罪惡感,這個就是大菩薩的境界。

忍功,修佛法的人一定要修的,心有什麼病要去掉,喜歡學有為法的要忍,忍著不去學有為法,忍著學挨打的功夫,身體挨打,心裏自在,佛法,學無為法實在最直接了當、乾淨俐落,你要學,八萬四千法門永遠學不完,那是大菩薩利益眾生的玩具,你要修解脫,修一個無為法就好,身挨打、心挨打都無所謂,不要叫苦、不要起煩惱,這種法不是最簡單嗎!無為法才是最高的,佛法,講起來其實很簡單。

(2006.08.2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