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9)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7.忍辱波羅蜜 ()

各地菩薩所修之忍辱法依其程度之不同,羼提k=2nti就有不同的意涵,有忍辱、忍耐、堪忍、忍許、忍可、安忍等意。羼提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空理地,心安住於理上而如如。依經論所載,忍有多種分類,離不開逆順行忍與法忍,茲列如下: 

每一地的菩薩所修的忍辱法程度不同,初地菩薩有初地菩薩的忍功,二地、三地到八地之前的菩薩也各有不同境界的忍功,八地菩薩能夠如如不動,要到八地才究竟無生法忍。八地之前,位階愈低的菩薩忍功愈差,地前菩薩更不用講。地前菩薩心眼還沒有開,所謂的忍,都是用妄依於真、真妄合一的那顆心,咬牙切齒的在忍,事倍功半c地上菩薩因為心眼開了比較好修,他可以用真我觀照妄我,不隨妄心起鬨相應。地前菩薩只有一個心,都是用所學的佛法在忍,稍微有不慎就可能爆發了。 

十地菩薩的忍辱法有不同的境界,所以羼提k=2nti就有不同的意涵,既然有不同的忍功,它的意義就有不同的層次。在有為法裡,這個名相就很傳神,表現出每一種境界不同的內涵。 

第一個最差的是忍辱,我有一個面子在這裡,你污辱到我的面子,我覺得很鬱悶,我有一個不甘願的心,但佛法教我要忍,這是很痛苦的在忍;

再來忍耐,比較淡薄一點,外境對你的污辱、惱害,雖然不能夠完全無動於衷,但是起碼不會迷失掉,它起來以後,可以壓下去、控制得了,這是忍耐,我在忍你,我不是怕、我是忍你而已;

再來是堪忍,連我在忍你的這個心也不要有,到最後就自然堪忍,堪忍的境界又高一點,沒有不甘願的心,可以真正坦蕩蕩的來接受外境不如意的法,這是堪忍; 

忍許,你沒有去分析這個境,這個境界好不好這個境界是不是針對我?無論起的是什麼法,你都能夠同意它,沒有排斥閃避的心,無論順逆,都默許它來,能夠這樣的話,就有點無我執了。有時候你被考幾次以後,就會覺得,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這個人真的要來污辱你嗎?有時候不是,是諸佛菩薩假藉這個人,表面來修理你,其實是要成就你,你的瞋心有沒有要發起來有沒有不甘心的心隨時要觀照自己裡面安的是什麼心態,這是很重要的。 

忍可,這比忍許還進一步,一切法我都坦然的去接受,不會有什麼報復心、害心,即使生了不安適的心,也是很輕微,不會很嚴重,馬上能警覺,這樣是程度更高了; 

忍可在磨練久了以後,就真的能安忍了,譬如當下被罵了還能自在,你沒有感覺,連起一個念都沒有,這就考了一百分。但有時候當下你可能會楞住了,不知道要生氣、不知道要悲傷、不知道要忿怒,什麼反應都沒有了,好像修得不錯,待回到家去就開始打妄想了,剛剛怎麼會發生這事情他怎麼會對我這樣我當時怎麼沒有反應愈想愈懊惱,然後就更鑽牛角尖,就這樣又迷失掉。真正安忍是事後境界也要安忍,不會要再起心念去相應。最好事過了就忘了,剛剛發生什麼事情,早就忘記了。別拖個尾巴,回去想一想又不甘願,有時還在夢裡起瞋心,表面不能怎麼樣,做個夢來抗議、抗議,這是潛意識裡還有不甘願的心,這做不到,後面的安忍就沒希望了。 

六個名詞對應六地菩薩的修證,最後安忍,對應到六地菩薩,到七地已經在修空、無相、無願,忍不忍,根本不當一回事,如果真證得了這三三昧,那就是八地菩薩。 

羼提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身體有病痛你也不動心,不會自怨自艾----我怎麼運氣那麼不好為什麼是我?老天真不公平!沒有這些心,反正生病就生病、痛苦就痛苦,你要慢慢學習不要動心,所有的逆境都是成就道業的考驗,你如此看待的話,你的心會比較平。不要一直想自己的業障怎麼這麼重我怎麼這麼倒楣別人都沒有,怎麼我有想這些只是徒然讓自己的心亂動,對事情沒有幫助,對修證上的境界也沒有幫助。 

證悟真空理地,忍,是一切法裡面最難修的,你如果從忍可以悟道,從剛剛講的六個名相,到最後安忍,這個空性你真的悟得了,空性,我們說自性空,因緣之緣起法,這個因緣來了,你面對它起法,你裡面沒有不好的種子,不好的瞋心、貪心、無知的心相應的話,那這個法歸這個法,你歸你,由法起到法滅的過程裡,你的心都沒有迷失掉,就悟到空、得真空理地。 

真空是你要去悟得的,悟是去看的,看了以後,有時候證得,有時候又迷失掉,這還不真確。小事情你可以觀空,好像很快就放過了,大事情來時,你就被黏住了,這是沒有真正證空,證空你的自性要能夠自在無礙的清淨,因緣起法時,不去陷入那種情境,那就是真空理地。 

你修佛法要是有成就,真空理地悟得的話,心自然能安住於理上,理地就是空,空就是理,要能夠如如,沒有一個好壞心,這事情這樣來了,起,然後滅,滅了,就過去了,也就算了,過了一兩天自己都不記得了。有些事情,修行境界、大事情,你是怎麼走到這裡的,你當然比較難忘記,但如果你一個禮拜、一個月前發生的雞毛蒜皮的事都還記得很牢,那就黏得太厲害了。以如如的心面對一切境,過了就忘了,那不是很自在嗎!這種真空理地,是你要實際去修證的,這個修證是要逆境千百回來磨,磨到你一顆心,八風都吹不動,拍馬屁你當然不動,逆境、污辱、惱害,你也都能夠如如不動,這是要磨練的,心安住於理上而如如。 

依經論所載,忍有多種分類,但大略來講,離不開逆順行忍與法忍。逆順行忍,外境或者業力加諸於你身心上的忍,第二個層次比較高一點,是法忍;法忍,這法忍就包括善境界、包括你的心通能力、包括你一切的神通異能都好,你都要能夠忍到心不動、不執著,這是法忍。我們接著講由外修到內的兩個層次的忍,第一個是行忍,忍一切的意念、一切的行為跟外境之間的關係,對內要去除妄想習氣、去除我的執著,當然妄想習氣會造成你的我執很重,妄想習氣去得差不多,你的我執就慢慢沒有,這都要忍。先講最初級的二忍,這所有的名相,它的內涵不見得一樣,這裡二忍有三種說法:
 

行忍─妄習去除、我執去除
 

二忍:

生忍與法忍:依《大智度論》記載,謂生忍者雖受眾生迫害或優遇,仍不執於其違順之境而忍,能忍耐眾生之迫害、禮遇,稱為生忍,而在眾生之上體認空理,不墮於斷、常二邊,不陷於邪見,此即生忍,又作眾生忍;另外,體認一切事物之實相為空,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不動,能對於心法(即瞋恚、憂愁等)、非心法(即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不屬於心等)之忍耐,此即法忍,又作無生法忍。 

先提出二忍,二忍分生忍跟法忍,生忍就是眾生忍,你忍眾生對你的順逆境界,能夠忍住你的心不跟它相應,這叫做生忍;法忍,就是內心的境界,包括善境界的去執忍。當然《大智度論》跟我解釋的不見得一樣,但我是這麼認為的。 

生忍:依《大智度論》所載,《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寫的,解釋《大般若經》的論述,《大智度論》裡說,生忍者雖受眾生迫害或優遇,對你特別照顧或對你特別有壞心眼,仍不執於其違順之境而忍,你的心八風不動。逆境你要忍,順境更要警覺。如果你常常作意、沒有修到無願、無作觀的話,毘那夜迦用逆的攻不倒你,他就用順境來讓你迷失。你還沒有成就,老是執著要度眾生,覺得度眾生很偉大,自己的心還未清淨,習氣毛病還是一大堆,就想辦道場。你抱著自己一邊修、一邊行菩薩道的心態,毘那夜迦就逮著你這種心態下手,這時你身邊的信徒可能就開始暴增,很多人捐錢給你,甚至甘脆就捐道場給你,你還以為佛菩薩加持,你的起心動念都滿了願,其實已經著了毘那夜迦的暗道。 

修解脫道者不要隨便起心動念,否則可能就陷入鬼神道,一旦和鬼神攪和在一起以後,就很難擺脫他們得自我解脫。自我解脫要順逆境界都能夠自在,要六親不認,這是指讓你的心像銅牆鐵壁一樣,不要被周圍的因緣,搞得心慌意亂,比方你罣礙你媽媽,如果媽媽碰到一點障礙,你心就亂了,這就沒有辦法證得集因緣平等性智。你如果可以做到不罣礙身邊的至親,那麼所有外境的非人都滲透不進來,你有這個能力去面對那個境,不會迷失掉,這才是我所謂的六親不認的意思。 

修佛法的人,對父母親的恩,一定要常常記在心裡,還要能度他們,這是最基本的理念,如果你這樣都做不到的話,修菩提道不會成就。你對眾生都有菩提心要去救度他們了,對父母親怎麼會沒有此心不可能!前幾天看到電視上有一個法王,他講過去有一位仁波切,他有一個徒弟,上師問徒弟:「你想不想你的母親?」徒弟回答:「不想!因為我很小就出家,什麼都放下,不想。」出家人要放下父母親,好像理所當然。這位上師就告訴他:「你這樣好像不大對!」心中有眾生當然是對,但最基本的,如果你父母親都不感念,那你怎麼成就菩提心?徒弟也覺得自己這樣好像錯了,問上師:「那我要怎麼改?」「你從現在開始想你母親。」這徒弟就開始天天想,回憶過去母親怎麼教他,生活的情景,想久了,凡心開始動起來,突然間就非常想念他的母親,他就告訴師父,他想要回去看母親,他這個基礎的菩提心起來了。這位仁波切就讓他回去,回去以後,他和父母親的互動非常好,把過去那種修行人偏向自我解脫的知見慢慢轉回來。 

一個受菩薩戒的人,發菩提心不能放棄任何眾生,何況是自己的父母親?這個徒弟回來以後,他的上師印證他,你的菩提心已經建立在你心中,而且是根深蒂固,累劫不會迷失掉。我們修行,不能捨棄自己的父母親,要感恩,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沒有父母就沒有你,你要這麼去思惟,你要發菩提心度眾生,但連媽媽都不想度,撇清得一乾二淨,怎麼有菩提心?眾生包括親疏,你可以去修平等心,不特別優先度你的父母親,但你不能捨棄自己父母親他們。修行歸修行,世間法裡的倫常還是要顧到,比方說要閉關修行,先告知父母一聲,否則一聲不響就消失了,打電話也聯絡不上,父母會很著急,你連孝順父母親的心都沒有,要成就什麼道業?一切的菩提心,若能夠始於孝,這個菩提心才能夠真正堅固的建立,成為累劫永不退轉的菩提道的修行基石。 

能忍耐眾生之迫害、禮遇,禮遇,提防別人遵從你、供養你或巴結你,你要怎麼保持正常的心態而不迷失如果你的病灶是偏向於眾生禮遇這一塊,你也許就忽略其它比較疏遠的因緣關係,這樣就沒有平等性智;迫害你的,你也不要排斥他們,覺得這個人跟我格格不入,愈是格格不入,你愈是能夠一視同仁的話,這迫害就成就你的道業。 

依據《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裡所言,在修忍辱波羅蜜時,有時候要自我懺悔,懺悔我是個偽君子,我就只一心在乎自己要成就道業,當對方來造業迫害我時,我一直修忍來成就我的道業。迫害一般居士修行人已經是造大業了,若迫害出家人更是糟糕,罪業更深重。然當此時這個修行的菩薩就要懺悔,他迫害我、讓我成就我的道業,造了這個深重業,我修忍辱法自顧成就道業,因此我要懺悔,把我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讓他以後受到地獄報時能夠超脫。有時候你經典看多了、佛理搞通的話,看待因緣果報的現象就更能面面俱到,不是你修忍功修得好就完事了,他來迫害你、成就你,會受很重的果報,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對你壞透了,但他其實也算是捨己為你呢!這樣你成就了,該不該關照他呢 

不管怎麼樣,我們能夠不執著違順之境,或能夠忍受眾生的迫害、禮遇,這才稱為生忍。生忍,就是對眾生所加諸在我身上、心上,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你都用無為法去看待,這就是生忍。 

而在眾生之上體認空理,在眾生給你禮遇、給你迫害的過程之間,你去體會什麼叫做空這空,不是口頭的形容詞,也並非什麼都沒有,是在你真正去體會這迫害給你的境以後,你沒有黏上它、沒有打妄想、沒有不甘願、沒有要加害、要報復的心。如果什麼心都沒有,那就是空的樣子,表示你的空性,已經現起,你對外境的加害、禮遇,八種世間的毀譽,你都沒有什麼感覺,不會受到它的影響,這是你真的空性顯露,要能夠體驗這種空理。 

體驗空理以後,你能夠不墮於斷、常二邊,斷,就是我證得了空理,我永遠守在這個空寂上,死守住空就變成斷執;或者是守在有(有為法),就偏向於有法,空、有都不墮,不斷空也不斷有,這空證得以後,就是真的所謂常,因為空性是永恆的,所以是常,但是,你不要執著這個常、或這個空。《金剛經》在二十七分裡,告訴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應有斷滅相,就是在破解你所證得的空,這個時候你所感召的一切境、一切心、一切什麼法,該做有為法就去做,不要說我在修無為法,不能用一法的,您說要永遠守住空寂。這樣你就永遠沒辦法進一步去體證,在空性之間,用有為法去產生一切法來利益眾生,做完了,還是等於沒有做,要能體會這些。 

剛開始不要用法,到最後也不必不用法。剛開始你修解脫、修無為法,用法做什麼但是,對眾生,因為你要利益這個眾生,他在受苦受難時,你如果不用一些有為法的話,沒有辦法讓他離苦得樂,這個時候你用心法、用咒語、用一些有為法使他得利,像諸佛菩薩一樣,衪要解度這個眾生的苦難,衪的心還是要動,心動就是有為法,衪心不動,就不能直接去幫助這個眾生。 

體驗到空理以後,不墮於空、有,不墮於斷、常兩邊,更不陷於邪見。理念不通,自以為是的,認定是這樣、是那樣,尤其執著佛法是講空解脫,你就執著空到底,就變成一種頑空的境界,那也是一種邪見。當然如果你還沒有證到空,講一些怪力亂神的有為法,那更是邪見中的邪見。佛法,還不懂就不要講,因為佛法是要去證的,證到什麼境界,可以看什麼經典了,了解以後,前面還有呢!再更前面還有呢!佛法是永遠學不完的。是以最好少講話,世間法裡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出口則乖,你一講就不對了,尤其你還執著要像自己這樣講才是對,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邪知、邪見,不成熟、不圓融的道理,如果一定要怎樣才是絕對的對,那表示你太執著。佛法很多時候因人而異,公案裡很多祖師大德這會兒是這麼講,下回又不是這麼講了,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對方的毛病,他要破解對方的執著,所以依病給藥方。 

譬如有一個人很執著有為,喜歡唸咒,你唸咒你也得不到解脫,唸咒幹什麼?你這樣破解他的執著,叫他好好修心,關掉五根,關掉後,不是不知、不覺,眼睛照樣看、耳朵照樣聽,但是心如如不動。能夠修到這樣的話,就有第一步的解脫,慢慢的你才能去體會到空解脫是什麼樣子;證得空以後,空也不能空到底,要再回到有相,這時候才真正是學一些咒語、一些方便法,是要利益眾生時要學的。 

在證空以前的過程間,自修、自利就好了,不要去發表自己的高論,更不宜寫書,寫書是有見證的,你一出招,人家就看出你的破綻。修行有很多層次,不要自以為是,不知道就少講話,多修自己的內心,關閉五根和內心的戰鬥,它不耐寂寞就把它壓下去,嘴巴要講,就把它封死,起心動念都把它踩死,看它還怎麼作怪三五年以後再來看它,如果這個心壓不下去,永遠也體會不了什麼叫做體證空當然解脫也沒有辦法做到。此即生忍,又作眾生忍,對於外境的這些人事物,眾生所引發因緣之間的人事物,你都能夠用這個忍去面對它的話,自然就能夠在眾生之上體證空理。
 

法忍:《大乘義章》云:「于法實相安住名忍」,要先能夠體認一切事物之實相為空,《金剛經》裡講的「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實相,是有這個相,我看它時,不去執著它為真,有這個能力的話,所見的法相方為實相;這實相本來有相,我觀它空、非相,這是第一階段要修證的;實相到現在講到第十三分才出現,因為前面要你先能破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破掉你所用的各種波羅蜜多,用了布施、忍辱跟般若波羅蜜,也沒有我自己在用波羅蜜的念想,這才是真正做到實相觀,你要體證,體認只是認知而已,你要進一步的證到真正的實相。 

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不動,無論你看了什麼、感知什麼,你都不會動心開口去說什麼,像禪師一樣,於世尊所講的六種不可說之間,古井不波,這就是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因為你要先得解脫,不能為外境所轉;然而如果人家向你問了,就算這個問題很困難,你也要幫人家化解,這是他的因緣,如果你還不開口,那就是沒有菩薩心。你要這麼慢慢的去體會、安住這個心,先安住自己,才能成就眾生,這是第一階段觀一切事相如空,心安住於真理之上而不動;如果你的心安不住,動用了有為法,那是諸佛菩薩的能力,與你沒有干係。 

就是你證到實相觀、證到心如如不動,有時候為了要利益眾生,還是會用到有為法,或持咒、或結印,假藉諸佛菩薩的法身,有所作辦,讓眾生離苦得樂。但是,經典上又講不能隨便用法,到底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該用呢有的人業障還在受,你要讓他去受,受到有一天他該出運了,他才會忽然想到要去求救,不喊,你不要去幫他,就看著他,看他承受這種業力,這於他有益,他在建立他的忍性,待有一天他覺得這些病都無所謂,隨它去了,他已經悟了,這時反而病就好了。尤其是有些病醫好了又發,老是去而復返,陰魂不散似地,這多半是業障病,這時候你愈在意,阿賴耶識愈執著,這個業力愈會現,它有道理可以現。你豁出去不理它,它沒有共業、共振,沒有這種拉鋸力的心來成就業力,它到最後就不了了之。 

《大智度論》裡講,能對於心法、非心法之忍耐即為法忍。心法,內心不清淨的瞋恚、憂愁的心,非心法,亦即外境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它們的存在有無,不因為你的心在不在意而改變,外境還是外境,你對於心法、非心法的忍耐功夫是法忍,你要做到對眾生這種忍不成為忍,生活周遭的這些心法,也都不會干擾到你,這樣初步的無生法忍就有了,但還不究竟,接下來講的世間忍跟出間忍,是更進一步的法忍。

 

此外尚有其他种种法忍: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謂,初心菩薩以有漏心,依諸果報福業,對所遇世間苦樂違順之事加以忍耐,稱為世間忍,即有相、有漏之忍辱;大菩薩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現各種作用,而無絲毫執著,稱為出世間忍,即無相、無漏之安忍。 

世間忍,一般來講世間忍有三心,有欲界忍、有世間禪定忍、無色界禪定忍,你布施或者有善心,你不要執著它的果報,這是忍,不要享天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種種的境界現起,你也要忍,不能去執著;無色界的心,可以回想過去、知道未來,你也要忍,不去玩這個心。 

而出世間忍呢那是已經修到空了,忍什麼呢?忍空!不能再去執著空,還是要空忍,要從空境裡走出來,才能夠進一步的達到空有不二的修證,空有不二也要忍,每一個階段都是在修忍法。這一段講完以後,你就知道《金剛經》為什麼講這些名相,其實要做到,都要忍辱波羅蜜來成就。以前也許你知道要去忍人家的迫害、委屈等等不如意的事,這些其實都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有境界以後才是真的走上了忍路,隨時隨地都要修忍功。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謂,初心菩薩以有漏心行忍,什麼叫做漏?就是過去所造所為都有果報,你逃不掉,這是行有漏法;如果,你沒有用忍功夫去觀它的話,你會受天界的果報,這是有漏心;當然更差一點的是有煩惱,那是指煩惱心,凡夫心為非作歹,所得到的是惡報。依諸果報福業,對所遇世間苦樂違順之事加以忍耐,這是有漏心,你做善事,有善事的果報,禪定有禪定的果報,這就世間禪裡面,色身的痛苦、世間的八苦或者是禪悅之間的快樂境界,違逆或是柔順,這些都要加以忍耐,無所不忍,好的要忍、不好的更要忍,這就是世間忍,自學就是在忍這些,你做到的話就是忍者。忍到心空法了時,一般來講就有神通力,心清淨才有神通,什麼叫世間忍呢?即有相、有漏之忍辱,對一切有為相、一切有漏法,你都要去忍耐,不要去執取那個境。 

大菩薩安住法性之理,祂不執著有漏法,以真性主行,會依因緣起自性,起自性以後,依空性而起的法,祂安住在這個真性應緣之間,自在表現各種作用。如果以出世間忍的話,祂一直守在空,這個時候空也要把它忍過,不要執著空,有因緣,祂以自性應緣發揮作用起心法。菩薩境界就是該用心就去用,還能沒有一個用心想、不去執著,這是更高層次的忍,用與不用之間無絲毫執著。 

在出世間智慧修證階段,儘量的不要去起弄心用,而大菩薩的心,用不用,隨意自在。祂是住出世間忍,境界不同,祂所具有的忍功對象也不一樣,大菩薩偏向於無相、無漏之安忍,這裡包含出世間的阿羅漢、聲聞,聲聞乘祂是絕對的無相、絕對的無漏,這種安忍對於法上,祂沒有絲毫的煩惱。嚴格講起來,所謂大菩薩就不是只有執著無相、無漏,祂可以隨緣去發揮心用,作意去利益一切眾生,但是作意之間,沒有我在用心法想,是很自在,用完了也就忘了。 

這嚴格講起來有三個層次,《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二個層次: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大菩薩應該安住在出出世間忍,就是該用法就用法、不用法就不用,用與不用之間都沒有執著,這是另一種忍功,不落於無為相,這是最高層次大菩薩的安忍。
 

亦有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大明三藏法數》中云,安受苦忍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為所動;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而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另外,在《大明三藏法數》中,亦提到兩種法忍: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二忍之間,前者是安然的,沒有痛苦去忍受外在逆境的忍。安受苦忍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面對身心疾苦、水火災苦、刀杖刑苦,你可以很安心自在的去忍受,心不為境所動。最經典極致的例子,就是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一例,為什麼可以做到沒有瞋恨心?因為就是無我,無我就無人,無我就可以安受苦忍,這屬於對外在境界的忍。 

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體性虛幻,這是真正從理體上去觀這個法的發生。如果你要做到像忍辱仙人這樣不起瞋心,那你可以用觀察法,迴心反看,被割的肉體好像不是我的,只是一件事情在進展,這樣諸法體性面對諸法的過程之間是虛幻不實在,一切法沒有生、沒有滅。當然要能夠做到這樣,首先要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深刻的觀察清楚,你才能夠產生巨大的信念,才有可能在手起刀落、砍到你身上來時,讓你的信念超越身體的覺受,真實的去運作觀察法忍。 

能做到心不妄動、安然忍和,視眼前的景象只是一個法的生滅而已,這樣才是真正的法忍真實工夫;如果對逆境還有一個要忍的心的話,那還是很初淺的修行。要修證到原來我有一個空性,面對來的逆境,只是一個法的生滅觀照而已。生滅法,我的體性是不生不滅,這樣你安心不動,自然遇緣可以做到安忍。思惟,你可以從理念上去了解,逐步修證,果能真實做到的話,你這個心慢慢也可以沒有妄動。有妄動時就是還有餘習、還有不清淨的心,我們不像忍辱仙人修了五百世的忍辱功夫,所以現在當然做不到,但義理懂了之後,慢慢朝這方面去做,至少對於生活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但要忍,還要很自在的去忍。

 

三忍:

據《諸經要集》記載,菩薩修行時,有身、口、意三種忍行,即:(1)身忍行,菩薩修行時,捨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稱為身忍行。(2)口忍行,菩薩修行時,雖被人輕賤打罵,聞已能忍,不起鬥爭,稱為口忍行。(3)意忍行,菩薩修行時,雖被人毀訾辱罵、瞋恚呵責,聞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稱為意忍行。 

所謂的三忍,怎麼有這麼多忍法?因為我們把經典上看過的所有忍功法門都拿出來解釋一下,有些是大同小異、略有重覆,但你可以知道,每部經在講什麼忍法。據《諸經要集》記載,菩薩修行時,有身、口、意三種忍行。身體要忍,忍熱、忍冷、忍飢餓、忍種種天災人禍加諸在你身體上的苦。嘴巴要忍,不衝動,要能沉得住氣,修行,就是嘴巴少講、身體少去犯戒、心少去胡思亂想,把這三意都安忍,都做到了,怎麼不會有成就呢 

身口意三業清淨,怎麼清淨法?就是修忍功。好事,身體去做,做完了,要忘記它;壞事,身體不要去做,如果無意中犯了戒,要懺悔,菩薩是通懺悔的,但不要再犯,這是真懺悔;如果老是犯、老是懺悔同樣的毛病,那不叫真懺悔。嘴巴少講,該你的職責自然是要講,開口講了,有什麼因果來也要忍,最好是無忍之忍,你連心都不動,坦然以對;至於不關你的事,你就別講,世間的事情隨著因緣在變,隨緣就好,你講了,結果也不見得就完美。最好念頭不要亂動,不想,嘴巴就不會去反應。 

身口意三根,意業最重,因為有意業、有我執、有一切的執著,嘴巴才會去說、身體才會去行動。意業是控制口業跟身業,如果意業都忍了,那口業跟身業不會去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我們聽到第九分講四果位,第十三分這裡講真正的修行,修忍法、忍功。三忍裡意業最難修,上上根機的,直接從心裡面去忍,把念頭打死,口業、身業也隨之而去;若做不到,所以先身忍、再口忍,先讓自己的所做所為中規中矩,合乎律儀,不犯錯,少造業,嘴巴也能忍著少講,著重修自己,真修行人不大管別人,接著再把意業忍住了,這三種忍清淨了,想不成就也難!
 

(1)身忍行,菩薩修行時,捨身、命、財,無有吝惜,這個不簡單!釋迦牟尼佛修布施是非常徹底的,要像釋迦牟尼佛捨身餵虎,是不簡單!聽說去瞻仰一下這個捨身餵虎塔聖地的話,你能成就道業,最少還能升天。叫我們發心在錢財上布施是可以,賣命工作也可以,但是叫你把眼睛挖給別人就很難吧人家缺了一個心臟,你可以把心臟佈施給他嗎修行真的不簡單,大菩薩的這種捨身、捨命精神,如果你能夠做到,就真的沒有吝惜,這樣才能成就。有時候我們執著這個肉體,如果你看開,今生捨報了,我的道業馬上又前進一大劫,也許你會想,我來捨身也很好,因為你捨身去完成眾生需求的話,你的慈悲心進了一大劫,道業也進了一大劫。 

菩薩生生世世轉換這個肉體很簡單,有這種體驗的人,他才有辦法捨身、捨命。捨財雖說是小事情,但要你把所有財產都捨出去,我看你也要大大地考慮,先留一點養老金、再留一點照顧小孩,有剩餘的,才好不容易拿出去布施。大菩薩有大菩薩的功德,我們都學不到,但我們要去思維,祂們怎麼能夠做到?如果你看到身忍行對前進菩薩道的突破,也許你就會考慮去捨身、捨命,就有超乎常人的行為出現。 

像美國那位股神,他捐三百多億美金出來,自己剩下幾十億,這也是有菩薩的精神,當然他是比不上大菩薩,沒有全部捐出來,多少會留給自己一些後路,我們看到這些例子,要思惟人家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魄力?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捨身、捨命、捨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稱為身忍行。 
 

(2)口忍行,菩薩修行時,雖為人輕賤打罵,聞已能忍,不起鬥爭。一般道場,很少有罵街式的對罵,更別提全武行了,頂多是聽到什麼話,心中不快,尤有甚者,背後放些話出來而已,很少對罵的情形。我們要學習,被人有意、無意輕賤時,你要忍,被人污辱了、委屈了,也不必去講什麼,更不應該起鬥爭,惡語回敬對方。你說我解釋解釋幾句總行吧?其實也不必!很多時候愈描愈黑,本來想解釋一下,結果一時不察、多講了幾句,當面還好些,若是話轉了幾手,肯定又生出其他口舌是非出來,這時對方聽到了,再跳出來回應一下,豈不沒完沒了、歹戲拖棚想想這些情境,或許你的嘴巴就能夠忍住不講,修行就在修這個,修這個口忍行。 
 

(3)意忍行,菩薩修行時,雖為人毀訾辱罵、瞋恚呵責,聞已能忍。當下打你,讓你身體痛苦,要忍;罵你,讓你聽起來不快,要忍;身、口這兩業加在你身上時,除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外,回去你的心也不能秋後算帳,他憑什麼動手打人為什麼這樣委屈我、辱罵我?真是欺人太甚了!想這些都是自己起煩惱,讓一顆心愈想愈不甘願,如果愈想愈忿恨,再起報復之心,下一次我要找機會討回公道,這就太離譜了。過去了就不要在意了,言一過耳的當下,這個聲波其實就隨風而逝了,你還能留住個什麼就算是山谷的回音,也不過幾秒鐘的事,這個法就滅了,惡語如此,良言亦然。身口意三忍行,要確實去做,否則你唸再多的《金剛經》也沒有用,因為要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要從逆境中去修身口意三忍行

(2006.07.02.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