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4)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3.實相(續)

以實相觀一切法即金剛經之精神,所以實相觀是指理觀,即觀察實相之行法;反之,觀察因緣所生之差別事相,稱為唯識觀,是為事觀。實相觀與唯識觀乃《占察經》卷下所說,天台宗以此二觀為事、理二觀。在密教,實相觀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別,金剛界之實相觀即月輪觀,胎藏界之實相觀即五大觀。五大觀是指:(1)觀地,作白色觀。(2)觀水,作綠色觀。(3)觀火,作黃赤色觀。(4)觀風,作黑色觀。(5)觀空,作青色觀(尊勝儀軌)

以實相觀一切法,《般若經》是導向實相法印,實相也就在學習諸法緣起觀,緣起是《般若經》的一個種性,唯識是講緣生。緣生跟緣起有什麼不同?緣起有點被動,你要學實相觀,學觀一個相起,存在那裡與你沒有關係,你的心不執著它的有無,這個相是因緣所起的法,你不跟它相應,被動的去感覺諸法緣起;緣起裡面,有一種是內心的種子起現行的緣起,這是沒有意義的,是你的妄想,並不能視為真正的緣起觀;真正的緣起法,是外面有一個境、有一個人,甚至有一件事對著你來時,你的自性應這個緣,能夠認知這個境,但不去加以接受或排斥,這樣你才能解脫,從這裡面你可以去觀因緣,也承認一切相,自在的任實相存在那邊,即是所謂的緣起觀。 

唯識所講的實相觀是注重在心方面,它不是被動的緣起,是主動可以再生一切法用。證得空、無相、無願三昧以後,你有基礎的定力、智慧,你再用你的心意念,可以讓一切法從無中現有,這就是所謂的緣生,我藉此因緣,讓無中的法,再生起一個法,這是行菩薩道的人所用。唯識或《解深密經》後面的內容,就與此有關。功夫練就了,你就可以學這個緣生,緣生之間可以產生一切法用,用來利益眾生。 

緣起觀、緣生觀,你要加以分別清楚,在還沒有正式解脫以前,除了學空觀、學《金剛經》裡面的智慧、慧眼以外,你要學實相觀,有看沒有到、有聽沒有進,學這種裝聾作啞的功夫。《金剛經》的精神,就是在教導我們實相觀,所以實相觀是指理觀,理觀是從空裡面去觀這個相,它是有這個相,但我有觀不觀進去,這樣你一方面能夠解脫,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那個相,而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大般若經》的精神,觀察實相之行法,用初步的空解脫,進到無相裡面的實相觀時,就要這麼去做。 

實相觀證得了,就要進一步進入唯識,唯識是緣生,無中生有,假藉你的心力,從空性中生起一個心意念、一個觀相,或由佛、菩薩的一個咒語、一個手印,就可以進入識觀。菩薩道就是要這麼去生起一切心用,如果你做不到,一來可能是心眼還沒有開,再者慈悲心不夠、或者智慧比較差一些,當然不能夠隨緣化起。禪宗也好、大乘佛法也好,所講的妙用,妙用就一定要從空中化起,你既然能化起,就能夠成就一切佛事,做完了、放下,大小事項最後都能夠承辦,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 

觀察因緣所生之差別事相,稱為唯識觀。心或識,就是真正的心,你不用心,回到空、無相觀或者實相觀,利用因緣去產生差別相,起心動念去做一些觀想,這樣就進入唯識,唯遮事情,識遮偏空理。要清楚《般若經》的理念去修解脫,解脫有小乘的解脫跟大乘的解脫,小乘的解脫是空觀、慧眼;大乘的解脫,空有不二、實相觀。實相觀以後你要進一步的學唯識觀,不是只有觀事情,是要能夠產生差別相,這差別相是你心裡面去創造的,要有這種能力,這樣才能夠成為菩薩。 

《占察經》是觀因果現象的一部經,實相觀與唯識觀乃《占察經》所說,實相是緣起觀,唯識觀是緣生觀。天台宗以此二觀為事、理二觀,理是觀空、觀自性空;事則是觀差別相,或者從心中、空中化起一切差別相。理觀要先學,學好了再來學事觀,空做不到,則心力有限,你要玩神通心用也玩不起來,這是天台宗所說;密教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二部曼荼羅也在說理、事界,金剛界曼荼羅是智得,又稱「果曼荼羅」、「智曼荼羅」,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不為一切煩惱所破,猶如金剛寶石之堅固,不為外物所壞,故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智差別,這智就對應了天台宗所謂的事;胎藏界則是理,之外胎藏界還具有因、本覺、化他等諸義,胎藏界又稱為「因曼荼羅」、「理曼荼羅」,理理平等,是如如不動的體,也就是定,來表眾生本具的如來體性。胎是胎兒,有孕育、產生之意,從體性空中才能得一切定、生一切法。所以金剛界配以五智,即分為佛、金剛、寶生、蓮華、羯磨等五部;胎藏界為導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則分為佛、蓮華、金剛等三部。 

不同宗派,學的經典不一,使用的名詞也不一樣,但內容大同小異。理事是天台宗的理、事二觀,它與密教胎藏界、金剛界二部理智不二的修證一樣。金剛界之實相觀,行者作阿字月輪觀,觀月輪上有個梵字“”,“”是個根本母音,從這母音上再去加子音,就發展出很多的字母,由四十二個字母增加到五十一個字母,《華嚴經》裡講的是四十二個字母,所以”“是最根本的宇宙音,其後產生世界一切法,每一個梵字、悉曇都代表一個意義。 

胎藏界之實相觀則是五大觀,這五大分別為地、水、火、風、空。五大觀,依識起用,分別是(1)觀地,黃色,地大作黃色觀,這五大對應五臟,黃色主脾。(2)觀水,白色,水大作白色觀,白色主肺。(3)觀火,赤色,作赤色觀,主心。(4)觀風,黑色,風大作黑色觀,對應的是腎。(5)觀空,四大次第觀成了以後再觀空,作青色觀,於人身對應的是肝。空大也有經典講是無色,無色隨緣化成一切色,其色不一。識大表智,五大表理,以智觀理,以理顯智,如此理智不二,理智合一,即為大日如來的顯現 

另外,五大是表五佛,佛本無大小,唯依五部主任務,於佛、於位次、於智慧、於心識又有不同之意涵。意涵如下:地大東方,主阿鞞佛(ak=obhya),乃發心之位、身呈黃金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下垂觸地,表大圓鏡智、為第八識;水大西方,主阿彌陀佛(amit2bha),乃成果之位、表妙觀察智、為第七識;火大南方,主寶生佛(ratna-sa3bhava),乃修行之位、表平等性智、為第六識;風大北方,主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乃涅槃之位、表成所作智、為前五識;空大表中央,主大日如來(vairocana),乃究竟之位、表法界體性智、為第九識。 

無論是觀月輪,觀地、水、火、風,觀起來以後,最後還是要觀空;等於是禪宗開悟以後,慢慢去掉內在的妄想、微細習氣,讓心清淨下來,所現不執著的空體,這時候不管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就可以做到實相觀。密教跟唸佛都是一個有為法,用有為法去修,能夠打開心眼以後,最後還是要回到空觀。所以諸法門教理都是大同小異,只有不究竟的人才會一直在強調自己這宗好、他宗不好,懂得的話,其實都是一樣的好。不管天台宗、密教都是離不開事、理,天台宗打坐、禪修,開始也是要先化掉內在的妄想習氣,這也是事相的一部份,然後回到空性,獲得理觀,到最後階段,還要能夠依唯識來觀緣生。修行不要停滯在證空,我們學法還要學到後面的依空起用,如果能夠學到大乘菩薩的境界神通變化無量、化身千萬億那是最好的。

 

4.功德

功德梵語gu5a,音譯作懼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即謂行善所將獲得之果報。惟功德與福德不同,福德是布施、助人善法,感召升欲界天果報,是虛偽功德;而功德者將成就道業,而就解脫的智慧、知見,這是真實功德。《大乘義章》云:「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所以梁武帝問於菩提達摩尊者:「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蓋此僅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所以所謂真功德者,乃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於世。 

功德以前經文出現過,福德即非福德性,但稍微有點不同,大同小異。上一次沒有講到福德、功德怎麼去培養?功德梵語gu5a,音譯作懼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有福德的功能,福德是累積福報的因,要產生功能的果報就有它的功用,有福德因,才能產生後來果報的功能,你不種一些福德,就沒有什麼功能會發揮,行善所將獲得之果報,也就是功德,有功德有執著,就有果報。 

惟功德與福德不同,怎麼不同法?福德著重在行善的累積上;功德偏重在道業的成就上,比如你持戒就偏於成就道業,如果福德,你就是布施濟貧、跟大眾結緣、供養諸佛菩薩,這樣就是福報、人間福報。福德是布施、助人善法,感召升欲界天果報,嚴格說來是虛偽功德,是一般人的功德,不是學佛法者的功德。學佛法,如果不是朝著解脫的道路上走,那就是沒有正知見,走向求得榮華富貴的果報去,以這種心態去布施、去幫助別人,那就是不真實的功德。 

當年達摩祖師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梁武帝召見祂,詢之,朕供僧、建廟無數,如此功德如何?達摩祖師言沒有功德,就算有,也是虛偽功德。梁武帝碰到達摩祖師講修行解脫、心地莊嚴的道理,兩個人格格不入。達摩祖師告訴梁武帝,連一點功德都沒有,這指的是實質上的功德,修行解脫、心地莊嚴的功德,於是梁武帝又問達摩祖師::「你看到的我,是什麼?」達摩祖師回答:「廓然無聖」,在虛空廣大之間,沒有所謂聖人不聖人,你當皇帝,在達摩祖師看來也跟凡夫一樣,沒有什麼特別,人、天的國王、天子是他的福報,跟成就解脫道是不相關的。這兩個人實在是話不投機,達摩祖師就離開了。 

真正的功德是什麼?累積成就道業,解脫的智慧、知見,這是真實功德。你供僧、建廟,還是不能把你的內心掃除乾淨、達到莊嚴你內心,得到真正的功德,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得到阿羅漢、辟支佛或者行菩薩道,這樣才有真的功德。如果你沒有這種解脫的智慧,對佛法沒有正知、正見,把天道看成是你最後的目標,那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功德,即使你把修行導入世間禪,色界、無色界,也還不算是正知、正見,只能說是有知見,然而這個知見不是真的正知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導入解脫、導入佛法的最高階段,那才是正知、正見。 

智慧是空,有空就有解脫的能力,所以知見應該擺在智慧的前面,你要見道、要知道什麼叫做道?就是建立起解脫的道路,把它規劃出來,懂了道路怎麼走,就是見道。見道以後要去悟道,不要光說不練,要去修內心,空身見、空疑心病,不要去執著邪戒,空掉貪、瞋、癡等等心不淨法。你知道正知、正見後,做到了、空掉了,你就有智慧,這種智慧,是空的智慧,就可以解脫,如此才是真實的功德。你不要去做虛偽人間福報的功德,《金剛經》裡面講了很多的功德、福德,一直要訓練你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訓練你證得慧眼、得實相觀;但話說回來,如果你功力不夠,一時還不能修內心清淨,那就還不能偏廢,福德、功德還是要做,知見導正,認知對了,就按步就班的去做。 

《大乘義章》云:「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資,就是幫助,你的福德能夠發揮它的果報,這種能力、功力就是善,這樣叫做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善於用在修行上,做自己內在德行的清淨,這是家德,不是外德,不是外面的福報,是你內心的莊嚴,內心莊嚴,自然清淨,這種才是真正的功德,有之言謂,然後得到真正清淨自心,這才叫做真的功德。」所以梁武帝問於菩提達摩尊者:「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蓋此僅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不真。你升天,果報天壽久一點,到最後內心不淨,還是照樣輪迴,沒有真實的功德。 

是以所謂真功德者,乃淨智妙圓,內心清淨產生智慧。智慧有四種: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沒有淨,就沒有這四種智慧,有了這四種智慧,尤其大圓鏡智,是靜態的觀一切境,這是妙有,有了成所作智,就會去產生無量的神變,這也是空中產生妙有,得三三昧者,始能入陀羅尼門,就有機會產生妙有。圓滿,自性清淨圓滿、神通變化圓滿,鏡智妙圓,不管有為法、無為法,體自空寂,剛才講的唯識,是從空中化一切境,化中你是觀空不執著,我們講空,無相、無作、無願觀,無作、無願同義,這個願,不是指發願的願,是對什麼事都沒有一個要求好壞的心,這樣你心放得下,無願了,就能無作,感召什麼順逆因緣,都無作意相應,這樣就是觀空的這一邊。 

若不是觀空這一頭,或者你隨因緣起心作意去產生一些心用,在心用中或者心用以後,回到空寂,體是空寂。初開始修行,求解脫,不去用有為法,等到證得實相觀,你會用這個心,去產生一切心通妙用,在心起妙用之間,你要執著我在用法,那就不是守住空寂的心,應於做完了心法,本來就虛幻不實在,不要在意,體自空寂,不要在靜態的字面上去解釋,修到淨智妙圓,一定有他的心通妙用,隨緣感召而起神通變化,在神通變化之間又能住空寂,空是寂寂然的本體,本體之外,產生有為之用時,可以不執著,那就是寂,也就是對境有實相觀的能力或者對法有不黏的能力。寂不是滅、不是什麼都沒有,寂是我用空性的體,面對一切境用,不執著它的好、壞,有為、無為,在起心作意之間也是空寂,你利益眾生但不求於世,不去求世間這些功德、福報,如果有所求就沒有出三界,這是解釋一下功德的意義。
 

勝鬘寶窟》云:「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廣喻為海,稱功德海(gu5a-s2gara),其貴重如寶而謂功德寶(gu5a-ratna),其他尚有功德藏(gu5a-garbha)、功德聚(gu5a sa3graha)、功德莊嚴(gu5a vy9hqla3k2ra)、功德林(gu5a vana)等多種名稱。

 功德從何而來?《金剛經》告訴我們要布施、度眾生。《勝鬘寶窟》裡所說的則不同,《勝鬘寶窟》云:「惡盡曰功」,你心地不好的習氣毛病斷盡了,這才是功;「善滿稱德」,做了種種的善行、圓滿善根,就可以稱為德;先去內在的妄想、習氣、毛病,然後再做種種的善事,內外兼修,就是所謂功德。又德者,得也。何謂德?就跟我們說有所得的「得」一樣的,你有功德,就有得到什麼東西,我們比較在意的是修功所得,修行的功德,你要的是實際的功德,不要去求那種虛偽人天果報的功德,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每部經對功德的解釋是有些不同。 

功德造了很多,累積成海,譬喻功德深、廣大就像海一樣,稱為功德海(gu5a-s2gara),海的面積是大於陸地,以我們這娑婆世界,海佔了四分之三左右,陸地只佔四分之一,海代表無量無邊的廣大;功德海(gu5a功德-s2gara海),其貴重如寶,如果你做了一些簡單的功德,那是沒有所謂的貴重,是得到人天果報而已,如果你去成就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甚至於菩薩道,這是正知、正見的修行,這樣才是貴重,可謂為寶,是為功德寶(gu5a-ratna寶),集眾功德寶成藏,你做了很多真正的解脫功德,就像有無量的寶藏來成就道業,所以也可以稱為功德藏。藏,意為蘊藏了很多的金銀銅鐵珠寶,代表你這個德行無量無邊的多,由此挖掘出來的都是功德,叫做功德藏(gu5a-garbha) 

悉曇梵字,如果你懂得它的意思,比較能夠去思考原文的意涵。以前我看功德藏,就沒有用這個行為之境況去觀察功德藏的含義,懂了garbha,你就可以觀想到更深一層的意思,剛才講的胎藏界,密教的garbha這就是胎藏界的界,可以有胎兒產生出來,可以聯想到空中生萬法,由體性空中蘊育出很多新法、可以蘊育你的德行,讓它清淨。這裡有幾個名詞,功德聚(gu5a sa3grahasa3有一種聚集在一起之意,graha拿之意);功德莊嚴(gu5a vy9hqla3k2ra莊嚴,vyuha莊嚴,ala3k2ra莊嚴,兩個組合一起,更形容他的莊嚴相,其實這個字可以當做莊嚴講);功德林(gu5a vana),功德林,就像一個樹林一樣,一顆樹是一件功德,一大片樹林表示你功德做得很多,但這個多還沒有功德海那麼大,森林最怕大火,最怕你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全都燒掉了。瞋心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要儘量的去克服,不然一怒可能就燒掉所造之功德林;貪欲這個罪雖較重大,由於它難斷,你一時斷不了,是可以理解;反之,比較淡薄的這種意業的罪,像我們的瞋心,比較容易去斷它,你不去做或者做不到,這個過錯就比斷貪欲來得大。我們平時布施、護持道場,建立很多功德,不要一發怒,全部把它燒掉,儘量不要發脾氣。

 

一切真實功德從功德田中出,何謂功德田?即一切善法從佛、法、僧三寶田中生。三寶具有無上功德,能成就眾生,使生一切功德;又眾生供養之,則生無量福報,故稱功德田。《無量義經》中云:「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所以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故稱功德福田。而無上功德田者是專指供養佛陀,諸福德田中,以佛為最上,故稱無上功德田。 

功德林如何去栽種?怎麼去產生你的功德?如果以世間法來講,我們要現實些,以投資報酬率來講,同樣一百塊去布施給乞丐,跟你用這一百塊去供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聖人,那所得功德是差了十萬八千倍,當然我們不去計較這些功德的大小,我們說布施,當然要無住相布施,所以布施也要隨緣,我先看到乞丐我就掏出一百塊給他,後面再看到修行人,我沒有一百塊就算了,這是隨緣;如果聽了我講的投資報酬率的比喻,就會罣礙這些,有錢定要供養有德者,那是心不淨。我看到這個眼前乞丐我不給,我要剩下一百塊拿去供養須陀洹、斯陀含果者,這樣你還有一個分別心。然而,理論上我們還是要去了解一下,功德田要怎麼有效益地去栽種,讓它能夠產生真正的實際功德? 

我所布施的、行善的,就像一顆顆的種子,希望它們能夠成就一種真實的功德,這個時候你要慎選功德田去栽種,一切真實功德從功德田中出。何謂功德田?即一切善法從佛、法、僧三寶田中生。你要栽種善的種子,你要栽種在這三寶田裡,像剛剛你這一百塊給了乞丐或者三餐不濟的人,那是你跟他結緣,下一世他頂多還你幾百塊;你拿這一百塊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你可以產生未來世的解脫功德,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甚至於成就菩薩道。同樣栽種一顆種子,栽種在不同的田裡產生不同的功德,因為這田的土壤肥沃貧脊有別,栽種東西有異。 

這裡講到一個觀念,一切善法之功德,從佛法僧裡去栽種比較好。你對佛誠心供養、禮拜,這善法,你知道佛的福德多大,衪給你智慧、給你安詳、衪引導你成就佛道,你今生資糧夠的話,勇往直前,一天天過去、一月月過去、一年年過去,有時候回想起來,最近比較有智慧,又學了好多知識,放下好多的煩惱,這是你的功德種在三寶田上。此時佛法可以自己看經典就懂,從前看不懂,現在看得懂了,以前一部經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現在可以看了、可以認真的讀了,還能有所體會,這就是你的功德種在真功德田上。 

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如來;法,是指釋迦牟尼所說解脫道的法,當然包括善道、善行、戒律等,這些都可以生一切善法。對於僧寶,出家人代表釋迦牟尼佛,能夠離家修道,出家去的這些修行人,未來就會成就佛道。經典裡面常常講,一個人沒有出離心,成就不了佛道,意思是說,你哪一世如果不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因緣,出家去修行的話,要成就佛道是很難的。所以佛不在世時,僧寶就代表釋迦牟尼佛,我們供養出家眾,他們也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可以攝受、照顧我們一切眾生。所以這三寶田是最肥沃,你要把你的功德栽種在這上面。不是勢力眼,做了以後沒有什麼分別心,那是最好,你要布施給乞丐就隨緣,先看到的先給,如果錢夠的話,乞丐也給、三寶田也種,那是最好的,有因緣就去種。 

三寶具有無上功德,佛法,你可能會很恭敬,但你對僧眾可能會看不起,有的人還要批評僧眾,那是在造業,不管你修得多好,你會去謾罵、毀謗出家眾,你就不是佛弟子。其實不要說毀謗出家眾,連毀謗居士都不行,因為戒律講不能夠毀謗四眾,四眾者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哪種人都不要去批評,你沒有去看經典,不知毀謗四眾這些罪業的可怕,那是地獄的因。不要逞一時之快,話講得興起、書寫得痛快,而去種此等地獄因,因為毀謗三寶,也會有盲聾闇啞的果報。 

反之,謢持三寶會產生無量的功德,你如果毀謗三寶,這個罪業很重,要下地獄、還要再受盲聾啞這些果報,毀謗大乘佛法也一樣。我們學佛法,反正《般若經》裡所講的,不要執著一切相,學習實相觀,你就不會去批評小乘、大乘,小乘、大乘,此宗、彼宗,這樣都是不好的。這裡講到產生無上功德的是這三寶,你要懺悔業障也好、要求未來的解脫智慧也好、要成佛也好,佛法僧這三寶一定要誠心供養,你供養祂,祂可以讓你成就道業,因為祂可以使你成就一切的功德;又眾生供養之,則生無量福報,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勢力眼去做,只是要你們懂得其中的差別。 

經典講,你去飯(指供養,給他飯吃)一個凡夫,不如你去飯一個善根人,飯百善根人不如飯一須陀洹;你供養一百個須陀洹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養一個斯陀含果的行者;你供養一百個斯陀含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養一個阿那含的行者;你供養一百個阿那含果的道人,不如你去供養一個得阿羅漢果的行者。只有一個阿羅漢,從須陀洹到阿那含,抵得上一百萬個的道人,你供養大菩薩、佛,那更不得了了,因為衪可以給你無量的福報,衣食無慮以外,還可以得到智慧、得到解脫知見,超越三界輪迴,您說這個功德田多好!我們懂了這個福田,儘量有機緣就要去供養這三寶,從這塊田地裡可以產生真實的功德,所謂真實的功德,就是你最後得到解脫,這是實際的功德,不是虛偽的功德,故稱功德田。 

《無量義經》是法華、唯識等較後期的經典,本經之義趣,係基於有情之煩惱無量,故佛陀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此一法即無相。它把佛法的義理用無量的意義來表達出來,它裡面說:「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在功德田裡遍佈了很多善種子,去供養、去栽種善種子,於功德田上,無所不在的去種這個善因,普令一切善種子發萌菩提芽,你自己會發起菩提心,然後菩提的種子會萌芽,善種子會變成種在功德田上,會發起覺悟的這種修證。如果你把這善種子栽種、布施給一般凡夫,只是結下你跟他之間的善因緣;你把它栽種在功德田上,你卻可以得到解脫的智慧。要解脫,你當然要有般若智觀,不會去刻意揀選我所栽種的種子跟栽種的福田,但無形中菩提種子會萌芽。所以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無量的功德是指真實的功德,亦能獲其福報。

真正修行的人,你福田種了、佛法僧三寶供養了,就不要怕沒有飯吃,不能夠擁有能讓你呼風喚雨的財力,但總會夠你用,這是福報。福報不在多,在於要用就有,那是最好;財太多並不好,太多,慾望會被刺激挑起,你的心就會亂、就會去造業。福報你隨時要用就有,不覺得拮据窘迫這樣子最好,這就是間接的能夠獲得解脫智慧以外,還可以得到一些好的福報,這樣才是真正的稱為功德福田。功德是要求解脫,福田是衣食不餘匱乏,太多沒有、但也不會短少,讓你不必為基本的食衣住行奔波煩惱,這是最好的功德福田。 

而無上功德田者,是專指供養佛陀,這個名詞要注意一下,稱為「無上」的,只有在講佛陀;另外大師,真正以出家眾來講,這個大師還不能隨便用的,根據佛教的名詞,「大師」也只能稱釋迦牟尼佛為大師。理由是你能大到哪裡去?你再大也還是有相,有形有相就不叫大,無形無相那才是大,那就只有釋迦牟尼佛。無上的功德田,就是專指我們虔誠的供養諸如來。諸福德田中,即使是在佛法僧裡來比較,這福田的大小,也還是以供養佛最大、以供養佛為最上。你供養僧是以衪為楷模,向衪學法,受衪的攝受、指導;你供養佛、供養法,你可以得到福報、得到智慧、得到解脫;然而為什麼法還不如佛大?你供養法,雖然可以得到解脫知見,讓你去除煩惱,而你供養佛,衪除了給你安祥、解脫的智慧之外,還照顧你食衣住行、加上福報,所以這三寶裡面,是以佛的供養是最上,故稱無上功德田。 

這是有關功德方面的說明,幾個概念,一個就是同樣是做善事,你要去做這個能讓你解脫的、得真實的果報,不要去做些人天的福報,那個不是真功德;另外,透過供養,能夠得到福報、又能夠得到解脫智慧,那就是供養佛,如果你智慧不具足,你要有一個現世的導師,那你要供養僧,因為起碼出家眾代表佛,可以當你的楷模。人究竟不是完美的,不是每一個出家眾都很完美的,在修持上也有高低之別,你要看好的那塊、學習他好的地方,不要去看他不好的一面。我們人的分別心都很重,都會特別注意人家的缺點,有些密教的上師在戒律上比較隨便,你要向他學法,你要去看他的強項、他的優點,真看到什麼不好的地方,就當做負面教材,提醒自己不要去犯,因為密教注重法,它的戒律和顯教頗為不相同。 

密教裡面的四加行法,他強調是你有沒有失掉菩提心、你有沒有捨去眾生,這個是真正的戒,不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大罪,不是。金剛乘是以度眾生為主,你不能捨離眾生,捨離一個眾生你就犯戒,當然到金剛乘他學一些咒語、學一些諸佛的善巧方便,他應該可以利益一切眾生;而顯教的行者,心清淨,但能力還是有限,還沒有到修持陀羅尼門,學不到咒語,還不熟悉如何運用諸佛菩薩的密咒跟手印,來讓眾生離苦得樂,滿足所願、解除他們身體的病痛跟心裡的煩惱。

對於出家師父,你不要太執著他的不足處,人家只要頭髮能夠剃掉,總是比我們要好得多。叫你出離,你都沒有那個心,有的人還沒有出家以前,也許你認得,在你眼中他修得不怎麼好、心地也不是太好,現在好不容易他出家了,你的頭還是低不下去,不想向他頂禮,他雖然修得不好,他一旦現出家相,你就要讚嘆、供養他,出家如果容易,你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福德不夠呀!你以為出家那麼簡單?我們剛講的福田,三寶的福田最大,可以讓我們了解功德的現象跟怎麼去培養這功德田。

(2006.06.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