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前言

現在佛陀講一個真正的實相觀念,「離相寂滅」就是一個實相的概念,實相一個目標,剛剛我們所講的那些如來的境界,無量三昧、自性身、法身、受用身或一切的總持法門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實相。其中講空、講不執著的部份是相對空,《金剛經》的每一分除了連貫前後的義理外,已經慢慢的把真正修行的解脫境界講出來。如來的境界,這一部經裡雖然沒有講到,但講到衪離相的這一部份,而唯識的《解深密經》就是再進一步的說如來境界。你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可以觀絕對空、相對空,對一切法都不起心動念相應,這樣做無作空、無願空,這樣空到底了以後,要再進一步要去學的經典就是唯識,唯識的代表經典就是《解深密經》,告訴你如何衍生神通變化,我們講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就起自唯識的經典。唯識怎麼起法?就建立在遍計所執相、依他起性的相上,以及圓成實相上,這三個分別性是凡夫境界、聖人境界、如來境界。這三個性相,依三個性起來,了解它無性性後,再來玩這個自性,這就是成所作智的神通變化起。

為什麼我要講《解深密經》?在把你們帶入解脫的境界後,還要再進一步的去認識諸佛怎麼起神通變化,而《解深密經》裡最重要的第八品就是在講諸佛的成所作智,衪怎麼起神變、怎麼起一切差別相與眾生怎麼憶想衪,祂怎麼用他受用身去與之和合,令證解脫。其實在修行過程之間,你懂得這些道理後也可以去試試,不執著一切相,對於身體病痛、心的煩惱,你都可以輕易地排除掉。有時候我們的疾病,是有其因、有其緣,如果你沒有能力覺知,你就用觀想,觀佛的光,化解你身體哪裡的毛病,最重要是不要執著,不要天天想我有病,住在這病上,這樣就是等於沒有病,不然你天天想,也會想出病來;如果你靈力比較高一點,可以觀因緣,我為什麼會生病?是別人作法讓我發病呢?還是冤親債主?可以觀照最好,如果觀照不起來,沒有關係,你知道怎麼去化解,仰仗佛力,觀想諸佛菩薩放光,清淨自身、清淨自心,清淨後身體要發病也就發不起來;你心有病、執著那個病,身體怎麼會好?當然會病。對身體沒有副作用的種種法門都可以用,輔助食療都可以去試試,但佛法是最好的、最高段的,不用錢,只用心。

現在正式講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離相,就是離四相、離一切法相,然後心住寂滅,這是昭明太子為《金剛經》所加的題目。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前十三中除第一外,世尊教了我們些什麼?一開始須菩提尊者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心要安住在哪裡?我這個煩惱心?習氣毛病的心要怎麼調伏它?祂問這兩件事。

世尊即提出一連串的法門來達此修行目的。其中提到的第一點:應有度十二類眾生之心,十二類眾生有情、無情都要度。我們一般只有一個要度人的心,修得好些的可以度到畜牲或非人之類的眾生;無情類就沒辦法,只有佛才可以做到。衪可以度化出生為金屬、草木的人,一般菩薩不行,只有佛才可以做到。我們雖做不到,但要發菩提心,還是要有這個願,希望能夠度這十二類眾生。現在做不到沒關係,以後總是能做到。發了願要度無量眾生後,不要說我在度眾生,不要有度眾生想。隨緣,有緣就度,無緣,你能度最好,那些能度無緣的都是大菩薩,什麼是大菩薩?所謂大就是能力夠,這是大菩薩,你的功夫要夠,不然泥菩薩過江,有時候搞得身體透支,自身不保。

為什麼有些以前大家都很尊敬崇拜的大修行人,到最後他不度眾生了?跑到一旁納涼,沒有學菩薩精神、沒有去練習這種無量的三昧、沒有去修忍辱?忍辱就是要訓練身體的抗病、心裡煩惱的控制,不經這麼千錘百練,練成金剛身、金剛心,是沒有辦法度眾生的。一般人在修行過程之間,打開身體自性心以後,有一些神通力,甚至也可以了解少許因果,如果停在這個階段,老是在消費這種能力,等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過去了,真正佛法沒有再學到,這時不隱退能怎麼辦?因為你沒有能力再續繼接受外來的因緣,外來的因緣都是有障礙的,沒有障礙怎麼會找上來?有病才會來求你。要成就大菩薩,有緣無緣都要能度,也實在不容易,有時候一天沒有一個眾生來、有時候一來就來好幾位,就是要去學這些能力,就要修忍辱波羅蜜。

對我們初學的菩薩說,眾生要度,有沒有度到、度夠了沒有?都不要去想它,反正心力做到就好了。沒有一個眾生是度一次就好了,你這次度了以後,過一陣子他又迷失了;或者現在他有病、有障礙,你度他、幫他,他很積極用功,等到病好了、生活順利了,他又忘記要用功了,這樣你有沒有度到他?沒有。凡事做了就好了,不必太在意結果,你究竟幫到他沒有?不要去想這些,最重要是隨緣。初學的菩薩有度化的心就不錯了,也不要常常說我在度眾生,不要有信徒的分別想,平等以對,要信只有信佛沒有你的信徒,你來這邊聽聽法,不是我的信徒,是釋迦牟尼佛的信徒,我只是代衪宣說而已,這是衪的東西也不是我的修證。有時候我們角色定位會錯亂,把自己當主角,自我膨脹,這樣就不好。

要達到降伏其心的目的,要怎麼做?當然要能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在第三分就提出來了,然後世尊告訴我們要廣行布施,布施是廣結善緣,一個人如果做很多的善事,就轉你的因緣果報之善因。每一個要修行的人,過去所造的業無量無邊,有時你說我懺悔法會參加了好幾遍,為什麼都沒有效?你怎麼知道過去無量億劫,你到底造了多少的業?你光參加這幾次法會就要有全效?最近看了《五千五百佛名經》,世尊就特別把某一些佛列出來,你禮拜、稱唸這些佛,可以消掉不等劫的業,有的幾十劫、幾百劫、甚至一千萬劫的業。你參加幾次法會,消了不到幾百劫的業,你就說應該夠了,還沒有呢!你不知道幾千萬微塵數的劫,所造的都是這些業耶!到底要拜多少佛?拜到你要成佛那一世還差不多!因為我們業實在無量無邊,如果業不是無量無邊的話,我們怎麼會那麼沒有智慧、怎麼習氣毛病總是斷不了?法,入經典以後,找到好的法就拿來用。譬如懺悔,不是勢力眼,有時真的要用效果比較好的法來用功,天天就唸這幾尊佛的佛號,禮拜衪們,快速消我們的業障。

離四相,如果你不能離四相,就非真菩薩。我相離不了,人相、眾生相也就離不了,壽者相,更甭提了。目標是離四相,但是,先結善緣,結善緣,就是廣行布施,這是第一關,第一波羅蜜。但要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有相布施。不管是用任何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去布施,財物珍寶也好、上等供香也好、飲食臥具、講經說法、乃至以讚誦的梵樂去布施給眾生都好,都不要執著,確實做到應無所住而布施。離四相後告訴我們不能以身相見如來,不要見世界相,為世界相;不要見微塵相,為微塵相;不要見三十二相,為三十二相,一般的身相,就是佛的肉身,對著如來的報身三十二相,都不能去執著,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離一切相,如此開始修學實相觀。

這一分就是要講實相觀,觀如來身相即非身相,是為身相,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為波羅蜜,這就是實相觀。確有此物,你可以觀它或者不觀它,不觀它是以空來看待,觀它是我有這個定力,我可以觀它,不受它的影響,有這種能力的話,就是波羅蜜。你觀這個相,不是一個相,這就是一個相,也就是實相觀。這裡包涵兩個意義,一個是空、一個是不空。實相,即是非相,不能看做真有相,你沒有離相,所以才看成是真的有其相。這一分出現最重要的名詞,即是修大乘佛法的法印,大乘佛法的法印就是實相觀、一相實相法印;小乘行者的法印是什麼?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等三個目標,前二者是修行的方法,後面那個是得到的心與它處的境界。大乘佛法的法印,就是要實相,觀一切相,而無有一切相可觀想,這樣就是所謂的一切相。

為什麼觀如來身相,即非身相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緣假合而成的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內心裡回想過去的往事,這也是虛妄不實在的,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所造的業,從內心再現起時,根本沒有一個因緣,所以是虛妄不實在的;也沒有一個法比我們剛剛看到那個如來的身相更虛渺,因為有一個實相在那裡,那個相是因緣假合而成的相,那是虛妄不實在的。你要見的是自性如來,不是要見我們印象中的釋迦如來,是要見你自己的自性如來,自性有如其本來的那種如如樣子。何謂如實?如實空的體性,如實不空的因緣,應緣所起的一切法,然後你能如實的不去執著那個境,我們真的自性如來就具足這些功用,你要見自性如來,當離諸有相,這是初步的解脫階段修證。

修習離四相是有次地的,先學觀其非法相,然後再學觀其非非法相。你要先學觀空,增強免疫力,學習不執著,待到心眼打開時,你心有靈通力,可以感召因緣起滅,你如果認它為真,就會起煩惱、陷入迷糊境,要習慣性的觀一切法都是假的,修行人如果不觀空的話,會像神精病一樣,你想的一些有的沒的,都是人家不會犯的毛病,你說沒有境界,又有點境界,若有點境界,心又控制不了,就是你真的感召到什麼,也不能當真,你要先觀其非法相。觀空是訓練你的解脫能力、培養你的定力,擺脫心的煩惱就要這麼觀、擺脫身體的煩惱也是要這麼觀。

先學觀非法相,一回生、二回熟,用佛法千錘百練以後,膽子大了,這時候再學非非法相,亦即有這個法相,雖然我們可以從這個法相去觀它是怎麼回事?觀了以後確實有這件事,你也不會去執著它,能夠馬上放下,如此你不會執著法相,也不會執著非法相,兩頭都不執著。佛法愈不執著靈力愈強,因緣這麼轉啊轉的,很奇怪就可以化解很多事情,這不是你用有為法可以體會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為法的層次低,你用無為法,去面對一切法,你的能力愈來愈高,體會佛法的層次也愈來愈深,最後就能得不即不離的中道觀境界。

觀空、觀一切有相,不執著,你就得到中道觀,空有不偏。其實修習中道觀就是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不偏於空,空是本來空,由空因緣產生一切法,不偏於有,也是不執著於有,有因緣就結,無因緣則滅,結時、滅時都不去執著它,這就是真正的正等正覺。然而這是等覺位,菩薩而已,還沒有到妙覺,因為還有一點點塵垢,還沒有完全清淨,不然你就真成佛了,就要有諸佛菩薩的一切智慧、一切神變能力,所以無為法是得正等覺之要法。很多喜歡修密法的或以前學了很多有為法的同學,現在就要開始學無為法,不要再去搞那些了,那是過去的習氣因緣,既然今生接觸到無為法,你就要學正法,無為法就是正法、解脫法,除了能解脫外,到最後也只有無為法才可以建立起那種清淨法界,如如不動的佛性,屆時你就可以體會成就無量三昧與總持門,得自性身、法身、受用身,變化差別轉等諸境界。學佛要了解為什麼要修無為法?佛法一直捨、捨、捨,我到底能學到什麼?你愈捨就愈能得,後面那個自我解脫的能力和教化眾生的體驗,才愈來愈廣博,儘量用無為法,不要執著一切真,證到真如無為境界是最好的。

學習無為法當以聲聞四果的心地斷結為修行的要法,能斷三結、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永斷三毒,為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心地法門。若懂此成聖人果位的四句偈,或懂《金剛經》的義理,自己修持奉行,然後為他人說,其福德亙是無量無邊。

聲聞四果的修證在心地上,應斷結為修行的要法,除了再來的大菩薩能幻化的人,祂沒有迷糊掉。我們只要是來受生的,多少今生都會熏習一些習氣,可以先從內心裡面去斷種種的毛病。知道自己的毛病還好,但知道不去斷有什麼用?有的人不知道那更離譜,枉費自詡是在學佛法,所以先斷三結,身見、禁戒取見、疑心病。身見要斷,這個肉體都斷不了、超越不了,怎麼進入須陀洹的境界?禁戒取見,不去守對你的心、行為控制沒有用的戒,因為從佛法來講,你守那些戒,並不能斷你那些心的根本毛病;疑心病也要超越,今天某某人看到我沒打招呼,我什麼地方得罪他了?回去想了三天三夜還搞不清楚,其實人家只是跟另一半吵架,那天沒心情與他人打招呼,像這些疑神疑鬼的心性都要斷,不然你連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淡薄三毒,貪瞋癡三毒讓我們輪迴,要階段性的將其淡薄。去年在美國講四句偈,有一位同學問:「什麼是淡薄三毒?」雖有那個邪心念,不受它左右,不會真的去做,這就是比較淡薄一點;如果想了,又做了,這就一點也不淡薄。你習氣毛病起來,你受它趨策去加以實現,就淡薄不起來。它可以起妄,但不要真的去做,尤其是壞的、不好的習氣。

四果位怎麼證?這些在第九分已經講過了,阿那含要斷五下分結,就是前面的六個裡面的前五個,去掉身見、去掉禁戒取戒見、去掉疑心病、去掉貪、去掉瞋、淡薄癡,這是五下分結,這五個基本的習氣。跟五上分結比較的話,那還是比較不好的、比較粗的。愈往上愈淡薄,你最後要斷五上分結,就是比較更微細的,微細的裡面那種蓋住你自性的毛病,都要能斷掉。五上分結是什麼?色界天的境界(色界縛)、無色界的境界(無色界縛)、掉舉、我慢、無明。這些色無色界境界是好但還是都要捨,不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你有無色界的境界,心可以通虛空,心可以通過去、現在、未來,心可住無所有相,或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這四空處定,你都要能超越,你若不超越,就落入世間三界果報,受天報去了。

掉舉是什麼?心通的人,自己不起妄想,但感召了虛空很多眾生因緣,有時候你攝受他不住的話,會胡思亂想,心就吊在半空中,舉在半空中。《佛地經》裡面講二障清淨相,一切法真如,只有兩種障礙到它,當然有的講二障,有的講所知障、煩惱障,這裡二障其實概括一句話兩個名詞---就是自想與他想,自想是我自己內心的煩惱、自己內心感應的一種迷糊相;而他想,是你心通虛空了,別人的想念、別人的感情作用、別人的憂苦,你都可以感受到,感受到了以後你有沒有受到影響?你有沒有進入掉舉?有,是為他而想,為他而想的心念會障礙到我們的自性,這是你定力不夠。

犯他想,情有可原,但自想還定不了,自己內心控制不了,那當然就更離譜了。別人的胡思亂想、別人的心病,你感知後,照道理來講,你自己有定,你感召他心,你自己也要有定,菩薩煩惱就在這裡,自己怎麼個樣都沒關係,但受別人影響,菩薩會罣礙。如果自稱菩薩,自己還在罣礙自己,那根本沒有離四相,那怎麼是菩薩?非真菩薩!菩薩罣礙別人,罣礙別人也不對,他有那個心,你感受到,不應該隨他一同起舞,就用清淨自性和合受用一味事智,給他一點空性,讓他轉那個業緣,自己更不要進入那種為他想的掉舉心境中。諸佛菩薩為什麼坐在寶座上如如不動?衪不知嗎?衪知。但是,衪為什麼可以不動?因為衪證到清淨無罣,自、他二障沒有了,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自、他二障,你要斷這個掉舉心後,再來第四個要去我慢心,修行到阿那含、阿羅漢境界,現起神通了,自以為離佛不遠了,其實知見上、神通上都與佛差了十萬八千里,但無知者就是會生起我慢心,有此心就不清淨,還有什麼好比的?阿羅漢境界都沒有慢心,阿那含的境界,就會有這個大毛病。只要你自詡證到什麼果,就是我慢心已生起來了,那怕只是須陀洹的境界,都不能自我認可,講自己證得須陀洹果,說我是須陀洹,你只要起這個念,就不是須陀洹,第九分就在講這個道理。世尊講我慢心是什麼意思?你證到什麼境界、證到什麼果位你講出來,那就是我慢心作祟,你其實就是沒有那個境界。

最後是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你當然就永斷三毒,這是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的心地法門。心地,你這塊心的田地裡,垃圾一大堆,還捨不得挖掉,拿它當寶貝,情見很重,捨不得人世間的親情或榮華富貴,這塊心地不淨的,不好的貪瞋癡的毛病,你都要拿掉,修《金剛經》連所謂好的東西都要拿掉:你有的境界、你有的修持、你有的真如性都要放棄,更何況是不好的?若懂得此成為聖人果位的四句偈,懂得《金剛經》的義理,然後自己修持奉行,再為他人說,其福德就是無量無邊。

行者證到什麼境界、什麼果位,都不能有執取其境界或果位想,若是執取就已違犯世尊所說之無上法,已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無上法門相違背。所以行者於一切法無證、無得,觀一切身相、微塵相、世界相、佛卅二相等,都能觀其為非相、無執,這樣就是客觀地觀一切相、一切法,不即不離,才能直趨菩提道果,得自性清淨相,證得初步解脫煩惱之境地。

 

在十四分中,須菩提尊者讚嘆世尊所說,連得慧眼第一的尊者,以前都未曾聽聞。世尊再重複說明離一切相的重要性,闡述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之道理。若有人不執取有為,聽聞此法不驚不怖不畏,是甚為稀有之人。世尊提示要修實相觀時,則要配合布施波羅蜜,廣積福德,再用忍辱波羅蜜法門來證得無我觀。無我觀證得後,始能得離四相,世尊累劫修忍辱法而證離四相。對於外境,對於己身都能觀諸相即是非相,如此才能得實相。當然觀一切眾生非眾生,才能於布施、濟度中而無有眾生想。世尊所教的此等法門,此法無實無虛,不住一切法、一切相,即能得離四相,證得實相觀即是如來。

剛才是復習過去所學的,現在講本十四分,在此分中,須菩提尊者讚嘆世尊所說,連得慧眼第一的尊者都前所未聞的法。慧眼,就是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法實相空的,有這種智慧的眼,就是慧眼,這跟我們一般講的慧眼識英雄的慧眼不一樣。佛法五眼的慧眼.就是觀空智,一切法不執著,如果用這種慧眼觀你,哪裡還有英雄可以識?狗雄、英雄等二無別,與我沒關係。須菩提尊者不知道修多久了,都還沒有聽過《金剛經》這麼殊勝的道理。世尊再重複說明離一切相的重要性,闡述實相者即是非相,有一個真正的東西在那裡,你能夠看它不是一個東西,就是看它非相,這樣就是實相;如果看進去了,就不是一個實相,那是你心裡面的相,因為這個相添加了你心裡面的喜怒哀樂種種情見在內,它已經不是實相了。

實相者,即是非相,你以客觀的心,觀它為空,能夠跟它不相應,這樣才叫做實相,《金剛經》就是在培養你這種能力。你學佛法就要不執取一切有為相,因為有為法,讓你不能夠回到清淨自性,讓你不能夠跟如來法身一體,你就沒有辦法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若有人不執取有為,聽聞此法不驚不怖不畏,這個法叫我看到什麼不要講、聽到什麼不要講,不起心動念,心空時,不要慌亂,找我在哪裡?《金剛經》在告訴你這種無上的心法,你聽到了不驚恐、不怖畏,原來你已親近了千萬億佛;如果你驚恐、怖畏,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法,一般的初學者,看到《金剛經》才會狐疑驚恐,那我在哪裡?你叫我這個不要執著、那個不要執著,那我活在世上到底要做什麼?什麼都不做,你可以知而不覺,覺而不住,如果真的不驚、不怖、不畏,這種人是甚為稀有之人、少見的族群。

世尊提示要修實相觀時,則要配合布施波羅蜜,廣積福德。《金剛經》裡頭講有三個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布施,廣積福德,供養諸佛菩薩,往上得智慧,普供養一切眾生,跟他們結善緣,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度他們,你要多做善事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一個心祥和的人,一是因為布施、供養多,二方面是後天去掉了內心的習氣毛病。我看到有的人,是生病了,因生病而脫胎換骨,觀念都改了;不生病,他不會轉觀念,那生病到底好不好?一得一失很難講,到最後你才能蓋棺論定。也許你沒有進入困境時,你覺得什麼都好,今生非常知足、圓滿,這樣於修行上不求上進;逆境來時,痛下心來檢討自己,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始能發心,好好狠下心來,一個個把它割掉,割完以後,什麼都能放下,這樣還有什麼可以影響到你的心、你的身?佛教徒,心中有佛,逆境、順境都有它的必然性,不要太在意,比賽看結果,要看最後的狀況。

有時候同學說我氣只通這半邊,另外半邊都不通,結果來個大感冒,結果感冒好了,有氣的身體這邊沒氣了,換沒氣的身體那邊有氣了,這樣到底生病好不好?因為你氣不夠、智慧不夠,不能讓你一下子很多氣佈滿整個身體,讓你大開悟,只有分段來實行,菩薩真的是順逆都安排得很好,逆境時,就讓你去轉你的心,你會去反省我為什麼得這個病?還是很執著哪一些事情沒有做好?《金剛經》說,要捨一切法,我捨了沒有?計較這個、計較那個,太執著沒完沒了。當然最重要是忍辱波羅蜜,要成就菩薩道、要成就無為法,都需要這個忍辱波羅蜜,讓你懂得忍辱的意義,懂得意義以後還要做到,那才叫忍辱波羅蜜。別是心平氣和時、身體健康時,我任何事都可以忍,你怎麼侮辱我都沒關係;等到身體生病時,你稍微罵我一下,我就受不了,我就要生氣了,順逆境都要能夠忍,逆境那個功夫,更能成就;順境時反正心一高興,不知道怎麼去忍高興,當然心裡面也不能一直high起來,要把它壓下去。要用忍辱波羅蜜法門來證得無我觀。你用忍辱在證無我觀,並不是說有一個有為的我在這裡忍、忍、忍,這樣是沒有證到忍功,你證到無我觀時,其實你就已經離我相、人相、眾生相,你沒有壽命相,不愛去追求幾千萬億兆年的天壽,不懼生死、不愛涅槃,無我觀破的話,其它三相就好破了。

無我觀證得後,哪一天因緣盡了,你就走了、瀟灑走了,沒有我了。修真正佛法的、尤其是出家人,生死都很自在,為什麼?他已證無我觀。我觀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沒有了。我們看最重的、根深蒂固的就是「我」,無我觀證得後,便能離四相。世尊累劫修忍辱法而證離四相,歌利王割截祂的身體,從耳朵割起,痛不痛?不痛,再割,身體一塊塊這麼割,衪都沒有瞋心,歌利王懷疑,你真的沒有瞋恨心嗎?衪說沒有!怎麼證明?如果我在被你割解時,有瞋恨心的話,是我修得不好,如果我真的沒有瞋恨心,那些被割解的身體,馬上恢復原狀。講完以後,被割解的身體馬上恢復,衪修忍辱法修到這種境界。

對於外境,對於己身都能觀諸相即是非相,自己的身體、自己內心的妄想,都不要當真,對外境所看到的人事物,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六塵境,第一階段要觀它非相,有觀等於沒有觀、有看等於沒有見、有聽等於沒有聞,這樣是修非相,如果證到空以後,可以修非非相。現在你們大部份同學來講,都在修非相,這樣才能得實相。當然觀一切眾生非眾生,才能於布施、濟度中而無有眾生想。

世尊所教的此等法門,說實不實、說虛不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法無實無虛。實時,你要虛之相待;虛時,你要實之以對,不受其左右。觀空時,你不能一直空到底,你要回觀有;觀有時,你會迷失掉,所以要返觀空,空到底有、還是空?有是有、還是空?要看你當時修證的境界。這個法,該看它真還是假、實還是虛?都依你不同的境界去認知。不住一切法、一切相,即能離四相,證得實相觀,證得實相的人,即是如來。這如來不是我們一般說的果地的如來,而是我們有如其本來的那種如來心。如是什麼意思?有一個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有一個如如的體,看著它等於沒有看到,該怎麼就現什麼相,這就是如。如如、如來,你對境不受它影響,有一個如如的自性,你就如實的讓它存在在那裡,佛性就有了。很難做到嗎?其實不難,難是因為執著外境太多、執著內心的妄想太多,所以如來看起來就那麼遙遠,你自己有的自性如來,自己都不認識祂。

如來教導的此等無上心法,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重要法門,如來所說之教,是真語、實語、如語,是不誑語、不異語,所以我們依教奉行,最後即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這真語、實語、如語,只有佛的境界才可以做到,不講欺誑、不講變異的話,有的經典是對小乘講的、有的經典是對大小根基講的、有的經典是對大乘菩薩講的、有的經典是對如來境界講的,不同的只是對象、層次的不同,義理不會互相矛盾,根本的道理都是一樣,這是不異語。大概了解這一分在講什麼,上面所講的是方法,現在要把這些方法用在哪裡?用在建立實相的觀念上,確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修實相觀。實相觀要怎麼做?前面已經講很多了,就是觀「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苦波羅蜜」、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這就是實相觀,這些法,離四相也好、三段論也好,就是要建立實相的這種功夫。

(2006.05.2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