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經》
                      -- 佛門正法數息觀(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安般守意法要說明

()、正確的數息法

1.經文

經云:「數息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

2.解釋

行者修數息法時,數數字不要超過十息之數,也不能少於十息之數字。若問說什麼叫莫過十數、莫減十數?行者在心報知息已數盡十時,即又再數是為過,若息數還不盡十時,即不再數,此種情況即稱為減。行者當知為何數息以數到十為基數,不以一百、一千為基數?當然十是智慧完美的指標,我們人類一手有五指,兩手共為十,腳趾也是如此,表示十是事物完美之相。世尊智慧完美,每一個法相皆能以十來解釋宣說,法相中的法相亦再能以十來解釋宣說,如此重重而說的法相中的法相,因皆以「十」完美的智慧相來印證,故十是完美具足的數字,請看《華嚴經》裡的十數之智慧相說。同時十也是最易能掌控的數字,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故行者行數息法時,數到十就要從頭再數起。數息時也不要短於十息,若短於十息是因無心之過,就成為惡相,即未數到十息,心即跑掉,此稱為失數,是兩惡之一。此種現象只要發生,就表示心還不能定,也即是未到初禪的境界。若不失數字,但數息故意不數達「十」之境,亦屬惡之一。再說行者至數息僅數到二息,亂意即起是為短息;若行者能用數息數到九息才發生亂意起,此即稱為長息;若行者能從數息中,心勿放逸,能得十息之相,且能以十息為基楚,數到數十次或數百次,或整個打坐中都能依十息往返而數,此現象能達到,即稱為快息。所謂快息者,不是呼吸很快,而是行者在數息禪修打坐中,時間過得飛快,一下子已過了一小時、兩小時,甚或一、兩天等。一個人在定中、道意中,時間會覺得飛快地過去,故古僧大德云,一念萬年,即是在說,世間禪定行者,處禪定中不起心動念,但只要起一心念,一萬年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生活體知中,也能知心與時間的相對論,當一個人心愉悅時,時間過得真快,當他處於痛苦的時候,心境簡直是度日如年。

(1)入出息各計一息

行者在修數息法時,各道場教法不一,但經典告訴我們,數息要入出息各計一息。有的人教入息、出息各數一數,此非世尊所教的。請看《坐禪三昧經》云:「入息至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為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故行者當注意吸氣吸滿之時才數一,呼吸開始或中間不得數;呼氣時當至氣呼盡時才數二,開始呼出或中間,不得數二也。在數息法中意念被旁事拉走時,一警覺回來後,得從頭由「一」開始數起。

(2)正精進

《安般守意經》云:「坐禪法,一不數二,二不數一。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從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當分別所屬。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經文中云: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正精進。若一數二者,為過精進(即入出兩息才數一)。若二數一者,為不及精進(即入或出息一息當二息在數)。過精進當引發悶氣,終而誘發喘相而傷身;若不及精進者,當呼吸不力,進境緩慢或數十年無進步,只常住輕安境界。

(3)數息要數整息

若數息時,息已盡,未數者,是為過。息未盡,即數者,是為減。若行者正精進,當一口氣有多長,吸滿後才數單數,吐盡後才數雙數,是為法行,正精進。

 

(二)、安般守意威神力

安般守意主要在於,控制粗心,正確適當地培養呼吸,要而言之,其方法如下:

(1)行者數息時當以自然漸進為要。

(2)意隨息從鼻起,還轉至咽喉,氣管、胸,逐至臍中。

(3)吸盡時,呼吸短暫停數秒後,再起呼氣,意隨息,將息從臍還轉至鼻,當省察知,出息有異,入息不同,令意隨息,順而出入,使心不亂。因是數息,志定獲寂,於是中間永無他想。

(4)注意呼吸,體會一口氣有多長,應吸滿後始數一,隨後一口氣呼盡時才數二,呼或吸,數息數得太早或太晚,均不如法。

(5)入出息時,心識緊隨著進氣與出氣,氣息長短,量自身納吐氣量,任其自然,不可著力,以免揠苗助長,反受其害。

(6)若打坐經年者,小腹契機已成形,再試著採用此法,您當倍覺功力突增數倍。故知安般守意法門,真不可思議也。

(7)若數息不得要領,行者用功日久,未有進境,徒浪費時日,遑論突破色身束縛,進而要修道有成,不可得也。

 

(三)、數息法門因緣觀

1.修數息法門之四因緣

一者欲不痛故:初機行者色身粗硬,雙腿盤坐時會疼痛,欲破此境界,得從數息起,誘發丹田生內氣,克服此痛。

二者因避亂意故:行者定未生起,意隨外塵起妄想,欲去亂意得由數息法門入。

三者因閉因緣不欲與生死會故:行者終究要求得解脫道故,諸識妄想不真實故。

四者因欲得泥洹道故:行者欲證入涅槃境界,當觀阿賴耶識真實,觀生滅與不生滅法,得寂靜無礙,證空有不二故。

2.得數息相之境界

(1)當觀萬物及諸好色,三意(善、惡、不善不惡)等境界,心不復著者,是為得息相。

(2)能覺息出入,覺息長短者,是為得息相。

(3)惡來不受,閉口數息,隨氣出入。知氣發何所,滅何所者,是為得息相。

3.不能數息之四因緣

一者因念生死校計故:坐而數息,忽念他事,坐失息意者。

二者因飲食多故:骨節盡痛,神智昏沉,不想坐或不能久坐,是為食多相。

三者因疲極故:身重意瞪瞢,打坐時但欲睡眠,是為疲極相。

四者因坐不得更罪地故:行者徒面坐而不得一息,是為罪地相。以知罪故,當經行後再坐。

4.不得數息相之原因

(1)行者意有所念,不得數息也,意常牽掛他緣故。

(2)行者息有遲疾、大小,不得數也,色身尚不調故,耳聞聲亂,亦不得數也,住境著境未得脫黏故。

5.數息法不得息相,當行念佛法門

初習禪者,意志不能集中,呼吸進出,時常亂意起。或時有心外逸情事發生,並不為過,行久能熟練,始可控制粗心,若數息法無利,或前已用其他法門,而不適應數息法門者,可改用念佛法門以控制其妄心。

 

(四)、數息定不定意之罪福

1.數息不定之罪

(1)坐禪數息不得定意,是為今罪。行者剛上坐而不得數息定相,即今生業不淨之故。

(2)遂不安穩,亂意起,是為當來罪。行者上坐已有段時間,得數息定相後,又生起數息不定相,此即未來當受不淨業報故。

(3)坐禪益久,遂不安定,是為過去罪也。行者坐禪很久或用功時日多,如佛七、禪七等,現不安定散亂相,此即過去所造諸惡業也。不定相滅,則久坐定一如。

2.數息定之福

(1)坐禪數息,即時定意,是為今福。行者剛上坐時,數息即得息相,即今生業清淨之故。

(2)遂安穩不亂,是為當來福。行者上坐已有段時間,得數息定相更久些,此即未來當受清淨業故。

(3)坐禪益久,續復安定,是為過去福也。行者打坐很久或用功時日多,其數息定相猶在,即過去所造諸善業,未來當有善報也。(待續)


[ 《安那般那守意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