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經》
                      -- 佛門正法數息觀
(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以前講佛法,均在名相上講心的調伏,及調伏後的境界。現在回過來講開始修行時,如何從打坐入門下手,再用安般守意法門來成就身心。用修行人心地的狀況可說明修行的層次,今亦可用身心的變化來說明修行過程間的成就。

我們看到每個道場均有人在教數息法,那如何才是真的世尊所教的數息法,我們在此也要將安般守意法門重點說明清楚。同時自從「打坐入門」的文章上網後,好像有很多人照著學習打坐,但入門課程僅對初基行者,若數月後已有進境者,當有不同的方法要來用,故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課程介紹,這就要深入探討打坐時會發生的身體與心理的變化。

方法論我們擺在後面,先來說明使用安那般那守意法門後,你修行中所會發生的一些經過,先在此說明一下,好讓各位心理有個譜。若自認為有不錯的境界,但若沒有經過世尊所說的這十六種殊勝境界,很難說你已有多好的修證,這些現象與境界是一個修行指標,就像《楞嚴經》的五十種魔相,要經歷一回,才能說是有所成就,否則都是自欺欺人,或著魔而不自知。

 

二、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

初習行者得數息時,久而久之,自知依安般守意法門,令得止意。故《安般守意經》云:「數息能除兩惡,獲得十六種殊勝境界。」兩惡者即數息時失數及不及十息,是為惡。而十六種殊勝境界是行者修行過程中,身與心的種種變化,經云十六種身心的變化為1.自知喘息(呼吸)長,2.自知喘息短,3.自知喘息動身,4.自知喘息微,5.自知喘息快,6.自知喘息不快,7.自知喘息止,8.自知喘息不止,9.自知喘息歡心,10.自知喘息不歡心,11.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15.放棄軀命喘息自知,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

茲將其略解述如下,往後當詳細說明。

  1. 自知喘息(呼吸)長:因心緣息,心不散亂故,久之丹田成形,行者覺得似有一管,由喉頭伸入小腹中,連結入丹田,此境成,息愈來愈長,行者可自知之。

  2. 自知喘息短:因小腹胞中(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而未入他經絡,故行者呼吸,似球灌滿氣後,再進氣有困難,故呼吸變為緩慢而短,行者可自知之。

  3. 自知喘息動身:因小腹拙火升起,內氣轉入奇經之脈,脈不通欲通之際,致身體震動,此乃意動之相,行者自知之。此時宜放鬆色身,告誡自己勿助其動,調整或緩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 自知喘息微:因部分經脈已通,內氣前行似無阻礙,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行者自知之。

  5. 自知喘息快:當呼吸入微時,氣隨循經脈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因內聚氣不足,氣壅不前,當引發快喘息以調適,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

  6. 自知喘息不快:行者逢喘息快時,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放鬆色身,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 自知喘息止: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內氣,再引入絲微外氣,即可轉成無量內氣,短暫間不須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

  8. 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經穴脈絡開引,內氣形成不具足,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故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

  9. 自知喘息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縛,入心之覺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歡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10. 自知喘息不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入心之覺受,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誘發根本煩惱起故,心生不歡喜(憂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何煩惱之有。

  11. 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行者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引發諸多妄念,謂自心現妄想之相,經真心實相鑑照,均非實有,行者自知之。

  12. 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令內心脫黏內塵影事,無所復著,行者自知之。

  13. 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諸法無常,知心本寂,捐棄一切思想,讓心大死一番,讓禪定力堅固,行者自知之。

  14. 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諸法無常,本因緣而生,緣滅法滅,如是認知,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思,世間森羅萬象,坐觀成敗,行者自知之。

  15. 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識神執此五根,息才可以繼。一口氣不來,識神離軀體,是謂命盡,如何在命終時捨命,行者自知之。

  16. 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生死事已知,道業已成,空體寂滅已知,若此逃避,是謂自了漢,有違世尊再造之恩德,為繼佛慧命、利益群生,當發菩提心,不放棄軀命,廣作佛事,圓滿菩提,行者自知之。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夏 有 涼 風 冬 有 雪

若 無 閒 事 掛 心 頭

      便 是 人 間 好 時 節

─ 無門和尚 ─


[ 《安那般那守意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