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
(10--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十、第十種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十者,須存十信具足:一者、知佛常住在世,有大神通。二者、信法深遠,具大方便力,有決定力。三者、信佛慈愍,廣施法要,拔濟眾苦。四者、一切怖懼,自然除盡,諸佛菩薩,漸自降攝。五者、知佛於五垢中,常現慈光。六者、信佛於六賊中如父母。七者、信佛於七孔常出佛音。八者、信佛於六十二見,無愛憎想。九者、信佛於五濁世常度眾生,說無礙心無有邊際。十者、信佛菩薩及諸金剛常現神力,能化眾生一一成佛。若如是者,名第十心。」

 

「六者、信佛於六賊中如父母。」

得第十心中心相貌者,能以無礙智相信佛在我們六賊作亂時,有如父母呵護著我們,擺脫六賊的困擾。六賊者乃言我們六根面對六塵時起貪欲想、起煩惱想,因此偷盜我們修行的功德,使我們失去修行的動力,故稱為六賊。對眼、耳、鼻、舌、身、意所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塵境,起煩惱諸見時如滅掉?佛會加持我們,幫我們滅掉,所以我們有這個能力去控制六賊的作亂,這也佛的威德力之故。佛世尊幫我們滅除這六賊,就如同父帶我們長大一樣的,亦步亦趨隨時在我們左右,照顧著我們控這六個毛

如何知道佛世尊呵護著我們?若是一個有成就的行者,得佛心決定者當能感知諸佛、菩薩的守護在側,當六根觸境生識時,六賊做亂伊始,即在起煩惱的剎那間,常有對治的心意念從心中發起,告訴您放下、不要執境、不要動心、不即不離、•••等等。故一個真正悟道的行者,其行為是不會出差錯的,因在不正當的念起時,即有佛世尊在看顧著,念頭很快地沒有後緣的情況下消失掉了。還有時雖沒有境緣,佛世尊也會製造一些心意念來考您,然後讓您來起習氣心病相應,當下又提醒您化空、不執、無心,如此的無時無刻訓練我們,才能使我們的習氣、毛病在有生之年去除,這都是佛世尊有如父母般的呵護著地上菩薩。

若一個修行人不能體知有佛世尊,有如父母般在旁呵護著您,且您的行為又乖張背離五戒、十善,違犯禁戒,甚至於犯上、欺下,引來很多的諍論。那您的行為是依您的習氣、心病去發展,常常有違犯禁忌的情事發生,或者不能真正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去執著一切法。

這時您可能要反省自己是否沒真開悟,沒有得心中心相貌,不然怎麼沒有佛世尊有如父母般的守護著您。不然就要警覺是否已著魔難,有魑魅、魍魎、毘那夜迦等作怪,使我走錯路、修錯法、不知守戒律,不知去除滅心垢,而總是在一些怪力亂神事上做功夫,不能得寂靜的涅槃境界。

 

「七者、信佛於七孔常出佛音。」

得心中心第十種相貌者,當能於第十佛心決定中,能信佛於七孔中常出佛音。佛音者係佛陀所示之佛法,此佛法不全由口中所述,舉凡頭部七孔都能示出微妙佛法之音。七孔者兩耳、兩眼、兩鼻孔及口舌之謂,此七孔有語示現,有動作示現,有眼神示現,有鼻音示現,有耳聞示現,是為七孔均能出示佛音---佛法之音。故學佛者學習佛法,不應僅從傳法者口中所說而得佛法,亦應能從身教中體會佛法,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應體會遵循者。

佛音者是佛法之意,福音者是世間法之謂。前者能得解脫知見,達到脫離三界火宅之境,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後者是修善行,能得世間天界之福報。故我們常講我在「學佛」,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教言,學習佛法,學習成佛之法,那什麼叫做佛法?末法時期,眾生業力深重,不能真正學習到佛法,故有些高僧大德不得不提倡所謂的「人間佛教」,使末法時期眾生修學一些善行,但他們較不全心投入真正修心養性之處,這是末法時期很無奈的事情,但也因「人間佛教」的機緣,讓他們能有佛緣可結,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這些善心男女,均能得晤彌勒佛而親悟解脫知見,證得無生法忍,那是五億六、七千萬年以後的事了。

什麼叫做佛法?佛法包括六種意義,一者名為「善說」,佛陀依所知如實而說之法,要有無礙智者始能信之;二者名為「善現」,佛陀能使修行人於現世中得善的果報;三者名為「無時」,行者不待日月星辰等星宿影響,不管吉兇何時,均能修持而得道;四者名為「能將」,以正行正法故,能將眾生引至解脫之境界;五者名為「來嘗」,係應自身內心親證親悟,非隨外力或他物而得;六者名為「智者自知」,有智慧者自能信解,進而身體力行,起身實踐。

真正的佛法有如《華嚴經》所說,我們要相信:(1)一切法之空,(2)一切法之無相,(3)一切法之無願,(4) 一切法之無作,(5) 一切法之無分別,(6) 一切法之無所依,(7) 一切法之不可量,(8) 一切法之無有上,(9) 一切法之難超越,(10) 一切法之無生。若您能體會上述10個佛法修證過程及境界,您才真正地在學習佛法,也才能知道佛法是什麼。由上得知一個開悟的修行者當先修三三昧---空、無相、無願等三昧,得絕對的解脫知見後,才能轉入有相心法中,悟得中道觀,最後能由心用中行菩薩道,證得圓融的空有不二,又有神用的大菩薩或佛陀的境界。我們雖做不到此境界,但也要能知道佛法到底是什麼,才不會妄自肯定,未得謂得,稱佛作祖,豈不成大妄語也!

 

「八者、信佛於六十二見無愛憎想。」

得心中心第十種相貌者,當能於第十佛心決定中,信佛於六十二見法中,無有愛憎等心想。六十二見者係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種錯誤見解,於這六十二種見解中,佛陀無有愛執與憎離想。

這六十二見大多是指修至行陰區宇的行者,當此超能力所見境界現起時,能見的是八萬劫內事,外道因無知而執取所見諸境,見不常說無常論,或見不全之常相說是常,不管常、無常都是不應執著。佛世尊因有五眼,具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道相智,故能洞察一切境界,於諸境界中不取見、不取不見,故無有憎愛想。

六十二見依《契經》言,大約有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等兩大類。本劫本見者共有五類十八見,其中包括二種無因見、四種偏常見、四種常無常見、四種邊無邊見、四種不死矯亂見等共十八見。末劫末見共計五類四十四見,合前共為六十二見。五類四十四見者有十六種有想見、八種無想見、八種非想非非想見、七種斷滅見、五種現在涅槃見等共五類四十四見。

本劫本見者共有五類十八見,偏向於四禪天之修證行者,其五類十八見為:

  1. 四種偏常論---心境計常、四大計常、八識計常、想盡計常

  2. 四種常、無常論---心性為常、自生自滅為無常性;見劫壞處為無常性、見劫不壞處為究竟常;自性為常、一切生死從我流出名無常;行陰常流名為常、色受想滅名無常。

  3. 四種邊無邊見---計過去為有邊、計相續心為無邊;八萬劫前無所見名為無邊、八萬劫內見有眾生名有邊;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不得無邊心名有邊性;於行陰心中見眾生半生半滅,生者名為有邊、滅者名為無邊。

  4. 四種不死矯亂見---八亦矯亂(亦變亦恆、亦生亦滅、亦增亦減、亦有亦無)、惟無矯亂、惟是矯亂、有無矯亂等顛倒性論。

  5. 二種無因見---本無因、末無因,指八萬劫前不知其因而有眾生,稱為本無因;指八萬劫後不知眾生去處,稱為末無因。

末劫末見共計五類四十四見,四十四見者偏向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的修證,四十四見為:

  1. 十六種有想見---色與想之見有四,邊與想之見有四,想之多少見有四,想與苦樂之見有四,合共十六種想見。色與想之見---(1)有色有想,意為有色死後有想,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及色界四禪天;(2)無色有想,意為無色死後有想,存在於無色界諸空處定天;(3)亦有色亦無色有想,意即死後不管有色無色均有想;(4)非有色分無色想,意為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亦即我乃色、心具非之我,此背色非心之我乃常住而不壞滅者。想與邊之見---(1)有邊有想,意為我有邊,死後有想之見,存在於欲界及色界天;(2)無邊有想,意為我無邊,死後有想之見,執著色、非色之法,意為我可遍一切處,故稱為無邊,惟死後乃有意識,隨其所應而存在於欲界天;(3)亦有邊亦無邊想,亦作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執著我有色法者,認為我能隨意依身卷舒而為有邊或無邊;執著我非色法者,則認為隨有量或無量之所依、所緣,為有邊或無邊,兩者於死後乃有意識,隨其所應而存在於全部欲界天。(4)非有邊非無邊有想,又作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否定我為有邊或無邊,而執著死後生於有想地。想之多少見者---(1)一想,又作我有一想,唯一想,認為我於無色界四空天中,前三天只有意想流轉,故說僅有一想。(2)種種想---又作若干想,我於欲界、色界時,起想係依六根門而轉,緣種種境界,故有種種想。(3)小想---又作我有小想,認為我無大想,僅有小想,我為小色、小無色,依小身、緣小境而想,故有小想,其我為狹小之我,以我為小色蘊者,此我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及色界。若以我為小無色蘊者,即受、想、行、識等四蘊隨一而已,已無色蘊時,以我除無想天外,存在於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空定天。(4)無量想---又作我有無量想,即執著我有無量之色蘊,或執著我有無量之受、想、行、識之無色蘊。若執著我為色蘊者,謂我遍於一切處,以意識為我所,依無量身,緣無量境,故有無量境界想,存在於欲界、色界,但無想天除外;若執著我為無量之無色蘊者,我即存在於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地等。想與苦樂之見---(1)想純有樂,又作有樂有想,為色界四禪天之初、二、三禪天界中,因有我的樂受相。(2)我存有苦,又作有苦有想,為地獄界的眾生,以我受苦之相想。(3)我有苦有樂,又作有苦有樂有想,為鬼道、畜生道、人道及欲界眾生的我之覺受。(4)我無苦無樂,又作非有苦非有樂有想,為色界第四禪天以上的天眾之覺受想。此四相見解認為於此世、他世皆同,均以苦樂等覺受為客塵,我體於不明了之狀況下流轉生死中,於死後乃有意識。

  2. 八種無想見---即為色與無想及邊與無想,故其八種無想為:(1)有色無想,(2)無色無想,(3)亦有色亦無色無想,(4)非有色非無色無想,(5)有邊無想,(6)無邊無想,(7) 亦有邊亦無邊無想,(8) 非有邊非無邊無想。前四種見解分別順次執著我為有色、命根、色及命根、非色非命根,死後皆生於無想天中,果報與四禪天福報廣果天天壽等齊。後四種無想見中,有邊與無邊之別,係由於執著我為色法、無色法,當「我」之量狹小時,稱之為有邊;當執著我為色法、無色法,且遍於一切處時,即稱為無邊。

  3. 八種非想非非想見---當執著以色、無色相對時,即有非有非無想等四種見解;當與有邊、無邊執著時,又成另四種見解。前四種為(1)有色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2)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3)亦有色亦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4)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此種行者即遠離無所有處之染著者,執著非想非非想之無色諸蘊為我,或者以我與色合而執著我為有色。因其所入定想不明了故,會執著如我現在於非想非非想,則死後當如是。後四種為(1)有邊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2)無邊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3)亦有邊亦無邊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4)非有邊非無邊非有想非無想,又作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此種行者因得非想非非想處定,執著無色蘊為我,其入定之時短促並以一蘊為所緣,稱之為有邊。若其入定之時長久而以四蘊為所緣,稱之為無邊。此等行者所入定想不明了,故執著如我現在於非有想非無想,則死後亦當如是耳。

  4. 七種斷滅見---外道七種斷滅論,又稱七斷見論、七事斷滅宗。此等外道主張眾生死後完全七斷滅,即謂此四大、六入木父母所生之身為無常,死後當歸於斷滅。又稱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生後依當斷滅。故此斷滅見者為(1)我有色,粗四大種所造為性,若自己若他人之我身死後斷滅,畢竟無有,見身有死後而無故,是謂死後斷滅。(2)我欲界天死後斷滅,(3)我色界天死後斷滅,(4)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5)我識處死後斷滅,(6)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7)我非想非非想處死後斷滅。

  5. 五種現在涅槃見---此涅槃見與佛陀所說之涅槃不同,乃外道所執之現在涅槃論,共有五種。此等外道依後際(未來)所起之分別見,即(1)主張現在之五欲自恣受樂,故稱此欲界即是涅槃,(2)復主張色界初禪天之離生喜樂地即是涅槃,(3)復主張色界二禪天定生喜樂地即是涅槃,(4)復主張色界三禪天離苦妙樂地即是涅槃,(5)復主張色界四禪天一境性住即是涅槃等五現在涅槃見。

此六十二見皆係五蘊身所發之錯誤見解,色、受、想、行、識五蘊中,依「現在」修證起錯誤見解,或依「過去」心識體知一切法,或依識見「未來」果報,不能全見而得侷限之見,並執著而生偏見者。在五蘊身中緣過去、現在、未來等法中,過去識心法中有常、無常、常非常、非常非非常等見,五蘊乘以此四見,即得廿見。在「現在」法中以身體知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等四見,再乘以五蘊總形成另廿種見。在「未來」法中,有果報體知的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等四見,乘以五蘊則總成廿種見。如此合計六十種錯誤見解,再加上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二見,即總成六十二見。

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管對身體的體知,對識心的體知,對未來果報去處的體知,都不加以執著取見,則此六十二見即不會犯著。若無有境界就沒有六十二種見解的生起,更談不上是犯著。設若行者證至色界世間禪定或無色界四空處定時,都不去執取身、識之見,也不去推測未來果報之去處,如此見境不執,以般若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即能順利度過此六十二見之執取。

 

「九者、信佛於五濁世常度眾生,說無礙心無有邊際。」

得心中心第十種相貌者,當能於第十佛心決定中,信佛於五濁惡世中,常在度眾生,度一切眾生已,卻無有一眾生度想。同時也能以四無礙心,演說一切法要,其法要無有邊際。

當先說明五濁惡世,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我等六道眾生因無明種性,輪迴在此五個污染法中,失去清淨自我。何謂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30歲時饑荒災起,減至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人壽減至10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故此稱為劫濁。何謂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增盛,邪見遍處,使人不能分別正邪,偏執邪見,行者不知修菩提解脫大道。何謂煩惱濁?眾生諸多愛欲,五欲纏身,煩惱無量,是謂煩惱濁。何謂眾生濁?無明造因,與眾生結無量善惡因緣,形成果報之因,感召眾生因緣,流轉於生死海中。何謂命濁?眾生有修、無修,天上、人間,善道、惡道,五趣中輪轉出生、沒入,在生死海中無有出期,是為命濁。

得心中心相貌者當能信佛陀,常於五濁惡世中一直在度化眾生、不捨離眾生。雖然末法時期,眾生卑劣心盛起,但佛陀還是一心一意盡量地在度化眾生。使我們發菩提心,求最勝道。透過我們修學心中心法的,佛陀亦在度化我們,他能以方便智,演一切法要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說無礙心無有邊際。」

佛陀的無礙智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故此稱為四無礙心。此處佛陀為度五濁惡世眾生,講經說法難免涉及四無礙解,四無礙解即是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等在語言文字上的智慧。但在度眾生中,為要使眾生離苦得樂,難免又有三種無礙法,一為總持無礙,即能自然演說一切陀羅尼門,加利一切有情眾生。二為辯才無礙,能隨眾生大小根基,為他們演說一切大小乘法要。三為道法無礙,佛陀有大智慧,能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法要及能用世間一切語言文字,無有障礙。

若在度無量眾生中,難免會有心用無礙,此佛身有十無礙,十無礙為:(1)用周無礙,(2)相遍無礙,(3)寂用無礙,(4)依起無礙,(5)真應無礙,(6)分圓無礙,(7)因果無礙,(8)依正無礙,(9)潛入無礙,(10)圓通無礙等十無礙行。另佛陀在性相互用上亦有十種無礙心,(1)為情事無礙,(2)為理事無礙,(3)為相入無礙,(4)為相即無礙,(5)為重現無礙,(6)為主伴無礙,(7)為體用無礙,(8)為隱顯無礙,(9)為時處無礙,(10)為成壞無礙等十無礙心。

由是佛陀當能演一切法以無礙心說一切法要,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等。故得心中心相貌者,應能體知佛陀是無礙人,演說一乘道是為佛道。

 

「十者、信佛菩薩及諸金剛常現神力,能化眾生一一成佛。若如是者,名第十心。」

得心中心第十種相貌者,當能於第十佛心決定中,體會隨時隨處都有佛、菩薩或金剛大力士等,在護持、指導、教化我們,也能感知諸佛、菩薩、金剛神等在化導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覺悟成佛,不再輪轉於五濁惡世中。

只要我們不私心、不發起瞋心,用慈悲心對待要度化的眾生,對待要度化眾生的冤親債主,自有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等暗中給你加持,你要有這種信心,自己要成佛道,眾生也要能成佛道。

你修心中心法或大隨求陀羅尼,不能有所成就,表示是你心還不夠清淨,代表你還有什麼不正當的心或邪心,關於這些,你要自己反省自己,不是佛菩薩及諸金剛沒有常常現神力在保護你。而是你心不正,導致邪心邪術的魑魅、魍魎加身,才會越走越遠。

不然,到最後眾生都能夠慢慢的成佛,不是現在成佛,也許在未來好久、好久以後會成佛。將來龍華三會,只要末法時期接觸到佛法的,一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以後,在那個時候都會受彌勒佛教化而覺悟,但不是成果地佛,都會覺悟成覺者,成為菩薩一樣,如此就不會輪轉,不會墮落於五濁惡世中了。

以上所述得第十心中心相貌者,如果有這十種信佛的體知與心態,就已經得到第十種佛心決定了,要有這十信,也因已有修證,故都能對佛產生信心了。(待續)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