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
(7)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七、第七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七者於七菩提分我常懃求,所修功德常施一切,攝一切眾生苦,我身待受,令一切得見聞覺知,令一切眾生去離魔境,是名第七心。」

「七者於七菩提分我常懃求。」

第七個佛心決定的心中心相貌,即是對卅七道品中的七菩提分,我能常殷勤學習,希能求得此七個菩提道智慧。卅七道品者即是具足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其中七覺分即是七菩提分。我們可能會懷疑三十七道品是聲聞、辟支佛道,而佛地行者是修菩薩摩訶薩道,似應修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何以於菩薩道中說修聲聞法,修小乘法?我們要知道卅七道品是菩薩道的基石外,小乘、大乘都當學習,但求菩薩道者可要學,而不一定要取證。若您是求佛地時,所有境界都要一一學習,但不一定要證得。若要成佛那一世(當世),每一境界都要證得。譬如說世尊當生要成佛時,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及四空處定都要親自證得,然後四聖諦、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三解脫門、陀羅尼門、十八空、三摩地門、菩薩十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境界,一一境界都要證得,這是成佛的必要過程。

而我們現在要求佛地,故要證得七菩提分,佛陀常說:「菩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譬如您是入地菩薩,卅七道品應學,但不一定要取證。然現在我們是求佛心決定,故世尊告訴我們要勤求七菩提分。七覺分者(1)念覺支---心中了了分明心念起滅,常攝諸念於禪定中,以智慧觀破一切法相而能得定,有如初禪境界。(2)擇法覺支---有正知見觀一切法真偽,能正知見選擇一切法,不受一切虛偽之法所蒙蔽。例如前言毘那夜迦名為作偽,能使人對不真實法、假法誤認為真。(3)精進覺支---精進於所學,精進於當學,精進於正法而不懈怠,有如精進波羅蜜。(4)喜覺支---由禪定中得法喜,於正法中得喜悅,有若二禪境界。(5)輕安覺支---身能輕而心能安,指於禪定中身心都能自在無礙,有若三禪境界。(6)定覺支---出入禪定中,都能心不散亂,常能住在定中,有若一切禪定中。(7)捨覺支---捨念清淨,不偏於空、有,不偏於順、逆,不偏於善、惡,對一切法能不執著而保持平等性,有若四禪境界捨念清淨。

關於七菩提分等等的修學要常懃求,雖然這是小乘法,但是小乘法卻是最基本的,可培養智慧的。菩提就是智慧,你不培養智慧,怎麼能夠悟到佛心裡面去呢?在上所說的這魔障,當然都是要以六度波羅蜜來克服,但是也要培養你的智慧資糧。

 「所修功德常施一切。」

功德梵語為求那(guna),意即其功能成就福報德性者,也就是行善修心明性所獲得的果報。福有世間福、出世間福,德也有世間德、出世間德等。不管世間福德,出世間福德,有所修證皆應迴向布施於一切。為什麼將自己修的功德要施於別人或其他眾生,《金剛經》云:菩薩不應貪著福德,此與無相布施功德一樣。

我們修心中心法當然有聞經唸咒功德,《大方廣大莊嚴經》中云,依經咒修持應有八種功德,(1)端正好相,(2)力勢強盛,(3)心悟通達,(4)得妙辯才,(5)獲諸禪定,(6)智慧明了,(7)出家殊勝,(8)眷屬強盛等,此為世間功德。

若細加演繹,此八種功德為:(1)端正好相者即行者色身相轉成端正完美,無醜陋之相。(2)力勢強盛者念力心力增強,能降伏一切障礙而不怯弱。(3)心悟通達者心能悟知一切相,悟後能無礙。(4)得妙辯才者依經解義,得辯才無礙智。(5)獲諸禪定者種種三昧,隨緣都能證得。(6)智慧明了者正知正見,智慧明利能辨正邪。(7)出家殊勝者因緣成熟時出家辦道,成就世尊弘法利生事業。(8)眷屬強盛者因功德圓滿,智慧具足,辯才無礙,跟隨學法者眾,故說法眷強盛,此為世間功德。

而出世間功德以菩薩道言,菩薩正修行能得四種莊嚴功德,(1)不動而至之德,意即菩薩有能力受眾生感應起化身,色身不動但能使化身到應到的地方。(2)一念遍至之德,菩薩主動起念即能遠達他方,行欲作之度眾事。(3)讚供諸佛之德,菩薩能謙卑讚嘆諸佛種種功德,也能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4)示法如佛之德,菩薩能學習佛的威德,示現施法於眾生,使眾生能悟正法,得涅槃,獲一切智等德性。

修法後迴向有很多種,若是修心中心法,上師所教的有一定的格句,例如:願以此修法功德,乞求消業障,開智慧,證無上菩提,廣度群倫,不求餘果。您也可以說:願以此修法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如此正如經云,「所修功德常施一切」。

 「攝一切眾生苦,我身待受。」

菩薩求佛地者,應能常攝受一切有緣受苦眾生,眾生有色身苦痛,菩薩應能代其受苦,因菩薩已能覺苦的因,也具有平等性智,色身受苦不會覺得是苦。菩薩我身「待受」亦即代受之意,真菩薩是不必說,要代眾生受苦不受苦,眾生色身有障礙時,您與他通個電話或用心想一想他,他若是因外緣所造成的障礙,此障礙就會移到您身上,因您是菩薩,之後,您身心的障礙應有能力去化解,這就是我身代受,如此能使眾生離苦得樂。

攝一切眾生苦要如何來做?大約有兩種方法,一者若您心通力夠強,或於打坐中提高心力,然後與他面對面時,應能體知他的色身何處有病,該用何法處理,了知後自性起心法,處理眾生疾病於無形中。如此,不會讓他知道事情的真實情況,若讓他知道,您是在求名聞利養,當然違犯菩薩德性,當退失於菩提道行中。當然他的病痛過一段時間會好,同樣的您之後要來處理您引過來的己身病痛。二者心通力不強時,就只有用有相法來為眾生治病,譬如說用心中心法第三印藉佛威德力來治他人之病,用第五印可驅除他人之魔擾等。

很多人說在學習菩薩道,但又很怕為眾生受苦,能看到鬼神什麼的,卻沒它們的辦法,追根究底就是自己不是真菩薩,也沒有智慧來化解眾生一切的障難。但我們能力倒也是有限的,經云「攝一切眾生苦,我身待受。」我們還做不到能幫一切眾生苦,只能隨緣攝受,隨緣化苦,只要能做到找上門來的,能幫他受苦就已不錯了。

 「令一切得見聞覺知,令一切眾生去離魔境,是名第七心。」

菩薩教化眾生要讓他能悟入,能悟得自心當能得見聞、覺知。此處不要搞錯了,每個人若修、若不修都有見聞、覺知,這裡說的不是一般人的見聞、覺知。是說讓學生們能修心中心法,能打開本來後,能在開悟後,讓自性能超現實地見人所不能見,能聞人所不能聞,能起心的靈知靈覺。或已經能超現實地起見聞、覺知後,要導引他們能離開色、受、想、行、識等陰魔之境。也要能提醒至此境界的行者,不要貪求神通異能,而亂追求這些境界及能力,不然在追求神通異能中,難免會為魑魅、魍魎、鬼神、毘那夜迦、魔等所加害而不自知。

若行者能於七菩提分中常懃求不斷,所修功德能常施一切,攝一切眾生苦,我身待受,令一切眾生得見聞覺知,令一切眾生能遠離諸魔境,這就是第七種心中心相貌,也是得第七種佛心決定相,始能說得名第七心。

本部份對自修菩提分很重要,同時能度眾生更重要。若不能攝受眾生苦,或代受其苦,就沒有佛心決定。若不能令一切眾生得見聞、覺知,然後要令一切眾生能夠跟你一樣,脫離一切魔境、魔障,就不能得到修學佛心中心法的第七種心中心相貌。(待續)

(91.03.10 講於 法爾)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