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13)
 
    --
有關大般若法相總整理(10)


法相總整理(續)

廿二、四加行位

四加行者是煖、頂、忍、世第一等四,是修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後,再加修此四加行位後,即能入菩薩位階。

1.煖法

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

2.頂法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

3.忍法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4.世第一法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5.總論四法

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廿三、十勝行

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此十性者,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靜慮但以等持為性,後五皆以擇法為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勝解及信為性。願以此三為自性故,此說自性,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

 

廿四、十真如法相

  1. 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2. 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

  3. 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

  4. 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5. 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6. 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7. 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8. 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9. 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10. 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又有稱七真如者,一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三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集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真如,謂道實性。此七實性,圓成實攝。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