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序言


正法中的正法----代序言

佛言法門八萬四千,法法均能悟道。然此等教言只適用於正法時期,值佛之時,或佛滅度後五百歲間。正法時期是法法皆能悟道,行者欲修得一聲聞四果位,辟支佛果位,或入菩薩初地之林,持戒修心,地地上升,永不唐捐。

佛滅度千五百歲後,值佛法末法時期,邪教興起,群魔亂舞,毀戒不守,以邪悟、邪行、邪言,障佛教言。後又投眾生所好,貪小便宜之心,不用付出代價,以世俗行徑即想悟道。淺機行者無智慧、無正知見,終於在外道、群邪中,學習些雜句、淺末知見,真是毀滅佛法之幫凶。

而佛教在末法時期,佛法滅於佛教之出家眾等,依《佛說當來變經》言:「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何謂為一,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佛說當來變經》又言:「若有比丘欲諦學道,棄捐綺飾不求名聞,質朴守真宣傳正經,佛之雅典深法之化,不用多言。按本說經不捨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勤修佛法猶救頭燃,五戒、十善、六度無極(波羅蜜多),四等(無量心)、四恩智慧善權,咸可精行。雖不值佛,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

在末法終期,佛門師眾廢深經教、十二因緣、卅七道品、方等深妙玄虛之慧。反而言說,要以智度無極,用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一切隨世俗行為,注重淺意修為,談怪力亂神事,不涉玄虛之慧,不嚴求戒律,不講修心,不重修慧。據《佛說法滅經》言:「值人壽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依據經文言,佛法滅後,沙門袈裟本有顏色,卻自然轉為白色。此處白色有二義,一者白衣言在家者,在家居士雖能說佛法但不守清淨戒律,不能成佛道。二者白色言白衣外道,末法時期佛法消失,由白衣外道所取代。印度白衣外道其教徒修苦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髮,加之露形,或有所服,則以白色表示不同,如耆那教。此教有二派,著白衣者為白衣派,為寬容主義者,執著「有」,求喜樂;空衣派(裸體派)為嚴格主義者,執著「空」,修苦行。

由上得知,佛法滅後至彌勒菩薩下生之間,有數千萬年無有佛法可聞,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始再有佛法出現世間。現在釋迦文佛入滅已二千五百五十多年,彌勒菩薩下生當在五億七千多萬年後,此期間定要有佛法住世,觀末法時期正法的代表是《楞嚴經》及般舟三昧法門。前者是行者認識自性、避免著魔、誤入歧途的重要經典;後者是念佛法門,能得般舟(立佛)三昧者,以念「阿彌陀佛」佛號七日或三個月中,不臥睡念佛得入般舟三昧,得此三昧者,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此二法門在佛法將滅時最先化去,所以我們要如何弘揚此兩法門,是很重要的事。

《楞嚴經》其重要性在於世尊教導我們如何認識本性外,整部經典中還貫穿有三大重要部份,一為首楞嚴神咒,持誦此咒或配帶此咒,能讓末法時期修禪定者不受魔擾;二為廿五種修行法門,由廿五位菩薩現身說法,可使我們認識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等共廿五種的基本修行法門,此等法門可演繹成八萬四千法門。另一重要部份即是五十陰魔的境界闡述,能讓有實修的行者不落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諸魔相中,最後得悟無上正等正覺,避免行者在實修中誤入歧途,落於天道(欲天、色界天、無想天、無色界天)、仙道、魔道中而不自知。就是行者落於聲聞、辟支佛道中,世尊亦不認可,還視為不究竟的修行者,此等也是一種魔相。

《楞嚴經》在闡述五蘊魔相之境界外,還列出破色受想行識等各陰之境界,使行者能不入歧途中,還能印證修行的次第與現象,這可說是正法中的正法,實修行者不認識楞嚴五十陰魔,那是很危險的事。正如美國萬佛城化上人所講的:「五十陰魔的境界,好像照妖境,使旁門外道原形畢露,妖魔鬼怪無處藏身。」

不到此境界者不知楞嚴五十陰魔在說些什麼,經歷過此色受想行識五陰魔境者,始會感恩世尊慈心浩瀚,憐憫末法眾生,不捨末法諸善心眾生,讓末法時期眾生在實修上不入歧途。阿難尊者在聆聽《楞嚴經》後,撰楞嚴頌 白佛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因《楞嚴經》五陰魔相是修行者必經歷的過程,所以就顯得相當重要,經文中不是只有心法的闡述,還有境界認知的說明。據經云:色、受陰兩種魔相能度過去時,魔就不容易進到行者心腹中來。之後,到想陰魔相中,魔眾、魑魅、魍魎等會依附那些修行比較差的人身上,顯現出一些怪力亂神的能力,讓行者誤認為此著魔的人是菩薩或佛的化身,行者不察就會歸順他、聽從他,也許就這樣又誤入歧途。所以說想陰魔相的歧途是修行人認識不清,太相信別人的修證,就會發生這種魔相認知的錯誤。

行者對色、受陰兩種魔相要坦然去面對,不去執著五根所現的異能,都能不去用它、不去在意它,就可以安然度過受陰感情領納作用,七情六慾、憂、喜、苦、樂等感情作用,能把它空掉,平等看待一切法,則外來的客邪就不太容易控制行者,它就會轉而去控制別人,由別人來誘惑行者,這都是想陰魔相裡的事。

至於最後行、識二陰魔相,是行者神通力中的認知受限,才會產生一些以自己所悟知的境界來下定見,如此就會產生偏常、斷滅見,或撥無因果,或成就外道諸見,或成就仙道種性,或入魔道淫亂中等錯繆知見與行為,此等錯誤的定見是迷失菩提自性的主因。在我們沒有佛陀的神通與證見下,我們祇能依據《楞嚴經》五蘊魔相之聖教量言行之,就不會有錯誤的認知,也就不會迷失菩提自性。

回想當初獲讀《首楞嚴經》五蘊魔相,也僅約略懂至色受兩陰魔相,講經說法也以此為主,因初獲法身行者首要面臨的是色、受陰魔相困擾,故能親切地悟知其精髓,對於諸魔相能不著而安然度過。在廿五年後的今天,就盡我對修證上所體會的與其他經典的融會貫通,終於完成了剩餘的想、行、識陰魔相部份,且已披露在法爾網站上。值有網友鼓勵將其印成書本,方便收藏與廣為流傳。仍請數位同學發心編校,後准予出書。因個人時間、體力有限,錯誤在所難免,尚請諸賢聖、善男女等讀後,不吝指正。

                           法爾禪修中心  張玄祥 謹識
                                    二○○四 年 四 月 八 日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