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識陰魔相
--結語(1)(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經文
《楞嚴經》:「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二、解釋
1.前言
行者於開悟後經色陰、受陰、想陰、行陰等魔相的修證,已能超越五蘊魔相中的前四者,才能實證入識陰區宇中,若是認知識之真用,而能不迷失菩提種性,則能成就一些佛性功能:(1)體知根隔合開,與十方諸類相通覺知;(2)識知體中能現虛空十二類眾生於我身中;(3)識知己身心能從虛空化出;(4)識知十方草木皆是有情;(5)識知自性與諸根互用隨順,(6)能知識入圓虛無心,對一切境不動轉。(7)悟知圓常而不懼生死,能不求色身於永恆。(8)識已能化生一切,故能幻化華麗皇宮、七寶等。(9)能了知眾生受命原由,眾生受命精麤識心,且能加以清楚分別。(10)發研圓明湛然體性入涅槃城,悟得生空無漏智寂滅法。以上諸識陰魔境遇到時,若行者迷失菩提自性,像這樣的十種禪那境地,未及圓通而謂圓通,在此魔境中起顛狂知見,依顛狂知見,尚不自覺知,才會感召諸緣,而迷失出生在世間色界天中、無色界天中,甚至落入仙道中、魔道中。此等行者雖落入天界上道、仙道中還是有輪迴的,若是落入魔道,真是萬劫不復。當識陰區宇中時,都是在講迷失菩提自性,受色界、無色界天神的感召,而落入諸天界中,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大道。
反觀欲界眾生,不是因修行境界感召而受生,而是受「眾生顛倒因」所迷而去感應受生。當一個人心識含容某眾生宿世因緣種子時,其中陰身酬業微妙深細,眾生無能力自覺知。當此有宿世因緣的夫妻交合行淫時,此中陰身依罔象顛倒妄想---命濁之根本,感召此夫妻淫欲之心念,亦自行起淫欲念。此中陰身雖不能見其宿世因緣對象正在行淫,僅能依罔象虛無的感召意念,來感召此有宿緣夫妻淫欲之念,且能與他們心意相應。因此這中陰身淫欲心亦起,即能酬此業緣而生感應道交之通路,不管空間多遠,此世界這邊與那端,也能感知其有宿緣夫妻淫欲心念或見他們微弱光明,而將自中陰身趨前投入淫欲感應中,如此受生即成立。故欲界眾生無淫欲心不來娑婆世界,因有此淫欲心才來生此下等世界中。故修行人一生中不斷淫欲念,雖說是行善、打坐、練氣、習禪,終究不是因認識不真而成魔,就是又受生娑婆欲界世間之人道、畜生道中。
講到此處,很明顯的事實是:未修到開悟境界的行者,雖有打坐修行,但沒有色、受、想陰等魔相,最重要的還是要守戒清淨,能在有生之年能斷此淫欲之心,才不會著魔成魔眷、魔民。不然就老實念佛,求佛庇祐,往生極樂世界。
2.經文解釋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難!如是十種識陰心的禪修中,雖是已去除色、受、想、行等陰的魔相,但當行者識精未圓或圓明後,識心已能產生種種境界,或識精圓明化成一切境界時,即中途發生異想而狂執其境。主要原因是依其識陰所現境界殊勝而迷惑於其中,形成一執取其境的毛病,因未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的無上智慧,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隨其現隨其滅,則不成狂,可以直趣無上菩提道,現反而迷惑於其殊勝境界中。在未能滿足菩提自性真如之修證中,卻產生自我滿足的錯誤認知,以為已得菩提道果。
此等識陰區宇中失迷入惑的行者,皆是因為識陰中,心識與根身、色塵等用心太盛所形成其交互作用,所以才產生此十種各有其相的殊勝境界,也因迷失而感召相對的天界位階,而迷入生此天界中。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一般行者無量劫以來,先習所成,受此先習,而常迷自心。現識陰區宇中行者,擁有識精圓明的境界,圓明所現境界不能認知,而頑固無知地迷失菩提自性,遇此種情形還不能自己審慎思考。當逢此天界殊勝境界及超能心力現前時,各個以其個性、習氣、偏好等妄習執取其境,遭受感召而出生各天界中;因此等妄習而迷心識、廢思量,忘失菩提覺性路途,還有前程長路要走,停止而不知往前挺進,自己先以此境界為滿足而休息停滯不前,有如《法華經》中云,各入天界化城中休息的天神一樣。這一休息,也許就是幾千萬億年之久的時間,更長者可能有八萬大劫的時間,才可能有機緣再出生人間,繼續菩提道路之修行。
「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此等識陰區宇中行者,將此十種魔境當做修證的畢竟果位,以為這就是他門所要歸宿的安寧菩提涅槃城池。自己又因認識不清而自己說,已得無上菩提道果。這種未得謂得,未證未證果位之行者,當如是說時,即大妄語成立。此依前八種識陰魔相而言,皆從殊勝有相生執,是有相遷變故,故報盡復受輪迴。而後二種魔相著空,空相常住不動,故常住空寂,如此不會有增進境界的時候。邪魔、天界、外道、仙道所感善境,當此等業報終了,有的天壽盡時,當再輪迴;魔道眾生壽盡時,當墮無間地獄。而聲聞、緣覺乘行者,不再轉小向大,增進菩提道,證入無上正等正覺佛道,故也是無有境界增長,智慧力也永遠無法增進。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
阿難!您等誠心誠意地,亟想秉承「如來道」修行,現在更應將此「如來道」法門,在我入滅涅槃後,傳遞揭示於末法時期中,普令一切有緣眾生,欲修菩提道、無上正等正覺者,能夠明確地了解,修菩提道中的義理是什麼,若遇識陰魔相時,不要妄取其殊境,而感召諸天、諸魔、仙道、外道眾生來作為其伴侶,死後往生他們的天界、魔界或仙道地界上。更要維護諸修行人,不要讓他們遇見境界著見魔,現諸殊勝境界而著迷者可稱見魔,因以見而迷著故,生起喜愛那種殊勝境界想,因而自作沉淪孼障,迷失菩提如來道。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如此才能保護撫綏諸行者,平定諸修禪那者的心念,務必教他們銷念平息諸緣,譬如說定要銷滅各種邪因、邪緣,不然會誤如歧途,要令他們從身心等方面,都能依佛陀所教導的,能如佛陀所示的正知正見來修學。當他們從一開始修學禪那起,就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菩提道,什麼是佛的知見,一直到最後成就菩提果位為止。不要讓他們突遭歧路,墮入天道、魔道、仙道中,甚至於停止在小乘的聲聞、獨覺、辟支佛道中。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阿難!像這樣的如來地法門,是過去世中,像恆河沙等劫以來,像微塵數等諸如來,都是依此修習而得心地開悟,進而依此修習,而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無上佛道。要能成佛者,也都要依此色、受、想、行、識陰心區宇中,遇諸魔相、善境都能依不即不離、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慧來度過,如此才能真的得道菩提道無上正等正覺之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