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行陰魔相(4-7)
                     -- 八無相生


7. 八無相生

一 、經文:

《楞嚴經》曰:「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二、解釋

1. 前言

上一魔相中,世尊言及於色、受、想、行四陰中,行者因能見自性的觀照神力,體知行陰中眾生動元微細,但確實存在著一切色、受、想、行陰之有相,故從行陰遷流不息的法流中,見色、受、想、行四陰無盡,即錯認為(1)色、受、想、行是我,(2)我中有色、受、想、行,(3)色、受、想、行屬於我,(4)我在色、受、想、行中,如是環環成十六有相之執,形成第六種外道,認為死後有其相之虛論。

本段魔相在講行者於色、受、想三陰的修證中,一直以空無的心去斷一切因緣法,求得解脫的知見,也就是如《大般若經》中所云,悟後行者當勤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始能讓心堅凝不動,則一切魔障當無所得其便。若行者開悟後,不能實修此三三昧,則其智慧及禪定力都有問題,並非真的能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那怕修行者自認能說些似是而非的佛法,但總是不能真確地知道世尊在說些什麼。

當行者真能證得此三三昧時,若不見佛陀進一步的開示,很容易執取一切相為空,很容易墮入空其境、亡其心,禪宗行者說此是墮入「空亡」。此等行者實不知悟到空時,是得到解脫的體空實相現起而已,也僅是階段性任務的完成罷了,行者還要再回凡,救活您的靈知靈覺的心,再進而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修證。

想陰區宇中行者還未證入行陰時,還未能見眾生生命原由之前,不能有宿命通觀見八萬劫內眾生因緣之前,認為色、受、想等陰都是虛幻不實,無有實相,故能滅色、受、想等三陰之一切法相,得解脫知見。當證得解脫時,色、受、想陰破滅,行者再無更深的修證中,他會起無明想,錯認為色、受、想三陰實是無相,同時亦推計行陰當然也是無相,故成色、受、想、行等四種無相論。再因生前有此認知,順理成章地推計,他死後也當如此,故四陰無相,加上生前、死後共有八種無相論生起,此是第七種外道行者的錯誤認知,吾佛弟子當認知而不墜入此虛論中。

 

2. 產生八無相顛倒之因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諸善男子在三摩提正定禪修之間,已能使定心更為堅強,且因已獲得堅凝定心,終能不使魔得便來擾亂不休。有此能力主要是行者沒有粗的餘習會來隨境轉,也因有正知見的智慧,魔終不得其便而來騷擾行者。想陰滅行者,色、受陰亦滅,分別法執已近乎沒有,僅剩一妙明真精,沒有種種散亂事宜,故說已有正知見了。

行者一入行陰區宇中,因已無魔擾,且正念堅固,故能於心鏡中起禪觀覺照,觀十二類眾生生命本元,即謂窮生類本。行者在行陰禪觀中,本來能觀見十二類眾生清楚的幽隱生命本元,此本元是眾生受生之原動力。

但此時行者若不去研究眾生業緣,不去觀見十二類眾生一切業緣的本來。反而在檢討先前色、受、想陰的修證中,都能除去色、受、想陰之有相,滅一切法之生滅相。因而行者體知色、受、想陰一切法不真實,能入斷一切法法相中。行者在證得色、受、想等陰入空、無相,產生自我知見後而推測計度,認為現在諸法無相,死後當然色、受、想等陰亦是無相,進而再加上現在處區宇中的行陰,也應當是無相,因而引發諸多顛倒之見。則此行陰區宇行者會在色、受、想、行四陰中,產生八種無相之見,且還執著其所見為真,所論為實,這就會障礙菩提性的顯露,終入第七外道死後無相,妄執顛倒虛論中。

 

3. 無相顛倒之認知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一般而言,世間禪境界行者,因有其色相、心相、受覺等,故在色界初禪時對心有覺、有觀之認知。繼之,二禪境時心能發光,光光相應,心生歡喜。三禪時色身充滿氣機,故世間樂具足。一入四禪中行者心能住境不動心意念。

當修行者證得色身破時,即是破黑漆桶,亦即所謂開悟的境界,此時覺得世間一切色相滅,世界消殞,自身四大色形亦滅,形滅認為所因者也滅,體知對一切境無因能來相應。這是修行者第一體知的境相,此時已證入無色界之境地。此行者若無正知見,就會起此種色滅形無因之認知。舉一例來說明,開悟行者因已無身相,故遇有磁性物質,身體亦無覺得有磁場的磁氣來影響到色身,但身體自發的氣之走動尚能覺知。很多修行人喜愛玩弄物質的磁性、精華。但已開悟行者,因已無色身,當然會感知形無所因,就如體觸磁性物質起不了一切氣用一樣,這真是形無所因之最好說明,但不要這樣就錯認為無相。

開悟行者色身覺知突破後,將進入修心的境界,當要壓制其妄想之相。行者也是用覺、觀來滅妄想之心相,經無數年的用功,能讓心想滅,妄習不起。此時行者觀一切境覺知心是有,但以前覺知境後繼之而起的思慮、妄想並已不見,有如心已無所繫縛之處,亦即無可攀緣之處。行者除去此妄執性,更知自心已無憂喜、苦樂之覺受,感情領納作用似已滅去,易入心無相觀。一般至此境行者色滅時,覺受中的苦受、樂受亦當滅,因此二受係依色陰而有。此時行者知其受滅後,無復與色陰的覺受連綴。

以上所言,色、受、想陰等陰性銷散破滅後,是修行空無的境界證到了。若行者認知不清,即會誤認為行者雖然身體、覺知都還俱在,縱然還有生命活動的現象,但已無感情領納及思慮的受想陰在。如此,行者已無一般人的受、想,那不是與草木相同,沒有苦、樂覺受的感情作用,也沒有了思想、心慮了,是與草木相同了。

外道行者實不知,此種受、想滅是求解脫的必然過程,證得後當將此種定相,轉成般若智慧,以智慧度到彼岸,不是要永遠以此種空無心面對一切境,有如草木同,沒有覺知感情作用。故佛弟子當知,悟空者當要迴凡,入「有相」境界,學習證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觀。

 

4. 依空生八種無相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行者證得色破、受想滅後,此種自性本質現起,對境不著不黏,體知生時一切境均不可得,那死後還有什麼種種相存有呢?因此時行者尚未證入行陰微細業流中,尚不能體知行陰業流遷延不息,但先有滅色、受、想三陰之經驗,即下定論說死後行陰亦無有相。

此行者也因為認知不清,因此計度推測,修行到前三陰(色、受、想)滅者,死後無其相矣!則生前、死後色、受、想等三陰應有六種無相。若再以現在處於行陰區宇中,雖能體知行陰業流,那最後當亦會滅卻,如是生前、死後行陰亦是無相。如此循環得知,色、受、想、行等四陰生前無相,死後亦無相,總共有八種無相矣。

如此誤認後,從此種推理而計算說,亦無所謂涅槃境界,亦無所謂菩薩因、佛道果等,一切都是空的,僅是徒具有其名相而已,並無實義。當然名相也是空、無的,一切究竟都是斷滅的,人生前、死後都不存在的。

 

5. 發顛倒心起外道虛論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行者在行陰區宇中,因見行陰微細,業流遷延不止,依過去滅色、受、想三陰的經驗,認為行陰最後也當滅,如此認為色、受、想、行等死後均無有相。如此錯誤的認知,實墮入第七種外道繆論中。也因為這八種死後無相的錯誤認知,是會迷惑其菩提覺性,讓他不能悟知真心實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世間禪定行者修證到行陰區宇時,因誤認一切法為空、無,生前死後均無相,故會更進一步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均是死後無相,因而發心起顛倒想,成立顛倒虛論。(待續)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