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行陰魔相(4-1)
                     -- 本末無因相


1.本末無因相

一 、經文:

《楞嚴經》曰:「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薩,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二、解釋

1.前言

行陰區宇跟行陰證到的境界─行陰破滅的境界,在《楞嚴經》裡面,把它說在前面,然後再講「想陰滅盡」以後,在行陰區宇之間,種種的行相或魔相。修到那裡,都是代表某種階段的境界,不是不好,只要知道錯誤,能修正過來就好了。

修行到想陰盡時,有能力知法的真實,不會再被魔擾時,始能用心觀想阿賴耶識中,自己與眾生的業流本來行相。這是真正修行的分水嶺,也就是說行者已有智慧與定力,才可來玩此心識。但還是要小心,不要有所見而偏執,因未成佛前所見所知,還是受到智慧的限制,不能全見一切相之真實,故不要落入偏見或以局部觀成全部。

 

2.二無因論

(1)經文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2)解釋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

在「三摩地」是「正定」,「正定」是不去用心,「奢摩他」是在「觀」,可用心來觀照。所以說,心清淨以後不妄想,不妄想仍有一個了了知覺,可以觀,一入觀就有很多現象會出來;且不觀時,此了了知覺也自然存在,為什麼?你已經有一個明明朗朗的鏡子一樣可以照,你想照,它就會照的,所以修証到想陰盡的行者,己經有正知見,是得正知,有這正知就能在定中,觀眾生種種的因緣果報。世尊說:阿難!你應該知道,修行的人一得正知正見後,於奢摩他禪觀中,此善男子凝固正心,明此真心不昧,故想陰中十類天魔等,已不得其便。此時行者才可以精深廣研此心,以此心探討眾生各類本元之真實相。

「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可以說心能凝固在正心知見時,心能有光明不隨境轉,不起妄想。如果你的心不凝就隨境轉,心常常在動,妄想就起,大的妄想沒有,小的幽隱的妄想是有,但可以把它凝固,不隨境轉。「凝明」是心清淨發光了,「正心」是真正本來的妙明覺性,能夠顯現出來,有正知見不隨境轉,所以不起妄想。那時受陰魔相離得更遠,想陰魔相胡思亂想都沒有了,也不去貪求心的特殊功用(這心可以怎麼樣),或去研究它、去探究它。都沒有這些心態的時候,為什麼想陰魔相仍有十種機會發生,會被其他的魔直接或間接的迷惑呢?那就是你太喜歡去探究你的心會怎麼樣..,所以才會被趁虛迷失掉。

現在,你凝固你的真心讓它發明,讓它真正的坦蕩蕩,沒有掛礙,這時想陰魔相裡講的十類天魔與魑魅魍魎之類的,對你來講,不得其便。不管直接、間接的都能夠不受其左右,這時你方得精研此心,這句話很重要。以前遇有妄想的時候,你隨便起心動念就被天魔探知,你有什麼意圖?希望搞些什麼?他都知道,他會透過第三者來迷惑你,現在你的心凝固了、堅定了,發明後也可以說妄想沒有了,定慧等持。我們說「有定無慧」,有時候有些境界要用般若慧來化解它,光在那裡入定沒用,一出定又迷糊了;「有慧無定」,那知後心是亂七八糟的,很容易被境界來擾亂您的心。你如果有智慧,可用般若智慧來化解一切境,來產生定,這就是定慧能夠相等的真實法。

能定慧等持就不大能被天魔趁虛擾亂,所以天魔不論正面的來也好,迂迴的來也好,都動不了你的話,你才是坦蕩蕩,才能了解哦!原來都是這麼一回事情!看多的話,自然膽子大了,那一個是真的?那一個是虛的、假的?都可以分辨清楚,這樣的話,才能在這個時候,研究你的心為什麼在想陰魔相的時候不行?因為這一面鏡子,還沒有辦法清淨,還有妄想蓋住了你的這個鏡子,所以你看不清楚的,容易著魔而迷失。

如果哪一個人在我面前秀什麼神通的話,我就懷疑這是他的能力嗎?還是著魔了呢?或魑魅魍魎附身了嗎?我會抱著懷疑的心,不會真的跟著他。沒有智慧的人,就不是這樣,會著迷於他。這人顯現一些可以觀宿命或做什麼的,這些其實都是真真假假,誰知道他上一世是什麼?很難講,他就是有這個能力,也不是真的宿命通。證到想陰盡的人,他對十二類眾生的原由不清楚之外,他能清楚知這一類、那一類的,而且是八萬劫以內的他也還能清楚,這是沒有幽隱、細微的妄想時才能做到的。

現在你渡過了想陰魔相以後,有凝明正心,這堅固的心不被一切障迷惑了,十類天魔等沒辦法得其便,這個時候行者方得精研此心,你才可以精確的來用心研究,這個佛性它可以現起何真實的用?有什麼神通妙用?你可研究什麼?窮生類本,所有的生命,各類各別的,本來是什麼樣子的,你可以去研究它,研究來、研究去怎麼樣了呢?

「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

舉一本類眾生例子來觀研中,其生命的元由顯露出來時,你可以看它有如浮根塵一樣的幽隱清輕相,此種浮根塵在想陰魔相中,還不是很清楚的。「圓」是我們清淨的體,清淨的體可以說是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的自性,自性裡面還有很多種子,因緣果報元的浮根塵在擾動,這些都是眾生生命的原由。

「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你觀來、觀去,以圓成實相的佛性來觀眾生清楚的生命因緣本元中,突然依所觀境而起計度者,在自性與生命元由之間,你看這一類眾生,往前推八萬劫之起點開始,往後推八萬劫後結尾,在此時間之前或之後,均無所知所見,因看不到以前最原始的,也見不到往後因緣的現象,所以在圓鏡中觀諸眾生元由起計度者,來推測計度、推量思考,這個時候,這人一定會墬入二無因論。

於十二類眾生中,各於本類之生命因緣源由顯露而出,行者此時應能用其大圓鏡觀見彼等幽深但很清晰,周全遍圓的浮根塵擾動之本元。此時行者觀此等動元時,於周遍觀見眾生一切因因緣緣後,開始起推測計度,卻因慧力所限,而墜入兩種無因論中,此是外道或佛教行者,證到想陰盡時,將起宿命通時所會發起的二無因知見,即本未無因知見。

為什麼會產生本末無因呢?因為只瞭解十二類眾生的這一類是這一類、那一類是那一類,不瞭解它的本命源由,觀不到本命源由,故有此二無因相。如果以阿羅漢境界或外道世間四禪定行者,現起五神通時,其宿命通即局限在八萬劫內,他不能了解八萬劫以前的因是什麼?因智慧力不足,故看不到。八萬劫以後是怎麼樣?也看不到,因他的智慧只能觀到八萬劫以內的因緣諸事,所以會變成無因無末的因果論。

佛的智慧能觀到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之生命元由。但行陰區宇行者到底能觀什麼呢?只能觀到十二類眾生原本是這樣子、那樣子。前面講過,十二類眾生的成因,離不開情、想、合、離等因緣四相。卵生者是想而生,胎生者因情而有,濕生者以合而感生,化生者以離而應生。有色者是情而合,是休咎精明;無色者是情而離,是空散銷沉;有想者是想而合,是鬼神精靈;無想者是想而離,是土木金石。非有色者是情離而合,是水母等類;非無色者是情合而離,是咒詛厭生;非有想者是想離而合,是蒲蘆等;非無想者是想合而離,是土梟破鏡鳥等。

當十二類眾生在八萬劫之外依緣生時,行者觀不見其因緣本來,怎麼來受生的,他看不到,所以就會下定論說成本無因。八萬劫後的十二類眾生會怎麼樣,也看不清楚,所以就下定論說成末無因,外道及未成佛的聖人撥無因果是這樣來的。如果修行者沒有靈通,倒還無所謂,但當他的靈通有限,像空無邊處天神有兩萬大劫壽命,也是處在這行陰區宇裡面,觀兩萬大劫以內,之前的他看不到,之後的他也看不到,所以也會撥無因果。識無邊處的天神,壽命四萬大劫,也一樣是在行陰區宇中,他們看不到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真實,還沒能完全了知,有幾類眾生或許能看出來,但怎麼來的,他不知道,八萬劫以後,要怎麼樣,也看不到,所以變成無因無果論。

證得無所有處的天神,有六萬大劫的壽命,若修証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時,那壽命就有八萬大劫,這一類的修行者是無色界的天神,是外道或者是修佛法的人,他碰到這個境界很容易去撥無因果,就是因知見不夠,才會說本末無因相。我們瞭解了他們為什麼會撥無因果的原因,雖證不到這裡,但世尊告訴我們,若有人證到這裡時,不要犯了這種不正確的知見。

因為剛開始時,禪觀受智慧的限制,只能觀在局部範圍裡面,所以看到他輪迴根本的阿賴耶普特伽羅,以及他一切業緣的種子在那裡竄動,就分析這個因,但不知道是怎麼來的,所以下定論是「無因」。最後看到是他的也許那一世,經過了八萬劫後,這一生是濕生,再下去是什麼?沒有了,到這裡為止,沒有了。所以他會推計兩種無因論,這是智慧限制範圍裡面的兩種無因論。

 

3.本無因相

(1)經文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2)解釋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第一,這個人既然獲得眾生之輪迴生命機源,係依其眼根而起用觀見,非依見性而見,故不是大圓鏡智,故因此會產生見本無因相。因眼根具有八百功德,也能見八萬劫內所有眾生業流。在觀眾生的業流中,眾生於十二類中,於此死,生於彼,只見眾生輪迴於此段時間中。八萬劫以外,他的眼根觀到十二類眾生的時候開始,這類眾生怎麼開始的,沒有其因,我看到他已經是卵生了,而卵生以前是怎麼樣?看不到,就很大膽的說沒有其因,反正我看到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見本無因。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迴其處。」

雖然這個人自認為已經能觀到一類眾生的生命源由,且能夠完全掌握此生機。但他是用什麼看呢?是用他的眼根,眼根的靈通力只具八百功德,為什麼只八百功德呢?三分有其二的功德,缺一分就是眼睛看不到後面,前面可以看,側面可以看,後面就看不到,有此缺失就不圓通。而圓通應該具足一千兩百功德,它只有八百而已。

《楞嚴經》講圓通法門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二、四、六為圓通,一、三、五為不圓通法門。

耳根圓通:那一方面來的聲音我聽不到呢?只要它發聲,不管由那一面來的,最後一定接觸到我的耳膜,一定會聽到,所以四面十方來都可以聽到,耳根圓通就是這麼來的。

舌根圓通:舌頭如果東西不吃到嘴裡去,它接觸不到,那為什麼叫圓通呢?應該是有死角,但舌根圓通不是在說吃的!所謂舌根圓通它是在藉舌根說法,說法可以証得圓通。如果舌頭把它當成工具用的話,它跟身體一樣,食物東西酸甜苦辣,一接觸時我就知道,不接觸就不知道,用這樣來修的話也是不圓通的。但它唯一圓通的是講經說法來渡化眾生,行者慢慢在講之間,義理搞通了,也就了悟了,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故舌根圓通重在講經說法。

意根圓通:心起心滅覺知清清楚楚,不會有死角。故用意根來禪修或念佛,都能以圓通法門,而速得成就。

其實修行人有上等智慧的話,圓通、不圓通的法門,對他來說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有智慧。所以圓通法門是普被上、中、下根基者,不同的人修這個法門,都可以開悟的,就叫圓通法門;不是說圓通法門就好,不是!圓通法門就是笨笨的來修也不會出差錯,一定有所進步。不圓通的法門,要比較有智慧的人來修,照樣可以開悟。不是說不圓通就不好,25位菩薩六根、六塵、六識加七大等二十五種法門,每個法門都可以成就,只是看你智慧夠不夠,圓通不圓通沒關係,智慧不足就選用圓通法門,如耳根、意根圓通法門。

現在講到這裡,這個人修証到想陰盡了,已經凝明正心了,不受魔來得其便的時候,就開始用這個心在鑽研了,研究自性到底怎麼樣?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處在業流中,隨業流灣環生於六道中,見八萬劫以內的眾生業流灣環。業是怎麼來,一個接一個就成業流,怎麼轉變?如果是這一類轉變到那一類,那一類轉變到那一類,彎來彎去,循來循去,這就叫做「業流灣環」。此在六道中生此死彼,輪迴在六道中。

不是說,這一類就是永遠都是這一類,以前釋迦牟尼佛舉一個例子在說:一個某世是出家比丘尼,她為什麼這一世會墮落成廁所裡面的蛆呢?真是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小劫是一萬六千八佰年,二十小劫是一中劫,二十中劫成一大劫,那萬劫不復就是說時間很長,但時空很短,你迷失掉了,人生一萬劫過去了,它可能又換另一個跑道,今生做人,下一世做蛆。

那位比丘尼因貪心不滅,她是寺廟裡的當家,有權分派供養東西給人家,但只要有她喜愛吃的東西她就會藏起來,不拿出來給大眾分享。有一天,有幾位修行者來掛單,掛單時要吃飯供養。她捨不得把好吃的東西拿出來供養這些人,但來掛單的這些人都是臥虎藏龍的修行人,各具有神通,知道她藏有美食,就故意點破她,為何不把好東西拿出來給我們吃呢?此比丘尼被點破後惱羞成怒,貪心不滅外又加瞋心,就口不擇言地說:你們想吃就去吃廁所裡的那些東西罷!廁所裡有什麼東西呢?當然是蛆蟲之類。現在我們用的是抽水馬桶,裡面什麼都被化糞池化掉了,應該什麼都沒有;三、四十年前都還用糞坑,裡面蛆蟲一大堆地在吃大便。比丘尼這樣不經意的一句話,她的下一世果報就是去做蛆。

世尊有宿命通(其範圍不只是八萬劫內,而是無始無終的),有一次如廁時,他看到裡面糞坑裡有隻蛆蟲,以前曾是出家比丘尼,現在出生一隻蛆,世尊他因此而流淚了。弟子看到世尊流淚,就問原因,世尊就講了這段因緣果報的事實給他們聽。當然,這位比丘尼出家有功德,轉來轉去到那一世時,果報完時才會再碰到另一尊佛,繼續他的修行路。因果一件一件很清楚的,出家的善因是有,以後還會有善報。但隨便講一句瞋心的話就先受報,何況他是對有成就的修行人講的,所以馬上由人身轉到濕生道。

業流灣環十二類,眾生就在裡面轉,修至此境界的行者可以去觀到眾生的一切現象,死此生彼等輪迴的事實。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這一段生了,過一段時間死了,死了又在這裡生了,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他所看到的是八萬劫裡所有眾生,這樣來、那樣去..,八萬劫以外,就觀不出來了,然後他就下定論,眾生是本無因而有。自以為了不得了—佛大概也是這樣子吧!我可以觀這樣,大概已經成佛了。阿羅漢及四禪天外道行者的境界就像這樣,八萬劫以內的(1344百萬年內),他都可以觀察到眾生因緣。

另一個例子:世尊有一天剛好出去時,來了一位年紀很大的人,說要來出家修行,留下看守的弟子已証到阿羅漢了,於是就用神通一觀你這個傢伙從來沒有做一件出家的善因緣功德,憑什麼出家!於是就自做主張地回絕他,他說:「你沒有福德出家,因為你從來沒做過一件值得出家的好事,所以你回去吧!不必等世尊回來了!」

這位老者很傷心,一邊往回走,一邊哭哭啼啼,走到半路上,剛好碰到世尊,世尊就問:「你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呢?」老者回答:「我本來想出家,但你們留守的那位大德說我沒有因緣福德出家。」世尊說:「你哪裡沒有因緣福德出家?我收你做徒弟!你跟我來。」回去之後,就收他為徒弟,但這位証到阿羅漢果的弟子很不服氣,就抗議說:「世尊!他根本沒有福德出家,你為什麼要接受他出家呢?」世尊就罵他:「你的神通智慧,只能觀到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因緣,你說他沒有做過好事,八萬劫外的事你看不到,我講一個善因給你聽。」

世尊就說:「他做過一件足得出家的事,在八萬劫以外的時空裡,有一天,他走在森林裡面,有一種會吃人的動物(獅子)追著要吃他,他很緊張的跑,跑到一棵樹前,就很快的爬上樹去,那動物不會爬樹,就在底下一直叫,他爬上去的當下,很緊張又虔誠地念了一句佛號。在生命緊要關頭,當然念佛是很虔誠的、沒有雜念的念出一句佛號來,就憑這句佛號,他就可以出家了。」

如果念佛念得不真切,就沒有很大的功德,若很虔誠、很真切的念,那功德是無量的,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出家,這就表示我們誠心正意念佛號的話,功德是無量。此世尊的弟子講這事情,雖不是在撥無因果,但因緣「開始」怎麼來?他看不到。我們也看不到,但我們經典看多了,就知道他是犯了什麼毛病,他的智慧只能觀到八萬劫裡面眾生的源由,眾生在此段時間的業流灣環。那八萬劫以外的呢?「冥無所觀」很幽暗、看不清楚果報真實。

「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就下定論:在這個宇宙間所有十方眾生,從八萬劫開始以來,怎麼冒出來的,他不知道,但就說他們本來無因就已經自然有了。

「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這樣去推測、度量,以自己想當然耳的想法,認為看不到的,就順理成章地說沒有起源,所以當然下定論,就說無因自有,「撥無因果」是這麼認知不清而來的。

把正的知見消滅了、誤解了,而去執著偏見。智慧不足時,所看到的局部就當做「知見」,這樣會墮落到外道知見。外道的看法,就是這樣子來的。外道也沒有證到像諸佛、菩薩的那種境界,所以他最多也只能看到八萬劫內眾生因緣,所以就撥無因果。這樣會迷惑我們的菩提自性,本來還有另一段要突破的,你以為這樣就可畢業了,不繼續用功,當然就沒有更進一步的修證。以為修到這樣,差不多了,沒什麼可學的,所以就不再繼續去追求菩提心的本,而所執的偏見也會迷惑菩提自性。

在這裡沒有因迷惑而淪墜,但前面幾個魔相所講的,如果受了迷惑後就會淪墜,如受陰魔相還要墮到地獄。在這裡行陰區宇中,只是你沒有辦法開拓出真正的菩提心,迷惑了菩提性,所以證到了這個境界是很不錯的,但是沒有正知見的話,就會撥無因果,這是第一個無因「本無因」。

 

4.末無因相

(1)經文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薩,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2)解釋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

末無因論就是八萬劫之後的這段因緣果報看不到,以為八萬劫中的生此死彼以後,什麼再也沒有了,認為最後的時間中死了後大概就沒有了;前面講「因」怎麼來的不知道,在此八萬劫後死了以後去哪裡,看不到。修証到想陰盡的行者,他就能夠觀到十二類眾生是屬於那一類,因為局限在他的智慧只能觀到八萬劫以內的事物,所以看到的都是沒有一個起因,只是十二類之所以成為十二類的源由,個別的沒有辦法了知它的因果報應來源,所以他就說本無因。現在講到「末無因」,在八萬劫之前它不能辦到,之後也不能再繼續觀到,所以這十二類眾生,來時不知道有什麼因,因此說「本無因」;到最後,要往哪裡去出生在哪一道,他也沒智慧可以觀照到,所以這段在講「末無因」。

此行者以眼根八百功德,既然見各類眾生無因自有之根本,從他能夠觀照之間,知道人出生為人,也知道鳥轉生為鳥,烏鴉從久遠以來是黑,鵠從久遠以來是白。鵠也是一種鳥,它是白色的,他觀到的時候已經就是這個樣子了—白色的,所以從來不知道鳥出生前是什麼樣子。以十二類眾生因緣,在《楞嚴經》裡講:如果你心性飄浮不定,往上飄升的話,這一類大部份是出生做鳥類,因能往上飛。但是修証到想陰盡的行者,本身還沒有辦法觀到這個因,卻能用諸根來觀照諸眾生,了解目前因緣果報的情形,他也只能觀察到人本來是站著走路的,天神也是一樣直立而行,所以「人天本豎」,意指凡人跟天人本來是直立的。「畜生本橫」,畜生是呈現爬行的樣子,他能夠觀照到的境界,只能了解到畜生行走的樣子。而此等鳥類,其色白非因加以洗濯而呈現白色,其身黑也非因加以染色而造成黑身,就是以其神通力能觀到時,白色的就已是白色,黑色就已是黑色,但為何是白、是黑,他並無智慧知道。

「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

鵠身之白色,不會因為洗濯而使它變為白色,白本來就白;烏鴉黑色也不是因為染整以後才變黑,這之間為什麼是白、是黑的來由,他不知道。以他有生之年,用他的靈通力觀照的時候,只能了解這些現象都已是如此存在了,在八萬劫之間,從來都離不開本相。因而造成他的錯誤的觀念,以為眾生十二類諸種種在觀照的時候,已經是存在了,所以認為是「本無因」。

經過他這麼觀照,在八萬劫之間,錯誤地認知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人是直的,是用走的;畜生是用橫的,是用爬的,在這之間是無復移改,從來就沒有更改過這個樣子。今生盡此形,盡未來際,亦復如是,所有的一切大概也如此罷,十二類眾生的形狀、因緣,他認為都是這樣子。這種無因自然而有的人、鳥、眾生之現象,以他八萬劫能觀的知見中,缺乏娑婆世界眾生階段性的滅絕,滅絕後的再生,其形象、種類當有不同,故有轉移變遷,此種現象祇有佛的智慧始能無窮盡的觀之、知之。

「而我本來,不見菩薩,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而我本來不見有菩薩,用智慧觀照,從八萬劫以來就沒有看見什麼佛、菩薩之類的,所以哪裡有什麼菩提道可以成就?更無所謂菩薩成就,所以未來也無所謂的菩薩道可成就。當然,菩薩依願力在六道中輪迴,時間久遠,此等行者觀照卻不能知。菩薩或佛所弘化的時空都跨越八萬劫之外,當然他是無所見的。

因此以行者所觀,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自有,所以他才會下一個結論,一切事事物物本來沒有一個起因、末因的。這一段講兩種無因及撥無因果,因為這一類天神,只能觀照八萬劫內的事物,所以那個開始因,那個結束因都無所見,故說皆無因,但其實是他沒辦法觀照到。

「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所以由此所見的計度後,妄下這種錯誤的見解,亡正遍知而墜落外道,迷惑菩提性。因為這上面的兩種推計,枉失了無所不能的正知見,這就是外道的見解,因為所有的外道修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最高的境界也是八萬劫的觀察智慧。修佛法的人證到這境界,事物、壽命等跟外道見解一樣,若犯了同樣的毛病的話,就會枉失了正知見,也是墜落外道之類,會迷惑我們的菩提性。因為菩提性到底還沒完全開發出來,到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滅盡的時候才會現出菩提。色、受、想、行、識過這五關,斬六將---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雖然行者能超越色陰、受陰、想陰魔相,且心不亂起妄想,但研究自己神通妙用時,卻局限在有限的智慧能力間,看到八萬劫之內眾生無因無末,就認定說是本末無因,這真是迷失菩提自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

( 88 年 5 月 30 日 講於 法爾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