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想陰魔境(3-6)
                     - 樂處靜謐相


6、樂處靜謐相:

(1). 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大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2). 釋解:

今天講第六個「樂處靜謐相」。你心生起什麼不正當的心態,就會有魔著的危險,不要一直說那一個地方太吵鬧,我待不下了,我要找一個最清淨沒有人的地方修行。甚至於內心不想跟人家接觸,不去繁雜的法會場所,我心可以保持靜謐,貪求那種安祥,如此也會出差錯。佛法的解脫是對境時心能不動的,那怕是在熱鬧的地方、在清淨的地方,我的心都是自在,在熱鬧的法會中擠來擠去,我的心也是愉快如故,沒有什麼暴躁、煩惱、不安,甚至受不了的現象,這樣才是解脫的境界,所以念頭不要想住於靜謐安詳、沒有吵雜的地方。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在受陰種種感情領納作用之間,你已經虛明,不受憂、喜、苦、樂,七情六慾之感情作用所左右,已經把它架虛了、架空了,不讓它發作出來,感情雖然不發作,但覺知心還在,所以就會產生靈妙的作用,我能不隨你的境轉,但是我了知眾生的一切感受,你在生氣嗎?你對事情有什麼看法?你在讀知他們什麼?你有這個能力可以讀知他的心態,讀了不要去表示出來。表示出來代表你還有法的執著,還有不清淨心。所以「受陰虛妙」不是你不相應才妙,不相應照樣可以了知很多眾生的心態,這個人心清不清淨?這麼人心態好不好?這個人的行為具有何意圖?對那件事情怎麼樣?你都可以感受。

我們壞就壞在覺受以後放不下,還是在魔相之中,感受以後還會和他一般見識,還會互相的吵架,互相的怨鬥,這就是習氣相應,如此就是沒有虛明也沒有產生妙用。虛妙時甚至於可以轉他人生氣的心,用你空無的體性,不相應的心來轉他,怎麼轉?放「空」就轉了,空無的心就可以轉他的意,不要用一法,無為法是無上心法,可以破一切境。等等的這些,都是虛明以後所產生的妙用。

「不遭邪慮」,沒有這些冤親債主、這些客邪、外在的東西來影響你,因為玩得不好玩,它要你生氣,你不生氣,因為你的心沒有什麼罣礙,要死就死,沒錢就沒錢無所謂,沒飯吃就沒飯吃,反正明天看著辦!你有這種心態的話,它讓你的心煩腦,你不煩惱,就能不遭邪慮。就怕你怕死,如果你怕死的話,它就天天用死來威脅你,天天給你念頭,就是死!死!你每天就鑽在死的牛角尖裡去,這就是受陰不清淨。等你清淨了,當然外來的這些不好的念頭,不再能左右你,所以「不遭邪慮」。

你就沒有不好的念頭,接收到不好的念頭,也沒有相應,這樣的話,你就「圓定發明」,圓滿的體性、清淨的體,因為你「不遭邪慮」,所以就有定。我們常常在講禪的境界、開悟的境界就有了,了知一切相,可以感知嗎?問題就是在感知後,你沒有辦法擺平,所以才有客邪來干擾你,如果你有禪的味道,對境也能如如,那就有定了,就所謂「圓定」,就是體性清淨圓滿,因而有定不動。起碼沒有那種不好的心態、不好的感情作用,這樣你心有定,心能發光、發明,發出光輝。

這個心發光在三地菩薩位階時,就有發光的能力,我們說初地菩薩---歡喜地,勤修色陰魔相、受陰魔相,第二地是離垢地,把不好的心、煩惱的心,一直在推翻,如果所有的汙垢都能離了,不犯貪、瞋、癡、慢、疑等種種毛病,當然心就清淨了,心清淨對境有定,心會發光,發光也就是智慧,照破一切的煩惱,你有這個能力,比較不受冤親債主、客邪來干擾。你有這個「圓定發明」境界時,外來的干擾沒有了,再來都是自己找的麻煩。

「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

在正定的當下,你的心起了另一種毛病,偏偏去起心愛著某事,愛什麼?深入什麼?當然還沒有講,修行過程中,本來就要保持平平常常的、無愛的心,你為什麼會生起有求有願的心,要怎麼樣。修行還沒有成就以前,不要有一堆理由,願力太大,有的根本未有所親證,但說不好嘛!也有那麼一點點味道!說好嘛!實在離得十萬八千里,然後就抱著無窮的願力,我要行菩薩道,我要蓋幾十個連鎖道場,我要幹什麼…..,腳跟都還沒有站穩,這些都是不知修行真實!小則累及師長,大則遇大逆境,最後搞不好還要淪落。

根本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修行?都還搞不懂,我們現在都一直在學,常常在講的五陰,過五關---色、受、想、行、識,去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若沒有斬去這六將不能成就。把這個走一趟,走出來後才是可以影響很多的人,不管在說、不管在行,要能說能行,能說行不了,不行。能行,不會說影響有限。能行意思就是有辦法解決某些人的困擾,但是沒有辦法宣揚無上心法給大眾,當然會打折扣,所以修行就是本來要抱著平常心,禪宗所講的「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法身要能靈通自在,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祈求,願望、心愛的念頭起也不對。

「心愛深入,克己辛勤。」

要求以修苦行,辛勤地用功,從早到晚,很認真用功,誦經也好、禮佛也好、什麼功課都好。其實真正用功是要管好你這個心,對什麼人、事、物的看法,有沒有四兩撥千金的力量,多大的煩惱、念頭一轉,沒事!這才是真正在用功。所以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不是要求你自己、虐待你自己做苦行,甚至於不吃飯,要專吃蔬菜,專吃其他特殊的東西,不吃油、鹽、糖,不吃什麼,這些都是不好的。正統的修法都不是要一般平常生活以外的事物,而是用心改正你的心念,當然如果正規正矩的要求自己用功,那是好的,不要太鬆散,但是也不要要求太過火。

「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很喜歡處在那種清淨,不見很多人的地方,甚至於有人把自己鎖在房間內,永遠不出來見陽光。當然我們不特別講風水,但也不能說風水沒有那麼回事情,如果你的房子屬陽宅,那一個角落有些眾生,他們不適合待在那個角落、地方,因為陽氣太重,都喜歡待在屬陰的地方,你家裡如果有佛堂,就有些善神守護,有人拜福德神---就是有福德的鬼,他有福報,受人供養。鬼神好的當神,他有福德,不見得每一個都是好的,也有壞的,像阿修羅,有的鬥爭心強、忌妒心強,他的福報不錯,是有天報,也是神之類。鬼之類都是比較沒有福報的,當然鬼也有好鬼,也有害人的、不好的,專門找人麻煩、煩人的都有。

修行人如果喜歡處在陰寂的地方,大概都是一種偏好,喜歡清淨,所以「貪求靜謐」,這種心態不好,不要永遠想處在靜謐處,要去那裡,就能去那裡,不要天天出不了門。修行人出門,常會碰到另類眾生,若住不了空,還有所黏的,就會卡回一些東西回來,好像問題來了。有的人比較敏感,到菜市場賣菜的地方,沒事,經賣肉的地方就有事,整個冤魂卡來了!工夫不好所以才會卡得到,工夫好的話,我是有感覺但無礙,無礙的話,它起碼不會干擾到你的心、身。當然我們修行的人有光有氣,很多另類眾生都需要光、氣,所以你一來碰上的話,巴不得吸你的氣、吸你的光,他可以滋養滋養改變體質,所以有些人受不了,就會累啊!就怎樣的!如果你有菩薩心的話,抱著慈悲心,你要多少,你拿嘛!回來後我再來培養氣機、用功調理。你不要怕,光怕,要行菩薩道,要有給的心。

這菩薩跟外道不一樣,外道不是只有教你練功,待你練功練完了,再吸你的氣,有些師父都這樣子的。還有一票人自己不練氣,專吸他人的氣,不是只有鬼神,連人都有這種無知的心理。菩薩只有給眾生氣,沒有吸人家氣的道理,你看那些氣功師、什麼師,都是沒有正知見,但是你也不能不懂這些,我為什麼會身體耗氣?我為什麼會那樣?確實有這麼回事!但是你不要怕,反正我能調理色身,三天以後又是一條好漢,那怕是今天病奄奄的,沒有力氣。

不能因為說走不出去,就不敢出去,如此就是心有病,我該出去就出去,我該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常常守在靜謐的地方,那個靜謐相是假的相,心沒有辦法完全清淨,也就是說我走到那裡,像是進入敵人的境地裡都不怕的那種氣魄,那是勇者,匹夫進入千萬人的陣地,我一樣的自在,要練這種功夫,不是躲在靜謐的地方喜樂,有愛深入靜謐的心態就不對了。有所求就有毛病,就是武功高強的人,總是有破綻,那你心出一點點的小毛病就是破綻,你怕繁雜的地方,靜處你覺得沒事,沒事就是破綻,所以接下來魔相就會發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天魔專門在找修行稍有成就的人來下手,讓所有三界眾生不要脫離他的管轄範圍,你要修得好,你要跳出三界,那怎麼可以?你自己跳出去沒關係,但你還要拉好多人出去,所以他就專門在找你有什麼漏洞,你有什麼害怕的、希望的。所以,等好久,難得你會深愛靜謐,剛好可製造機會了。

「飛精附人,口說精法。」

當然這不是依附你,因為你色、受陰已經練得功夫不錯了,身體、心理可以自主了,自己五根怪力亂神的現象沒有了,那個感情的作用沒有了,他進不到你的心腹裡面去,他只有透過第三者來毀滅你。透過第三者,這個人當然不是隨便抓一個,這個人一定沒有正知見,又很喜歡說修行修到多好的境界。魔很容易找到這個人以後,魔就飛精魄進到這個第三者的心腹裡面,之後,這個魔著之人就無端會講經說法,因為他的心其實就是魔的心,魔的心就能夠控制其心及嘴。你看很多外道或外面號稱掛羊頭賣狗肉的這些道場,他們也可以講一些佛法,但都不是具有正知見的,重要的解脫道他不講,他講那些天花亂墜的,什麼蓮花、蓮花,蓮花是好看,講了半天蓮花怎麼樣,都沒有講你要斷一切的不清淨心,斷一切的煩惱,沒有講到怎麼修行。書本看起來厚厚的一本,都是用文字堆起來的美麗詞句,談到怎麼修行,沒有!都是用這些話來蠱惑徒眾,來讓他們信這個佛法很好,什麼佛法很好!真正佛法就是要推翻你的習氣,養你的德行,回到本來的空寂,所以什麼都不能夠去崇拜,或者搞怪力亂神的東西。他能毫無來由的,突然間就能講經說法。

「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這個人不覺知他已經被魔依附了,才有講經說法的能力,還自己說:「我是得到了無上寂靜涅槃,證得了無上解脫了。」每一個人有意想不到的能力的話,他只會認為大概這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大概像我這樣而已,他沒有看過經典所述,佛的境界是怎麼樣。佛六通具足,還有三明,三明六通這些常常在講。你現在連一通都沒有或者有一個鬼神通,你就說你是佛了,所以認識不清楚,認為我的心很安祥,我心很清淨,就是佛的境界了。

很多人講去某個道場起碼我身體會健康,其實那個道場講的都不是正知見的法,他認為我去了身體會健康,我家裡很順,那大概就是很好的道場。當然一般你只要拜拜、求平安,跟一般的國內外宗教一樣的,不是在學佛法。學佛法,佛就是要覺悟,覺悟就是要解脫輪迴,覺悟一切法的真實相,怎麼來受生,是心的無明認知。因為他沒有正知見,求一切的安祥健康,所以才會自己說大妄語的話,謂得到無上涅槃。

「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此魔著之人自迷後,依魔力的驅使,要來迷此喜靜謐的人。這魔著之人就來到求陰寂善男子的地方,敷座而坐,講經說法。本來這個人色受陰魔境度過的人,修得還不錯,已經修到受陰盡的人,不遭邪慮,但因還無神通真實,故對一些能現神通的人,更會迷著,魔也就洞知此心態,而很容易下手。你雖心「不遭邪慮」,我就秀給你看,我表演幾招好看的,你就會著迷。

「令其聽人,各知本業。」

所以說法的時候,讓每一個聽眾,都能「各知本業」。何是(謂)本業,本業包括正報身及依報福祿壽,讓每一個聽的人都知道為什麼來受生做人,為什麼今天你會做什麼事情,你會幹什麼,未來可能又去哪裡。受想陰盡的人,有一輪生死首尾相照的神通力,魔就利用這個人的喜愛,就說你是什麼人,你上一世是什麼,今生怎麼來。上個魔相講到,我們那一世是兄弟姊妹或者夫妻,我今天來,就是要度你們。這個魔相講本業是什麼,本業就是正報的業,依報正報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的正報是天神就是天報,你有出世做天神的因。如果你的本業造就的是要生為人,你就出生做人,如果你正報本業是出生做畜生,就要出生做畜生。

「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大眾,傾心欽伏。」

魔著之人讓某人可以看到你已經出生做動物,或者隨便踏住你的尾巴,你這個人就不能動,使你起不來,他講的大概就是真的吧!他講的是他可以知道你下一生要出生做什麼?今生又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生做人,做什麼?

我們的識神受生,出生都是非常可怕的因緣果報,這個魔當然要譁眾取寵,所以他不管是真的、假的,他講你今天雖然還沒有死,但是已經是出生做畜生了,而且他講的經文是假的,因為他利用他的神通力,用一個人在他背後,好像踩住動物的尾巴一樣,叫他動,但他動不了。這是用他的魔力來限制一個人,然後敕使一人,來背後踏其尾巴,頓令其人,起不能了。在他背後有什麼呢!其實他不是現畜生相,但是他說他是畜生,畜生就有尾巴,有人就踏在他背後,好像把尾巴踏住了,其實是用他的魔力控制這個人,身體起不來。大眾見後,讚嘆不已。之後,大眾鬆於防範,魔正好下手灌輸邪知邪見,讓其迷失本來。

普通天神也能有神通,知其下一世要出生做什麼類。有一天神壽快盡時知道當出生做畜生---鹿子,所以他很害怕墮落到畜生道,他很快的就下凡來人間,找到世尊並哀求世尊要救他。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閉目安心下來。」世尊用什麼法力我們是不知道,但此天神的識神頓了一下昏迷後馬上又醒過來。在他識神頓了一下的時候,同時另外一個地方,有一隻小鹿出生了,但剛一出生的時候,馬上又翹掉。這隻鹿就是此天神的下一世,當此小鹿一翹掉的時候,他神識就又回來了,他雖然人還在世尊面前,但是他已經死了一次又生了一次了。

我們在心開後,識神有時會隨心識改變,不管在夢中或實際的錯覺中,好像有一些六道眾生的影像若隱若現,然後我們可能疑神疑鬼說,我已出生做什麼了。有個同學她自認為現在是男身,不久體毛在女生不該長的地方現出了,如背腹及嘴邊,顯然阿賴耶識開動了男生相,賀爾蒙分泌改變了。去看醫生檢驗血液,真的男性賀爾蒙分泌增多了,當然你會轉心識的話,慢慢此種現象也會滅掉。還有同學常常覺得我像是一隻兔子,在幻想似有那回事,但確實不要太在意它,不要執著業識的幻化才好。

魔著之人故做驚人地做此展示,讓大眾忘記修行在幹什麼。不是能知什麼,而是在斷業識的牽扯。不是在告訴你會出生什麼,天神、外道都有此功夫。若也真修行讓自識本心感召懸絕,此識神幻化出生事便不會發生,這才是解脫道的真實義理。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

另外呢!若有人開始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你在想什麼?這是他心通?起心動念他也知道,當然知道。心眼開的話,不是說不能的,兩個人心都開的話,更容易互相體知,一動念他就感知。昨天有沒有看那個徐乃麟,乃哥那個節目,在台視,孿生兄弟姊妹都有心電感應,他們沒有修行都有這個能力,心性很相像的話,他在想什麼另一個他都知道。修行的人感應這些不是不能,但是玩這個的話,很容易出差錯!生活在一般人起居生活的情況下,沒有什麼特異的。但若這樣故意去弄一些怪力亂神,人家才會趨之若鶩,才會相信。所以有人起心,他就知道你動心了,「知其肇」,「肇」就是開始,他開始起心動念了。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

魔著的人於傾心相信後,不在佛所說的律儀上用功夫,而是律儀外的某些點做文章,譬如說故意表現得很精進、清苦的修行。如此做法也是要取得大眾的信任,建立威信,好求得所有言說,不家能不以為忤。「佛律儀外」,這個人,被魔附的這個人,不規規矩矩遵從佛戒律修,而選擇某些行法,「重加精若」更進一步,更精進、更辛苦的,好像在修行。

這個人這麼樣的在用功,早上四點起來用功,到了晚上十點還在用功,一天禮佛一萬次,這個人不得了,也有正面的,讓你疏於防範。所以,魔不是只有負面的,負面的你會加以防患。有人讓你很順,或逆的,那個還好,我們常常講,在逆境裡面,你要度過來,雖然很辛苦,但是你有警覺,你很用心,你不會出差錯。敗就敗在順境,給你一下子有錢,給你一下子升官,給你一下子發財,你覺得很順,我們順裡覺得實在走得沒有錯,修的很對。如此讓你不要在意去修你的德行,去求你對事情的看法,去求你自己的解脫,然後把你毀掉!那這個,他會現出除了以前都是「破佛律儀」,現在在佛律儀以外,自己現出很精進、用功的一面!

「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建立威信後,就要破壞其它修行人的名譽,毀謗比丘、辱罵徒眾。甚至於訐露人家的私德事情,從不避譏嫌。我已經德行很好!也已經那麼用功了,偏偏你們都是不用功,你們都是怎麼樣,怎麼樣……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反過來,責罵這些徒眾、比丘,另外呢,口中還常常喜歡說,說什麼未來會有災禍或福報啦。「未然後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魔著之人所預告的禍福,到時都對,很準!這個大家最常犯的,我知道有許多同學,還沒有聽到正法以前,很喜歡這一套,喔!你三天以後會怎麼樣喔!真的!三天以後真的發生事情了,我不是跟你說了嗎?叫你要小心!小心是小心了,還是照樣發生事情。

如果,你真的讓事情發生,你就要打屁股了!你既然知道,你為什麼不能轉?如果有智慧的話,你會講,為什麼我可以預知?一定是這個魔來讓我有這個能力,然後,這個魔又在三天以後,真的造成這個事情的發生,讓你有信心,我的感覺不錯,我是有這個能力!

這種作賊的喊捉賊!你既然知道了有事情要發生,佛菩薩會讓它發生嗎?當然冥冥之中將它化解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如果說三天以後,真的事情發生了,既然已經知道要發生,為什麼讓它發生呢?既然他已經給你認成或看成是佛啦!證得無上菩提、涅槃了,怎麼還轉不了這個小小的事情,光講禍福。當然福是不錯啦!你那一年要升官,那一年會怎麼樣!還好啊!也許是他影響,才會很準啦!而你就相信這些?要有智慧一下!會讓你這麼準的一定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準呢?小者是業力使然,大者自導自演。

福報還好,讓你相信好的,還不錯!讓你相信壞的,為什麼還讓它發生呢?所 以我常常講你只會幫人家看命,不會幫人家解命,這是沒有用,你會講禍福,為什麼到時候,轉不了他的不好的事。如果你有腦筋的話,你會想一下嗎?既然你已經知道他會這樣,那你應該要幫他!菩薩嘛!不然你不要講!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個會說過去,會說未來禍福的,都是非常強大力量的鬼,他有大力,年紀大了,不甘寂寞,成為一個害人的魔,「惱亂是人」,來干擾這個被他依附身體的人,然後借用這個依附身體的人,來破壞你喜歡陰暗清淨的地方的這個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等到他玩到不好玩,總是有一個時間,玩得不好玩,累了,沒有意思了,所以他就會抽腿,從他這個依附的人,把他的精魂脫離出去,那當師父的和當徒弟的,師父當然是被他依附的這個人,然後來這邊敷座而坐,說法,講一些怪力亂神的,這個弟子,甚至於其他的一票的人,都會「俱陷王難」,修為不正,犯了王法,被法律判刑,所以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你們應該先警覺會有這種現象,不要在這裡面攪和,才能不入輪迴裡面,如果你迷惑不能自知的話,會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你迷失自己以外,還帶很多的徒眾迷失,散播不正當的修行言論,要入無間地獄的。

所以你如果讀過《楞嚴經》的話,你的行為沒有這些怪力亂神的,也不會喜歡算命,也不會喜歡說禍福,未來的禍福休咎,修行的人不要相信,一信你就不是修解脫道的人。因為這個是不是你的能力都不知道,還沒有修到一個清淨的心,還未知道因果,我剛剛已經講了,在行陰區宇裡面,才有那種觀因果的能力。如果沒有!有時候要小心,不是你的能力,是魑魅魍魎,大力鬼附身都搞不懂!

(88年5月30日講於法爾)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