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想陰魔境(3-4)
- 物性辨析相
4、物性辨析相:
(1). 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2). 釋解:
現在來探究諸物本身的特性,知道每種東西都有它的物性,有情無情本來是同一體性,所以物會隨你的心,它也可以相應。比如說利用念力,讓一根湯匙彎曲,一個無情的東西,可以藉由你的心力,改變它的形相,你的心與無情的物會相通。如果你喜歡去研究或探討這些有為法的話,由於對某事、某物太喜歡用心,而且研究結果總是會得到某種現象,這是自己用心的效果。這樣愈玩心識愈有興趣,會被天魔知道你喜歡玩這套,他於是會透過第三人,可以讓你迷失本來。從上面第三魔相到現在的第四魔相,都是一直在用心念想事物、分辨事物,來探究這個心力,因為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才會喜歡玩這個心。
很多人會說:可以體會我們的心有這個能力,但是還是要放下,不要去玩這些,只要稍微懂一下就好。我們的心本來就具有無窮盡的靈通力,你要怎麼用它,它都可以成就,只是在你還未證到自體清淨以前,淺嘗即可,淡淡地去體會一下就好。若是由於貪求二個字,上一個魔相的貪求「契合」,第二個魔相是貪求「經歷」,你喜歡經歷些什麼事情,雖然每次經歷都可如心所欲,這些我們都可淺嘗,淺淺的嘗試一下,原來這個心是可以這樣、可以那樣。
如果有一天你認為這個傢伙有點討厭,要讓他肚子痛,結果他就真的肚子痛了。你知道心是有這樣的功用,這樣動心意念即是在造惡業,那你就不能讓人家會怎麼樣,若有此心態就要警覺,不要迷糊妄執。不要以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哪個人你看不順眼,就用心力來整治他一下,你有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叫解脫?怎麼可稱為「菩薩」呢?所以不要貪求心通力,當然在過程當中,你可以嘗試一下,用在正當處,用在替別人解困,切不可用在作弄、報復在人家身上,這千萬要小心!
談到物性的辨認、辨別、分析,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也不要太貪求,怕就怕我們的功夫還未練好,真假尚不能分辨清楚時,就被其他的人困惑。早期的講義提及開悟者的幾個偈語,有一段寫「心念平凡,不露身份。忍受輕賤,守住自己。」不要常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是菩薩了、是佛了!其實,什麼果位都還沒有,怎可自認為菩薩或佛?要常抱著一個心念—「我是很平凡的」,為什麼平凡?因為你沒有離開三界,你沒有證到果位,所以還是凡夫;真正的聖人證聖後,他才是真正解脫者,能去掉我執、法執,雖然還不能有神通妙用,但是他不隨緣,不被境轉。所以在修行的種種現象之間,你可以體會,有的是色身體會,有的是心的體會,有的是形而上的心量體會,每個人的境界還不大一樣,可以體會的境地也不一樣,所以什麼事情,只要淺嘗就可以了,不要一直去探求,探求就會變成一種貪執,貪執就會執著此異能的境界,一執著就很容易出差錯。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行者證到受陰虛明靈妙,感情領納作用已經虛而明了,不受其左右,對一切境界已經不動感情,自在的不為一切境所黏。能做到這個境界,你的受陰就虛明了,凝固不受諸境,不受諸情見就是受陰虛,在虛之間就產生其妙用來。行者如果執著境界就容易迷失,失去我們本來心的靈通妙用,如果你對順逆一切境界都能放下的時候,自然就有靈知靈覺的心,有時你對諸緣的感召力,不能清清楚楚認知,但你以如如不動的心對一切境,最後卻演變成圓滿的結局。這種現象可說圓滿定力,能使心光發明照遍虛空界。
我們平時就要控制感情作用,如果面對好境界時,我就高興,壞境界時我就生氣,這就是我們受陰還未清淨。當受陰清淨時,心能坦蕩蕩的面對境,本身有正知見,邪念不生。感情作用清淨了,才是受陰盡,受陰盡的人,你的意生身就會起了,為什麼眼前你起不了意生身?就是因為你還有胡思亂想、不清淨的心,所以受陰虛妙,不招邪慮,你的自性圓滿清淨,對外在一切的境界就有圓滿定力。
「三魔地中,心愛根本。」
行者在正定中,所見諸物相、境地超乎所知,此物相化成之真實如何,引發行者喜歡探究物理上的現象,以究其根本。為什麼這裏說「心愛根本」?我們常說「天地同根,萬物同體」,根本上來講,天地之體性都是一樣的具有空相,故說天地本同根。為什麼說「萬物同體」呢?萬物在同一個「空體」中,幻化成有相,有情、無情也是一樣,縱然金銀銅鐵、樹木花草,它還是和人一樣。
有篇報導說有個小孩失蹤了,不知道在哪裏走失,於是科學家就用探測器來探測其走過的路徑,因為所有的物體經過某一個地方,在土地、花草上都會留下一些能量的痕跡。我們常說,「凡走過的,必留痕跡」,雖然此句在講歷史,但在物理上亦是有根據的,於是科學家用探測器去探測草地。你很難想像這些草地會留下一些不同的感應,它確實可以反應出這小孩子走過的一些特別跡象,於是就這麼探測,如果草地、路徑沒反應就探勘別處,如果有反應就一直順著找下去,最後真的找到了這個小孩子。
由於利用科學儀器來探測,不可思議的,才發現原來這些草木也會說話,它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你用可以和它講通的能量探測儀器,它就可以顯現出它的心量。所以萬物都有同樣的功能,只是今生今世的無情類,曾於此世界開始成立時,藉由阿賴耶識的共業,現出這個娑婆世界,它們先來變作無情眾生,如金、銀、銅、鐵,花草、樹木、果實等類;後來,有情眾生也出現在這個器世界之上,如此有情、無情,大家都是同一體,由空無中因緣幻化而成的。
在最原始、最根本的時空中,此世界還沒有成立以前,也許它還是有情類,只因一念無明,執著這些無明物性,才會出生到無情類種性。當然世界的未來還是很久遠,當這個娑婆世界要滅時,也許無情類眾生的業就會轉,再出生做有情類也不一定。所以你在三摩地正定中,用你圓定發明的禪修力量,探討一些有情、無情眾生的根本體性,你會覺得很好玩。用心去感知動物,甚至花草、樹木等,它們也有和有情眾生一樣聰敏的話語,你會產生迷戀,產生喜愛無情類眾生。
「窮覽物化,性之始終。」
「窮覽物化」的「窮」是無所不包,覽者觀察,每一樣物種、東西都來探究、探究;花花草草、金屬、動物、人類等就有千萬億種,每一種物性你都可以探討它的根本以外的現象及特性,以及物性之始與其終了之現象。如果用你修證到的神通力,也許可以懂很多事相。像動物界很多公母交配之後,公的都犧牲掉了,被母的吃掉了,如螳螂就有這種現象,蜘蛛也有這種現象。如果你覺得怎麼會有這種現象,一直去探究,這種動物的根本及物性,當然可以找到答案,但這種貪求、惦念動物之間的習性,雖說具有科學精神,但對修行不是很恰當的。
在修行還沒有清淨,見到自性以前,淺嘗一下即可,不要貪求,一味的往下追尋是不太好的。「窮覽物化,性之終始」,每種物質都有其自性,如冰是水遇冷經物化就變成堅固的冰,冰遇熱就成水汽蒸發掉了,此水性都有固有的特性,水的水性如何?山裏的水和海裏的水不同嗎?娑婆世界的水是這樣,一鹹一淡,那華藏世界裏的水又如何?虛空之間很多世界,各有其水類,像《華嚴經》中七重香水海,那裏的水和我們娑婆世界中的河水、海水不一樣?水性相同不相同?我們身體中的液體和一般的水一樣或不一樣?依《楞嚴經》中修水大而成就的聖人,才能了解「噢!原來水都是一樣的。」觀水大之性應從哪裏觀起?從自己的尿、血液、鼻涕、唾液等這些水性去觀,擴而觀之,與山河大地的水一樣不一樣?再擴而觀之,與須彌山四周香水海水性一樣不一樣,再跟華藏世界的水一比,都是一樣的。而禪修行者去玩這種物性,當然可以體會很多東西,但這些對修解脫道是無所助益的。
再進一步談物性化成之始終,舉如《楞嚴經》中敘述十二類眾生成因,眾生類分有情與無情,全依四生為一聚,三四成為十二類,不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而成。初一聚為卵、胎、溼、化,卵因想而生,卵生者想性輕浮,故多能飛。胎因情而有,因情性沉重,故生後不離地。溼以合而感生,乃由業力感知,合溼性而成其形。化以離而應生,但以其業力,離異脫蛻而化成。此四生以具緣多少,而次第成為其各類。卵生具四緣---父緣、母緣、自己業緣與父母合,再加暖緣等四而得受生。胎生不具暖緣,而具卵生前三緣而生。溼生具二緣生,實具業緣合溼,再得陽光暖緣而生。化生只要業緣即能化成,厭故喜新之性,便得脫蛻。
次一聚為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最後一聚為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灌頂》亦云:「有色情而合,是休咎精明;無色情而離,是空散銷沉;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靈;無想想而離,是土木金石;非有色情離而合,是水母等類;非無色情合而離,是咒詛厭生;非有想想離而合,是蒲盧等;非無想想合而離,是土梟破鏡等。」
「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精者精確,爽者失誤、差錯。以探究物性之源始與終了,來悉知此心之精確無訛之功用,能知一切物種的原由,來滿足自心的欲望,形成一種貪欲心,求種種物性的辨識與分析之欲望。行者在讓自心很輕易的產生這種能力去辨識物性,也讓你隨心所欲的知道每種物性,它的根本道理就是這樣子、那樣子,那不是很好玩嗎?於是每樣東西都拿來玩玩,拿來了解了解,每樣都加以研究。
不管是水、有機液體或金、銀、銅、鐵等固體,或是花花草草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物性。有些花有含觸性,如含羞草,你碰到它時,它就會害羞,葉子就合起來,為什麼會這樣?有的植物花草的葉子,是在夜晚才打開的,專門補捉夜間活動的昆蟲,加以獵殺。你觀察這世界有一種花草,它開起來像喇叭花一樣的葉子,昆蟲一掉下去就出不來了,因花朵裏面有水份,水份中有特殊的酵素,昆蟲一掉入就被消化掉了。還有一種叫做腐屍花的草,其花會發出腐屍臭味,哪種昆蟲喜愛此種腐屍味道的,前來瞻仰探其臭味,一掉入花朵中,飛不出時即被此花所吸食。對這種種物性,有些人就會說是上帝創造的,才會有如此的不可思議,但禪修行者至此境界,即能以其心力,研知每一物種特性之原由。
其實這以佛法的因果報應來講,某些人他的心地產生何種狀態,就會產生出某種物性來。就如世尊到龍宮海龍王那裏去弘法,在水中看到那麼多千萬億類的水族眾生,種種身體現出種種型態及很漂亮的五顏六色,世尊就告訴大眾說,這些都是眾生生性喜歡胡思亂想,想出美好的形狀,想出亮麗的顏色,所以死後就會化成千萬億的不同類眾生,具有無量無邊的種類,且具有其物種之特性。《十善業道經》是佛在龍宮中講的,開頭就是在講這個現象。所以人若能不亂用心,永遠住在空體中,有緣不隨境緣轉。對業緣有所執著,經業的感召,就易化成那一類眾生,故最好不要動心起念,永入涅槃境界中。
行者以心力探求一切物性,物種的開始、終了是如何?如此僅滿足你自己心力的印證而已,若能懂一下就好,不要貪求無厭,勤於辨析,太貪求仔細地去分辨,這樣的話很容易出差錯,就如剛才講的,你不能對某一件事情,有太大的偏好,不然會被魔著的人所迷惑。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行者生起貪求辨析種種物性後,天魔就等到了下手的機會,現在知道你這個人很喜歡玩這個心法去辨析物物種性,喜歡探討世間的事事物物,有情、無情眾生類別特性如何?天魔終於抓到機會了,他先飛出魂魄去依附在第三者無知人的身上,於是此被魔依附的這個人,突然間就會不熏習而能講經說法,且講得頭頭是道。
「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此魔著之人雖突然間有超能力,會講經說法,但他卻不會警覺自己已著魔,如果一警覺,可能會有點神經錯亂,思想與行為不能協調的樣子。有一李姓女子,年紀很輕約20歲左右,就有這個能力。有了這個能力,她就很害怕、緊張,一害怕精神就顯示出不正常,一不正常,心就會更亂。
一般人遇到異能自現時有二種反應:一是突然間警覺我怎麼會有這個能力?例如可知道人的心,可以懂很多人家不知道的事,於是就以為自己是聖人、是菩薩、是佛,善於顯耀,這是第一類的人。另一種類的人,在潛意識裏覺得我這樣是不對勁的,是不尋常的,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了壓抑自己,於是搞得神精兮兮的,就有被送到精神病院去的,大家把他看成不正常的人。 有正知見者對這種情事的發生,會認為也沒有什麼不好,只要不走錯路就好,能守住戒律,不要破戒就好。要有正知見的話,能順其緣繼續修行;如果是逆緣造成這種現象,那也不錯,如有這種現象,我就好好自修,該還的債還是藉此機會還了,此等人應該繼續進修的,多聽多聞,或待得善知識時,有時反而能因禍得福。
會讓你心亂的那類冤親債主,這世出生做鬼神類、或天神,與你也有業緣,當然要受其感召而受報啊!神類冤親債主都會讓你的心亂,不好的鬼類,他會讓你身體生病,他玩不了你的心,就讓你的身體病痛,讓你長腫瘤或讓你的內臟出問題,讓你早點離開人間等等。
所以你以後看到別人有心或身的毛病時,也要有分辨的能力,如果發生在身的病痛就是鬼類作祟,如果發生在心亂的就是神格之類作祟,因為你以前與他們結怨,都因勾心鬥角,內心在交戰就顯得心亂。如果以前害死人家,人家當然要害死你,這當然就從色身下手。現在最可怕的是癌症,好幾年來,一直站在死亡率的第一位,現在大家大概警覺了,癌症雖然佔死亡率的第一位,但今年好像比去年人數降低了,因為大家已知道吃不對的東西就會致癌,在養生方面就會較為注意。
此魔著之人亦言自己已得無上涅槃,這類人已有點超能力,卻不知什麼叫做「涅槃」,不知什麼叫做「證到佛道」,故會誤以為自己證到涅槃境界了。佛道是無所得的,有所得即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恢復佛性的本能而已。他不是從聞思修等正定中,不是真正從禪修中慢慢漸進得到的,而是突然之間因魔飛精附人,突然得到此種能力。就像乩童被鬼神附身時,突然間就起乩了,他即能刀槍不懼,當流血時卻也能無礙。當鬼神退卻後,乩童又恢復神智,身體也無所謂了。
「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
此魔著之人來到此貪求的善男子地方,開始敷座而坐,上座說法,說法之間,他藉魔的威神力,先摧伏此貪求物性辨析者之心,我們說擒賊擒王,先將此當師父的攝服後,其徒眾等就好解決的。故能令其徒眾們,雖未聽魔著之人說法,卻已能心服口服,因師父都信服了,其徒眾哪有不信服的。原本這些人內心是有正知正見的,現都被魔著之人所摧伏。譬如說,來此聽法的人原先存有半信半疑的心意,但他可以用心力顯現靈通力,讓他們折服不起疑心,甚至還轉過來讚嘆他為大善知識,可以來跟他學習。 例如有人在心裡打妄想:「這人真的修得那麼好嗎?」剛想完時,只見他懷疑的這人轉過身來看他一下,此妄想的人會大吃一驚,不得了,我在想什麼他都知道。雖然此人沒講什麼,不過舉動之間,好像都知道我在想什麼。無正知見者見此,很容易就產生無窮愛慕的心理。正知見者修佛法時要平淡視一切,人知也好,人不知也好,都一樣要能自甘寂寞。因為你要求解脫,你不是為了要引誘人家來知道你修得如何如何?所以我常說看哪個人修得好不好,看他的行為、德行,不要光看他會露出什麼超能力、神通變化之類。他如果是要自性求清淨、無礙,就不展現這些怪力亂神的事端。現在末法時期,有誰能證到菩薩幾地的境界?很少,但能以德行來印證某人修得好不好。
「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
讓這些在他周圍之間的人,好像諸佛一樣得到涅槃,心不動的境界,又好像產生無量的菩提智慧,又好像獲得清淨法身,空無的法身,此涅槃、法身都現在我的身上。我們知道法身是無形無相的,菩提心是大慈大悲還包括無上智慧,還包括隨空應化的一切有為諸法,這些都是從菩提自性裏現出來的,所以你沒有清淨法身,你就沒有菩提自性應一切緣的能力,你要得到佛地的真正涅槃,那時間還沒到哩!然而魔著之人,突然間讓周遭這些人都有這種能力,且告訴他們,涅槃、法身,即現前在我肉體身上。
「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
然後魔著之人會說,涅槃清淨法身,都是父父子子相傳,一代傳承給另一代,此肉身所傳遞的是清淨法身,而且是常住在肉身裡不會斷絕的,不必要去哪裡再證得清淨法身。所謂的法身,就是一個空無清淨的靈知靈覺,所以法身是無形無相的,你看到的佛性有形有相,就不對了。有個人參訪禪師時說:我見性了,我看到自性了。因自性是以牛來比喻的!故他說:我看到牛了。於是禪師就問他:你看到牛的左角?還是右角?這一下參訪者傻住了,我看到的是什麼?有所見,即非真牛。我們自性如果沒有因緣的話,就沒有應緣生起諸法;有什麼因緣來就現什麼相,所以你既得有為的心要去見自性,自性就不見了。
魔著之人錯把肉身當做法身,那怎麼對?因為法身是永久不滅的,肉身是會腐敗的,有分段死的,今生幾歲會死,像世尊他在八十幾歲時示現涅槃,該入滅就入滅了,因緣盡時說要滅就滅了,所以不能把肉身當做是法身。那法王生了一個兒子變法王子,法王子再生個法王子,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從物相來講,我們正報的身,每一代都在輪迴那是沒錯,其實你的清淨法身也是隨著報身在一代一代輪迴,但不是說你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兒子。你就是你,怎麼會變成兒子,又變成孫子呢?個體之間的異同,法身是一,個體是異,今生出生做男生,下一生也許出生做女生;這世為出家人,但卻迷糊了,下世也許變成在家居士,很多都是這樣。如果你知道前生,那麼末法眾生都是一世不如一世。有位大德就慨嘆說,他的每世愈修愈退轉,相信我以前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的,也許上世出家,這世沒出家;也許上世是男生,這世就變女生,潛意識中的持咒、念經,各種修行也許默默的會現,但沒有像以前這麼堅強、銳利。即使我們這些受過菩薩戒的,也不在乎進步或退步,在修行中所有貪、瞋、癡、慢、疑都在斷,未斷之前,有習氣、毛病現起,認知了就好,不要去犯戒。還未成佛前隨業流轉,不怕生、不怕死,釋迦牟尼佛還不是有五百世成仙人,其他世也都在六道中打滾。所以當墮落到畜牲道,他還可以當獅子王,當一畜之主,在畜牲道中,他還是修菩薩行的,當主要的角色,因緣成熟,哪一世就能成佛了。
有位大德問:師父啊!你往生後要往生哪裏去?師父答:驢胎來,馬胎去。一副非常自在的樣子,不要怕,即使到畜牲道也是不錯,不怕死亡,不怕再生。這就是看破生死,可在六道中保住一個菩薩心、覺悟的心,清淨法身永遠不因為你做了什麼壞事、什麼業而增加一點點,沒有,法身依然清淨,故《心經》云: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就是我本來清淨的法身,本來就無任何東西可障礙它。
所以你莫說法身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在這肉身裏面,常住不絕。它清淨的就是清淨的,不清淨是屬業的一部份,這兩部份如果你懂了,會說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沒有業顯不出菩提的美妙,如果你沒有開發出你的覺知、如如自性,怎麼知道還有個習氣的心及清淨法身之別,因為有相對,你才會了解哪個對,哪個不對;哪個是真我,哪個不是我,你才會有這種分辨的能力。不管如何,你不要說肉身上的父父子子,遞代相生,這些就是法身?
「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國。」
現在證到的境界是迷失了,但魔著之人反說這種境界已得肉體法身,當下就是佛國、佛淨土了。再也沒有一個佛淨土,也沒有一個金色光明的佛國的。在證量上言,我們可以說,心淨則國土淨,解脫心若得,當下即是淨土。菩薩是悟道的行者,居住此地與佛淨土同,是沒有兩樣的,故可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而無礙。
行者證解脫時,不管是住在淨土或住在穢土,心都是清淨自在的。我們人對一法相,依人不同有正反兩面的觀點,在一心不清淨的人看來,這世界好像是不清淨的,而在心清淨的人看來,其實這個世界還是清淨的,這就看你的證悟的心態。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與其他佛淨土比較來看,前者地是高低不平,很難看的,後者琉璃、瑪瑙、金銀為地。每一個人都希望到金光閃閃、琉璃、金寶、瑪瑙所鋪成的淨土去。
有次世尊的一位弟子問說:世尊啊!這個娑婆世界實在太不美麗了,高高低低,有時河川穢垢,一切都不乾淨。世尊就說:這是你看到的境界,我的心量不是這樣,我看到的是很美麗的淨土,我現在展示給你看。於是世尊把腳尖抬起再往地上一踩,這時真實佛淨土世界現了,確實和別的佛土一樣,非常清淨、美麗。
故知凡夫所看到是凡夫的世界,聖人所看到的是聖人的世界。如果以修證的境界來講,是無可厚非的,我是活在娑婆世界,但活得很自在,那麼這裏就是淨土。但你也不能用你修證到的心態,就來告訴人說:你不用用功了,此地就是佛淨土了,不用去西方了,這裏就是淨土。他沒有你這種修證層次,修行還沒有修到那麼好的境界,所以你要鼓勵他,多用功,多唸佛,將來要去西方淨土就西方淨土,要去東方淨土就去東方淨土,隨你的願力都可往生的。
故肉身不等於就是法身,但當法身真清淨時,肉身即是法身了,故有活菩薩、活佛之謂。這依人、依狀況而異,但是你不要標榜這種不正常肉身即是法身的理念給別人,說什麼:「這肉身即法身,此地就是佛國了,就是淨土了,沒再有別的淨居地方了,所以你也不必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當下能夠成就的心證,心淨即國土淨,那是你的體悟,你如果做不到這個樣子,讓別人有錯誤的認知,就是在造業,不要胡說亂語。在四禪天裏,有一個五淨居天,很多人都聽過了,一般每一禪境界有三天,四禪境總共有十二天。何以說色界十八天呢?其中四禪天後五天,當證到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等這四果行者,他們都喜歡去居住在此五淨居天中。另有一天即是外道無想天,故十二天加上五淨居天及無想天,色界總共有十八天。
證須陀含(初果)者,天上、人間要來回七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居住在哪裏?他不居欲界,也不居色界,他居住哪裏?就到四禪天裏的「五淨居天」。證斯陀含(二果)者稱一還果,天上人間一來回,即能證得阿羅漢果。阿那含(三果)是不還果,阿羅漢是第四果,以及聲聞、緣覺、辟支佛等佛教的聖人,都是居於此五淨居天中。
外道無想天天神,他們修行時錯認境界,以為打坐、修行一念不起即證到空,其實他不知道這個腦筋裏被腦殼蓋住了,被我們的氣壓住了,所以一念不起,他誤以為這樣就是悟到空,執著「無想為空」,壽盡時生入無想天中。真正的佛法修證裏,妄心一定要開發出來,讓你的妄想、習氣冒出來,然後再淨盡,此時才能說是悟空。
經過心中心法共修的人大概知道,原來我修到一個境界,一個念頭都沒有,再修下去念頭卻一直冒出來,那是好事情啊!如果你能把潛在阿賴耶識的種子挖出來,那真的是大澈大悟,過了好幾年心才真的清淨下來,跟凡夫一樣的。如此就會了解:「空」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空」不被境黏,通體透澈,對一切境就沒有你的感情作用,你的妄想執著,這些都沒有,那時才能體悟佛法所謂的空境。所以要這樣走一趟,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如果沒有的話,那就錯認境界了,拿肉身當法身,把一般的國土當淨土。因此,也不要強調說這裡就是最好的,你可以自我體會,這裏活得不錯,但是你不可以鼓勵每個人,修得好與不好都留在這裏,修不好的在此會淪墜啊!會被他的業障淹沒。
金黃色的光比喻佛光,佛光最寶貴。白色的光可說是天神裏面的光,淫欲心清淨。其他七種光,可以化成百寶光,光與光間的交錯,如果你要去分辨物性,那又有得玩了,為什麼會發這個光?為什麼這個會發那個光?一些天神會發綠色光,這些都各有其根本、性向。照理說,綠色光不是很好,最好是白色、金黃色,而黑光不一定就不好,因為世間的一切相,都是由種種光匯成百寶光,每個光都有其必然性。
例如以五臟為例,腎屬水,會發黑光,腎臟不好,因土剋水,脾強腎弱,是脾害腎成病,當止腎病於脾,故以黑氣攝取黃氣,腎病者即能癒好。同樣道理,脾屬土,會發黃光,脾臟不好係木剋土,肝強脾弱,當止脾病於肝,以黃氣攝取青氣,脾病則癒好。心屬火,會發紅光,心臟不好,因水剋火,腎害心成病,因腎強心弱,當止心病於腎,以赤氣攝取黑氣,心病則癒好。肝屬木,會發青光,肝臟不好,因金剋木,肺害肝成病,因肺強肝弱,當止肝病於肺,以青氣攝取白氣,肝病則癒好。肺屬金,會發白光,肺臟不好,因火剋金,心害肺成病,因心強肺弱,當止肺病於心,以白氣攝取紅氣,肺病則癒好。在基礎篇裏有這些論述,你的哪種臟器有病,你就可觀想哪種光,是用物性轉你身體的狀況,萬法唯心造,有心人在本身內臟有毛病時,打坐到最好時機,要觀想:我哪個毛病沒有了,我那個有毛病的臟器發光了,一天想,二天想,想了一百次、一千次,想不發光也不行,所以那個病就沒有了。
身體是很奇妙的,上次講到深呼吸的功法,張同學做深呼吸後,整個身體氣充滿後就不能動了,氣能充滿是她很用心的吸氣關係,其實你的身體是很微妙的,是你不認識它,不會用它,要多懂它,和它相配合。你知道有這種好的現象,就少吸點氣進去就好了,不要一直吸!吸!吸!,每次都吸滿,當然氣都塞滿了,動彈不得;有的人氣機不足,都沒有氣,沒氣的煩惱沒有氣,有氣的煩惱氣太多,能把它中和起來就好了。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
這個貪求物性辨析的人對魔著的人生起信受不移的心,對被天魔附身者所說的話相信不疑,把以前不容易修行到的色陰盡、受陰盡等善境界,都忘失掉了,更將身心性命都歸依此魔著之人,當然得到前所未有的魔境殊異境界。想陰盡所要修證的佛法,也都放棄、忘失掉了,錯認他所講的這些現象為未曾有的境界。貪求物性辨析者認為魔著之人修得不錯,講得很有道理,就歸順他了,於是就迷失了以前修證的。
修行路上要戰戰競競地,競競業業的,出了一個什麼執著,就會有差錯的,試看色陰、受陰這些都是自心的現象,現在看到別人可以現這個事端,我怎麼沒有?你當然要跑去跟他學了,你不知以前一直在捨一切法是對的,倒過來,反而看到一些怪力亂神,覺得這才是神通力,你就相信他的話。
其實要學什麼?真正要學的是什麼都要能少一點點。脾氣有沒有少一點?欲望有沒有少一點?飯有沒有少吃一點點?這樣習氣一直少,不要一直多,當少到不能再少,你的空境就現了。如此一直捨、捨,最後才有得,所謂捨得、捨得。如果只捨了一半,那五關現只走到第三關而已,每一關又有十個魔相,當然十個魔相,不會全都現,裏面有一個、二個現,只要你不打妄想的話,不要執著一切境,什麼現象玩一下就可以。
你有沒有玩過你的心力?其實有時可以試一下,當然不可以常常試,像在等公車時,公車尚在幾百公尺外,我就想是不是我要坐的幾路車,可以試試看,你有沒有這種能力,試一下就好,不要每次等車就在那裏想「幾號車來了沒有?」和好朋友猜一下,不要秀給別人看,自己內心試一下就好。打電話也一樣,電話來,是我的嗎?你有一種靈知靈覺,心說是我的,是我的就接,不是我的就不接,這是你的直覺,是不是有靈通,這是最基本的,小兒科的靈通。嘗試一下即可,不可以玩這個太過火,以後因亂玩真著魔不要怪我。你跟世尊、觀世音菩薩的那種靈通比起來,你這算什麼通?人家是十方世界都在心中,要能得此大圓鏡智就不要玩得變成貪求之心。
「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對被天魔附身的人玩弄,說其是真正的菩薩。都來研究他這個心力是怎麼起的,你也想學他,可以給別人在不動一法之間,能有這種力量。其實當你修行到某個境地,「空」清淨的時候,你不必用心了,別人在你周圍也可以感受到。心眼開的時候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己開,另一種是發怒、發怒、怒得不得了開了,還有第三種是驚嚇到不得了開了。所以你看有嚇到失魂,失魂的這個人就呆呆的,失魂從哪裏出去了?一定有東西跑出去了,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所以有「收驚」。你不要說收驚沒有那回事,是有的,但是你是修行的人要自己收魂魄,這種驚到或被嚇到,你的魂魄要自己收回來,自己打打坐,念念咒,叫你的魂魄回來。如:「XX回來啊!回來啊!」這是不是也在妄想裏面,推究你的心,你在哪裏驚嚇到,回去後睡也睡不好,病了也沒好,雖不是大病,但就是覺得渾身不對,這就是失魂了,當然能照常吃飯、睡覺,只覺身體不大好,不太順,到現在還是一樣,這幾個禮拜,都是這樣,我懶得去管他,自認為是無所謂的。如果覺得有所謂,認真一點的話,就要叫自己的魂了,教你們,不要亂叫,你在哪個地方失去了,叫你自己的識神,元神,把它抓回來、叫回來,叫叫叫,就從身體外灌進來,那你的病就會好。若不行的人,就要找人去收驚。所以魂在不在其實都無所謂,在當然好,不在,不在還是好,只是身體不大靈光,也無所謂,你在修逆境之中能自在啊!
我常講生病好不好?生病很好啊,在生病之間我是否可以保持一個平常心?是否一直很自在,是否還能一樣上班、讀書等等,一天十幾小時照樣動,要練習這個功力,不要一病,就說:我今天不行了,我走出門也不行了,不要這樣沒有意志力,要在逆境、生病中,能得自在,這樣才能有成就。常有人勸我:「你太勞累了,不要太勞累可以吧!」別人看我勞累,我自己不覺勞累,天天還不是一樣過日子,如果你自己認為勞累就完了。是啊!很勞累不行了,不行了,就不能走出去了。一定要走出去,我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到,明天要上課,早上就拉肚子,大病爬不起來,就是爬也要爬來道場啊!一到道場就好了,什麼病都沒有,所以不要被那個假相迷惑了。
早上提到某些人要來又不能來,潘同學說要來的,她腳摔到了,摔到還是小事,不是要死掉了,但還是沒有來,這是業力,也沒有正知見,如果有正知見,就是跛腳,爬也要爬來,就沒事了。所以我們修行的人,不要被目前的障礙所欺騙。有的被更微細瑣事障礙,如今天我姑姑要來,一定要在家等她,姑姑來干我什麼事?她來她的,我今天有重要的事要去,去還是照去,要有智慧觀破世間的這些假相,它是要牽制你,不讓你去做這個事,如果連這個都看不清楚,還惶論學什麼無上心法?被一個假相就迷惑了,被一個病痛就打倒了,怎能證得真空自在。很多人一病就很可憐,不要這樣,病就病,我的精神還是很好,其實我哪裏不痛,病歸病,頭還在痛,它痛它的,時間還未到四點(下課時間),話還是要講,你不能說喉嚨痛,我要休息了。不能這樣,否則永遠做不了大事,你是要做菩薩的。前二個禮拜,有二位去受菩薩戒,菩薩要有智慧,有意志力,這是順便一提。
「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推求探究天魔所依附這個人的心,他為什麼會有這個法力?能讓眾生的心,自然心服,為什麼有點涅槃的樣子,也有菩提法身的假相,這些他就很用心的去研究,因迷後太相信他所說的,就會聽信他的,導致破壞佛所制定下來的戒律,暗暗的去做些貪欲的事情,然後誤認某些境界是好現象,如上面所講。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此魔著的人常有意無意間會說,眼所見,耳所聽,鼻所聞,舌所舔者,皆可謂為淨土,對諸塵無礙就是淨土,不用找另有的佛淨土。二根是指男女生殖器,說這是悟得菩提與涅槃的真所在地,此等迷失的大眾,都相信其穢言穢語,也不會起懷疑的心。
迷失大眾不在心地上用功,而在男女私處搞這些關係。我們若欲望不能斷但能知,那是由於業力沒辦法,你不能說為了要父父子子相傳,法身在肉身裡,要法身遞代相生,就大搞男女關係,在這裏胡說八道,那是罪業深重,入無間地獄的。
剛才已經講過,一個開悟的行者,他的私處都會破滅,因為四空處天行者已無男女相,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這些天人,他們只有一個心念。當你證到佛、菩薩的境界,一定是無色界天以上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男女的生殖器,這裏魔所說很明顯的是個錯誤的觀念。在男女二根間,說是菩提涅槃真處,這根本就淫慾念沒辦法斷。當然如果我們沒有淫慾心,就不會來娑婆世界,除非是菩薩,他甘願下生,他是有任務而來的,普通我們都是因業的感召,才出生娑婆世界,都是因為淫慾心,這些最好都要慢慢清淨掉。沒有正知見的人,會相信他這種不對,不清淨的話,而大搞男女關係。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惱亂是人。」
在苗疆地區,常有人放蠱,我們不能真正的體會,但被放蠱的人,身心受創都因蠱毒作祟,這些放蠱的人,死後變成惡鬼,因其腦常想這些歪事,這些搞怪久了之後,心性越來越壞,魘勝惡鬼,這個「魘」字是壞中的壞,常會放蠱的人,都是心術不正的,心不正變成鬼的話,年紀越來越大就變成魘魔了,所以會惱亂修行人,他依附在某人身上,去破壞這個有所貪求的修行人。
「厭是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他如果把你玩夠了,破壞你的戒體,敗壞你的德行後,就會離開你的身體,這位貪求的善男子,本來修證到色、受二陰盡,又偏偏碰到喜歡玩「物性辨析」的心力,所以他就和他的弟子,俱陷王難。現在你們聽到世尊所說以後,當心生警覺,要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保證不再墮入輪迴裏面。如果你對這個魔境,不當產生超能力時,沒有警覺心的話,會因為誤了太多子弟,就墮入無間地獄。
所以每一個魔相,不是說不要去犯,你沒有犯,就無法體會,在路途上什麼都不懂。我透露一點給你們,但我不是天天在玩這個,而是將以前體會過的告訴你們,你可以去體會,但不可貪求無厭的一直鑽研下去。像我的心怎麼可以做這個?怎麼可以做那個?像那個七歲小孩,他可以使一粒種子在一小時內發芽出來,如果你不信,試試看就知道,但只要試一次就好了,不要常試,其實你知一,餘可類推,因為每個人的心量太大了,阿隬陀佛就可化現一個世界在虛空之中,永不滅,你稍微玩一下這個小玩意兒,怎麼不可能呢?不要說湯匙會彎曲,木頭會著火等,這種小的可以試一下,但如果你這樣一直玩下去,就怕出差錯,變成貪求無厭,貪求什麼就不好了,你玩多次,魔等就會發現,這個人喜歡玩這個,等到發覺,我就不玩了,只要我不玩,你就沒有機會傷害到我。
所以很多法我們都只嚐試一下就好了,不要一直鑽研下去,因為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心念起,都有無上的心法力量,不是只有那個,但像電視上演的那些,你也不能否認他沒有,但不要太著迷了。
(88年5月16日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