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受陰魔境(2-9)
                     - 謗戒無因相


9、謗戒無因相:

(1). 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啃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人入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修行者開悟後,任運過程中,修到色陰魔境消滅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所現的種種異能、善境界等諸魔相,均能不惑、無黏、無著而超越了。此時行者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現起時,均能夠清楚地觀照著它,並不會迷失在憂、喜、苦、樂等覺受中,能住於捨念清淨中,得到受陰清楚明白之境界。

因行者修證到色陰魔境滅,受陰又能掌握清楚明白,且於清楚見悟自性後,對於諸法實性明瞭悟知,且能以此清明自性虛應一切法。久而久之,面對諸法不黏而歸斷滅。處此修入空心之狀況下,心不戒甚,又讓心妄執空無之情見,因而撥起無因果之斷滅見,最後著空魔之難。

行者悟道後,首求「空」解脫門。空相,當然是我們要得解脫時所必要修證的。故行者內心對一切法的執著,要慢慢的放下。行者在修空觀時,能對一切法不相應,對內、外境界不相應。有此對諸境虛應的能力後,可能會說一切的因緣果報,好像沒這回事,所以慢慢就會形成「撥無因果」的錯誤認知。造成錯誤的認知後,連守戒、律儀等都會認為無所謂,這樣就會走入岐途。

祖師大德開示:「最後的就是最初的。」剛開始時我們是怎麼修,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行到最後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能因為你修行修到一個境地後,好像否定世間的一切。你內心可以不執著這一切的境,但不能在行為上顯現出對戒律、因果的斷滅見,這樣就會造成「撥無因果」的現象,第九個魔相就是在講這個「謗戒無因相」。

「於明悟中,得虛明性。」

行者在感情能掌控清楚的修證中,可說受陰明白,也真能清楚明白地悟知自性本心,本是空無之實性,本具無漏功德性,對一切法是能無著、無黏,故能獲得虛應一切法之寂靜湛然的清淨體性。在你開悟當中,一直在斷掉心對一切境的執著,對一切因緣牽扯的擺脫。現在受陰明白後,已回復到本來清淨的自性,可以用一個「虛」字來虛應一切法,不以實在的妄執習氣去相應,此因妙明的自性佛心,當然能看清楚一切境,不會迷糊,不會被一切境所迷,虛受照應,故言「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同學有人昨天還在煩惱,大小事都煩惱,搞得天翻地覆,甚麼事情都會認假為真、疑心疑鬼,忽然間有一天「啪!」一下,甚麼都沒事了,甚麼疑心病、甚麼貪嗔癡、甚麼毛病都煙消灰滅了,都沒有了。「啊!我怎麼會這樣呢?」一切都沒意義了,該煩惱不知道煩惱了,該懷疑也不去懷疑了,這才是脫黏—「桶底脫落」。真正萬法進來,沒有心去相應,那才是有點「空」的樣子,我們體性的空相現出來,菩薩悟「空」就是這樣子。但是悟「空」,你不能說空永遠要空到底,我們就回過來「滅」的境界,「滅」是只滅覺知境的心,不要去滅覺知後的境,“境”與我何干呢?境歸境,緣歸緣,境緣生生滅滅,但是我的體性、自性面對著它,可不必滅。

行者再進一步地用功,為了要證入空解脫門,封住內源的業種,不讓它萌芽,也控制妄心不起,斷掉外在一切因緣,面對諸法不執一切法。這樣一直用功、任運下去,突然間,你對一切境緣都已不起相應,同時歸向永遠的斷滅。禪宗祖師大德講的「心大死一番」後,就會有像這種歸向永滅的境況樣子。譬如說,你從心中悟知某世殺了某甲,今生某甲要來討債,因你觀空智的修證,得虛明性應一切法,不為法縛而使「果」不得發生。

有的同學說,以前大小事,他都很在意。第一念生起,本來是你自心本覺的反應,接著下來第二念起都是無窮盡的煩惱境,一直在起煩惱心或情見。如果,突然有一天,「啪!」一下,煩惱、掛礙的種種事情都沒有了,都不起了,昨天跟今天一下子間兩般情,全部幻滅了。遇到痛苦的,也不覺得痛苦,遇到悲傷的,也不知要悲傷,好像一切的感情作用都滅掉了。這樣的話,還有甚麼因?還有甚麼果?

業緣來,不現果報相,自心是大死了,慢慢的就會有個錯誤覺知,以為因果看不到了,好像不存在,因果報應在不在,是由你本身對法有無執著而定。聽了那麼多佛法,你的心在未解脫前,執著一切法為真,自己本身才會隨境流轉,那是生死輪迴中的果報。

現在你心對一切境能夠不相應,很自然的能不去執著任何業緣,這不相應的真心,就會引申為世間沒有一個因、沒有一個果。你要證悟時可以這麼認知,但是回過頭來,世間的因緣果報還是因緣果報,你不能去撥無因果。

《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有斷滅相。「偏空斷有」或「偏有斷空」都是執著兩邊。你在修空觀時,因為感情領納的作用,還沒完全能控制,這一關不突破,就沒有辦法突破魔擾,色、受這兩個區宇及魔相不走過去的話,你就沒辦法逃避外在的種種邪客的牽扯。

此時候要學習不通商量或六親不認,什麼叫「不通商量」?「非人」起心動念,你跟它一問一答,這也是在攀緣,不能做到「心密無罅縫」。自心自問自答,如此自性不顯,不能入空,這也不能讓心大死一番。甚麼叫「六親不認」呢?不是說我看到親戚不理他,不去認這個親戚,不要有這個想法,也就是說我們心裡面的感情因素,要把它昇華,不要被這種父母、公公、婆婆、兒女這些親情所左右,你要求得解脫,你就要超越一切的感情作用。所謂超越,就是不要因為他是我親戚朋友,我就要多照顧一點,多給他一點點好處,這些都會造成心不平衡,心不平衡就會出亂意。也不因為無緣,就不理不睬他,也不要因為有一個親緣關係,就特別有個掛礙的心,這樣你就沒辦法自在。

「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

行者在修空觀得力之時,虛明的體性應一切緣,突然之間,都不起相應的時候,雖有其因,心卻能不覺,因你的定力夠,所以這個「果」好像永遠沒有表現出來,該發生的事情也沒發生。沒發生不是因為因果沒有了,是因為你有能力不應緣,所以這個果沒辦法成就。因為錯誤的認知,你就說世間哪有因果,而撥弄無因果論,將所有世間事一併導向空無、斷滅。

我常講「因緣果報」時,若說有因,也有緣,為什麼成不了果?因聖人可以控制這個緣,不讓因成為果。一般沒辦法控制這個緣,就隨緣而應化流轉,該怎樣就怎樣,隨緣應果,隨緣則果報就呈現了。若你可以轉這個緣,以致這個因不能成為果,然而「因」永遠存在,哪時候成就果報,那就不知道了。以後哪段時間、哪一天或哪一世又迷糊了,又退轉了,果報現象又會來了。

古代為什麼會有一部《慈悲水懺》經懺出來?話說唐朝有一高僧—悟達國師,過去前十世時名為袁盎,與晁錯兩人在朝為官,互相攻擊、互相陷害,結果袁盎害死晁錯。晁錯死後嗔心不滅,一直要報復。然袁盎死後再出生,成為戒律嚴謹的高僧,且連續十世都是德行高超的僧人,晁錯屢思報復均不得其便。至第十世後袁盎還是出家,時名悟達法師,他被懿宗皇帝選為國師,心不淨故,名利心起,貢高我慢心起,在德行不完美的時候,才被晁錯有機可乘,在他膝蓋部位長了一個人面瘡。因其眉目口齒都有,也會吃東西,故稱人面瘡。悟達國師遍訪名醫,都不得治。後來遇到迦諾迦尊者,由聖人之助,告以建慈悲水懺文,並據以做法會,求三昧法水洗瘡,如此才治好其累世冤業之痛,這是慈悲水懺法的由來。

「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對一切的法以觀空智,把它破掉,要求解脫,第一階段就要這麼去做的。到此,對因緣諸法有能力不受,但「因」永遠不會滅,就是它成了「果」以後還是不會滅,如果滅的話是為「斷滅」,如來藏性即不存在。如果「因」不能成為「果」,是你修行過程之間,控制了這個緣,不讓它成就果報。也不能因為有能力虛應因緣,就大撥無因果之論說,把一切事都歸向空無。這樣「空心現前」,對一切法不相應,到這一階段,才有一點證到空的樣子。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知,就會產生斷滅一切法。

行者心生起法來應緣,是因為證不到解脫,所以常常都會抓一法來斷煩惱。現在好不容易得虛明的自性,突然之間諸法歸向永滅,不再黏了,是脫黏了。你還沒有證到脫黏境界的時候,就一定要學空、悟到空。在悟到空以後,不要執著空,一直把心壓著以空見為見。

我們在講六結使時,常提到修身的過程是「動、靜、根」等三,心的修證過程是「覺、空、滅」等三。修心時,把一切靈知靈覺的感應心滅掉,不滅的話就沒辦法證到「空」,以致解脫沒辦法證得。如果「空」證到了,也要把「空」也空掉,不能再執著空。覺了以後,行者能空不用,以對待的空去滅那個塵境(有法無主,是為無相),不是用絕對的空去滅那個塵境(斷滅),如此以對待的空,空卻一切境是為第六層次「滅」的修證。

如果你常用斷滅面對一切法,那佛性就會被你壓死掉,你只有悟到空的一面,沒辦法證悟到圓融佛性的兩面,會變成頑空(頑固的空);若誤得頑空的話,你的佛性也完了。所以,要等到哪一個階段該讓你的心活起來,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如果你的心還會對煩惱法起相應,那你自性還沒辦法脫黏,還看不開,就是還要學「空」,還不能太早放開「空」之學習。

如果「啪」一下,你的心突然對一切境執著永滅,你有把握大、小事能把持得住的話,你就會慢慢地再轉過頭來,讓這個覺知的心再起,用體性去面對一切境,但不會去滅那個塵境,這樣「空有不二」的境界才會證到,也才是完美的修證境界。所以「一向入空」以後,你的空心會現出來,但是心再昇起的時候,不要有這種「長斷滅」的見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如果你體悟到修行過程之間,要把心壓下來,空掉一切相,才能證得空解脫知見。得空解脫智慧後,讓心不能成就一切的法相,這是過程之間的一種悟空階段,不要把心永遠壓死掉。也不要因悟得空,能不隨因緣轉、不受業報就去撥無因果論。如果你知道修行過程之間,本是有這回事,也不能因感情較淡薄,不隨緣流轉,就說是證得聖人的境界。並非聖證,沒修證到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是五蘊滅盡,且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此時行者祇是受陰快盡而已,是有一點空解脫的樣子,但這是對感情作用而已,你內心的妄想還沒滅,也就是說想、行、識陰未破,所以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如果你認為對一切境都無掛礙、沒情見,就是已證得聖人果位,且錯誤知見執著不放,執一個空到底,且大撥無因果論。若這樣可能就有一個空魔乘機會進到你的心腑裡面來,此空魔也是與你臭味相投,也有你同樣錯誤的認知。空魔進到你心腑後,思想舉止一向執著空無,會讓你看不到因緣果報的現實。之後,你心因有偏執空無,且心也還沒清淨無垢,隨著又會犯清淨戒而不自知。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聖人的德性是完美無缺的,聖人能知一切法,善觀眾生根基,誰應修小乘法,誰又是大乘材質,應都能洞悉了知,怎會去批評別人修何法呢?因為行者還沒成聖人,且自己修得不夠外,因錯認境界,常常還會去批評別人,甚至去毀謗持清淨戒的人,說心性本空,持戒有什麼用呢?或說持戒是小乘人的修持,為何不學大乘?菩薩是悟空了,有何持戒或犯戒之謂?

真菩薩是悟到空有不二之法,當然對法不執,也不會犯錯。只有未證謂證的假菩薩才會說悟空了,什麼事都可做了,連壞事都可做,這哪是悟道的人?!六祖雖曾說過「行直何用持戒」,問題是:你行直了嗎?若行直的人,戒對他來說似有若無,守戒而不住戒,守戒是輕鬆愉快的事,不會那麼可怕,起碼守戒的人不會亂搞,故不會招致墜落。

你還沒有解脫、還沒有證見以前,不能因為你悟空,就說你證到聖人的境界了,而反過來說持戒人是小乘胚子、小乘種性、聲聞緣覺的種性。聲聞乘、緣覺乘,他們都是以持戒修入的,守戒非常的嚴格。你在修大乘,修空觀,但我空、法空還沒有究竟。有究竟的人不會去毀謗他人持戒,還會讚嘆他們守戒清淨,會說這個人在修戒律,很好!

除非持不當的戒,影響身體健康或什麼的,像不吃油、不吃鹽。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裡面就有論到這一點,持這個戒是不對的。不吃油,體內代謝就會發生問題,最有可能的是膽囊會出毛病,內分泌也會錯亂,因會改變你正常生理的現象。

有人問:「經期來得太少,要如何辦?」。我說:「你大概不太喜歡吃油吧!」。她說:「對呀!我很少吃油。」男女性荷爾蒙都是從膽固醇、脂肪去合成的,不吃油怎麼合成膽固醇、類固醇的性賀爾蒙?它們是掌控男女性生理的,荷爾蒙合不成,當然身體機能會不正常,有時還會影響心理,像更年期婦女,性荷爾蒙不分泌後,全身都不對勁了,心也煩躁得很。

因為不正常生理會造成你心煩、造成你心不清淨,那是體內荷爾蒙分泌不正常,直接在影響你的心理。聖人是解脫了,身體情況好不好,他倒無所謂;你沒到這個境界,身體的分泌不正常會造成心慌意亂、情緒不穩定。如果缺少維他命B群裡面的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12,當然你也會心慌意亂、不安定,有時還會造成耳鳴、幻聽、幻覺的毛病。

再說長期斷食。斷食會造成身體代謝的不正常,你要能忍受不正常境況現起,如果能夠忍受的話,也是一種解脫的成就。但是心還沒到達解脫境界時,身體的不正常,你很在意的話,那你守這種不正常的戒律,就不是很好了。

世尊也沒有叫我們不要吃油、不要吃鹽,是後來有些祖師大德認為不吃這些的話,也許你慾望(尤其是性慾)會減少。修行最怕的就是這方面障道,既然要除掉這些煩惱,就不吃油、不吃鹽,用此法來壓抑此毛病,等於是用石頭去壓草一樣,沒真的袪除。正確的修法,應是從心地裡面去轉,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僅用戒律或用飲食來降低性慾的干擾。修行人無故覺得淫慾心起,是受諸多因緣所影響的,要能善觀因緣及找出對策。(請參閱《大般若經》斷淫慾始能證菩提文章)

比丘戒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南山律宗作三百四十八戒,總號稱五百戒,是適合小乘行者修的,在行為上規範自己,不然常常會犯錯,因為不善觀心或意志力不是很堅強,就從觀行為下手。不像菩薩以觀心為主,菩薩意志力很強,在真修行時,他心裡面可能很亂,但表現在外的,還是自在無礙的。

因為你悟到虛明性現起來,然後讓一切法永滅,表示你有脫黏的功夫,解脫的初步能力有了,但不能因為你證到這個現象,就一直執空。一直執空的話,就有空魔會進到你心裡面去。一切的魔都是要破壞你的德行,有時先給你好處,甚麼好處?你要甚麼神通,它就給你甚麼神通。你喜歡空,那麼空魔就給你空,甚麼都空、無,甚麼也都看得很開,最後連戒律也把它破了。

持在家菩薩戒的二十八戒要盡量去守,不要二十八戒都犯了,連一個持不非時食戒也犯了,很多人最後退轉時都是這樣的。因為到某段時間以後,會太貪吃了,每樣東西都好吃,且每樣都要吃,碰到今天齋戒,不吃就不行了。如果有一次不小心忘記,吃了以後,會說吃了就吃了,以後再碰到齋日也就算了,還是吃吧,這樣就完了。持不非時食戒有很多功用的,除了維持你的氣機不會滅掉以外,還有這幾天齋戒日,天神會下降人間考查善惡行;以及在血糖下降以後,你內心面對那種不如意的事情,會去學習控制你自己。「修」不是說吃得飽飽的,血糖升得很高的(140~150mg/dl),然後對甚麼事情都能無礙,看這世界太美麗了,這樣去修是修不好的;你要在血糖下降至80~90mg/dl,然後心神恍惚,看到事事不如意就要發脾氣,小孩子大聲一點、亂蹦亂跳就要罵人,那時候才知道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才是在轉你內心對外境執著的時候。

空魔讓你毀謗佛教戒律,你笑小乘行者怎麼守這個戒,菩薩悟空,什麼都沒了還守戒。其實,因地菩薩還是要守心戒的,如戒殺,心起個「殺」念,就犯「殺戒」了,不要真的去做,故菩薩守戒是更嚴格的。小乘行者守不殺戒只要行為不去做就ok了,他內心很氣你,生心要把你殺了,但他沒去殺你,這樣沒犯戒。受菩薩戒的人不行,你看那蟑螂,心起要殺那隻蟑螂,恨不得把它踩死,雖不做但這已犯戒了。小乘行者真正把它踩死才算殺,所以你受菩薩戒後要注意「心」的起滅狀態。如果空魔進去行者心腑中,會導致他失去心智,毀謗小乘、守戒之人。

「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啃肉,廣行婬穢。」

剛剛講的「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腸過」,佛性是佛性,酒肉是酒肉,有甚麼相干?本來也不相干,祇是你喝酒吃眾生肉會喪失慈悲心,會滅菩提種性,怎能成就菩提道?魔就是這樣毀滅你的。受空魔入心腑的人,常常與他的信眾們一起喝酒、啃肉。「信心檀越」們被他有意無意的灌輸此不正當的知見,因徒眾們的心被魔攝受了以後,不會起懷疑心。你看某些犯法者已要被法院判刑了,其徒眾還是沒有智慧去分辨是非,真如經典所說,受魔攝受其心,不覺得有何不對,一點都沒錯。有正知見的人聽一句話,就會知道某個道場的法不對,哪個願意去走不好的路?你會去接觸到那種道場,也是宿世的因緣,或無正知見者才會常常碰到邪因緣,會走到邪道場而不自知。我當然要走正確的路,我當然要成佛,只是我的因緣不太好,轉轉就轉到那邊去了。

「飲酒啃肉,廣行婬穢。」

這個人悟到這個境界,如果沒有覺悟的話,常常會對他的徒眾說,淫慾是順其性,已悟空的人,行淫也無所謂。如果說在家行者,行婬也是屬於夫妻之間,也不能與第三者行婬,有的人就反正看開了,所以就會與信眾之間,或者是師徒之間亂搞一通。不要以為菩薩悟「空」後,就說沒有戒律了,甚麼都可以不守。我們還在修行,我們又不是大菩薩,可以去渡化很多人;而大菩薩他,正的也做,逆的也做,合理的也做,不合理的也做,反正他就是要把你渡上路。縱然是如此,菩薩在方便度眾時,也不會做些五逆十惡的壞事來。我們不像觀世音大菩薩的工夫,所以還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較實在。

以前的濟公(道濟)老和尚,他是證到羅漢再來,神通變化無量,所以他可以製造一些順逆事端,把你修理得半死,然後再給你懺悔、再上路。因為他內心已經空了,沒有甚麼對不對,反正他就是為渡化你而做的。另說,你所做所為不守戒律,自認內心是空了,但別人可沒空,看到你這樣亂來,會說:「你自稱大菩薩,所做所為卻是這個樣子!」人家會看不起這個宗教的,你罪業是否很大?因為你所做所為而使人批評佛教,你這算甚麼?你不殺伯仁,伯仁卻為你而死。同樣的道理,你不要說你內心空了,所以就胡作非為;內心空沒關係,行為做出來,人家在看你,很多無心之過,別人看了之後,都會掛在佛教的名份上,所以會批評佛教。不是說你悟到空以後,就可以隨便亂做,你如果有正知見的話,不管你是證到甚麼境界,一舉一動都是有因果的,你撥無因果,這會淪墜的。

「因魔力故,攝其前人。」

為什麼六祖說沒有證到自性修法無益?不見自性,心就不淨,心不淨的人修法就會去造惡業。六祖說你如果沒有證到體性的話,不要去學法,學法無益。為什麼無益呢?一定會去造業,而一般人造業還要去動手,你這時候要去造業,只要「動念」就好了,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古時候禪宗祖師大德,為什麼要執杖牧牛?就是用在這個階段。起心動念都管得死死的,不讓它去有一絲一毫的動念,不管是合理、不合理、對、不對,都打得死死的,這樣才能悟入「空」。

修行本求心明,「心要明」代表甚麼?「心要明」代表你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習氣毛病都滅了,不受此等毛病左右了。這個時候才可修心法,而所學的心法是為眾生而用的。如果一個人開悟了,就有心的超能力,但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會用這些念力,用這些魔力去控制人,這些都是在造地獄因。如果他自己不會去控制人,空魔進去他心腑後,利用魔的心力攝受他的徒眾,也更能控制人。前在大乘精舍上課時,有位不常來的同學課後來問,某個修行者在某處演講,他好奇去聽講。當她講完後經過這位同學身邊,四目交投時,就有一股氣灌到同學身體裡面來,他問我要怎麼辦?我說不要再想他,不要在意這件事,諸法無常,過幾天就會沒事的。若沒有正知見的人,一看到說全身充滿了氣機,不疑他,一定會驚為是佛、菩薩,馬上就跟著他走了。有些異能的人更要小心、知怕,不要貪嗔癡慢疑毛病還沒有滅的時候,隨便去學甚麼法,容易著魔。因為魔力故,攝其前人,用魔力攝受他的徒眾、他前面的人,使這些人不生疑謗,不會懷疑他,不會去毀謗他。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

這些鬼魅、魍魎、天魔之類進到行者的心腹裡面,就是要毀壞你的德行,然後讓你有點異能,然後搞得愈來愈大,愈迷失自己。鬼心久入以後,迷失了自性本心。有時魔就會破壞你的形象,讓你行為出醜,給你無意間吃屎、喝尿你也認為無所謂,你說:甚麼都無所謂,飯可以吃,尿可以喝。」談到喝尿吃大便,有個很有名而且說法又很喜歡開玩笑的法師,有一次他提到有人說: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腸過。」他就說佛在心中坐,表示吃酒肉沒關係,既然這樣的話,大便也吃算了!因為佛在心中坐,吃大便有甚麼關係呢?也沒關係,叫他吃大便看看,這等於是在糾正此種不正確的觀念。有人大言不慚說:「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腸過」,真是如如不動嗎?酒後可能會亂性,食眾生肉頓失慈悲心,連諸天都不食眾生肉,何況是菩薩!這都是一些邪魔歪道講的,徒眾無知還真信從。

在這裡經典所講的,鬼心進入一個人身體太久以後,它就覺得不好玩了,就要破壞你的德行,所以在行為上叫你喝尿、吃屎。「與酒肉等」,是說既能喝酒、吃肉,那吃喝糞尿也是一樣沒關係的。為什麼酒肉和尿屎都是一樣?因為都是「一種俱空」。如果你悟到「空」,有空魔進入體中,那吃甚麼都不是一樣嗎?如果從平等性來講是對的,吃甚麼都一樣飽就好,憂喜平等、苦樂平等,那吃酒肉和吃大便不是一樣嗎?其實它就是故意要破壞你的德行,讓你去吃屎喝尿。如果你還有一點理性的話,這糞尿怎麼吃啊?一想到就要吐,你如果悟到空後又著魔了,糞尿和酒肉還不是一樣可照吃不誤。

「破佛律儀,誤人入罪。」

如果一位出家人或居士在吃屎、喝尿,別人會怎麼想?啊!這個人修法修得著魔了,不要去學,不要去學這個佛法,搞不好自己也會像這樣的,這種錯誤的示範,變成一種障礙,這就是魔要破壞你,假藉修行人或出家人去搞一些違反常理的行徑,人家就會害怕不敢接觸。行為破壞了佛所制定的律儀,使後面跟你學的人、徒眾們,因不夠瞭解,也一樣的走入不正確的路,自己有罪不用說,連本來要學好的人,也跟你一樣造業,當然你更有罪過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墬」。

上面所講的悟「空」,本來是沒錯的,只要不認為證到聖人境界就好了。不然著空魔後會失於正受,正確的感情作用證不到「捨受」這種功夫的話,就會淪墜。我們說憂喜苦樂捨這五受,在修行過程之間,苦樂(身)、憂喜(心)都一直在突破,最後要修證到捨受,如果證到「空」,捨受就會現了。

然而正受沒有得到,反而「當從淪墬」,會墮落了,所以證到「空」的時候,就要轉向,學習空有不二的「中道觀」。《金剛經》也有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前面一直在講空,一切法都是空,就在斷我們的業障,開悟的人妙明覺知歷歷不爽,但是要如何超越?告訴你要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不要去執著諸法,等你練功夫練得差不多了,再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性開發,然後認識清楚自性以後,就不要再有斷滅相,有斷滅相就像上面所說的,一直入空,最後會撥無因果,甚麼事都敢做,這樣就會失於正受,最後當從淪墬。

(  88 年 3 月 21 日 講於 法爾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