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受陰魔境(2-2)
                     -
逞狂我慢相


2、逞狂我慢相

(1). 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俯,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 釋解:

逞狂我慢相─很多人多少都會犯這個毛病,因行者修到此時,認為比別人多懂一點,境界好一點,習氣少了一點,就會升起貢高我慢的心態。且是世間禪行者或小乘行者具有神通者,更易患此毛病。大乘行者觀心嚴謹,心起驕慢背覺時,即能體知心之不乾淨,很快能觀照調理之。故大家要記住,不要為自以為是的神通所蒙蔽。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某些修行者在禪定中,修到色陰魔境消滅了,眼、耳、鼻、舌、身諸根所現種種魔相,雖是善境界,但均能超越了,不再受那些善境界所左右、迷惑。此時行者內心的感情領納作用,清清楚楚地沒有迷失,叫做受陰明白。受者─感情領納的作用,憂、喜、苦、樂、捨等五受均清清楚楚,當然至此境界還未超越受陰毛病。此處憂、喜屬心之餘習,苦、樂屬身之覺受毛病。捨者是捨棄憂喜、苦樂,而入捨念清淨之地,故捨亦謂平等法,證得捨受時,憂等於喜、苦等於樂,不再有法的分別想。

「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

行者由諸根塵的魔相中超越後,轉入內心的修持,棄掉無始的妄習,在學習認識體性中,承諸佛菩薩的身、語、意化,漸漸能得殊勝禪定境界出來。這時行者感激諸佛菩薩的心,會油然而升起。就此當下,感激諸佛菩薩的心要適可而止,不然感激的受陰領納情境會失控而顯得太過分了。行者在疏於察覺動感情領納作用時,突然間又誘發出另一種情用,產生無量的神勇之情,在此境中生起非常勇猛的修道精神。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行者在克服色陰諸魔境,及悲心之受陰魔相,甚為順利後,感激諸佛、菩薩之餘,又忘記不能隨便動感情作用,突然間發起感情作用,生起勇猛心,其心非常銳利,逆境無所不克,所求無所不得。因而發願今生當修證與諸佛等齊,縱使經文告知,行者從初發心到開悟,得花上一大阿僧衹劫。從悟後登地菩薩修至菩薩八地不動地,又需另一大阿僧衹劫,不動地菩薩心清淨無為。

至不動地再往上修證至果地如來佛地,又需另一大阿僧衹劫,故從初發心至成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者,共需花上三大阿僧衹劫。行者因有所感而心力勇猛,又疏於控制情見,故發志願要向諸佛看齊心念,此是動了胡思亂想的感情作用。因而自念三大阿僧祇的修證,應可在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祗可一念之間超越,是起勇猛心,但也是一種妄想。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這是非常用心地用功,草率地發心思而有勇無思慮,雖發勇猛心方法沒有錯,但是太超過、太過分了,變成一種不踏實的率性而為,要怎樣就怎樣,不加思慮,當然就逾越過分了。

故一個開悟的行者,什麼都要以觀空智來修,就怕一些魔相,你認識不清,或不會加以注意,如上面所講的魔相,動不動就會哭泣。或以自己為中心、為大,這些心念都是使行者起心法而動念,如觀一切法空,一切念頭要這樣、要那樣為妄想,就不會有這些魔相的困擾。故不要想有一日千里的進步,或一念要超越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證,有此心態時,必須馬上要警覺。

有沒有可能縮短修證的期間,一定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成佛?依《楞嚴經》而修,可縮短一大阿僧衹劫而獲得法身(開悟),先入五濁惡世,審除微細惑,就能所有成就。

《楞嚴頌》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衹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另外《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有言,若一開悟的行者,誠心實心地勤誦大悲心陀羅尼(咒),可由菩薩初地(歡喜地)直趨入八地(不動地),證得無煩腦障,也就是能超劫濁、見濁、煩惱濁,但至此卻還未滅眾生濁及命濁,離成佛還有一大阿僧衹劫也。

「悟者無咎,非為聖境。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行者知道有這種心態意念是不對的,雖然有此想法,但卻不要當真去做,也要了解沒有什麼聖人境界可言,因自己還沒證得解脫,聖人的邊都還沒沾到。

覺了不迷,是覺悟自境,清清楚楚,不要再迷失自己,常打消妄想。久而久之,此種勇猛心就會銷失或停歇下來,不會常想要一念超越三大阿僧衹劫。故久而久之,對突然生起勇猛銳利心,自認可與佛等齊的心就會打死掉。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若以為與佛等齊的心態,認為是一種聖境,則會有一狂妄自大的客邪魔民,侵入其心腑中。若行者不覺此狂大心態是不正常,就會因而迷失。行者證至此境,應隨時檢視自心,若沒有空無心、平常心等情境,就是偏離軌則,一定是不對的心念、行為,當馬上警覺而捨棄。

「見人則誇,我慢無比。」

因自認已經與佛等齊,自我誇讚,輕視別人,只看別人之錯,不見自己之誤,動作觀念行為非常傲慢。有此等毛病,別人一看就知道是偏離覺性,我慢心起,怎是覺者,一定是著魔有份。簡單講,若以禪宗行者來說,只要執杖牧牛,稍有一絲一毫微塵,就以杖鞭之、打之,哪裡會發生這種偏離的事情。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行者此慢心生起時,因自認與佛等齊,甚至有些人還自認為比佛還高段的,或與佛稱兄道弟的,對上已不把佛看在眼裡,因為其自認與佛一樣大。當然連佛都看不在眼裡,何況下位這些菩薩、聲聞、緣覺等眾,也都看不在眼內。理所當然的,凡夫眾更不在話下,真是不勘一提。

我們可以體會很多高僧大德,對每一個人都恭敬如禮,以平等心對待每個信徒或大眾,不管徒眾修得好或正努力在修,這是悟得平等法,已去掉第7識的妄執、妄分別。若有貢高我慢心者,不自覺有此心病,有此不正常心態,何能稱為覺者。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行者失去控制感情入正常的情境中,捨受未得而不見了。距離證得煩惱滅的自我解脫還早,就這樣迷失掉了,被魔所解決了,到此未證到聖人解脫境界就淪墜了。

我一直在講,在色、受這兩個境界裡,較容易著魔,色陰魔相時五根所現的異能,本是善境界,若執為真而玩得起興時,就容易著魔。越過色陰魔境,在感情領納作用,不能控制自心時,自我誇大或自我悲傷,及下面種種邪見,如果不能警覺的話,更容易著魔而淪墜。

( 88 3 21 日 講於 法爾)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