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嚴經》
             - 色陰區宇及色陰滅境界


一. 經文:

(一)、色陰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二)、破色陰境界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二. 釋解:

(一)、色陰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修行時打坐、念佛,多少都有妄念生起,若妄念出現不多,即不是達到將破色陰的境界。世尊開示破色陰境界前狀況時說:「阿難當知,汝坐道場,消落諸念。」在修打坐時,起初得建立內心修行道場,道場若建得好,即能把一切粗妄想念頭消滅或控制。這句話大家很容易產生誤解,很多人進不去,且念頭也沒有生起,就說是無念清淨,這是錯誤的認知。正確的修證過程是要將潛在的念頭翻擾起來,然後再慢慢澄清其念。

如果從初打坐時,主觀意念的妄想,到慢慢不想,這時只是妄念被氣壓住腦筋,而現無念起想狀態。若此時繼續用功,能走對脈絡,就能把潛在的妄想念誘發出來,此就是上師曾說的翻種子。潛意識裡的窠臼沒把它翻轉,念頭常被壓抑住,這不是真清淨,因是石壓雜草,未能斷根。

外道或色界無想天的天神,其修行都是這樣子。色身若沒破,就不容易開發出潛在意識心的妄想念,但當氣壓到腦細胞時不能起念,每次打坐什麼念頭都沒有,他們認為這就是空境。其實你連蜂窩都沒有捅一下,蜜蜂那裡會飛出來?此種修法只是壓住而已,沒把蜂窩打破妄念就起不來,蜜蜂飛不出來。若能翻種子以後,慢慢讓自己能不攀種子諸緣,則心即能不再亂起。但行者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調伏這妄想念。

「其念若盡」若諸念能夠消落的話,能不再隨便去亂攀緣。以前講過每根的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為什麼你那麼會起妄想呢?色根與動靜色塵,如果能突破它的話,就能消落諸念。不是只有想想昨天,想想今天的事情,第六意識較會攀緣,無事找事。五根對境所現時,能讓五識心入空,是為消落內心念。六塵不能再影響五識心動念相應,是為「外塵入空」,是為消落外心念。若第六意識住境心不動,是為滅內心、止外塵,得內心外塵入空,是為消落內外心念。

好不容易把自己內心的粗妄想滅了,卻開發出另一個識心出來,自己把握不住,常常去攀緣,這時要靜也靜不下來,當然是第六意識起妄想念,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種種法塵境,常常現起,所以要在打坐、心中心法或其他法門禪修之間,由「有」變成「沒有」,由「沒有」變成「有」,這過程很重要;不要由「有」變成「沒有」,你認為這樣,就完了。過程一定要由妄有、凡夫那種妄想心修到沒有妄想心,然後再誘發出內在的有想,使內在的妄想慢慢清淨叫做「消落諸念」。剛開始打坐每個人妄想很多,經一、兩年妄想沒有了,那是氣壓住了,沒進到大腦深處。

如果能修到「消落諸念」,則「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剛才講到消落內外心念後,不再去攀一切因緣,此名其念盡。若攀緣的心沒有空,就無所謂「離念」,「離念」這兩個字要特別注意,不是沒有念;沒有念,你的佛性就死掉了,就不會去感知一切因緣。而是在有念覺時,要「離念」,這就是達到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有點初步解黏的味道。

「則諸離念,一切精明」行者若能有念而能離念無住時,就會顯示出其精明自性。這精明自性有好幾種,我們的見聞覺知---見性、聞性、味性、觸性、嗅性、心性等,這種種叫做一切,其實一切也好,一個也好,都是同一體性---依空應緣而現。精明-可以化成六,六可以合成一,你要能輪流去用,就是大修行者。

而統攝六根後,僅是一個精明,這個精明在動的時候不移,在靜的時候不執。此精明在動塵、靜塵等二結使時,都不改變它如如不動的樣子。動塵、靜塵都能不執其境,都能住空性不移。有初學者對外在的聲音,色香、嗅味、..,等動塵都放不開,對食物裡的酸、甜、苦、辣,你喜歡!談第一道修行就是要克制這些外境,修証到能把它控制,不使外在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來影響你心,先摒棄外在的色塵、誘惑及懊惱心。

例如外在的摩托車聲音,「啵!啵!..」的過去了,你就很生氣,這傢伙滅音器不裝,就是產生那麼大的噪音!其實他飛走過去,跟你有何關係,偏偏你就是那麼討厭其聲,這代表你的心對外境分別還很重、很排斥!這就是把你的精明不現,自煩惱心搞亂了。

「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慢慢修証到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塵境,都沒有影響了,能照單全收,順逆一如,沒有分別。至此會產生喜歡靜塵,不喜歡動塵,會執著一種靜的狀態。修至此,同時要把它看開很難,喜歡靜也是一種毛病,外在的動、內在的靜都要能突破,一切精明都能對動、靜二塵相如如不動,能不被它移轉。此種不被外在動、靜塵轉變的樣子,在憶想時也是這樣子,放下不想時更能這樣子,亦即放下時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用的時候也有如如不動的功夫。

進一步言,一切精明亦不因思考、記憶而落於昏昧,也不因忘此精明存在而就失去其無執動靜塵的特質。所以「憶忘如一」不是起了憶想的心就會定力沒了,此精明就會不見,還是照樣動靜一如、無住。有人喜歡靜塵、無念,叫他觀想卻不願意觀想,叫他去畫個相、觀個幻影,產生一念頭,他都不大願意。

在禪宗修證裡有一段過程,要悟得空、進入空相,此時行者起心動念都很痛苦。此與你的想法可能不太一樣,有些話你不講會痛苦,尤其你知道某些事,不講就會更痛苦,想一吐為快,但吐出來就造業了。修到空性顯露的人,講一句話或起一個念都會很痛苦的,他喜歡靜的樣子,赤裸裸都沒有掛礙,不想去應緣。那不是很好?這也是毛病,佛性這樣一直下去會死掉的,所以既然可以耐得住靜,靜到極點,就可以開放動,這樣就能動靜一如。

我們的佛性本是「空有不二」的境界,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上的境界,如果沒有,那色陰的實修沒得到。要把妄念誘起,多打坐、多練氣功,有的人天天打坐但氣不俱足,要多練氣功;有的人修行沒氣,等於沒在修行;也不要因有氣,老是在搞那個氣,忘了你在修行,是借氣來修心的。

總之,修行是讓你的自心現起妄想念起來,再讓其歸於寂靜。在裡面這樣走一遭,才能做到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沒辦法!這一遭不走,你的窠臼沒有突破、沒開悟,你的妄想念起不來,阿賴耶識的法塵境沒有現起。既然沒有灰塵飛起來,怎麼會掃得清淨?掃得到就是你妄想念起來,再擺平它,這樣起念後才能入清淨,淨了以後種種念要離,慢慢認識此精明覺知,對動靜、憶忘二種不同境界,都能處理得很好。不要只喜歡動,不喜歡靜,也不要憶忘相反,不然,永遠不能認識佛性的精明。

這境界還沒修証前,有很多魔相會現起,好像很熱鬧,為什麼上面這些現象你抓不到?這就牽涉到色陰區宇,把你匡住了,就是頭蓋、窠臼,把你的自性罩住了。為什麼不能破色身誘發妄想念呢?你去參加禪七、佛七好像心眼開了,妄想念起了,但回來幾天後又沒有了,這是小悟。小悟可千萬回,大徹大悟者僅一回。

如果你參加七天,有那個妄想念境界,應該繼續下去,參加四十九天的,一定可以再突破。長期禪修,因為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天天在那種緊張狀態下,一連串的事一直發生,普通打七,搞了五、六天,境界就來了,但第七天卻要回家了。回家以後又進入世俗的生活,多睡一點,多吃一點,三、兩天境界又沒有了。

對這種妄想覺得很痛苦,會認為是愈修愈退步了,這是不識修證過程的人之偏見,要有正確的認知。不是愈修愈退步,除非著了魔或德行出差錯,以前不貪,現在貪錢什麼的,以前不會在意的,現在愈來愈在意,如此才是走了退步的路,不然一切身體的變化,一切心地的反應都是進步的!哪怕從無念進到妄想念一大堆,要壓都壓不住,一直出來!這種境界人家千百年都求不得,是一好境界,你卻說:「我完了,我完了!我一個心亂糟糟的,愈修愈退步!」不要有這個邪見念頭,那是一種境界的顯現,若無此境界,就是在色陰區宇裡頭,未見突破色身束縛呢!

「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在你有上面的那種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的顯出自性精明時,即是入三摩地正定中。此時就像明眼人,處在沒燈光、黑暗的屋子裡,當然此人什麼都看不到。我們說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我們沒像諸佛、菩薩那麼能認識自性?因我們每個人都像這樣,有眼睛且沒瞎掉,卻被放在黑暗的屋子裡,什麼都看不到。

其實不是什麼都看不到,這樣講有語病,修行的人應認知,我們看到的是黑暗,不是什麼都看不到。見到一片黑暗也是見性看到,是屬靜的一面。對眼睛來講,動相就是有光顯境是為動,靜相就是暗的,有眼睛的人處在大黑暗中,能見黑暗。

「精性妙淨,心未發光。」精明自性是微妙、是清淨的,可惜修証到此,心還不會發光。一般而言,修證至世間禪二禪境時,心就可發光。若在色陰魔相之間,心、身更應會發光,或有什麼光射出去,有什麼光射進來,這是一種色陰魔境,是善境界!但不要執著,不要說你証聖了,如果你有聖証的心態,不是証聖卻說你証聖了,那就很容易著魔。既然心會發光,那就代表一顆寶珠埋在礦裡面,污泥把它蓋住了,不能發光,這種現象就叫做色陰區宇。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這種現象是色身壓住了法身,控制了佛性,不讓它顯現出來,所以就名為色陰區宇。色陰區宇破後,心眼開,不管小開、大開,都可看到諸佛、菩薩,心眼有開,可以感覺到陰氣、瑞氣。有的人說自己心眼開了,既然心眼開了,怎麼沒有智慧?怎麼行為會是怪里怪氣?不像大修行者,有成就者的風範。沒有智慧,煩惱不能破滅,慾望不能斷,對種種現象不能一看就破,那就是沒有般若智慧。

《楞嚴經》的可貴是在告訴大修行人,要透過這關---破色陰區宇,直接的告訴你過程有什麼現象,有千萬種的魔相在等著你,不小心就踏進去魔境不出,有的入無間地獄,有的淪墜,本來好事就變為壞事。所以世尊催阿難尊者,在末法時期,雖然証到脫離生死了,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去天上淨土享福,應該入娑婆世界,去宣揚這部經,讓末法時期修証到這裡的眾生離開魔難,証得無上菩提,這部經的展現,有它重要的因緣。

依以上所述,你能得知離念清淨、處正定時,若沒有下面的境界,就表示還在區宇裡面。自心不能感知外境,這是心眼沒有開,也就是禪宗講的窠臼沒有破,黑漆桶沒有破,故心沒有光。若心能發光也不要理它,是怕你執著,雖然氣很旺,沒有打開還是沒有用。

(二)、破色陰境界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如果你修證到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的境界後,繼續修到此精明自性有如明眼人,在光明之下,能散發無量光輝,遍照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界,都具光芒。此境界就是心眼已開,心光遍照十方界,好像十方世界被打開了,行者的心不再感覺幽暗,此種修行境界叫色陰盡。

還沒打開的人,夜晚電燈關掉,眼前就顯出一片黑暗,那怕你睜開眼睛也是一片黑暗;如果心眼有打開,在黑暗中用眼就能看到一些微亮,如果全部打開,會像白天一樣,這種境界是把色陰突破了,就叫做五陰中的第一色陰盡。

如果你已經打開黑漆桶,眼睛閉住還是會有光的,這光淡淡的像月光。如果沒有打開,黑暗就是黑暗,見不到有光。所以修心中心法氣旺往頭部走,修觀音法門、參話頭、念佛都是在頭頂上用功。打坐時觀上眼簾的睫毛上,以三分眼,如諸佛、菩薩的法相,都是開三分眼,用心意從內觀睫毛上是黑暗,睫毛下是灰白的。你打坐時這樣觀,慢慢地,上部黑暗會變成灰白,與下方同一個顏色,這樣就有點像要開了。經過上面的方法練習,可以將黑暗變成非常明亮,甚至你不睜開眼睛,從打坐中可以觀十方世界、山河大地,至此可以講破了色身、色陰區宇盡。所以心能照破十方虛空,不再幽暗的話,色陰對你來講是破了、盡了。

我們常說修行是要回到你上一世死亡時的原點,回到那裡,現那個境後,再接下去上世的緣,繼續往前走。人的這部份不去講它,我們修道的性命會連接下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某同學以前修世間禪定,一入定也許千萬年,等到他回到前生修證時的原點時,會問些奇怪的問題。譬如說:飯怎麼吃呀!吃飯還不簡單!筷子拿起來,將東西往口中塞,咬一咬吞下去,就叫做吃飯;因前世在禪定中,以禪悅為食,當然會忘記怎樣吃飯。因為從來不吃飯,以禪悅為食,不是以食物為食,故搞不懂。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五濁惡世者是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這是凡夫對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執著,而迷失輪迴在六道中。不乾淨者謂濁,劫濁也好、見濁也好、煩惱濁也好,到最後識陰滅的話,你的命才能超越,命濁才沒有。所以在這五濁惡世裡,破了色陰你只才超越了劫濁,無始劫來一直在輪迴中。修證到此時色陰破、心現光明照十方界,此輪迴的體才因劫濁滅掉,而能超越劫濁,獲得初步境界。

(三)、住色陰區宇之業因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回過頭來,當你色陰沒有辦法突破時,從唯識來講,堅固的第七意識執著第八識的種種法塵為我,我的執著、法的執著,俱生法執堅固。所以七識對第八識的執著是非常堅固的,以這個為其根本行妄執之實。一般未入地以前(地前菩薩)的這些賢者修行人,為什麼不能突破此劫濁?因有個堅固的妄想,為其障礙修行的根本。

而要破色陰時,就有十種色陰魔境現起,此十種色陰魔相,心光發明後會現起,以後修行要度過此魔境,從區宇與堅固的妄想,要修到妄想念起,妄想念清淨,要離念,然後發現一切精明,身體雖不能看到,也不能通外境。要修到身體內的心能夠發明,十方洞開通外境,像開一個洞一樣,與十方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色陰盡,色陰滅才能超越劫濁,突破堅固的妄想執著,這區宇到色陰滅的中間,有十種魔相已如前述。

前面提過「色、受」兩種魔相能度過去時,魔就不容易進到心腹中來,但是牠會透過或依附修行比你差的人,顯現出怪力亂神的能力,讓你誤認為他是菩薩或佛的化身,你就會聽從他,也許就這樣又誤入歧途。而「想、行、識」這三種陰魔使我們認識不清,太相信別人,就會發生這種錯誤的現象。所以「色、受」兩種魔相要坦然面對,不去執著五根所現的異能,你都能不去用它、不去在意它,安然度過「受陰」感情領納作用,七情六慾、憂、喜、苦、樂等感情作用,能把它空掉,平等看待一切法,則外來的客邪就不太容易控制你,它就會轉而去控制別人,由別人來誘惑你,這都是「想陰魔相」的事了。

( 88 3 18 日 講於 法爾 )


[ 《楞嚴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