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依味塵悟入法門
           ---修行法門25之4


一、味塵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二、經文大意

(一)先述宿世因緣

藥王、藥上兩兄弟列為法會中之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梵天眾,參與本法會中。此時兩法王子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在我未宣述我修證圓通法門前,我要先述說我等宿世因緣。在過去無量劫前,有佛琉璃光照如來住世時,其國名懸勝幡,彼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日藏比丘,代佛宣示大乘如來無上清淨等正法,我時名星宿光,聞佛法喜悅,將諸特等藥材,奉承法師等大眾,並發願來世能醫治眾生身心病苦,因此得名藥王。我弟名電光明,亦以醍醐良藥,供養佛僧等,因此得名藥上。

(二)、遍嘗藥味為因地種

我無始劫來,即為世間良醫,且以口遍嘗此娑婆世界中,所生長的種種草木、金石等藥材,其數大約有十萬種左右。因遍嘗諸藥材故,我等由舌根完全了知各種藥材之苦、酢、鹹、淡、甜、辛等諸味性。並進而了知數種藥材和合在一起時,會產生種種變化,改變其原來之藥性。此和合的不同藥材,會產生冷、熱不同反應,亦有些產生有毒物質,而有些並不會產生毒性。如此種種藥材之配賦禁忌,我均能了然遍知。

(三)、如來示從味塵悟入

在奉承釋迦如來時,如來示我認識味塵入道之佛理。如來闡述了知味性法門,如來示我要了知味性,即要悟知能覺知味塵的真如本非屬於空,有因緣即起,而所覺知味塵的法相、法體亦非屬於空,故說非空。反而觀之,如來藏真如體性本屬於空,依他因緣而起自性,故說非有;如來藏真如體性依外在味塵緣,所覺知的酸、甜、苦、辣、冷、熱諸味塵,其法相、法體從理地觀之,無常屬空,了其無體,故說非有。

另諸草木金石等味塵之味性,本不待舌頭觸及而生起分別識心,覺知有其特殊味性,才會有味性的存在,亦即本來就存在。故知種種草木金石等味塵之味性,本自具足其味性,非舌頭觸及起分別識心才有。然舌頭若不觸及一切藥材,即不能覺知其特殊味性,也無從起分別識心,故其味性如何,更無所知。故知一切味塵若不接觸到舌頭,則因無所緣故,心識亦無從起味性之覺知。所以,塵境非觸及舌頭,起分別心識,現不出其味性,故說非離身心。

(四)、陳述悟旨

經如來示知觀味性之道理後,我等即開始觀一切藥材之味性,所有味性先起自藥材觸及我等舌頭之因緣,然後舌識與分別意識起分別後,始了知藥材所具有的味性,而各種藥材也才有可能顯示其味性。如此,我等悟知了一切皆是因緣法,一切味塵皆因真如體性而顯其性,若一切味塵不觸及真如體性,縱有諸味性亦不能顯。而味塵與真如體性間所起的境,係因緣而起的幻有現象,其相雖妄,其味性恆真。從此悟知:味塵所起之味性,本如來藏所現,即是妙真如性所起,味性、真如不二。

(五)、佛印證果位

佛陀慈悲,印證我兄弟得菩薩果位,並賜我等藥王、藥上菩薩名號。蒙佛慈悲器重,認為吾等堪承大乘法王家業,今於此法會中,號命為法王真子,不屬權乘、二乘法子。我因從味塵覺明味性,了知舌識、分別識,始現各別味性,此味性乃起於真如,依他因緣而起自性,所示味性即真如妙性,故能圓悟本覺妙明之真性,位登菩薩果位。

(六)、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所證得者,是以味塵為因,觀味性而得道,故我說依味塵而修者為最殊勝無上。

 

三、修習方法

貪欲酸、甜、苦、辣味塵之行者,可選擇從味塵悟入圓通法門來修習。行者初修習味塵圓通法門時,應先了知味性及真如如來藏之關係。

(一)、認知塵境與真如之關係

真如體性本非屬於空,有因緣即起,而所覺知味塵的法相、法體亦非屬於空,故說非空。反而觀之,如來藏真如體性本屬於空,依他因緣而起自性,故說非有;如來藏真如體性依外在味塵緣,所覺知的酸、甜、苦、辣諸味塵,其法相、法體從理地觀之,無常屬空,了其無體,故說非有。

(二)、味性與覺知之因緣觀

諸草木金石等味塵之味性本自存在,不待舌頭觸及而生起分別識心,始覺知有其味性在。然舌頭若不觸及一切味塵,即不能覺知其特殊味性,故其味性如何,更無所知。故知一切味塵若不接觸到舌頭,則因無所緣故,心識亦無從起味性之覺知。故味性之生起,是因緣法,味塵觸及舌根起分別識心,始能了知何種味性。

(三)、觀一切味性為真如妙性所起

行者口觸及食物或藥材後,起酸、甜、苦、辣之現象時,即開始思惟:此酸、甜、苦、辣之味道,從何而起?若味塵本自具有,即不待合舌,即應顯其味性。若我真如覺知本自能生起,那不待塵緣來就,即應能起味性。故能覺知之真如與所覺知之塵境,若無緣湊在一起,即不能生起味性。

現今我以舌觸及,始生起其特殊味性之覺知,但真如如來藏本空,所生起之法為妄,其相雖妄,其性由真如所現說恆為真,故味塵本如來藏真如所現,味性為妙真如性。

(四)、真如不住一法

真如妙性所現之味性,本是妄有,真如面對此妄相,不執一法,不住一法,亦即不會喜歡或討厭此酸、甜、苦、辣之味道,若有此喜、厭之心態,是行者所熏習之習氣使然。若行者有所覺知,而能如此悟入,終究即能見性也。

 

四、修習優劣

修習者在接觸味塵時,因舌頭與藥物或食物觸及,均在體內做功夫,心識較不易外逸。行者面對味塵時,由舌識與分別識所起之心意識思惟而修。味覺之生滅與思惟之心意識常相一致,常久思惟後,行者應知真如、覺知、妄相、妙真如性等關係,久而久之,即能證入圓通。

(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