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大乘禪修--心地法門要訣


一、斷諸結使得去根之六結

佛在《楞嚴經》經教中,囑告阿難尊者等,欲銷亡種種幻妄,回復到真,要識本真,得要選擇六根,使六根諸結使去除。而結使者是何意?所謂結者即煩惱結縛眾生,使不能出離生死,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妒、慳等九結;所謂使者即驅役而惱亂眾生,有貪、瞋、癡、慢、疑等五鈍使,加上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合稱十使。

若能將諸結使去除,則諸幻妄即滅。而佛以劫波羅(夜摩天)所奉華巾先後打六個結節,問阿難說這華巾所打六個結,可同時解開嗎?阿難陀尊者說當然不能,欲解其結,應有次第地來解開。行者修行亦復如是,諸根要解除此六結,才能悟得解脫。而所謂六結者是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破解六結,始能成就佛道。

二、得無生忍修行次第

《楞嚴經》曰:「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世尊開示我等,欲求得解脫道,得無生法忍,其次第為先得我(人)空,次則證解法空,終得法解脫,名為菩薩。而行者欲破我執三結,超越動、靜、根等塵境執著,須先逆流次第解結。行者應知根、塵、識三和合成諸結使,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選擇某一根來修行,先解此我執三結:塵勞亡謝為一結解(動結),捨識用根為二結解(靜結),根盡不黏動靜為三結解(根結)。

行者能解先前二結,即已能離塵,斷一切見惑,破分別我執,得與須陀桓初果齊;行者能解三結得根盡不黏,斷一切思惑,破俱生我執,得與阿羅漢四果齊,是為證我空之理,故世尊說先得人(我)空。

行者既證我空已,當求證入法空理,始能住菩薩道位,得無生法忍。行者欲證法空,當於我空中,得悟空性圓滿發明,於心意識上,求解法執二結:覺緣歷歷為一結解(覺),諸緣不理不黏為二結解(空)。行者若能得覺四結解,即能感知阿賴耶對一切境緣起一切覺知,雖有靈知靈覺,但行者應捨一切智見,去第六意識分別執相,破分別法執。行者若能得此空五結解,理地空性得悟,是為見性,破阿賴耶識之所藏、執藏相,俱生法執相滅,是謂空性圓明,成就法解脫之境。

行者解脫知見既已獲得,尚有第六結待解(滅),是謂去空執,不墮空亡,不入頂墮位。若行者對我、法二空俱不令生,即脫俱空之境,令一切法性,自由自在地起生滅諸法相。行者對此生滅法相不礙空性,此空性亦能住本寂之境,是謂法相生滅、法性寂滅。故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如此,本性真如不住一法,一切法相遇緣而生,至此境界始謂真見性。因此時,行者本性已能圓通一切法爾現象矣。

三、開悟前之內功用行

行者在凡夫位,心起一念,念念皆假,乃妄識所支配故,而妄識源起於黑漆桶內之無始無明。進而言之,行者縱使修至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或在開悟後得入道位,尚未證悟其真正本性時,行者心起一念,亦未達即心即佛之境界。故行者欲證本性,必先破其無始無明,破無明必先明心,去一切執著。心明者謂行者面對萬法而能不相應,是為見道位(菩薩四地燄慧地)。果如是則謂機緣成熟,殆可言心明,心一明則性顯露矣,是為菩薩住道位(四地菩薩)。如是漸進修習,得突破五地難勝地、六地現行地、七地遠行地,終證得八地菩薩不動地,獲解脫道果,得不必再學習的無學位

四、八萬四千法門

行者了知所有修行過程後,在一切修行法門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如法者,勤於修習,始能悟入。終能證得我、法二空理,得解脫智慧。而修行法門八萬四千,何能一一得識。世尊慈悲,令諸菩薩宣說其悟道法門,供行者參考。此等法門為六根、六塵、六識及七大等合共廿五個根本修行法門。若眾生根基不同,用心有異,始將廿五法門演譯成八萬四千法門。

《楞嚴經》曰:「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世尊誘導成道菩薩眾,述說其從初發心起,到悟得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法皆空,得成無學位,證至菩薩八地不動地或大阿羅漢果位始得無學位。因此世尊欲諸有成就菩薩眾等,述說修證因緣,諸菩薩及大阿羅漢乃宣述其證道用功法門。現以《楞嚴經》教中,諸菩薩所述修行圓通法門,次第略為介紹,以饗讀者。(待續)


[ 修心法門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