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無為性用(4-6-3)--無光鑑照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禪師曰:「如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

(緣起於現象界,行者於鏡映照出像後,助緣之光緣向何處去?) 
 

禪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

(汝小時候之相貌,現在何在?相未成時是須借助於光,相既鑄成光有何用?)
 

大德曰:「祇如像成後,為甚麼不鑑照?」

(性鏡鑄成影像後,何不再鑑照?) 
 

師曰:「雖然不鑑照,謾他一點不得。」

(雖然不主動攀緣,隨便鑑照。但一切因緣諸法,總在体性掌握中,故雖不鑑照卻一點謾他不得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一般而言,依世間禪境界修打坐、禪修,藉色身五根、六塵諸性用的變化,會見各種光明,而所見光明大小,依境界、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光明相。自性光自現微弱而達強盛,可比照螢火蟲光、油燈光、大火積光、星光、月光、日光、天神光、菩薩光明、佛光明等等。外界光如見夜摩天無光,僅人物、物件、宮殿有光芒,兜率天具青色光、化樂天具黃光、他化自在天具紅光、梵天以上具白色光,而佛、菩薩具百寶光明等等。

若是修祖師禪破色身入無色界行者,得登地菩薩心,此心識就觀不到什麼光明現象,僅能從心識、妄習性中,直接去清淨自性,證得諸佛智,所以此等行者歧路較少,可以直趨向菩提。而世間禪、如來禪修行者過程中可見種種光,若見光明而加以執著,就會感召諸天道因緣,非修解脫道者所應為。

如《楞嚴經》中色陰魔相中云:「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些經文可以說,行者以如來禪反聞自性修持,得聞自性功盛,雖能讓始覺、本覺一如,始覺遂有澄露皎徹之智,讓定光融透而出。而本覺智光發明照外塵境,內心光明發洩,外無情遍成金光明界映照。此時行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其光明為無所有、不可得,即能超越各種真如性用所見之光,不迷糊於歧途。待回到清淨自性後,自性光明不再現起,只有一能鑑照外境的能力,如此心光內斂,不再外顯、外照,如此千聖不知,但萬物昧他不得也。

 

(2).釋題

本公案名為「無光鑑照」,修解脫道行者,不興真如性用,僅守一空寂,不主動攀緣附物,所以雖能得自在佛心,也無神通大妙用。雖然此行者無諸佛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心,但已能得個休歇處,可以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未得究竟解脫前,行者心光自性光外洩,遍照十方界,只因真如性用是有,空真如性未全顯露,暫得如是因緣現象。若是空真如現起,能不應萬緣而現起性用,則無有光明照見他方。此行者練習心光內斂,得自我解脫能力,這是初步修行者應到之路,但不是最後的境界。

反觀佛的境界,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證得,現起大圓境智,此智光遍一切處,照十方界佛剎土、眾生,除惡質性眾生不覺不知,自蔽其佛光普照,不然佛光無分別都能普照一切眾生。請見《佛說佛地經》云:「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又云:「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暗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匱法業,不信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本公案的「無光鑑照」是靜態的鑑照,是被動的鑑照,不是不照,無光自照。但此照不像諸佛,以大悲心隨時照諸眾生,讓眾生能離苦得安樂。能力有大小,修證有先後,我們不能與佛、菩薩等比,但若今生能得個休歇處,懂個心地解脫是什麼滋味,那也是不得了的成就了。不要犯大妄語戒,說有多大修證,只是行者不能以得少為滿足,不能認半途為歸宿,不然錯失今生往前邁進的機會時,一蹉跎可能又要千萬劫後,才能再值遇佛道正法了。

 

(3)、語體文解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禪師曰:「如鏡鑄像,像成後,未審光向甚麼處去?」

有大德問南嶽懷讓禪師說:「修行過程中好像鏡子在鑄像一樣,有光明時影像才能顯露,但當影像已成後,不知道其光向甚麼地方去?」此行者應是過程中依光見物,所以當此光不見亦能見物後,有點迷惘,此光何處去?光現起當知是真如性用之關係,有為法之性用與空真如體所映現之境,似有不同。

南嶽者即是衡山,又叫衡嶽,為中國五嶽之一。南嶽位於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里處,標高一二○○公尺。周圍四○○公里內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湖南湘江環繞於南嶽南、東、北等三面。

懷讓禪師(677∼744)是唐代僧,又稱大慧禪師。禪師金州安康(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律宗,後參曹溪六祖慧能大師,得機宜留侍六祖十五年。當六祖示寂後,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其弟子馬祖道一禪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溈仰等宗派。懷讓禪師於天寶三年示寂,世壽六十八。敬宗時,追諡「大慧」。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行者於鏡映照出像後,助緣之光緣向何處去?」有光始能照物,自性無光時猶能照物,不問自性照萬物不昧,只關心原有光明去於何處。
 

禪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

懷讓禪師說:「修行過程中種種光怪陸離事,若能不執取其境,就能超越。就是您問的過程中所現的光明何處去,這也僅是過程間一種真如性用而已。因行者能不執取其性用,此光明自會消失。這過程就像是大德你小時候的相貌一樣,現在還能留存著嗎?」

佛法除過程中一直在斷內在習氣、心病外,就是一直在排除過程中的真如性用功能,以般若波羅蜜智捨棄一切境界,就怕去執取而迷失。不知修行真實的外道、邪道行者,也許就執取修行過程之間的異能,在五蘊魔相中,世尊說修行中有異能不執著,是名為善境界,若一執著即易遭群邪。

按語說:「汝小時候之相貌,現在何在?相未成時是須借助於光,相既鑄成光有何用?」人體細胞分分秒秒都在變易,所以每個人嚴格講來,時時都不一樣的個體,所以年少時的我身,已非成年的我身,更非年老的我身。空真如性未全顯時,有自性光明現。待空真如體現起,已能不執取一切性用真如功能,所以不必用光明見世間相,而以空如來藏性映照世間相。此真如性用光明僅是過程之間一種現象,不是絕對要存在,就像孩童的我像已不復存在一樣。
 

大德曰:「祇如像成後,為甚麼不鑑照?」

此大德又問:「為什麼當像已成鑄成後,就不必用光明來鑑照?」只有根性要依光明見物,若是空真如性現起,不應依光明而見物、現物,如是而已。按語說:「性鏡鑄成影像後,何不再鑑照?」空真如性自能映照諸物,不必依世間光明、心性光明而見他物。
 

禪師曰:「雖然不鑑照,謾他一點不得。」

懷讓禪師說:「雖然此時行者已不用光明照物,或現心光什麼的,但空真如體或如來藏性自能映現諸物,污謾他一點不能得。」禪宗古德云:「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此現象已脫離世間禪定諸種種光怪陸離事,得自性稍清淨而初得解脫,也無新奇事,平常心就是道。而無知道人專修丹、練光、持壽,總是誤把杭州作汴京,終不能得佛法真諦。

按語說:「雖然不主動攀緣,隨便鑑照。但一切因緣諸法,總在体性掌握中,故雖不鑑照卻一點謾他不得也。」無心無礙道人不亂攀緣,不無事鑑照一切事物,因心自在故。但有無聊好事之途,想要用些有為諸法,污謾於此行者,尚不可得,因行者已悟空寂,能面境而如如不動,不會被污謾得了的。

有大德問:「無神通菩薩為什麼蹤跡難尋?」禪師答曰:「同道方知!」同樣的不用光明照一切境的行者,埋自己風光,卻能夠了知種種事況,何能如此?同道方知。行者無心光、不鑑照,但當有些心不純正外道、邪師、行者,想要污謾於他尚不可得也。

(2006.04.07.撰於法爾)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