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靈通妙用(4-5-9)--仁者之劍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僧問誨機超慧禪師曰:「如何是君王劍?」

(識起迷情於本體君王之劍,本性已具,隨意能用,惟亂用者昧。)

 禪師曰:「不傷萬物!」

(佩仁者之劍者,均當以德服人,不得以劍觸傷萬物。)

僧曰:「佩者如何?」

(那佩帶君王劍者有何用?)

禪師曰:「血濺梵天!」

(保護自己不落入天道而已。)

僧曰:「大好不傷萬物!」

(既言不傷萬物,何在梵天濺血?) 

禪師便打。

(徒逞口舌,該打!)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者當要知道什麼叫修行?以真正佛法來講,修行中會誘發無數的真如自性起功用,此真如性用凡聖都有,只是凡夫僅有心性,僅有六根、六塵、六識等真如性用,凡夫在根塵識性用中,又隨即加上自己的習氣,妄想執著諸法,所以會隨業緣流轉,永處六道輪迴生死海中。開始修行的人,依層次不同會起不同的真如性用,達天界地步時叫天性。但真正佛法不在於體知各種的真如性用,或執著各種真如性用,而是在學習得解脫知見,也就是認識佛性。認識佛性後就能得超出三界。要能解脫就要有無執各層次階段真如性用的功夫,此種功夫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智。行者有此種般若智慧,依其高低即能證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等。這樣得聲聞以上之菩提者,行者才能脫離三界,擺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業緣糾纏。若真能得無上菩提道者,亦即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也是無始劫以來,修習菩薩道的結果。

行者在度過三界二十五有之中,都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智來度過。何謂廿五有?四惡趣有、四洲人有、六欲天有、色界七有、無色界四空處定有,總稱為廿五有。廿五有若細分的話,就是用般若智慧破四惡道有,即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阿修羅有;破四洲人有,即東勝身洲有、西牛貨洲有、北上勝洲有、南瞻部洲有;破六欲天有,即斷四王天處有、斷忉利天處有、斷炎摩天有、破兜率天有、破化樂天有、斷他化自在天有;破色界七有,即斷初禪有、破梵王有、破二禪有、破三禪有、斷四禪有、壞無想有、斷淨居阿那含有;破無色界四空處定有,即斷空處有、壞識處有、破無所有處有、破非想非非想處有。

有能力具足全分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者,就能夠一次破廿五有,得初步的涅槃。此智慧稱之為君王之劍,此劍能斬斷三界廿五有一切情絲,不拖泥帶水地感召三界(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定)等善報。行者初步得解脫空見後,尚還未能究竟佛道,還要進一步證得空有不二的中道佛性始得。

 

2.釋題

本公案名為「仁者之劍」,何謂仁者?仁者乃對有德人之敬稱,或單稱仁。《大日經疏》云:「梵音爾爾,名為仁者。」所以一般有德性之行者,都可以被稱為仁者,此仁者以慈悲為懷,以利益眾生為職志。劍者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用來斬斷煩惱、度過三界廿五有之業緣,是無形智慧之劍,不是用來殺伐用的凡夫有形之劍。

修行者若能守戒清淨、戒德圓滿,自有般若智慧漸漸發出,此般若劍先成就些微斬斷煩惱能力時,尚不能稱為仁者之劍。再慢慢熏習、鍛鍊,學得無為空,不以有為法去面對順逆因緣,此時仁者之劍始成就。如《金剛經論》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到此階段悟得性空,始有仁者之劍的樣子,再進一步得法空後,始能斷一切煩惱、業緣。

我們在意的是,如何去培養出「仁者之劍」,也就是培養出般若智慧,若能在修行過程中不執、不取,最後佛性將能完全顯露。佛性又是什麼?是我們光明的覺性,所謂的空性,遇緣似有,境滅還無。此覺性有人說它是具體存有,實際上它並非存在,因緣來時才會有。凡聖因認識不同,而有成娑婆苦海,或有成涅槃極樂。此覺性若現起時,仁者之劍即成。在凡夫地有人稱它為心識,有人以心性顯示出。 在菩薩地有人稱它為般若智,或圓滿智慧,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密教稱它為大手印;有人稱說唯一本體,有人稱說一真法界;有人稱為阿陀那識,一般道人稱它為平常心!

如何修得此仁者之劍?密教古德蓮花生大士言,能認識本覺之心,就是已獲得仁者之劍。蓮花生大士在《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中,直陳:「本覺的要點有三: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契經云心空,即明心);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契經云性空,即見性);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契經云法空,即佛性現前)。」此三要點與《金剛經論》中的空心、空性、空法等三無別。佛法無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真佛法,立論、語句雖不同,實則無有別也。不究竟者,對於佛法經論不能理解,所以錯繆者多。若能依蓮花生大士的「解脫道」或世尊《金剛經論》中的四句偈步驟去做,就能獲得「仁者之劍」。很多人依自己妄想、學習做功課,一定不能得真正的究竟佛性,甚至於落入三界之善有中而不自覺知。

 

3.語體文解

僧問誨機超慧禪師曰:「如何是君王劍?」

有日一僧參問誨機超慧禪師說:「君王劍的境界是什麼情況?請禪師加以指示。」

誨機超慧禪師是唐代高僧,又作晦璣,河北清河人,俗姓張,其生卒年不詳,屬青原行思禪師之法系。初參巖頭全奯禪師,後師事玄泉山彥禪師,得嗣其法。唐天祐年中(904∼907)遊化至鄂州(湖北)黃龍山,節度使施奉錢財建寺,奏賜紫衣,賜號「超慧大師」,乃有誨機超慧禪師之合稱,屆時於寺大張法席,教化群迷。

曹山本寂禪師承洞山五位之說(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而發明君臣五位,假託君臣說明五位旨訣,君臣五位者即:(1)君位,指本來無物之空界,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來。(2)臣位,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3)臣向君,為捨事入理之意,即向上還滅之偏中正。(4)君視臣,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緣起之正中偏。(5)君臣道合,為冥應眾緣而不墮諸有之意,即兼中到。五位展現出行者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究竟大覺之道位。

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本體君王之劍,本性已具,隨意能用,惟亂用者昧。」此公案指出君王劍當是已悟得真空理地,君位者能生萬法,但不為萬法所黏,遇緣應緣亦不傷一物,以無為常為之自性,變化無窮,威靈莫測。能問君位王者之劍者,應當有相當之體證,始能舉問。但看此僧似未進入君位,不知君王劍之特質,不知此劍有何作用,始有這一問。

除非有相當的修證及悟境,始能知道君位之性用,是如何進展,如何達到其性用。有如法融禪師所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禪師曰:「不傷萬物!」

誨機禪師說:「若是得君王劍者,在用劍中不會傷及萬物,卻能得不用之性用,對於一切佛事無所不辦。」《金剛經論》言:「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得君王劍者定是心明見性之人,進一步悟得法空理地後,處於五位之君位,所以能以無為法為主,不會傷及萬物眾生。

按語說:「佩仁者之劍者,均當以德服人,不得以劍觸傷萬物。」君王之劍是仁者之劍,仁者是悟性空、法空者,以自性自應緣,或以修德攝服諸眾生,所以不會惱怒眾生,更不會觸傷萬物。
 

僧曰:「佩者如何?」

此僧又問:「配帶君王劍者,又有什麼作用或能耐呢?」按語說:「那佩帶君王劍者有何用?」此劍是清淨自性,凡聖都具足,只是凡夫不知,故在凡夫地稱心性;在天界稱聖性、天性,在菩薩地稱佛性。自性中覺知如空虛的,無所染著,所以一切善惡、德業也能不執取,便不致落實成報,無三惡道報,無天福之報,亦無所謂解脫、涅槃可得。
 

禪師曰:「血濺梵天!」

誨機禪師說:「能配帶君王劍者,能血濺梵天,在梵天界殺出一條活路來,不落於梵天色界之果報。」行者能配帶君王劍者,就能對於一切業緣不染著,就能超出欲界天報,亦能超出色界天報,所以了悟心空法了者,就能突破諸梵色界、無色界等天報。所以按語說:「保護自己不落入天道而已。」能配帶君王劍者,當不落入梵天界果報中。
 

僧曰:「大好不傷萬物!」

此僧不知禪師之意,即脫口而說:「剛才您說配君王劍者不傷萬物,現在您又說配君王劍者能血濺梵天!最好不要傷及萬物。」一個真正悟道的人,當以慈悲為懷,又已悟得性空、法空,所以只有用此空性真如,來擺脫梵天界之果報,不會像一般凡人似地,以凡夫劍去傷萬物。

按語說:「既言不傷萬物,何在梵天濺血?」此僧不知禪師意,血濺梵天者即是擺脫色界、無色界等梵天之果報,不是真的在梵天界大開殺戒。《楞嚴經》中五蘊魔相都是欲界天、梵界天的因緣,若行者能度過,就有能力擺脫梵天界、仙道等之果報,也可以擺脫聲聞、緣覺等小乘之果報。
 

禪師便打。

誨機禪師看此僧不知禪意,話不投機,強行回嘴,懶得跟他進一步說明,不如舉手便打,以封住其嘴巴為是。股德云:「同是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有些行者其境不知下途時,禪師是可以用某些話語,透露些端倪。若不是悟道人、道上人參問,兩者話不投機,只有封其嘴巴一途。

按語說:「徒逞口舌,該打!」禪師打人是揍止妄念,讓他不要在君王劍上又去起心動念,而不實際去修證。行者應好好經身空、心空、性空、法空等路徑這樣去走一趟,自然就能了解配君王劍能以空無的心,血洗梵天,擺脫梵天界之因緣果報,得究竟解脫。

(2006.02.09.撰於法爾)


[ 認識佛性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