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動用不知(3-6-1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公案本文

州洞山良价悟本禪師在冬節時,與秦上座喫果子次。

(緣起於現象界,某冬至時節,禪師與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類時,突然發語勘驗上座。)

師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

(有一物上擎拄著天,下墊拄著地,卻黑得像似漆。時常在動用之中時,卻收之不得,汝說說看,此過錯在甚麼地方?)

上座云:「過在動用中或過在動用中不知。」

(過錯出在亂動用中,或在動用中卻不知其在動用中。)

喚侍者掇退果桌。

(禪師不置可否,乃喚侍者撤退果桌,結束對話,秦上座果然不愧為上座。)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法貴在能使行者得解脫知見,我們前世有修行,但相信很多都是外道行者,沉迷於有為諸法,認為種種心用、神通就是修行的真實境界,實不知僅得天道種性,升天後,僅是天壽長一點;若天壽盡,照樣輪迴。故禪修者若無法聽聞真正佛法解脫道,世世都是外道一個。因此在修外道法中得世間四禪、或四空處定,而能聞正法者,都能得無上菩提,證得解脫知見,得有餘依、無餘依涅槃。

世尊在舍衛國祇園精舍常住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聖人常與世尊共住,這些人有耶輸陀長者之子師徒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尊者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尊者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尊者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尊者師徒一百人,目連尊者師徒一百人,合計共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也都是外道行者,經佛陀示以正法後,隨佛出家,見聞佛陀所說解脫正法後,均證得阿羅漢果,得解脫道。

很多外道行者、世間禪行者,若今生無法聽聞到正知正見佛法,入經藏,永遠都得淪為外道,得生天道、仙道,甚至修行到色身氣旺,而不能斷絕淫欲者,便得入魔道,成為魔子、魔民、魔女等,一入魔境萬劫不復。

禪宗行者在修行過程間,稟承達摩祖師之教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處所稱的人心,在凡人位稱之為習氣、心病、個性,在世間禪定者稱之為「妄執心用」,禪修行者以我法二執,在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魔境中,妄執為有,便取其境,以有為諸法為其心用,故此等心若不滅,怎能如達摩祖師所提者,能見性成佛。

談到禪宗修行次第,是有其一定的軌跡可尋的。一者突破黑漆桶,就如唯識宗所倡言的八識本心,要把第八意識打開,讓八識心田中一切種子現起。再來就是八識心田中大翻種子,一切種子如瀑流般地湧出,不是您想念而起,是自然現起。之後,行者一定要行「執杖牧牛」功夫,讓這些八識法塵歸法塵,不再被第七末那識妄執性所黏,入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之境界。當此之後,行者自性顯露,已無餘習故,能無執著一切法性所起諸法。如此,當行者遇緣應緣時, 就能如實地反應因緣,在反應因緣中又無所執著,故緣生緣滅,諸法即滅卻,如是無住、無覺而已。自此之後,行者過著自在解脫的生活,古僧大德稱為如如佛。

 

2.釋題

公案名為「動用不知」,當行者經歷過上述所提的修證過程,第六、第七意識僅有其用,無有其妄執性。進一步地,能讓第八意識現起,自性佛心具足,已能不鑑照而照的心鏡現起。此時行者不經五根、六塵來鑑知一切外緣鏡,因已回凡故,全依自性佛心來應一切緣。當此行者空無的佛心,來面對所來因緣之境時,佛心自性的動用間,行者是否能知或尚無覺,這代表著不同層次的修為。

若行者能用自性佛心與諸緣起法互動,這應緣起法者猶是病,此行者在解脫知見上,尚未圓滿菩提性,故還有自性佛心應緣之毛病,當然未能達脫黏自在之境地,也可用禪宗語來言:「桶底未脫落」。若桶底脫落行者,自性佛心面對緣來時,可不覺不知。行者也可以進而覺而不應、不知,是謂無知、無覺。諸佛、菩薩都是如此地覺而不知,或稱覺而不住,故能當那個世界消殞落滅時,尚能如如不動於心。

不像一些魔王、鬼神等,雖能見世界要消殞,大家驚恐失措無助。行者佛性如如、不如如,全在這修為上,不在刀光劍影上,不在枝節神通上。所以禪宗祖師大德,勘驗您行就是行,不對就是不對,沒有讓您錯認境界的機遇。

有人說中土佛法非佛所說,但佛法就是佛法,在未證得解脫前,非法、外道法亦是佛法。禪宗是達摩祖師將真正佛法傳到中土者,所言所語雖不同,但所證與世尊所說無別,當一個真正過來人,就沒有分別心,教內、教外,外道、內道,佛法、非佛法,都是過程之間的一個現象而已。祇是要知道的是,我們對於佛性動用知與不知,能否達解脫境界,不與諸緣起分別而已。

行者不要自我肯定,以為能動用知與知而不動,就已成佛了,請問您能有多大的神變?法身是否已清淨?化身有無千萬億?能否十方世界來去自如?若無此能耐,不要自稱是「佛」,頂多祇是認知諸法緣起緣滅,無有煩惱相應的「覺者」而已,這離成佛還有多遙遠呀!

 

3.語體文解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禪師在冬節時,與秦上座喫果子次。

在冬令時節中,有天洞山良价禪師與秦上座吃水果之時,突然禪師想考驗一下秦上座的悟境。按語說:此公案緣起於現象界,某冬至時節,禪師與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類時,突然發語勘驗上座。

禪師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

師發言說:「有一物又不似物,卻能夠上擎拄著天,下能拄著地,但卻不發光明徧照虛空、地上,黑得像黑漆一樣。此物雖常在動用中,但當它動用之時,您想收縮、攝受它卻不能得逞。秦上座您說說看,此過錯在何處?」

門中被稱為上座者,即是長老,又稱首座等。大多是出家法臘高而居上位之僧尼。若以出家年歲來分,無臘至九臘,稱為下座;十臘至十九臘,稱為中座;二十臘至四十九臘,稱為上座。對於禪宗而言,在某叢林道場中,有修有證的首席弟子,當被稱為上座,而出家廿年以上者,也可被禮稱為上座。有的光出家但沒有實證的功夫,主要僧臘達廿年以上,也可被稱為上座。故上座稱呼要看是在何場合,若是禪宗叢林道場中被稱為上座,應有所修證的人。故秦上座後面的應答,確實有修證,並不失禪師所望。

語說:有一物上擎拄著天,下墊拄著地,卻黑得像漆。此黑似漆的物性常在動用之中,常在應緣之中,當它動用中卻收之不得,汝說說看,此過錯在甚麼地方?

為什麼禪師說此物性在動用之中會有錯失?無緣時,起妄想這是凡人之境,有修有證者應不會這樣。但當此空真如體遇緣應緣時,會有兩種狀況,一者覺而應緣,另一為覺而無住,如如不動。前者是世間禪之凡夫,後者是聖人之境界。

 上座云:「過在動用中或過在動用中不知。」

實證功夫的秦上座回答禪師說:「若此物遇緣尚會攀緣起心相應,這樣是未究竟,故有錯失。另一種是心尚未明,但此物性還是遇緣應緣,但自己卻渾然不知,在動用中不知,這樣也還是沒究竟,故還是墮在過失中。在《楞嚴經》經教中言,受陰區宇中行者,感情領納作用不去,雖有所得,卻不能用;待至想陰區宇,得意生身隨緣應緣,但自己尚不知覺,這就是動用中不知之境況。

正悟道行者應能覺知一切境,能以自性空真如體應一切緣,應一切緣中卻無所執取其境,故說菩薩能覺而無住,知而不覺,甚至入心動而不知不覺中,這樣應該就是禪宗祖師大德所要求的境界,也是《圓覺經》經教中所說的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照與照者全都泯滅

語說:過錯出在亂動用中,或在動用中卻不知其在動用中。剛入道位(開悟)行者,心靈通力強,解脫力薄弱,故常亂攀緣,讓心隨緣亂動用,一般人以這為神通異能,佛法卻視此為歧路,有覺知心卻不能空一切境。另一種是得悟空後,落入空亡,使心雖在動用中,但無有所知,這也是不好的過失。行者在見道位(四地菩薩位)後,已有般若智慧,故能觀一切法無執,當然就能在自性動用中,覺知歷歷但能無住。

 喚侍者掇退果桌。

師看秦上座答得讓他無話可講,又不能讚賞他,所以顧左右而言他,叫侍者把放水果的桌子撤掉,結束了這一齣考驗的對話。按語說:禪師不置可否,乃喚侍者撤退果桌,結束對話,秦上座果然不愧為上座。

上述秦上座的答話,我們後學可以體驗一下,古代禪德所證到的是什麼境況,禪師首肯的又是什麼標準。有些外道行者在刀光劍影中學功夫,有些在心力上學功用,實不知佛法是在教您如何了脫一切境緣,不再於生死洪流中沉淪不起,看看古德,想想自己是否能思齊古德。

( 2003 10 3 撰於 法爾 )


[ 悟後功用行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