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1.jpg (8966 bytes) 掃除遊塵(3-1-9)


 

(一)公案本文

僧問樂普山元安禪師曰:「學人擬歸鄉時如何?」(識起迷情於行者歸鄉時之狀況,學人擬契入本體,修證入空相,是否即是回老家?其境界又如何?)

元安禪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窠臼已破,妄心將滅,自性本空,已無有家,汝將歸何處?)

曰:「恁麼即不歸去!」(既無所歸,就不用歸去,是吧!)

師曰:「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遊塵遣誰掃?」(庭院前之殘雪,將因日輪(智慧)昇起而消滅,即諸內外塵境已不復惑汝。惟行者心內之微細習氣,要叫誰來掃?還是要自行清除調伏才是!)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世尊在菩提伽耶處之菩提樹下證悟時,嘗言:「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妄執虛幻諸法,不得證知佛性,終致迷失。」故大眾當知佛性本自具足,在凡不失,在聖不增,既然本無迷失故里,何用歸去。僅是將眾生妄執虛幻諸法去除,才能回到本真應緣而能不執,即是如如佛。

唯行者未開悟時當要理知,開悟後當要證知,行者對虛幻諸法了然而知是生滅法,能不執而以智慧鑑照,自掃門前心內遊塵,至內外塵境已不復惑汝,自能得無上解脫道。

本識真心它可以了知,它能夠善觀一切因緣,要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禪的境界。而去掉我們的微塵,要証到大圓鏡智,則這些微塵都要滅,因為大圓鏡智性清淨故,第七識執八識而生的微細妄想要滅,它會執著第八識的心為「有我」,斷掉這些妄執,可証到我們的本識真心,打開本來進入固有的佛性。《楞嚴經》中說行陰如瀑流、後浪前浪連接,後浪不能超越前浪,一切法相等而無間斷,法法相等,沒有你大我小,法法都是相等,沒有間斷,此法誘發彼法,就是此法是下個法的因,下個法又是下下個法的因,如波浪連接不斷,非常微細。這些遊塵要叫誰來去除,不是要佛來幫你,是要靠自己斷除。故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覺時自度。」

 

2.釋題  

這個公案是「掃除遊塵」,即在討論調伏業識的必然性,因為行陰微細,還沒清淨以前,第七意識恆審思量,此微細的習氣毛病是行陰,有一絲一毫微塵在,心就不靈光。心是你的靈知靈覺,是一種超然的法爾現象,你的神機妙算之靈知,就是從這裡出來的,這就是禪的境界(禪機)。

這公案在告訴你如何來掃除微塵。因為它飄來飄去,你的習氣,你的妄執,就像微塵一樣,被真氣掃到後,微塵(藏識種子)就一直飄。大徹大悟的行者打開本來的時候,妄想就一直出來,當然他在現出一連串的念頭還沒完時,就接到另一個地方(念頭)去了,然後又接到另外一個話題去,..。將此念頭起滅串連在一起時,看起來就像波浪,有境有風就會像波浪。如果不被境轉、不被風吹,波浪就慢慢變小了,最後變成水無波痕,這時候就可以看到體性,內心清淨,心不再打妄想,心不再貪執一切內、外境界。

內心從八識生起的直覺,所看到外境都能不動,才稱得上是心滅,到時候才能心明,心明才能見性。見性後則一切因緣來時它就現起法,不管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起自性時能了知,証到圓融解脫,但這時不能有貢高我慢,自我滿足心態。

不動的心要如何用呢?像諸佛菩薩千萬億化身,然後十方國土來來往往自在,不是解脫就好了,一切都看得開,一切都不被境轉,但這樣未完,因還沒有達到成佛的境界。諸佛的境界,是了解空性,不是只有解脫,空性還具有無量的神變,這時三明六通現起,以前說不能玩神通、不能講神通,為什麼?因為未到究竟,玩神通會卡死在那裡,因為還在世間禪裡面,未到達究竟。現在你心地清淨了,再走回來看心的用,心裡一絲一毫的微塵都沒有,諸佛、菩薩的三明六通都會因而証到現起。現在是末法時期,行者能証到解脫已經不錯了,可是我們要知道證到解脫不是最後,而我們未得解脫前,要滅的是微細的這些念頭。要滅這些微塵當要用般若智慧,不是用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的無漏智還有瑕疵,並不完美。故要用如日輪的般若智慧,照破一切虛而不實諸法,得自在解脫。

 

3.語體文解

僧問樂普山元安禪師曰說:修行的人要怎麼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境界又如何?行者悟後要回哪個家?此僧人還沒搞清楚。禪宗祖師說三關,破本(初)參就是在破色身,重關是悟體空回到未迷失之時的如如不動境,然後再破牢關時是斷善惡業異熟識,不被業緣所黏。破初參也好,破本參也好,初參或本參在禪宗講的是開悟,在《楞嚴經》講色身破。開悟就是打開你的心扉,色身破就能打開你的心眼,除了知你自心的一切相外,因中脈通到頭頂再上去的梵輪,也就是通外界了,故開悟與色身破是一樣的境界。

行者悟入體空,一切微塵都要滅了,就能達到重關,所以到重關等於是回到老家了,可是這也只有走到一半的路。小乘經典說証到「空」就解脫了,但大乘經典說要証到「空有不二」才是究竟。先叫你証「空」,証到「解脫」,你對一切現象,可以觀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縱使証到空體現起,也不能否認世間一切法的存在,這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法,既然它存在,那我要不要承認它存在呢?以前沒有定力,故觀一切法是以絕對的空來觀,現在我腳跟站穩了,原來一切因緣和合的法,都是不實在的。法就是這樣,不管它實在不實在,我把它看成實在有此法,但是我內心不被你轉,你就要回過來承認它的存在,而對這個境就是能不理它,等於有外境,但對境時能以內心的空相應。

所以證到一切因緣法都不應了,我再把心扉打開,因我已有免疫力,就是細菌來,我可用抗體中和它,或把它消滅掉,甚至以前造的業緣,我也有免疫力,能如如不動的觀一切境皆為空相。故知絕對的空只有五十分的境界,相對的空才能得一百分。所以你不要走到一半,就得意自滿了。証到重關,有個尾巴未斷,善惡業異熟識還沒有滅,此是輪迴的根本,像關在牢籠裡面,心是清淨了,輪迴的種子還沒有破滅。這時要求諸佛、菩薩的加持灌頂,在短時間即能透過牢關,也是證得相對的空。

因行者悟心時,但有很多靈通消息,此是相應微塵而受感召,你要回到老家,悟入空境不黏,「老家」就是現在要講的階段-要不要回?怎麼回?都是現象界的事情,那行者要怎麼用功呢?

元安禪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有家就有人、有房子,所有想念都是因緣和合而起,你還有家就代表那根深蒂固的窠臼沒有破滅,要把窠臼打開,再把無數的微塵掃掉;掃掉時,人的習氣毛病也沒有了,家也沒有了,你要回去那裡去?空了時,無因緣來時自性無相應,是沒有念頭了,如此始能說悟得空。

十牛圖中最後一個圖的序言說:「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這是在說什麼境界?當行者心入空後,不再執取業識,又滅了習氣時,就要把開悟時打開的門扉閉住,若能這樣做到的話,縱然有千個聖人亦不知你的修證境界,之後當然要去行菩薩道了。自我柴門打開時,裡面有什麼東西?是過習氣毛病,還有另一種能力能與外界相通,內外兩邊相通,可體知十方虛空中一切緣,如此好玩嗎?若覺得好完又喜歡玩,就表示心還不清淨,有法的執著,才會有些怪力亂神事。

打開是要把業力習氣清淨,因為打開腦門後才能好好修心,不然你接觸不到妄心。為什麼有人修了三、四十年,其習氣毛病還是一大堆?因為沒打開,故修起來如隔靴搔癢,抓不到!所以說此種修是緣修,是在製造一些資糧、福德而已,還沒真正入實修的階段。念佛、持咒、誦經、持戒、忍辱都有福德,等到有一天,因緣時節到來,就「裂」的一聲打開色身了。當下就可觀到自己有什麼習氣,自己都很清楚自己的微習。

例如當有人侵犯到你時,沒給你面子,因你還要面子,此愛面子的微習雖僅是非常微細的習氣,面對境界時雖僅一秒鐘現起不適就過去了,但你卻能如實知道心的不痛快,你知道還有此毛病後要確實斷滅它。以前人家罵你,你會很不痛快,馬上變臉,現在對這句話僅微微不痛快,其心念一閃,你亦能覺知,這要具有妙觀察智力才能體察得出來。

有時你拍人家馬屁,對方不動聲色,可是內心會有絲毫的喜悅飄過去,你心是可清楚地覺知,這就是有妙觀察智,有所見執就不會有此功夫。所以你要迴光返照自己,觀照這些微細的毛病,也可觀到別人的習氣毛病。不是對一些粗的習氣-五逆十惡如殺人、放火之類的惡行,才能觀看了知。開悟的行者僅有微習,這時候才是進入真修、實修的階段。

行者開悟後再修到心清淨,水波無痕,「掃除遊塵」完成,就要花掉你一個阿僧祇劫,另從初發心到開悟,也要花一個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不可數的一個天文數字,從開悟到証到重關,亦即從初地菩薩到八地不動地或得阿羅漢果,是要花第二阿僧祇劫的時間。從八地不動地菩薩到成果地佛,能証到三明六通,一切神通功德圓滿,又是另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所以三大阿僧祇劫間要修什麼都要知道?修行就是要修那麼長久。

但大家也不要洩氣,現在大家喜歡速食,趕時間吃得很快,或急功好利,《楞嚴經》上不是說「不歷僧祇獲法身」嗎?《楞嚴頌》上是有這句話,但也要看你有沒有接觸到正法,有沒有不顧身體、生命的精進用功,如有,也能像阿難尊者一樣不歷僧祇獲法身。獲法身後,是不是也要再一個阿僧祇劫時間,才能証到重關呢?

現在佛法也有速食麵,讓你悟後即能當世證得不動地,就是要勤唸誦大悲咒。三地菩薩證得時,沒有誦幾部大悲咒已經可到重關了,非常快!但是我們沒有那個智慧和福德,起碼我可多念幾年大悲咒,應也可以到重關,得無學位成八地菩薩,虛雲老法師就是八地菩薩來轉世的。有一天你真的開悟了,就去誦大悲咒,雖然不能真的証到八地菩薩,但也可以擺脫業的牽扯。打開本來以後到重關一路都要實修的,待修得清淨後,當然最後要把門關起來。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牢關能夠破滅,才能超越三界,不來受生。到達此境界,再來受生時也是願力來的,不是業力來的。我們按語說:「窠臼已破,妄心將滅,自性本空,汝歸何處?」行者修証到什麼都沒有,什麼都空了,只有一個了了的知覺,不被外境轉,不被內心的妄想所迷,就是獲得空寂,能以寂滅為樂。

僧曰:「恁麼即不歸去!」要歸無所歸,無一法可用,悟道行者僅是把原有的空、無黏的體性找出來而已。如你懂得佛法,就如《金剛經》上所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果說打坐之間,還有一個東西出去玩一玩又回來,那你還在出陰神的階段,也就是想陰區宇的魔境中,不是悟到佛的境界。如果你証到本來的體性空無,就不必有個東西來去。體性是什麼?是空!既然是空,虛空也是空,在虛空間產生的有相,那是因緣和合的相,虛空中會顯現有相在我的心中,如此認知你為什麼還要跑出去呢?沒必要的。

修佛法是把你的如來體顯示像虛空一樣,然後你能使那個境現,它就會現在自心中,想到某某人,某某人就現在心中,想到佛光山那三尊大佛,三尊大佛就現在你心中,心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下就是悟佛的境界。所以佛性是遍滿虛空而無虛空之量,有來有去都是世間禪的東西,你都沒有辦法超越的話,迷失在光、神變等等魔境中,沒辦法超越這些,你就回不到體性空中來。

我們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世界。它變現了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根都是依他和合而來,我們凡夫就是利用這個五根,在世間禪中用五根異能在追逐外境,只是範圍更大,不僅人跟人的接觸,人跟鬼神,人跟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眾生接觸,這些都是根的功用。然真正修佛法的人,悟得色空不二,我心要現什麼,就能現,人、房子都可以隨心所欲的變現。阿彌陀佛更能化一西方極樂世界,且能使這世界長住不壞,可知阿彌陀佛的悟境。

行者回到真正空的時後,就是回到老家了,但還沒到達這境界,不用歸去也可以,本來染淨一體的,所以《心經》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我們的真心實相。如果現在還沒修得清淨,我們有能力不受污染法影響,這就是有餘涅槃的境界。各個位階菩薩不見得內心能完全清淨,就是連金剛二地如來還是有些微塵、微細的習氣的,故菩薩更不用說了。行者練到相對的空現時,你內心起了一個以前所造的業,心卻沒有罪惡感的覺知,這就是達到初步解脫境界了。雖然還未與冤親債主做個了斷,心裡還會時常起此業相,起時體認此不是實在的法境,因已是過往事,故能用「慧」觀而不黏,即是解脫層次。冤親債主他還沒真來要債時,你心起這些法都是虛妄不實的念頭,都是因有業感而發起的,面對這些要能如如不動,不被幻境所迷才是。

好比你過去世曾殺過人,那個被殺的人之痛苦呻吟、血流滿地,你都記得很清楚,不只這一生,下一世,再下世永遠都有那個種子存在,不要說真的冤親債主來要債,你光看到此情景在心中現起時都會害怕,罪惡感都永遠存在。但這些都是幻化不實在的,都已經過去了,你要學習看得開。如真看得開,成聖人時,這樣就沒果報嗎?還是有的,只要冤親債主來時,就是果報的時候了,故若修得好,可不在意果報,不然趕快念佛求往生西方國土去,債就不必還了,因心體已在淨土了。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比丘弟子都証到四禪,也有了五神通,各個在禪定中知道過去曾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等重罪,每個人心都很害怕,就來找世尊問道理。釋迦牟尼佛就加持文殊師利菩薩,以其智慧演出一齣文殊欲殺佛的戲碼,當此戲演過後,世尊再對此等比丘說明白,剛剛文殊所犯是上逆罪,但此境已過,何業之有。故對那一世所造之大業,一時冤親債主要債你就要還,冤親債主還沒要債,你能面對心境自在。你若面對虛幻心境就心慌意亂,幹什麼來著?

目健連尊者神通第一,還是因為果報應緣,被人用石頭壓死的,在還債的時候是心平氣和去受報的。學佛的人不要撥無因果,不然就是在毀謗佛法。目健連神通第一,但仍扺不過業力的,因他未證得真解脫,不能轉業緣。當一切因緣都俱足時,果報就成熟,這因永遠存在,就是報了後,在阿賴耶識中也不會滅,故佛、菩薩無量的神通力,才可以觀察到眾生的這一切因果報應之本緣。

所以無始劫來,這個看不到的阿賴耶識,怎麼藏有那麼多的東西,阿賴耶識是一心識,人死了也看不到它,但它因你造了很多業就會去感召而受生,它也沒形相,也沒有物體、質量。有宿命通者就可以觀阿賴耶識中,那些業受報了,那些還未受報。

禪師曰:「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遊塵遣誰掃?」雖然不用歸去,無所歸去,但庭院的雪,要用智慧日光照滅而溶化它,內心的妄想執著境要去掃除,此是依靠不了別人的。冬天有很多雪,雪代表還不清淨的心,是為有相,太陽(智慧)一出來就可消融它。房間的遊塵要叫誰掃掉呢?這代表腦中的雜染法,叫誰來幫你掃?我說我每天念「阿彌陀佛」,故可叫阿彌陀佛來幫我掃!觀世音菩薩來幫我掃!沒這回事情!諸佛、菩薩是你碰到障礙的時候來幫幫忙,在諸佛菩薩的幫忙下,冤親債主要你的命時,要死死不了,要活活得很痛苦,佛法就是這樣子。修佛法要有路徑,不要說我學佛法什麼都很順,沒有什麼逆境,沒什麼逆境就長不大。開悟的人是很清楚的,自己妄想一大堆,只是控制不了,若把一切當真,假的也當真,真的也當真,一定沒辦法修到解脫的境界。一個人若走路太順了,碰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受不了。例如一個國王,人人對他百依百順,恭敬如命,他一碰到挫折就崩潰了。一個人一直受到挫折,綁手綁腳,一直磨到他什麼都無所謂,這樣就能解脫了。一個好國王要先能治理自己的一切,才能統率三軍,治理國家。

菩薩是悟到空有不二,才能逍遙自在,很多修行人都這樣,能逍遙自在解脫了,內心自在解脫,這些遊塵都是心的種子,要一個一個去除。就如衣服是自己一件一件穿上去的,脫時也要一件一件由自己來脫掉,怎麼能叫別人幫你脫呢?所以你無數的業識是你自己造的,是虛幻不實,叫你不要理它,當下也許做到了,回去後心一亂,又理它了。所以修行時智慧很重要,記住要活在當下。走路一直念佛,把妄想放在一句佛號上,就不會去打妄想。真的敵不過妄想時,記住一定不要依妄想去做任何不如意的事。內心的煩惱世界要自己去轉,其實能做到不理它就好了。但小事不理它可以,大事卻放不開,一直掛礙一直在想,這是心無從脫黏。掉了小錢,你會說是前世欠人的,管它的。但當掉了大錢就很在意的。如果妳在意先生對我忠不忠,心起個真的來考驗一下,但馬上告訴自己,放下!隨它去,這些都要境界來考,才能知看破了沒。

按語說「諸外塵境已不復惑汝,惟微細習氣,應自行消除調伏才是!」調伏是暫時壓住,永伏才是根本的清除,拿一個石頭壓它是調伏,小乘行者是觀空、守戒,只是調伏而已。大乘行者是認識自心妄習,看得很清楚,但能不被妄心抓住。小乘行者以眼不見為淨,大乘行者是要將妄習連根拔掉才清淨,這就能悟到真空。打開本來,微塵本來就很多,應讓它完全清淨,故要自己去做淨除的工作,每個公案都在啟示我們怎麼修行,這公案在指示如何走、如何修。

( 85 年 12 月 10 日 講於 法爾 )


[ 悟後功用行 ] [ 公案禪機 ] [ 首 頁 ]